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靜怡
Li, Jing-Yi
論文名稱: 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
指導教授: 陳碧燕
Chen, Pi-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認同DJ嘻哈饒舌街舞塗鴉流行音樂次文化台灣青少年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嘻哈文化(Hip Hop culture)可說是台灣近幾年最當紅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不同於哈日族與哈韓族的少女偶像崇拜模式,嘻哈文化主要是由男性青少年所組成,並且以生活態度作為號召,以呈現出一種具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以及隨興玩樂的態度。由於嘻哈文化與街頭籃球關係緊密,嘻哈的形象時常被運動用品廠商作為宣傳的利器,也間接吸引了更多打籃球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選擇以嘻哈風格的裝扮出現,擴大了嘻哈流行的層面。為了增加嘻哈的消費人口,在媒體以及相關商業機制的推波助瀾下,嘻哈的意涵一再被重構,儼然成為一種膚淺的享樂主義。
      然而,回歸嘻哈本質來看,嘻哈源於美國黑人所創造的次文化,它可說是都市貧民窟有色人種青少年用來面對所處環境所作出的反應。不管饒舌、霹靂舞亦或是塗鴉,都與當地充滿幫派、毒品、貧窮的環境因素緊密聯繫。對美國黑人而言,嘻哈文化一直是黑人的代表,用來反映黑人在面對所處逆境的憤怒與自尊。這個本質,即使在嘻哈文化成為重視娛樂性的流行文化之後仍不被抹滅。但是,嘻哈被橫向移植來台之後,它的意義卻是被商品宣傳所建構出來的,且經由在地化的過程,嘻哈在台灣已經以經成以新的面貌出現。
      本文以嘻哈文化為對象,探討台灣青少年對外來流行文化的認同,以及實際上嘻哈文化在台灣的面貌。並以「認同」作為辨認青少年次文化與流行文化的標準,除了論述在上述兩個層面表現的差異以及造成此狀況的因素之外,也針對商業行銷與媒體如何形塑台灣嘻哈文化進行說明。

    none

    目 錄 緒論…………………………………………………………………….1 第一章 嘻哈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脈絡………………………11 第一節 嘻哈文化在美國的歷史……………………………………12 一、 饒舌的濫觴與作為一種流行娛樂的探討……………………………...13 二、 街舞的新派與舊派風格………………………………………………...18 三、 從幫派標記到藝術史上的重要風格—塗鴉…………………………...22 第二節 嘻哈文化與社會、種族、階級的關係……………………28 一、 從移民問題看嘻哈文化的源流與社會關係…………………………...28 二、 嘻哈文化的階級色彩與其在黑人社會中的爭議性…………………...33 三、 黑街饒舌與犯罪事件的虛構與真實…………………………………...34 第三節 從次文化到全球流行文化……………………...………….39 一、 美國地域性特色—東岸、西岸、南岸………………………………...40 二、 科技進步對嘻哈流行化的意義………………………………………...42 三、 嘻哈作為全球化的流行文化表現……………………………………...47 第二章 台灣嘻哈文化的實踐場域與再現的形貌………..53 第一節 台灣嘻哈DJ與嘻哈音樂在PUB地位的轉變……………54 一、 台灣嘻哈DJ圈的發展與生態………………………………………….55 二、 台灣嘻哈PUB文化的地區性差異……………………………………..60 三、 國內外DJ環境的比較………………………………………………….63 第二節 被邊緣化的嘻哈文化核心—饒舌…………………………65 一、饒舌歌曲在台灣的發展過程…………………………………………...67 二、台灣地下饒舌團的生態………………………………………………...71 三、本土饒舌的特色與其他國家的差異…………………………………...77 第三節 街舞與唱片業的關聯性與地區性發展的觀察……………80 一、街舞與唱片業的循環性交流…………………………………………...81 二、街舞的生態與區域性發展的差異……………………………………...83 第四節 塗鴉—超越嘻哈文化的中介地帶…………………………91 一、 具有原創性而非僅於模仿的台灣塗鴉藝術…………………………...92 二、 作為一種藝術風格與作為次文化—塗鴉與嘻哈的關聯性…………...95 三、 商業化是犧牲嗎?塗鴉作為謀生工具探討…………………………...98 四、 台灣塗鴉者是非法偷噴的街頭頑童?……………………………….100 第三章 台灣嘻哈族的行為表達與其認同嘻哈文化的內在因素……………………………………………………………105 第一節 嘻哈文化作為一種次文化的社會意涵…………………..106 一、二次大戰後次文化的興起及CCCS對次文化的研究……………….106 二、次文化的象徵意義—對支配權的反抗………………………………..111 第二節 解讀嘻哈族的衣著造型、口語及肢體表達與認同……..116 一、台灣青少年對嘻哈服飾的使用情形………………………………….116 二、嘻哈族的口語、肢體動作表達與認同……………………………….125 第三節 嘻哈文化與台灣青少年價值觀、角色認同與生活模式的關聯……………………………………………………………...131 一、認同社會中青少年角色的尋求………………………………………..131 二、青少年時期對認同的需要—幫派想像、大麻與「台客」…………..137 第四章 嘻哈文化商品產製、行銷策略與青少年認同的關聯……………………………………………………………145 第一節 大眾傳媒、文化工業與認同—嘻哈文化商品的銷售策略與手段……………………………………………………………..146 一、 品牌認同—嘻哈形象作為商品符號的行銷手法…………………….146 二、傳播即消費—媒體作為商業的推動者……………………………….154 第二節 嘻哈文化在地下與檯面上的發展—文化與流行的差異..162 一、 從認同的觀點探討台灣嘻哈族在流行文化與次文化層面的差異……………………………………………………………………….162 二、流行文化姿態的台灣嘻哈文化……………………………………….172 三、台灣嘻哈族的「崇美」與「本土」意識…………………………….175 第三節 失真還是多元發展—嘻哈作為一種「形象」的銷售與影響……………………………………………………………………..179 一、與嘻哈何干?商品借用嘻哈「形象」的氾濫………………………….179 二、 商業行銷下嘻哈文化內涵失真的省思……………………………….182 結論…………………………………………………………………..187 參考書目……………………………………………………………..195

    參考書目
    一、書籍
    《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光復書局,1991,頁485。
    Alan Swingewood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遠流,1993。
    Andy Bennett著,孫憶男譯,《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2004。
    COOL特輯《HIP HOP街頭》,台北﹕尖端,2000。
    COOL特輯《HIP HOP街頭2》,台北﹕尖端,2002。
    COOL特輯《HIP HOP街頭3》,台北﹕尖端,2002。
    David Morley著,馮建三譯,《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1995。
    Gablik著,滕立平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頁96。
    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2001。
    Martin Lindstrom、Patricia B Seybold著,曾淯菁譯,《人小錢大吞世代》台北﹕商智文化,2003。
    Peter Wicke著 郭政倫譯,《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揚智,2000。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臺北:巨流,1995。
    文瀚,《流行音樂啟示錄》,萬象,台北市,1994。
    方世杰編譯,《消費者行為與營銷策略》,台北﹕書泉,1989。
    方無形,《搖滾黨紀》,台北﹕萬象,1994。
    尼爾遜.喬治著,何穎怡譯,《嘻哈美國》,台北﹕商周,2001。
    布林諾夫斯基著,蘇中南譯,《人的認同》,台北﹕環宇,1971。
    朱全斌著,《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台北﹕遠流,2000。
    李性蓁著,《酷流行》,臺北:元尊,1998。
    李健鴻著,《快感消費文化》,台北﹕前衛,1996
    星野克美著,彭德中譯,《新消費文化剖析 : 大眾富豪社會與現代巴洛可 (復古派)》,台北﹕遠流,1992。
    星野克美著,黃恆正譯,《符號社會與消費》。臺北:遠流,1998。
    迪克.赫布迪齊著,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板橋﹕駱駝,1997
    高宣揚著,《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2002。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2002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悉林著,劉名揚譯,《桃色狂潮﹕日本流行文化小百科》,台北﹕城邦文化,2000 。
    莫特著,余寧平譯,《消費文化 : 20 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與社會空間》,南京大學出版發行,2001
    郭力昕著,《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台北﹕久大文化,1992。
    陳坤宏著,《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
    陳坤宏著,《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 : 理論與應用 = Consumer cul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台北﹕詹氏,1995
    陳碧燕,《引吭無聲:音樂與認同的論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文化、社會」研討會論文集,2000。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2002年
    黃俊傑、吳素倩著,《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台北﹕巨流,1988。
    羅蘭巴特著,敖軍譯,《流行體系》,台北﹕桂冠,1998。
    William Eric Perkins. Droppin’ Science:Critical Essays on Rap Music and Hip Hop Culture.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6.
    Krims,Adam. Rap music and the poetics of ident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2000.
    Bennett,Tony Emmison,Michael Frow,John. Accounting for Tast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9.
    Lull, J.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5,pp.159-160. 
    Shuker,Roy. Key Concepts in Popular Music.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Hebdige ,Dick. 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 New York: Routledge,1987

    二、論文
    邱啟新著,《發現塗鴉﹕公共塗鴉的空間與文化意涵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招良著,《公共空間的私有地帶—台南市街頭塗鴉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進修暨推廣部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8月
    何慧雯著,《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奏:日本流行文化與文化認同實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逸叡著,《越界的日本流行文化現象:「哈日族」十五人的生活風格實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玠良著,《人、運動、流行文化與城市的光合作用─街頭籃球運動的深層意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家瑄著,《新竹滑板族:主體性、身體與青少年認同》,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王尉晉著,《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AS「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00。
    呂潔如著,《城市‧遊戲精靈-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伯勳著,《街舞、街頭舞者與中正紀念堂—人、活動、次文化與公共空間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2001。
    邱建章著,《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信宏著,《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蔡美瑛著,《青少年傳播行為、自我認同與其消費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自我表達消費動機與衝動性購物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林端瑞,《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綺芯,《流行文化與台北市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2004。
    Anderson, Raymond Dennis Seymour. Black beats for one people: Causes and effec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hip-hop culture, REGENT UNIVERSITY,2003.
    Keyes, C.L.. Rappin’ to the beat: rap music as street cultur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Doctoral thesis,Ann Arbor, MI:University Microfilm International.1991.
    Cutler, Cecilia Anne.Crossing over: White youth, hip-hop and African American English, NEW YORK UNIVERSITY, 2002.
    Demers, Joanna Teresa. Sampling as lineage in hip-hop,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2.
    Horton-Stallings, LaMonda. Trickster-troping on black culture: Revised readings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2.
    LaBennett, Oneka. Consuming identities: Consumption, gender and ethnicity among West Indian adolescents in Brooklyn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McLellan, Rory Duncan. Styling life: Race, space, consumption and the problem of immanent soul, UNIVERSITY OF GUELPH (CANADA), 2002.
    Poteet, Morgan B. Cultural identity and identity performance among Latin American youths in Toronto (Ontario), YORK UNIVERSITY (CANADA), 2002.
    Reese, Venus Opal. Initiating acts: The role of rupture in the formation of North American cultural identitie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2.
    Shields, Theodore. Urban lyrical theory (1980--1990): An analysis of under-represented criminological voices,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2.
    Smith-Cooper, Tia L.Contradictions in a hip-hop world: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Black women hip-hop fans in Washington, D.C. OHIO UNIVERSITY, 2002.
    Desnoyers-Colas, Elizabeth Frances. Sista MC droppin' rhymes with a beat: A fantasy theme analysis of songs performed by African-American female rap artists, REGENT UNIVERSITY, 2003.
    Batchelder, Leslie Webster. Kulturdaemmerung: The influence of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on post-wall German identities (May Ayim, Ika Huegel-Marshall, Hans J. Massaquo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2001.
    Gause, Charles Phillip. How African American educators 'make-sense' of Hip Hop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public schools: A case study, MIAMI UNIVERSITY, 2001.
    Kirkland, Kipchoge Neftali. Brothers in the spotlight: Effects on critic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African American males in a suburban high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1.
    Low, Bronwen Elisabeth. Spoken word: Exploring the language and poetics of the hip hop popular. YORK UNIVERSITY (CANADA), 2001.
    Rutherford, Marc Allen. Mass media framing of hip-hop artists and culture,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2001.
    Lurie, Shoshanna Kira. Funk and hip-hop transculture in the 'divided' Brazilian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0.
    Miyakawa, Felicia M. God hop: The music and message of Five Percenter rap, INDIANA UNIVERSITY, 2003.
    Smith, William Earl. Hip hop as performance and ritual: A biographical and ethnomusi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a Washington D.C. hip hop artist named Priest da Noma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003.
    Williams, Jacqueline. Impact of a hip-hop music-based approach on at-risk fifth-grade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multiplication achievemen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 2003.
    Alejandro, Vilma Esther. Hip-hop and the media: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on racial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 2002.
    Celious, Aaron Kabir. Blaxploitation blues: How black women identify with and are empowered by female performers of hip hop music,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2.
    Clark, Allison. Hip hop headz and digital equity: A descriptive study of Internet usage by African American male college student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2.
    Cooper, Richard M. Jr. Kijana (youth) finding their own voices: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meanings of rap music lyrics for African American male adolescents, TEMPLE UNIVERSITY, 2002.

    三、期刊報紙

    黃海鳴,〈微疆界與歇斯底里的圖騰像〉,《台灣美術》,第37期,1997.07,頁58-62。
    蔡姿蓉,〈從Men's Uno探究青少男次文化對於成人社會的顛覆、緩和與融合〉,《傳播與管理研究》,民92.01,頁175-207。
    楊瑞明,〈網路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國立頭城家商學報》,民90.10,頁14-33。
    馬傑偉,〈粗口音樂與語言暴力--青少年音樂次文化的反思〉,《明報月刊》,36:4=424,民90.04,頁33-34。
    黃鴻文,〈中學生次文化--反智主義乎?〉,《社會教育學刊》,第29期,民89.12 ,頁171-195。
    邱魏頌正、林孟玉,〈從當代流行文化看消費者從眾行為--以日本流行商品為例〉, 《廣告學研究》,第15期,民89.07,頁115-137。
    高千惠,〈天啟壁紙的膜拜--百年藝術末世精神裡的大文化與青年次文化之對辯 〉,《藝術家》,51:5=306,民89.11,頁274。
    譚光鼎,〈青少年次文化與人格發展--流行漫畫讀物的分析〉,《中等教育》,51:4, 民89.08,頁11-33。
    曾惠明,〈組織文化的袋狀效應:談次文化〉,《大仁學報》,第18期,民89.05, 頁237-251。
    楊久穎,〈當我們學會傾聽--電影.搖滾樂.青少年與次文化的風潮面相〉,《電影欣賞》,16:2=92,民87.03,頁65-70。
    高強華,〈瞭解青少年次文化〉,《中等教育》,48:6,民86.12,頁101-105。
    黃葳威,〈青少年對電視益智節目的回饋:一個次文化的觀察〉,《廣播與電視(政大)》,3:1,民86.02,頁45-69。
    陳奎,〈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546,民85.06,頁2-7。
    林其蔚,〈英國前衛次文化〉,《藝術家》,41:3=244,民84.09,頁325-327。
    劉行一,〈美國地下次文化--蒙特‧卡沙薩[Monte Cazazza]與馬克‧保林[Mark Pawline]〉,《藝術家》,41:3=244,民84.09,頁321-325。
    林永芳,〈在衝擊中找定位--大陸青年次文化的變遷與發展〉,《當代青年》,9:2=50, 民84.09,頁64-66。
    洪凌,〈鮮辣能量塗抹出的光色脈衝--日本科幻動、漫畫與青少年次文化的酷異掛鉤〉,《幼獅文藝》,81:4=496,民84.04,頁41-42。
    許郁雯,〈少年藥物濫用次文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第32期,民83.05,頁26-31。
    黃鴻文,〈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社會教育學刊》,第23期,民83.05,頁149-193。
    郭諭陵,〈國中生次文化的探討〉,《臺灣教育》,第511期,民82.07,頁19-24。
    張渝役、黃秀美,〈青少年次文化的導向責任〉,《臺灣教育》,第511期,民82.07, 頁16-18。
    陳奎 ,〈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臺灣教育》,第511期,民82.07,頁1-10。
    彭寶瑩,〈一群「社會新貴」的掘起--談青少年的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第 21,民81.07,頁88-90。
    蕭文講,〈從大專學生的次文化談輔導〉,《學生輔導通訊》,第20期,民81.05,頁22-35。
    張景然,〈青少年次文化及其病相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第20期,民81.05,頁12-17。
    張志彰,〈淺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第20期,民81.05,頁4-11。
    王曾才,〈青年次文化之解析﹣﹣二次大戰以來的流變與檢視〉,《當代青年》, 2:2=8,民81.03,頁4-9。
    江佩真,〈都市新人類次文化之初探〉,《社會科教育學刊》,第1期,民80.11,頁167-178。
    史英,〈他們為什麼會那樣? ﹣﹣淺談青少年次文化〉,《人本教育札記》,第21期,民80.03,頁19-23。
    呂潔如,〈只要你敢秀--青少年街頭流行運動文化初探〉,《學校體育》,11:2=62,民90.02,頁108-114。
    林益民,〈在街頭相遇--側寫青少年舞團〉,《臺灣社會研究》,第25期,民86.03,頁209-225。
    林伯勳、張金鶚,〈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人、活動與公共空間關係之探討〉,《都市與計劃》,29:1,民91.05,頁115-140。
    馮麗花,〈我國「街頭鬥牛」的現況與展望〉,《大專體育》,第25期,民85.04,頁71-77。
    蔡芷芬,〈街頭「飆畫」--美國青少年的塗鴉藝術〉,《炎黃藝術》,第80期,民85.09,頁42-44。
    楊孜瑩(2001)。〈愛音樂、愛籃球加耍帥,我是HIP HOOPER〉。中時電子報。8月6日。
    劉昌德。〈媒體在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角色〉。《臺灣社會研究》。 32 (1998):215-247。
    柯志祥,〈臺灣的塗鴉現象〉,《美育》,第132期,民92.03,頁92-96。
    黃海鳴,〈微疆界與歇斯底里的圖騰像〉,《臺灣美術》,10:1=37,民86.07,頁58-62。
    王昭旺,〈由集體記憶到文化認同論述電視廣告中的文化符號--以廣告設計與傳播作探討〉,《 親民工商專科學校學報 》,第7期,民91.12,頁149-164。
    鄭惠銘,〈傳播媒介與文化認同〉,《地理教育》,第27期,民90.05,頁127-136。
    陸蓉之,〈臺灣當代藝術在權力迷宮裡掙扎的文化認同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第12期,民88,頁163-168。
    李永熾,〈波笛爾與文化再生產〉,《當代》,第161期,2000,頁18-23。
    劉昌德,〈媒體在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角色〉,《臺灣社會研究》,第32期,1998,頁:215-247。
    柯志祥,〈臺灣的塗鴉現象〉,《美育》,第132期,民92.03,頁92-96。
    高燦榮,〈「環境藝術」與通識教育〉,《藝術論衡》,第8期,民91.12,頁1-13。
    劉文三,〈塗鴉的自由和嚴肅--廖繼春油畫「郊野秋色」〉,《藝術家》,55:1=326,民91.07,頁402-403。
    胡懿勳,〈塗鴉的自由和嚴肅--試評李鎮成「線性運動」二00二塗鴉啟示錄〉,《藝術家》,54:4=323,民91.04,頁496-497。
    李美蓉,〈反文化到藝術主流之一--紐約塗鴉藝術〉,《美育》,第123期,民90.09, 頁46-57。
    陳弘儒,〈私密的喧嘩:公共廁所塗鴉之分析〉,《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3期,民85.12,頁72-89。
    蔡芷芬,〈街頭「飆畫」--美國青少年的塗鴉藝術〉,《炎黃藝術》,第80期,民85.09,頁42-44。
    徐仙蕙(2002)。〈Hip Hop Club引爆復古風潮〉。聯合報。7月23日。
    陳佳鑫(2001)。〈重現紐約街頭籃球文化〉。聯合報。8月8日
    蔡裕隆(2001)。〈Hip Hoop紐約街頭籃球 台灣原味登場〉。民生報。8月9日。
    陳佳鑫、陳惠中。(2001)〈NIKE「街頭尬球」 7月20日台北市民大道開尬〉。
    聯合新聞網。7月19日。
    重現紐約街頭籃球文化 「NIKE HIP HOP CLUB」台北登場,速報記者陳佳鑫/台北報導2001/8/8 23:26
    袁世珮,〈我發誓效忠嘻哈國〉,《聯合報》第三十版,2003年3月31日
    王祖壽,〈MACHI 嘻哈 饒舌 跟誰較麻吉〉,《民生報》第C04版,2003年3月28日
    葉嫦芬,〈黃立成、MACHI大海上嗆聲 南台灣歌迷踢館 特地在船上比舞〉,《民生報》第C03版,2003年3月26日
    段蓁蓁,〈黃立成&MACHI 創造台式正統嘻哈團〉,《自由時報》第34版,2003年3月24日
    Epstein, J.S., Pratto, D.J. and Skipper Jr, J.K.“Teenagers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preferences for heavy metal and rap music: a case study of a southern middle school”, Deviant Behavior ,1990,11 :382.
    Baccigaluppi, John, Sonny Mayugba, and Chris Carnel (eds.) (2001) Snowboarding,
    Skateboarding +Music: An Intersection of Cultur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t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Books.
    Mueller, Mary, Resistencia: Hip Hop in Colombia., School Library Journal; Jun2004, Vol. 50 Issue 6, p71, 1/5p
    Piekarski, Bill. “New York Ricans from the Hip Hop Zone.” Library Journal 128:4(2003):90
    White, Armond. “Slumming Toward Academia.” Nation 276:10(2003):29

    四、網站
    徐武雄(2002)。〈街頭籃球出身的選手常見問題〉。http://www.roundballcity.com。
    裘必勝(2001)。〈Freestyle!〉。http://www.roundballcity.com
    裘必勝(2001)。〈盡情享受Freestyle〉。http://www.roundballcity.com
    裘必勝(2001)。〈街頭籃球傳奇:「台大惡霸」張國光〉。http://www.roundballcity.com
    hoopjunkie(2002)。〈我對Freestyle的看法〉。http://www.roundballcity.com
    艾迪(2001)。〈紐約街頭籃球之旅感想〉。http://www.roundballcity.com
    朱彥碩(2002)。〈籃球自由主義—ABA年代〉。http://www.roundballcity.com
    朱彥碩(2002)。〈HIP HOOP--Carter & Stackhouse〉。http://www.roundballcity.com
    阿瞞(2001)。〈結合街舞和音樂街頭籃球〉。http://www.mdnkids.com.tw
    衛報週評 黑人演員的使命http://www.twblog.net/archives/000640.html
    《東方刺客奇摩家族》http://tw.club.yahoo.com/clubs/TAIWAN-RAP/2J/
    《大囍門奇摩家族》http://tw.club.yahoo.com/clubs/FreakyDudez/
    《大囍門》http://freaky-dudez.idv.st/
    《熱狗官方網站》http://mchotdog.gogorock.com/mchotdog/
    《黃色潛水艇》http://home.kimo.com.tw/yellowishipop/link.htm
    《大支官方網站》http://iamdogg.gogorock.com/iamdogg/news.asp
    《饒舌狂愛之家》http://tw.club.yahoo.com/clubs/rap-hiphop/
    《滾石可樂》http://www.rockacola.com
    《布蘭特的音樂空間》http://brent.24cc.com/
    《明慧的網頁》http://www.nerch.gov.tw/~ming/dhiphop.htm
    《嘻哈之城》http://www.royalpavilion-shanghai.com/51555/index.asp
    《台客嘻哈》http://home.kimo.com.tw/brent.yang/Articles/TigerHipHop.htm
    《華納線上音樂雜誌》http://www.warnermusic.com.tw/focus/international/missy_elliott/under_construction/
    《青春網》http://youth.zaobao.com/opinion/pages/zigui060501.html
    《嘻哈論壇》http://www.atnet.com.tw/Bbs/Index.asp
    《老街地下嘻哈幫》http://oldstreet.idv.st/
    《竹幫》http://sparc1.cc.ncku.edu.tw/~f3490401/DOWNLOAD.htm
    《嘻血館》http://0821.24cc.com/
    《破報》http://www.pots.com.tw/
    http://www.spartanic.ch/
    http://doobiest.x.net.tw/
    http://home.kimo.com.tw/djpei.tw/
    http://www.sbc.idv.tw/
    http://www.b-boys.com/
    http://www.oh100.com/art/yinyue/dj/zhonglei/200207/090705040160.html
    http://music543.com/feature/HipHopJeffy.htm
    http://hiphopshare.24cc.com/
    http://140.114.40.209/faculty/trshen/class/ch06.htm
    http://www.ee.ucla.edu/~jcchen/Album2001.html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2-1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