| 研究生: |
李雅婷 Li, Ya-Ting |
|---|---|
| 論文名稱: |
我國工業設計師證照制度之可行性研究 A Study for Feasibility of Industrial Designer License System in R.O.C |
| 指導教授: |
陸定邦
Luh, Ding-B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1 |
| 中文關鍵詞: | 工業設計 、證照制度 |
| 外文關鍵詞: | Industrial Design, license system |
| 相關次數: | 點閱:6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產業變遷,工業設計服務範圍越來越廣泛,工業設計活動下所產出的產品正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產品使用之安全性為何,在工業設計之領域中並未建立一個機制來扮演保護消費者,好比所有的建築設計都需要經過領有執照之建築師審核蓋章以保障安全,因此本研究將透過國家職業證照制度之規範,有助於工業設計服務品質走向更專業,且保障民眾使用產品之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本論文主要研究我國工業設計師證照制度之建立是否具有可行性之探討,透過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驗證本研究所擬制度。其工業設計師證照制度實施的可行性評估結論為:
一、證照執行層面之可行性
在工業設計師證照規劃等級考試;證照考試資格採「學歷」與「經歷」模式之可行,透過學校扎實、完整之基礎教育訓練後接受測驗;而證照考試為筆試方式為可行且較具公平與客觀。
二、證照管理層面之可行性
工業設計師證制度有甲等與乙等的區分,以階段性取得之方式;至於專科工業設計師分類之可行性,本研究結論以市場機制取代專科選擇的方式,對於需要高度專業度的工業設計產業則,可由主管機關辦理或委託民間單位辦理專科工業設計師考試;且持照者需要定期辦理證照之更新。
三、相關配套措施之可行性
證照制度的實施有助於個人專業與待遇提升的可行性,進而成為報考者主要報考的誘因;工業設計師證照考試應由國家規劃與辦理;此證照可為社會大眾杜絕產品設計不良之誘因可行;就目前現況而言,多數受訪者認為以目前國家政策與發展型態而言,推行此證照之時機可行,政府之介入有助於整頓整體設計市場,此階段為推動工業設計師證照具有迫切性。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dustrials designs result from the changing industry. The output of industrial design activ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life. The protection of customers is not endemic to current industrial design. For example, all the design of architecture needs to be confirmed by licensed architect to make sure it’s security. This study researched the feasibility of requiring Industrial Design to be license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results of survey and interview,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obtained:
1.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level of license, there should be two-level industrial designers license. License test for written examination more fair and objective.
2. Industrial designers license system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and B, the license test is takes a progressive approach. The feasibility of classification of specialist industrial designer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s specialist substitute for market mechanism. By competent authority or specialist units for specialist test, requires a high degree of professionalism of industrial designers industry. Periodical renew of the License is necessary
3. Designers could raise one'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wage by getting the license. The industrial designers license should be certified by an evaluator institution formed by the government. License can eliminate bad products. Enforcement of the local license system in R.O.C matures. We should empower to make legislation of professional security license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中文文獻
一、書籍
1. 王澤鑑(1992),產品責任現況之檢討及其發展趨勢,《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頁173。台北市:政法大學出版。
2.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理論》,頁247。台北市:紅葉文化。
3. 尹定邦(2005),《設計學概論》。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
4. JIDA「プロダクトデザイン」編集委員会(2009),《プロダクトデザイン商品開発に関わるすべての人へ》。東京: JIDA。
5.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2004),《中國輕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與培訓大綱》。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6. 池惠婷、許瓊華(2003),《工業設計服務研究》。台北:經濟部出版。
7.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9. 林正明(1995),《產品責任(PL)對策》。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10. 張書文、戴華亭譯(2002),《產品設計與開發》,Ulrich. K. T. and Eppinger S. D.著。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11. 曾坤明(1979),《工業設計的基礎》。台北:曾坤明出版。
12. 莊懷義(1987),《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13. 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1995),《認識消費者保護法》。台北: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頁11-33。
14.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
15. 陳文印(2003),《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能之探索》。台北:亞太出版。
16. 蕭雄淋(1994),《著作權法漫談(二)》。台北:三民出版。
17. 藍科正、黃美齡(1993),《資本主義與自由》,台北市:萬象圖書出版公司。
二、期刊文獻
1. 丁育群(2001),民主先進國家建築師考試及證照制度之研究-下:以美德日三國為例,《北縣工務》,第十期,頁11-26。
2. 王志仁、楊芩雯(2003),幫台灣1年帶進1000億訂單的人-浮上水面的工業設計師,《數位時代雙週雜誌》,第57期,頁102-110。
3. 王書龍(1999),經由更好的安全設計來減少危害,《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35期。
4. 王懿融(1991),工業設計法,《工業設計報導》,1991十一月號,頁14。
5. 尹章華(1999),從消費權益論商品瑕疵擔保責任,《司法周刊》,第923期(第3版)。
6.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1990)<第3次會議記錄>。《工業設計業者座談會紀錄》
7. 李永輝(1992),推敲琢磨,百般蘊釀-工業設計法,《工業設計報導》,1992.九月號,頁5-7。
8. 李咸亨(2001),從刑法一九三條論臺灣建築界亂象,《月旦法學》,第一五一期,頁30-40。
9. 巫義政(2005),國內各項證照考試由考選部辦理之妥適性探討,《國家菁英》,第一卷(第四期),頁81-108。
10. 林文律(2000),美國校長證照制度,《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3期,頁65-90。
11. 林振陽(1993),產品責任制度和安全性工業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及學術研討會,頁31-40。
12. 林清海(2000),從校長培育與專業發展看校長證照制度,現代教育論壇:校長證照與校長專業發展研討會。
13. 周談輝、李隆盛(1997)。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4. 康自立(1990),建立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頁55-56。
15. 張添洲(1992),強化技能檢定以落實職業證照制度,《中國勞工雜誌》,第913期,頁20-22。
16. 黃金益(1998),各國證照制度及技能檢定的特色,《就業與訓練》,第十六期,頁72-76。
17. 彭台臨(1993),如何謹慎推動職業證照制度-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的實施與影響,《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十七期,頁7-8。
18. 楊戊龍(2005),專技人員考試種類認定政策變遷之研究,《國家菁英》,第一卷(第三期),頁83-98。
19. 楊曉雯(1995),論比較圖書館學,《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一卷(第三期),頁20-28。
19. 程弘麗(2005),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與服務經濟時代證照市場發展趨勢探討,《國家菁英》,第一卷(第三期),頁99-110。
20. 程信和、趙相英(2005),產品責任比較研究-兼論我國相關立法的完善,中山大學學報第6期,第2頁。
21. 曾增成(2009),家具出口美國重產品責任險。《國際商情雙周刊》,第274期。
22. 郭麗珍(2004),我國產品責任法十年來之發展概論。《月旦法學》,第一一0期,頁27-39。
23. 葉連祺(2001),中小學校長證照相關課題之思考,《教育研究月刊》,第90期,頁57-71。
24. 賴慕回(2000),高職實施在校生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之問題探討,《內湖高工學報》,第十一期,頁11-18。
25. 陳育俊(1994),德國職業訓練的研究發展策略,《就業與訓練》,第十二卷(第五期),頁70-76。
26. 鍾萬梅(1996),你看到絆腳石的石頭嗎?實施證照制度因顧及的重要課題,《師說》,第97期,頁30-32。
27. 蕭錫錡(1993),培育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從技術士證照的特質談職業教育應有的理念,《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7期,頁24-25。
28. 鄭建良(2000),英、德與我國職業證照制度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第十期,頁137-146。
29. 鄭傳儒(1996),德國工業設計教育研究,《技術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工業設計組)》(頁33-44)。新北市:明志科技大學出版。
三、學位論文
1. 王致欣(2009),企業對中高階工業設計教育之期望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姚創文(2005),以產品之安全性論專利法之專利審查要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秀梅(2006),兩岸產品責任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吳松齡(2001),企管研究所在校生與畢業生參與專業人才證照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林中群(1996),防範人為失誤之產品安全研究與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林美燕(2006),馬來西亞獨中系統統一考試試題分析-以電機電子科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徐文志(2007),從專業責任的角度探討建築師因執行業務所生之過失刑事責任與違反建築術成規罪,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張志僑(2003),商品之瑕疵擔保責任與品質保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曾文政(2002),國民小學校長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楊敏英(2005),網際網路輔助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生涯輔導模式的建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
11. 歐秀文(2001),我國國民中學實施校長證照制度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歐家誠(2009)高職汽車科專業科目全國模擬試題分析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樊耀宗(2002),工業設計公司提案與決策效率探討,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潘慧玲(1994),美國初中教師證照制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賴貽梅(2007),不同利害關係人觀點對醫務管理師證照制度之評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蔡立群(2008),論現代產品責任法抗辯事由-以美國法之瑕疵類型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蔡新南(2007),高中國文考科選擇題命題研究與實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鄭惠文(2000),醫院高階主管對建立醫務管理人員證照制度態度及方式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1. 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JIDA)(2010),《PD檢定》。2011年2月14日讀取自http://pdken.jida.or.jp/
2. 中央標準局,《專利法暨工業設計法之修正》,2010年4月5日讀取自http://www.toybase.com.tw/h/n1930004.html
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我國94-104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2010年2月14日讀取自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1402
4.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網站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5. 考選部(2010),《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建築師考試規則》。2010年12月13日讀取自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Laws/wfrmExamLaws.aspx?kind=3&menu_id=320
6. 林亭儀(2009年11月23日),北美回收210萬Stork Craft嬰兒床傳4死案例。《中央通報社》。2009年12月5日讀取自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91124_1_1s2i3
7. 張勁松(2005),工業設計在中國企業的現狀和趨勢分析,《中國工業設計在線》。2010年2月14日讀取自http://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essay_312/eind_3121/2005-07/1122822484.html
8. 國際貿易局(2009),《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國家(地區)名次表》2010年4月5日讀取自http://cus93.trade.gov.tw/FSCI/
9. 經濟部統計處(2010),2011年7月5日讀取自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PublicService/wFrmMain.aspx
10. 畢儒宗(2010年1月21日),有斷指危險美召回150萬嬰兒車。《大紀元》。2010年1月21日讀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1/n2794035.htm
11. 稱設計瑕疵回收玩具美泰公司向中國道歉(2007-09-22)。《星洲日報》。2010年5月21日讀取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41637
12. 慧典市場研究報告(2007年1月19日),《出口產品責任險發展趨勢報告》。2010年12月31日讀取自網址: http://www.365u.com/p-20553.html
13. 陳文龍(2009),名人專訪/設計:浩漢設計創辦人,《法藍瓷文化創意大賽—「經典進化論」人物專訪》,第一期。2010年2月9日讀取自http://magz.roodo.com/article/799
14. 嬰兒床夾死娃 美回收210萬張(2009/11/25)。《自由時報》。2010年5月21日讀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11/25/n2733022.htm
15. Graco嬰兒車疑夾死4嬰,美回收(2010/10/22)。《明報健康網》。2011年2月22日讀取自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feature3.cfm?File=20101022/panews/ggb1.txt
英文文獻
1. Altschuld, J. W.(1999).The certification of evaluators: Highlights from a report submitted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America Evaluation Associ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0(3), 481-493.
2. Bernhard E. Burdek, (1997),胡佑宗譯,工業設計,亞太出版社,台北。
3. Carter, M. J, Greber, E. & Seaman, J. A. (1989) Recreation and danc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January):19-22.
4.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1987(英國一九八七年公布實施之消費者保護法)
5. Cooper, R. and Press, M. (1995). The Design Agenda: A Guide to Successful Design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 Ltd., West Sussex.
6. Farr, M. (1966). Design Management, Hodder and Stoughton, Warwick.
7. Friedman, M. (1965) Freedom of contract and occupational licensing 1890-1910: A Legal and Social Study. California Law Review 53:85-106.
8. Friedson, E. (1986)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positions. Professional Power:65.
9. Hartwig, R. H., (2008), Casualty Insurance Markets in Turbulent Times: Trends & Challenges, 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 Retrieved January 30, 2011, from http://www.iii.org/media/presentations/excesscasualty/.
10. ICSID(2006),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 Retrieved June 6, 2010 from http://www.icsid.org/
11. IDAS(1993) 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 Retrieved June 6, 2010 from http://www.idsa.org/.
12 Jaeger, R. M. (1986). A proposal for setting a standar on the North Carolina High School Competency Tes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North Carolina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Chapel hill, NC.
13. Jordan, F. K. (1988) Sate professional standars/practices commissions or boards: A policy analysis paper. Washington: AACTE.
14. Kinney, L. B. (1964). Certification i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5. Love, A. J. (1994). Should evaluators be certified? In J. W. Altschuld & M. Engle (Eds.). The Preparation of professional evaluators: issues, perspectives, and programs. New Direction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62, 29-40.
16. Marcia, J. C., & Florence, G.,& Janet, A. S. (1989)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Allianc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January.
17. Shive, J. J.(1988). Professional Practices Boards for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6), 2-7.
18. Smith, D. C.(1990).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Kunkel,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4), 3-6.
19. Worthen, B. R. (2003). How can we call evaluation a profession if we are no qualification for practice? In T. Kellaghan, D. L. Stufflebeam, & L. A. Wingate(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p.329-343).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 Jordan, F. K.(1988). State professional standars/practices commissions or boards: A policy analysis paper. Washington: AACTE.
21. Sprinthall, N. A. & Reiman, A. J.& Thiess-sprinthall, L. (1992).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John, 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22. Trow, R. (1987). Testingn for teacher certification and licensing.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4(3), 93-103.
23. WIPO (1988), Background Reading Material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PO publication No.659(E),p11.
24 Williams M. (1997) Social Surveys: Design to Analysis. In:T. May (Ed) Social Research 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校內:2013-08-15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