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品德 Kuo, Pin-De |
|---|---|
| 論文名稱: |
被害人保護與被告對質詰問權之衝突與出路 The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s Between Victim Protection and the Right of Defendant's Confrontation |
| 指導教授: |
陳運財
Chen, Yun-Tsa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3 |
| 中文關鍵詞: | 被害人保護 、對質詰問權 、傳聞法則 |
| 外文關鍵詞: | Victim Protection, the Right of Defendant’s Confrontation, Hearsay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證人的保護及被告之詰問權在二者發生衝突時,應如何調和,甚至在能足以保護證人的前提下,謀求對被告詰問權最小的限制,實為一亙古難題。釋字第789號針對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中的傳聞例外,認為在證人不能到庭時,就被告無法詰問證人之損失應採取衡平補償措施。另外,特別法中亦有基於保護證人或因證人無法到庭,而採取遮蔽、變聲或視訊(含遠距),乃至於庭外訊問等相關一定程度限制詰問權之規範。
不過,經研究後發現,針對證人不能到庭,被告所受的詰問權之損失,釋憲實務採取合憲性限縮解釋,於法理上有可議之處,故本文提出不同觀點,同時也讓吾人反思我國傳聞法則例外規定的不當;在遮蔽或視訊措施等特別法方面,也有違反釋字第636號解釋所揭櫫之比例原則的疑義。此外,由於釋字第789號解釋曾提及偵查中證人陳述應錄音錄影作為可信性之判準,促使本文討論關於有關錄音錄影的證據法則問題。
本文首先於第二章,經由比較法上之研究,討論對質詰問權之定位、內涵及其與傳聞法則之關係,作為後續第三章討論之基礎。第三章則接續前一章節之討論,針對證人審判外陳述與詰問權衝突時,建立本文之審查標準及解決之道,同時檢討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特別法上之傳聞例外的合憲性。第四章則針對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特別法保護證人措施的妥適性,參酌比較法上的觀點,進行分析檢討,並在最後一節討論錄音錄影的證據法則問題。最後第五章,則總結本文研究發現與建議,希冀能作為實務界運作及立法者修法的參考。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s between victim protection and the right of defendant's confrontation. Chapter Two explore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right to confrontation,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earsay rule. Chapter Three builds on this discussion to establish a review standard and resolution for conflicts between out-of-court witness statements and the right to confrontation, while also examin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hearsay exceptions under Taiwan’s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and special laws.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adequacy of witness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ncluding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evidentiary rules regarding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Chapter Five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and draws recommendations for legislators.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序)
(一) 專書
1. 王兆鵬(2007年),辯護權與詰問權,台北:元照。
2. 王兆鵬(2007年),美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元照。
3. 李春福(2020年),日本刑事訴訟法之翻譯與實務略述,台北:五南。
4. 林鈺雄(2017年),刑事訴訟法(上),台北:新學林。
5. 陳運財(2001年),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台北:五南。
6. Arthur Best,郭乃嘉.蔡兆誠.蔡秋明譯(2002年),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 說,附錄:美國聯邦證據規則,台北:元照。
(二) 專書論文
1. 王兆鵬(2003年),傳聞法則理論-證人陳述之危險,收於: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頁3-26。
2. 王兆鵬(2008年),從憲法解釋看被告訴訟基本權與詰問權,收於:辯護權與詰問權,頁127-180。
3. 王紀軒(2016年),組織犯罪案件的證人保護及其檢討,收於《法務部廖正豪前部長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刑事訴訟法卷)》,頁229-250。
4. 林鈺雄(2013年),性侵害案件與對質詰問之限制,收於:最高法院刑事裁判評釋,頁215-248。
5. 張明偉(2018年),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法為基礎,收於:傳聞例外,頁41-80。
6. 張明偉(2018年),英美傳聞法則與對質條款的歷史考察,收於:傳聞例外,頁1-40。
7. 張明偉(2018年),試探傳聞例外之法理基礎,收於:傳聞例外,頁81-156。
8. 張明偉(2018年),先前不一致陳述與傳聞例外,收於:傳聞例外,頁157-185。
9. 陳運財(2003年),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踐,收於: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頁27-84。
10. 陳運財(2014年),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程序法觀點的再檢討,收於偵查與人權,頁461-476。
11. 陳運財(2007年),評大法官解釋第五八二號暨五九二號解釋,收於:最高法院裁判與法學理論之實踐—最高法院吳啟賓院長退休紀念論文集,頁651-699。
12. 陳運財(2012年),第159條之1第2項檢訊筆錄實務爭議問題檢討,收於: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131-159。
(三) 期刊論文
1. 刁仁國(2010年),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法制之研究:以歐洲理事會採取行動打擊人口販運公約為中心,國境警察學報,13 期,頁113-145。
2. 王兆鵬(1998年),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評析,台大法學論叢,28卷1期,頁167-215。
3. 王兆鵬(1999年),對質詰問權與強制取證權,台大法學論叢,28卷3期,頁179-244。
4. 王皇玉(1999年),德國刑事訴訟法上關於「證人保護」之立法動態,月旦法學雜誌,53期,頁192-197。
5. 朱富美(2004年),正視傳聞證據法則立法疏漏對幼童性侵害案件之影響,日新半年刊,3期,頁43-63。
6. 何賴傑(2000年),訊問被告未全程連續錄音錄影之法律效果評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五七三、五七六二、六七五二號判決及台北地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八二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62期,頁159-166。
7. 邱忠義(2010年),偵查中錄音錄影與偵查筆錄可信性之關係-兼論訴訟目的外使用證據之影響,檢察新論,7期,頁25-46。
8. 邱忠義(2020年),評析釋字第789號解釋關於被告詰問權與被害者身心保護之權衡取捨:性侵害被害人警詢筆錄之證據能力,檢察新論,27期,頁129-145。
9. 吳燦(2022年),從釋字第789號解釋探討刑事被告詰問權與傳聞法則之例外──兼論2022年施行之裁判憲法審查,月旦律評,1期,頁52-67。
10. 吳巡龍(2004年),對質詰問權的保障與限制—釋字第582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15期,頁97-108。
11. 吳巡龍(2005年),對質詰問權合憲限制與違憲限制的分際──評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812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71期,頁253-261。
12. 吳巡龍(2009年),對質詰問權與傳聞例外──美國與我國裁判發展之比較與評析,台灣法學雜誌,119期,頁116-133。
13. 李佳玟(2005年),近年來性侵害犯罪之刑事政策分析- 從婦運的角度觀察,中原財經法學,14 期,頁43-112。
14. 李佳玟(2019年),境外證言的傳聞法則問題,台灣法學雜誌,370 期,頁119-122。
15. 李佳玟(2021年),刑事審判中的司法詢問員,政大法學評論第164期,頁51-126。
16. 李佳玟(2023年),境外證人的遠距訊問-評最高法院110 年度台上字第2082 號刑事判決,月旦實務選評,3卷12期,頁141-156。
17. 李佳玟(2014年),境外或跨境刑事案件中的境外證人供述證據: 最高法院近十年來相關判決之評釋,台大法學論叢,43卷2期,頁489-548。
18. 李佳玟(2019 年),司法詢問員的證據法問題(二),法務通訊,2971期,頁 3-4。
19. 李佳玟(2019 年),司法詢問員的證據法問題(三),法務通訊,2972期,頁 3-4。
20. 李佳玟(2020年),刑事訴訟程序中的犯罪被害人保護,檢察新論,28期,頁201-230。
21. 李佳玟(2021年),被告訴訟權與性侵害被害人保護的失衡──評司法院釋字第 789 號解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17期,頁213-282。
22. 李春福(2014年),檢訊筆錄與傳聞證據-以日本法制之運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5卷第4期,頁133-163。
23. 周芳怡(2013年),兒童證人之證據調查相關問題研究,檢察新論,13期,頁219-239。
24. 金孟華,司法詢問在兒童性侵害案件之應用──以美國法為借鏡,興大法學,33期,頁111-167 (2023年)。
25. 林鈺雄(2000年),直接審理原則與證人審判外之陳述─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期,頁60-83。
26. 林鈺雄(2006年),證人概念與對質詰問權-以歐洲人權法院相關裁判為中心,歐美研究,36卷第 1 期,頁121-173。
27. 林鈺雄(2007年),重新檢視刑訴上訴審制度/對質詰問與上級審-歐洲法發展與我國法走向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43 期,頁5-30。
28. 林鈺雄(2009年),刑事被告本人之閱卷權,政大法學評論,110期,頁213-276。
29. 林鈺雄(2009年),對質詰問例外與傳聞例外之衝突與出路──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最高法院裁判之比較評析,台灣法學雜誌,119 期,頁91-115。
30. 林鈺雄(2011年),對質詰問之限制與較佳防禦手段優先性原則之運用:以證人保護目的與視訊訊問制度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40卷4期,頁2323-2395。
31. 林鈺雄(2011年),性侵害案件與對質詰問之限制: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實務裁判之比較評析,台灣法學雜誌,188期,頁53-74。
32. 高玉泉(2009年),人口販運被害人之保護與安置,月旦法學雜誌,167 期,頁15-24。
33. 張淳宗(2010年),偵查中錄音錄影與偵查筆錄可信性之關係-與談意見(一),檢察新論,7期,頁47-61。
34. 張明偉(2016年),組織犯罪案件審判之傳聞法則適用,台大法學論叢,45卷3期,頁1045-1094。
35. 張學昌(2005年),組織犯罪案件中祕密證人與對質詰問程序之探討,刑事法雜誌,49卷1期,頁11-14。
36. 許福生、吳文淵(2009年),被告對質詰問權與秘密證人保護之探討,警察法學,8期,頁305-329。
37. 彭國能(2001年),對質詰問權於我國運作之應然與實然,律師雜誌,265期,頁64-87。
38. 楊雲驊(2009年),眾裡尋他千百度-最高法院對於刑事訴訟法第一五九條之一解釋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120期,頁65-95。
39. 楊雲驊(2004年),找回嚴格證明程序之靈魂—釋字第582號的意義與影響,月旦法學雜誌,115期,頁109-123。
40. 楊雲驊(2014年),境外取得刑事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以違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則及境外訊問證人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43卷4期,頁1533-1608。
41. 溫翎佑、黃翠紋(2019年),臺灣推動性侵害司法詢問員制度之現況與展望,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21期,頁16-29。
42. 劉仕國(2013年),由美國對質詰問權中之面對面原則檢視我國相關實務運作,檢協會訊,88期,頁7-10。
43. 陳鈺歆(2010年),從證人保護觀點論對質詰問權之保障與運用限制—以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及德國法為例,法學新論,25期,頁103-124。
44. 陳運財(2001年),警訊錄音之研究-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五七六二號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4期,頁17-32。
45. 陳運財(2003年),傳聞法則之理論及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97期,頁85-106。
46. 陳運財(2004年),傳聞法則與直接審理,月旦法學教室,21期,頁133-136。
47. 陳運財(2007年),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檢討,台灣法學雜誌,94期,頁128-153。
48. 陳運財(2007年),偵查中證人之具結與傳聞例外之適用-評九四年台上字第三二七七號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頁238-258。
49. 陳運財(2015年),刑事公訴程序被害人角色之定位與程序影響之檢討—日本法之觀點,法官協會雜誌,17卷,頁133-151。
50. 陳運財(2015年),法庭遠距視訊調查與對質詰問權之保障,檢察新論,18期,頁78-94。
51. 陳彥志(2020年),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於實務上適用之難題—以詐欺集團車手參與犯罪組織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304期,頁83-104。
52. 謝靜慧(2011年),法學與科學之科際挑戰-以性侵害案件受害者創傷反應之調查為中心,檢察新論,9期,頁182-195。
53. 謝煜偉(2021年),評析司法院釋字第 789 號解釋:兼論供述證據信用性之判斷,臺灣大學法學論叢,50卷4期,頁1863-1921。
54. 薛智仁(2021年),對質詰問權之衡平補償-評司法院釋字第 789 號解釋,台灣法律人,1 期,頁110-126。
55. 羅秉成(2007年),對質詰問權與傳聞法則的交互影響--以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的存廢及解釋爭議為例,檢察新論,2期,頁144-153。
56. 蘇凱平(2020年),重新探索自由心證:以憲法與刑事訴訟法的價值衝突與解決為核心,台大法學論叢,49卷1期,頁339-401。
(四) 碩博士論文
1. 王彥迪(2008年),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中對於被告對質詰問權限制措施之檢討-兼論減述要點之規定,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邱鼎文(2011年),論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以傳聞法則與排除法則為中心,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吳秋宏(2011年),照相錄影於刑事程序之運用及容許性界限,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柯孟君(2013年),秘密證人保護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黃珮茹(2019年),偵查階段證人訊(詢)問錄音錄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啟豪(2005年),以對質詰問權檢驗刑事訴訟法之傳聞例外—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陳柏均(2007年),性侵害被害人之訊問與詰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柏雅(2023年)。,從釋字第789號檢視我國性侵害案件中被告之對質詰問權--以美國法制度為比較對象,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五) 網路資料
1. 司法周刊(2017年),第1837期。
2. 司法周刊(2017年),第1845期。
3. 法務部網站,司法互助條約/協定/協議 https://www.moj.gov.tw/2204/2205/2263/%E5%9C%8B%E9%9A%9B%E5%8F%8A%E5%85%A9%E5%B2%B8%E5%8F%B8%E6%B3%95%E4%BA%92%E5%8A%A9/%E5%8F%B8%E6%B3%95%E4%BA%92%E5%8A%A9%E6%B3%95%E8%A6%8F/109368/Lpsimplelis。
4.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網站,家庭暴力通報事件被害人案件類型及性別統計,https://dep.mohw.gov.tw/DOPS/lp-1303-105-xCat-cat01.html。
5. 憲法法庭網站,https://cons.judicial.gov.tw/index.aspx。
6. 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596C4503AC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00400FFFFFD00^04552092011400^0000F001001。
7.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
8. 謝莉慧,加重法定刑期!「人口販運防制法」修正案113年元旦上路,Newtalk新聞,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3-12-21/901650,2023年12月21日。
9. 倪浩軒,「#MeToo」起點是他!金牌製片人竟是性侵魔,yahoo新 https://tw.news.yahoo.com/metoo-%E8%B5%B7%E9%BB%9E%E6%98%AF%E4%BB%96-%E9%87%91%E7%89%8C%E8%A3%BD%E7%89%87%E4%BA%BA%E7%AB%9F%E6%98%AF%E6%80%A7%E4%BE%B5%E9%AD%94-020500345.html,2023年6月16日。
10. 黃子佼事件懶人包,遭控「假藉拍泳照性侵」,多位藝人痛批、表態切割,風傳媒,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084712,2024年4月14日。
11. 紀惠容,性侵被害人訴訟參與權在哪裡,想想論壇,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756,2018年2月4日。
二、日文文獻
(一) 專書
1. 酒卷匡(2020年),刑事訴訟法,2版,有斐閣。
(二) 專書論文
1. 川出敏裕(2019年),〈刑事手続における証人の保護〉,收錄於《刑事手続法の論点》,立花書房,頁164-191。
2. 川出敏裕(2019年),〈第9講 取調べの録音・録画記録媒体の証拠としての利用〉,收錄於《刑事手続法の論点》,立花書房,頁192-212。
3. 陳運財(2017年),台湾における被疑者取調べ録音・録画の現状と課題―日本法との比較検討を踏まえて,收錄於現代日本の法過程 〔宮澤節生先生古稀記念〕下卷,信山社出版,頁310-312。
(三) 網路資料
1. e-Gov法令検索,https://laws.e-gov.go.jp/law/323AC0000000131。
2. 日本国憲法,眾議院網站, 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annai.nsf/html/statics/shiryo/dl-constitution.htm#3sho。
三、英文文獻
(一) 網路資料
1. Cornell Law School,https://www.lawschool.cornell.edu/。
2. Justia U.S. Supreme Court Center,https://supreme.justia.com/。
3.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https://www.equalityhumanrights.com/。
4. ECHR-Homepage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https://www.echr.coe.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