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嘉倛 Chang, Chia-Chi |
|---|---|
| 論文名稱: |
黃叔燦《唐詩箋註》研究 Research on Huang Shu-Can’s Tang Shih Jian Jhu |
| 指導教授: |
陳美朱
Chen, Mei-Zh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44 |
| 中文關鍵詞: | 黃叔燦 、唐詩箋註 、唐詩選本 、清代詩學 |
| 外文關鍵詞: | Huang Shu-Can, Tang Shih Jian Jhu, Anthology of Tang Poem, View of Chinese Poetry in Qing Dynas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3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康熙年間成書《全唐詩》,彙集唐代近五萬首作品,數量過於龐雜,而且內容良莠不齊,讀者窮盡一生或許無法閱畢。詩學家為了展現自己的唐詩觀,同時也以篩選佳作為目的,企圖提供讀者學習仿效的標竿,遂有唐詩選本陸續問世。清代乾隆朝是唐詩選本發展的巔峰期,黃叔燦《唐詩箋註》恰好順應清代選詩潮流的影響,方才刊刻的唐詩選集。然而,由於作者聲名不顯,因此相較於著名的王士禛《唐賢三昧集》、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等選本,目前學界對於《唐詩箋註》的關注度有限。筆者以為《唐詩箋註》的編選十分獨特,例如黃叔燦尤為重視「感情」的選評旨趣,抑或是在七言絕句上的特殊編選等,可知編選者自有一套唐詩觀,故本論文以「黃叔燦《唐詩箋註》研究」為題進行研究。為了梳理該選本在清代唐詩學的定位,筆者透過《唐詩箋註》與其他清代唐詩選本的比較分析,藉以凸顯黃叔燦的唐詩觀。
本論文的章節架構與內容,大致如下:「緒論」旨在介紹黃叔燦《唐詩箋註》之外,並說明選題動機、目前學界的研究現況、研究方法,以及簡述本論文的內容架構。第一章是「清代『專選近體』之唐詩選本概述」,主要論述清代近體專選本蓬勃發展的原因,並介紹不同編選目的的選本面貌,最後析論《唐詩箋註》在清代近體專選本裡的定位。第二章「《唐詩箋註》之選評旨趣」,聚焦於選本的「近情」與「溫柔敦厚」詩教觀的兩大選評特色,一方面論述選家對「近情」旨趣的偏好之外,另一方面則重點梳理「近情」以及「溫柔敦厚」之間的調和。第三章「《唐詩箋註》之詩法觀」,係凸顯詩歌創作的原則,為讀者建構一套「成就一首好詩」的寫作模式。第四章是「《唐詩箋註》之四唐詩觀」,透過比較、統計等方法,進而探討四唐詩的選錄情形以及前十大詩家的上榜原因,並且論述編選者對於盛、中、晚三唐的評價高低。第五章「《唐詩箋註》揭示的近體詩寫作要點與典範詩人」,則從律詩、絕句的角度著手,旨在區分不同詩體的寫作要點與風格,同時分析黃叔燦推薦的典範詩人。「結論」一章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展現黃叔燦《唐詩箋註》的詩學理念,並對該選本進行綜合評價,最後提出值得延伸探討的相關議題。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Quan Tang Shi” appeared, collecting about 50,000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 but the number was too large and the quality was mixed. In order to present their own viewpoint of Tang poetry and to select good works for readers to emulate, the “Anthology of Tang Poem” emerged.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the peak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lected Tang poems, Huang Shu-Can was influenced by this trend of selected poems and compiled the “Tang Shih Jian Jhu”. However, because the author is not well known,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has paid limited attention to the “Tang Shih Jian Jhu”.Compared to the famous Wang Shi-Zhen’s “Tang Xian San Mei Ji” and Shen De-Qian’s “Tang Shi Bie Cai Ji”, nobody research this selection.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is is an anthology worth exploring because of its exceptional selection. For example, Huang Shu-Can’s commenta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motion”, and the fact that it contains many “Qi Yan Jue Ju” by Wang-Jian and Du-Fu. It shows that the selection has his own viewpoint of Tang poetry.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entitled “Research on Huang Shu-Can’s Tang Shih Jian Jhu”.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sition of this anthology in Qing Dynasty Tang poetics, the thesis compares it with other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of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show Huang Shu-Can’s view of Tang poetry.
徵引書目
一、古典文獻
戰國.呂不韋著,王曉明注譯:《呂氏春秋通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元稹:《元稹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唐.李賀著,葉蔥奇疏注:《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唐.李商隱著,清.徐樹榖箋,清.徐炯註:《李義山文集箋註》第6冊,收入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第8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唐.韓偓:《香奩集》,收入清.吳汝綸評註:《韓翰林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5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7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王定國詩集敘〉,《蘇軾文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元.楊士弘輯,明.顧璘批點:《批點唐詩始音》,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4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元.楊載:《詩法家數》,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明.俞弁:《逸老堂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陸時雍:《唐詩鏡》,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3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毛先舒:《詩辯坻》,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收入《船山全集》第14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船山全集》第14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嗣奭:《杜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清.王士禛:《漁洋詩話》,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王闓運手批:《唐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朱鶴齡箋注,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清.佚名:《杜詩言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李元復:《常談叢錄》,收入林慶彰、賴明德、劉兆祐、張高評:《晚清四部叢刊》第3編第86冊,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清.李因培:《唐詩觀瀾集》,乾隆24年(1759)江蘇學署藏板,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9092630$1i。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説》,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7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沈德潛選輯:《古詩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清.金聖嘆:《唱經堂杜詩解》,收入陸林輯校整理:《金聖嘆全集》第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周大樞《應試排律精選鯨鰹集》,乾隆23年(1758)刊本,安營堂藏板,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2310763$1i。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
清.紀昀:《玉溪生詩說》,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9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胡以梅:《唐詩貫珠》,康熙54年(1715)刊本,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9090363$1i。
清.胡本淵:《唐詩近體》,現藏上海圖書館古籍庫,同治7年(1868)重修本,木樨山房藏板。
清.郎廷槐:《師友詩傳錄》,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徐曰璉、沈士駿:《唐律清麗集》,乾隆22年(1757)刊本,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9087536$1i。
清.徐增著,樊維綱校注:《說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桂雪芸:《唐詩韻選》,道光30年(1850)刊本,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3504270$1i。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清.翁方綱:《小石帆亭著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康熙御製,王全等人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清高宗御定,梁詩正等奉敕編:《御選唐宋詩醇》,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清聖祖御定,陳廷敬等奉敕編:《御選唐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許應藻:《唐詩五言長律鈔》,道光12年(1832)刊本,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vid=HARVARD:32044067835983&printsec=titlepage&redir_esc=y。
清.喬億:《劍溪說詩》,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單學傅:《海虞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賀貽孫:《詩筏》,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黃生:《杜詩說》,收入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2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唐詩摘鈔》,收入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3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唐詩矩》,收入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4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詩麈》,收入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4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乾隆30年(1765)松筠書屋藏板,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9092624$1i。
清.黃六鴻:《唐詩筌蹄集》,康熙54年(1715)刊本,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9092620$1i。
清.楊逢春:《唐詩繹》,乾隆39年(1774)纫香書屋藏板,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9090375$1i。
清.葉葆:《應試詩法淺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臧岳:《唐詩類釋》,乾隆39年(1774)重鐫,依德堂藏板,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2291693$1i。
清.趙翼《甌北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劉大勤編:《師友師傳續錄》,收入清.丁福保彙輯:《清詩話》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錢良擇:《唐音審體》,康熙43年(1704)昭質堂藏板,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清.錢謙益:〈唐詩英華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錢謙益註,季滄葦校閱:《錢牧齋先生箋註杜詩》第2冊,臺北: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清.鍾秀:《觀我生齋詩話》,收入張寅彭選輯,吳忱、楊焄點校:《清詩話三編》第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顧有孝:《唐詩英華》,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順治14年(1657)刊本,吳郡寶翰樓藏板,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9079191$1i。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李賀、李商隱與溫庭筠》,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文豔蓉:《白居易生平與創作實證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王煒編校:《《清實錄》科舉史料彙編》,陳文新主編:《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第20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兆鵬、邵大維、張靜、唐元:《唐詩排行榜》,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英志主編:《清代唐宋詩之爭流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朱我芯:《中國詩歌諷諭傳統:兼論唐代新樂府》,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呂玉華:《唐人選唐詩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吳振華:《韓愈詩歌藝術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正春:《唐代組詩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李乃珍:《拗體唐詩與仄韻唐詩》,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尚永亮、劉磊、洪迎華:《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周興陸:《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松原朗著,張渭濤譯:《晚唐詩之搖籃:張籍、姚合、賈島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年。
林香伶:《以詩為劍:唐代游俠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孫微:《清代杜詩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徐毅、陳俐:《盛唐七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徐曉峰:《唐代科舉與應試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張健:《清代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陳允鋒:《唐詩美學意味:初盛唐詩學思想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陳美朱:《明清唐詩選本之杜詩選評比較》,臺北:學生書局,2015年。
陳伯海主編,查清華、胡光波、許連軍、王順貴、胡建次、張紅撰寫:《唐詩學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進豐:《晚唐詩的鋒芒與光彩:以社會詩及風人體為例》,臺南:漢風出版社,2003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賀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蔡柏盈:《中晚唐綺豔詩中的「豔色」與「抒情」》,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程建虎:《中古應制詩的雙重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蔣寅:《淸代詩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韓立新:《唐代干謁詩中的士人形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魏耕原:《盛唐三大家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簡錦松:《親身實見:杜甫詩與現地學》,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二)單篇論文
王小舒:〈明清主流詩學的轉移——論王漁洋對明代七子派的繼承〉,《文史哲》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118-123。
王兆鵬、孫凱雲:〈尋找經典——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學遺產》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頁40-52。
王怡葶:〈從明清兩代唐詩選評看杜甫〈登岳陽樓〉的典範意義〉,《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29期(2015年3月),頁93-116。
王德益:〈論杜甫〈贈花卿〉之選評〉,《雲漢學刊》第33期(2016年8月),頁1-22。
呂珍玉:〈論六言詩〉,《東海中文學報》第9期(1990年7月),頁145-169。
李嘉瑜:〈從眾聲靜默到七絕典範——讀者對〈江南逢李龜年〉的接受與闡釋〉,《漢學研究》第29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105-131。
宋巧燕:〈清代科舉試帖詩寫作規範探析〉,《教育與考試》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頁23-30。
吳振華:〈論「盛唐氣象」與盛唐詩序的文體特徵〉,《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18年3月),頁1-7。
施子瑜:〈唐代科舉與五言詩的關係〉,《東方雜誌》第40卷第8期(1944年4月),頁37-40。
俞國林:〈宮詞的產生及其流變〉,《文學遺產》2009年第3期(2009年5月),頁131-139。.
范建明:〈關於《唐詩別裁集》的修訂及其理由——「重訂本」與「初刻本」的比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5期(2012年12月),頁57-74。
夏雪玲:〈論王之渙〈登鸛雀樓〉的傳播與接受〉,《運城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2002年4月),頁15-20。
孫琴安:〈乾隆年間的科舉改革與詩歌繁榮〉,《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78-80。
高建新、李樹新:〈一首詩創造世界——張繼〈楓橋夜泊〉的接受與傳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0年7月),頁115-119。
殷祝勝:〈關於〈靜夜思〉訛本和原文的接受與優劣問題——兼論詩歌接受中的「惟論興會」心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17年3月),頁120-125。
徐文武:〈論杜甫七律的經典化過程——以唐詩選本為視角〉,《中國韻文學刊》第34卷第2期(2020年4月),頁14-49。
畢士奎:〈李商隱、韓偓艷情詩藝術表現差異原因探析〉,《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03-107。
許仲南:〈詩教與政教的分合——以清乾隆時期沈德潛的論詩選詩為例〉,《雲漢學刊》第26期(2013年2月),頁202-221。
張俐盈:〈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李白詩歌選評研究〉,《漢學研究》第32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229-258。
陳岸峰:〈《唐詩別裁集》與《古今詩刪》中「唐詩選」的比較研究——論沈德潛對李攀龍詩學理念的傳承與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399-416。
陳美朱:〈《唐宋詩醇》與《唐詩別裁集》之「李杜並稱」比較〉,《明清唐詩選本之杜詩選評比較》,臺北:學生書局,2015年,頁121-162。
陳美朱:〈〈九日藍田崔氏莊〉與〈登高〉的古今選評比較——兼論當代唐詩選本之選詩特色〉,《東吳中文學報》第35期(2018年5月),頁49-74。
陳美朱:〈《唐詩別裁集》與《唐詩三百首》中的杜牧、李商隱形象——兼論兩部選本的選詩旨趣〉,《東海中文學報》第37期(2019年6月),頁49-82。
賀嚴:〈沈德潛在「詩教」原則下對唐詩的歷史定位〉,《文史哲》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134-140。
葛曉音:〈杜甫七絕的「別趣」和「異徑」〉,《文學評論》,2017年第6期(2017年11月),頁16-26。
廖美玉:〈錢牧齋論學杜在建構詩學譜系上的意義〉,《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285-331。
劉懷榮:〈論盛唐氣象的理論淵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1994年10月),頁24-28。
蔣寅:〈二馮詩學的影響與虞山派詩論〉,《文史哲》2008第1期(2008年1月),頁100-105。
蔣寅:〈科舉試詩對清代詩學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2014年10月),頁143-163。
鄭宜娟:〈《網師園唐詩箋註》與《唐詩別裁集》杜詩選評之比較——兼論乾隆時期選評杜詩的朝野之分〉,《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49期(2020年3月),頁37-66。
蕭馳:〈論船山對儒家傳統詩學「興觀群怨」概念之再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109-145。
薛寶生:〈明代唐詩選本中「以盛唐為楷式」之現象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2014年3月),頁81-87。
簡錦松:〈唐初七律發展史跡新證——《全唐詩》王維卷以前七言律詩147首之考察〉,《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1-39。
(三)學位論文
毛文靜:《《唐賢三昧集》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
王星:《杜甫絕句組詩研究》,海口:海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6年。
白蘭:《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典詩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年。
吳瑞泉:《沈德潛及其格調說》,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宜學:《李商隱詩接受史重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李欣冉:《錢良擇唐詩接受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0年。
周丹丹:《唐代宮詞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
林善雨:《沈佺期、宋之問詩歌研究》,武漢: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邱怡瑄:《紀昀試律詩學》,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孫忠玉:《潘德輿詩學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年。
張靜尹:《清代詩學神韻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張麗華:《清代乾嘉時期唐宋詩之爭流變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8年。
張毅群:《王堯衢《唐詩合解》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張俐盈:《清代「李詩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張同娟:《朱庭珍詩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年。
梅紅:《唐代宮詞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3年。
陳怡蓉:《喬億《劍谿說詩》之詩學理論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猷青:《唐詩史論述中的分期說研究——以「四唐」源流衍變為主》,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6年。
陳仰哲:《楊逢春《唐詩繹》與清代唐詩選本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梁梅:《清代試律詩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7年。
黃立一:《翁方綱詩論與清中期詩學思潮轉向》,泉州:華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賀幼玲:《王夫之詩學情景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程彥霞;《王闓運選批唐詩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
楊國榮:《唐代組詩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2年。
賈紅:《《唐音審體》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3年。
鄒孟潔:《《唐詩三百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廖俐婷:《黃生之詩學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趙悅:《唐五代宮詞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延吉: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7年。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玲婉:《盛唐送別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5年。
簡恩民:《晚唐詩中書寫「女性及男女情愛」主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