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韻筑
Hung, Yun-Chu
論文名稱: 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結合之研究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Public Art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指導教授: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公共藝術公共藝術計畫文化政策工程藝術化公共工程新類型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教育
外文關鍵詞: art-oriented construction, public art education, public art project, new genre of public art, cultural policy, public constructions, public art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共藝術設置最初的目的是美化城市景觀,隨著台灣十多年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政策推動,公共藝術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從早期的景觀雕塑到以行動、表演或裝置等不同之新型態公共藝術,轉而強調「觀眾」、「溝通」和「社會問題」為主的趨勢,可以發現公共藝術與社會環境發展的轉變及互動性。

      公共藝術的需求不再只是公共建築美化上的裝飾品,透過「工程藝術化」的概念,企圖使公共藝術的影響力擴及各項公共工程中,包含焚化爐、水庫、隧道及下水道等公共工程,讓未來散佈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新建工程結構、造型等各方面盡可能提前與藝術結合,而不是工程完工後才另外設置公共藝術作品。更理想的目標是朝「工程即是藝術」的方向努力,讓隧道或橋樑不只是交通運輸功能上的建設,也是大地景觀中具有地方特色的環境藝術。

      因此,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的結合,依據不同的場域及公共工程類型限制,兩者的結合方式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必須視公共工程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當地資源及民眾需求而定。透過藝術與工程的結合,提升環境整體生活品質、呈現當地文化特色、及工程結合藝術創意帶給民眾的正面效益。而公共藝術教育則是推動未來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結合的根本之道,不僅是校園九年一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上的長期紮根,對於工程相關領域的專業科系,更是要加強技術層面以外的美學素養,藉由公共藝術計畫與藝術策劃人的跨領域合作,提前訓練建築與工程科系學生對公共藝術的瞭解,並提供多方面不同領域的溝通與合作機會。

      當公共工程不斷地為民眾建構更便利的城市家園時,公共藝術的存在,往往扮演人類開發與自然環境破壞之間的溝通者,提醒人類在進行工程建設開發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紀念、回憶及珍惜的地方,能夠呈現人與環境相處的意義,才是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結合的主要精神。

     The “Ppublic Art Installation Measure” started originally with the intention to increase the aesthetic appeals of the city view. Through the promotion by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for over a decade, the style of public art in Taiwan has took a turn for diversification. From the landscape sculptures in the beginning stage, the public art has undergone an evolution into new forms of presentation through action art and installation art. The modern public art has placed major emphasis on “audienc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ssues” as the current trend, and such a change in focus offers us an insight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r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public art is no longer restricted to ornaments to decorate public building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art-oriented construction”, the central motive is an attempt to permeate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art into various public constructions, including incinerators, dams, tunnels and so on. The idea is to infuse artistic senses into the structures and designs of all future public constructions and facilities instead of adding public art after their completion. A high goal would be striving for the ideals of “Construction is Art ”, so that tunnels and bridges would not only be constructions for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ut also art work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landscape where they are situated.

     Therefore, there is no definitive answer to how public art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due to restrictions of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nature of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Element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environs,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local resources and the need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cess. The result of the integration of artistic ideas into construction should bring about positive benefits to the local residents such as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ving and presenting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why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promot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public art into public constructions in the future. This has to be achieved by establishing a solid groundwork for students in Art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during 9 years of mandatory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ir capabilities and taste in arts beyond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engineering related subjects. Through the cross-territorial collaboration of public art planners and art designers, schools should focus on providing advance training for stud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to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for public art. The students should also be exposed to different excha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in various sectors and domains.

     While on-going public constructions create convenient city homes for the public, the existence of public art has always served as a balancing factor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It is a reminder for mankind that 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have precious sentimental values we ought to treasu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fter all,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in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art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is to reflect the significance of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s.

    緒 論1 第一章 公共藝術的多元面向10    第一節 從純藝術到「公共性」10    第二節 公共藝術的批判問題14    第三節 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19    第四節 新類型的公共藝術24 第二章 公共工程的改革宣言31    第一節 城市的公共工程31    第二節 公共工程與文化政策36    第三節 公共工程面的改革與願景41 第三章 公共藝術結合公共建築工程49    第一節 行政機關類建築工程的結合49    第二節 校園規劃類建築工程的結合52    第三節 文化展演類建築工程的結合56    第四節 都市更新類建築工程的結合63 第四章 公共藝術結合交通工程65    第一節 道路運輸工程的結合65    第二節 捷運及地鐵工程的結合66    第三節 機場工程的結合69    第四節 隧道工程的結合71    第五節 橋樑工程的結合73 第五章 公共藝術結合水利類工程77    第一節 水岸及港灣工程的結合77    第二節 水庫及水力發電工程的結合81    第三節 自來水及下水道工程的結合83    第四節 山坡地開發與水土保持的結合85 第六章 公共藝術結合設施類及工業區開發工程90    第一節 污水處理廠工程的結合90    第二節 焚化廠工程的結合92    第三節 工業區開發工程的結合94 第七章 結合方案100    第一節 明確編列公共藝術設計與設置預算100    第二節 公共藝術教育的推廣102    第三節 短中長期工作計畫109    第四節 結合方式與時機111 結 論 114 參考文獻119 附錄    【附錄一】地方座談會議紀錄124    【附錄二】顧問公司及政府業主座談會議紀錄126    【附錄三】訪談紀錄129

    一、書籍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市文化局,2004。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管理法令彙編》,臺北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4。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藝術與交通建設國際研討會》,台北市立美術館,2001。
    倪再沁,《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
    高千惠,《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
    郭文昌,《公共藝術的美學思維-公共藝術的轉角思維》,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4。
    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市 :允晨文化,1992。
    游安君,〈台灣地區交通建設之公共藝術〉,《游走兩岸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2004。
    黃兆慧,《台灣的水庫》,台北:遠足文化出版,2002年9月。
    陸蓉之,《公共藝術的方位》,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4。
    曾旭正,《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楊子葆,《藝術進站-捷運公共藝術》,典藏藝術家,2005年6月。
    張戴欽,《游走兩岸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2004。
    蕭炳欽,《城市空間藝術》,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3年9月。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民國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民國九十一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技術顧問業結合公共藝術、社區參與及文化創意具體方案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2006。
    蔚龍藝術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民國九十三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蔚龍藝術有限公司,《民國九四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財團法人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2003年醫療機構與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實務講習實錄》,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財團法人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財團法人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執行及審議作業要點》,台北: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1995。
    戴維.賈里、朱莉雅.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
    Allan Kaprow著,汪雅玲譯,〈藝術改變時的成與敗〉,《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2004。
    Harriet F. Senie等編,慕心等譯《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Jeff Kelley著,吳瑪悧等譯,〈共同的工作〉,《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2004。
    Judith F. Baca著,吳瑪悧譯,〈紀念碑在哪?為誰做?—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公共藝術〉,《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2004,頁163-172。
    Richard Caves著,仲曉玲等譯,《文化創意產業-上》,台北:典藏雜誌社,2005年5月。
    Suzanne Lacy編,吳瑪悧譯《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Feuer , W, Art in transit-making it happen , Director Art for Transit and Facilities Design , New York State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05
    Gustavo Gili , Naoshima Museum,architecture and spirit, Barcelona, 1998, pp48-55
    Norman Foster,Foster,Foster and Parters.London and Prestel Verlag,Munich.London,2001

    二、期刊
    王玉齡、陳佳琦、朱美珊,〈探討台灣文化政策新思維:專訪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典藏今藝術》,133期,2003年10月,頁62-65。
    王紀鯤,〈APEC建築師認證之國際趨勢與國內建築專業分工體系〉,《台灣建築》,128期,2006年5月,頁75-77。
    林志銘,〈建築藝術也可以是公共藝術〉,《建築Dialogue》,102期,2006年5月,頁98-105。
    徐慧民,〈淺談法國建築師的專業養成〉,《台灣建築》,128期,2006年5月,頁94-95。
    陳凱凌,〈城市的關鍵時刻:高雄市地貌改造運動暨水案開發〉,《建築師》,376期,2006年4月,頁100-103。
    陳銀河,〈建築人生:陳銀河理事長與華梵大學建築系學子座談〉,《建築師》,377期,2006年5月,頁118-119。
    陳艾薇等編輯,〈壯麗屋頂花園-新型態的都市公園〉,《建築Dialogue》,97期,2005年11月,頁18-34。
    陳艾薇等編輯,〈高雄市下水道展示館,七賢截流站〉,《建築Dialogue》,97期,2005年11月,頁48-53。
    陳艾薇等編輯,〈台北V.S溫哥華〉,《建築Dialogue》,100期,2006年3月,頁80-85。
    陳艾薇等編輯,〈學習成長的萬花筒-台北光仁小學校舍改建〉,《建築Dialogue》,101期,2006年4月,頁70-75。
    陳艾薇等編輯,〈記憶與建築-高雄醫學大學圖書館〉,《建築Dialogue》,98期,2005年12月,頁80-97。
    陳雅雯,〈走出基地 打破形式:2002台北公共藝術節於大湖公園登場〉,《典藏今藝術》,124期,2003年1月,頁132-133。
    陳琳,〈從迪化污水處裡廠到迪化污眼處裡場─淺談「大同新世界」公共藝術設置〉,《藝術家雜誌》,2005年6月,頁410-411。
    陳惠婷,〈談公共藝術與建築環境之融合〉,《現代美術雜誌》,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年4月,頁9-14。
    廖俊松,《社區發展季刊107期》,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4,頁135~138。

    三、學位論文
    李連生,《都市公共工程建設需求之評估與執行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3。
    林熹俊,《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林志銘,《由政策規劃與設置執行探討台灣公共藝術之發展民》,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思慧,《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台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邱琬琦,《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制度改善之芻議》,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2000。
    郭文昌,《公共藝術管理及其美學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碧琳,《九○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永國,《如何提昇營造業承攬公共工程之品質管理系統》,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彰仁,《政府推動價值工程運用在公共工程之探討》,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5。
    彭馨慧,《公共藝術之「場所性」研究 –關於幾個公共藝術作品的現象學分析》,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俊毅,《公共藝術在都市中運用之探討-以建築物外部留設之開放空間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四、網路資料
    《中國新聞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WISI/159778.htm
    丁榮生,中時電子報藝文村,藝文新聞版,2005年10月4日,http://www.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index.php?storytopic=2&start=45
    〈廖偉立 - 苗栗明德水庫日新島 2004〉一文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05
    〈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廣島市環境局中工廠〉,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0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pcc.gov.tw

    五、研討會資料
    台南市廿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市影“海安街道美術館國際研討會》,2005年7月16日。
    周南山,《土木工程與生態景觀之結合》,成大專題演講,2005年9月30日。
    陳泰松,〈藝術如何成為公共的?〉,《四下看看:公共藝術在哪裡?》,台北敦南第25期誠品講堂,2005年10月13日。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共藝術政策與BOT、BTO案面面觀〉,《2005南方藝象系列—南方視覺藝術產業關懷座談會》,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5年12月23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7-19公開
    校外:2007-07-1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