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安君
Chen, An-Chun
論文名稱: 產品視觸覺複合之感性意象研究
Research of Product Image in Interaction between Visual and Tactile Perception
指導教授: 馬敏元
Ma, Min-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8
中文關鍵詞: 感性意象視覺觸覺複合
外文關鍵詞: Kansei Image, Visual, Tactile, Interact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生活品質的提升造成人們對於使用物品的要求提高,重視產品的「情緒價值」勝過「功能價值」的感性消費者日漸增加,更有學者認為設計界未來的思考方向應從人類感性作為設計思考的出發點,回歸到以人為中心的技術發展原點。
      研究者使用感性意象進行設計相關的研究相當普及,由於視覺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極重要的資訊來源,因此心理學所研究的意象通常以視覺意象為主,設計相關學術研究亦然。然而,人類經驗的攫取除了65%來自視覺,還有10%來自觸覺,故設計上的研究也應考慮加入更多觸覺方面的元素方能使結果更加完整。
      本研究嘗試將感性語彙以視、觸覺分群,並從產品形態與材質切入,探討材質對形態的影響及視、觸覺間的關聯。前置實驗先將語彙以視、觸覺做分類,並以此分類作為篩選投入主實驗所使用語彙之依據;主實驗首先讓受測者分別以純視覺的方式感受形態、以純觸覺的方式感受材質,對四種形態及五種材質做十項感性意象的評分,其次再讓受測者以視觸覺並行的方式感受形態附加材質複合所得二十種樣本之圖片,並輔以觸覺感受該樣本所對應的材質,以此視觸覺並行的方式對感性意象評分。
      研究結果發現,感性語彙可依感受程度的差異分為視覺系、觸覺系及視觸共感系語彙,發掘觸覺系語彙將有助於觸覺感性研究之進行;以一具有強烈某意象之材質附加於一形態上,將對形態造成該意象之正向影響,即複合後之產品於該意象的表現將高於複合前之形態;又針對一般日常生活而言,對於產品的接觸多以視、觸覺並行,倘若單純以視覺感官評斷產品之意象,容易低估其以視觸覺感受之實際意象。

    Because of the enhance of living quality let people raise their requests in using products, more and more costumers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value of emotion” than “the value of function”, moreover,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way of design territory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incepted by perceptual, and develop with human being.
    Using Kansei Images in design researches is popular, as a result of vi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s lives, especially when grabb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y often give the first place to visual image, so does design researches. However, people receive experiences not only from vision(65%), but also from tactile sense(10%), so the research of design should considerate touch factors much more.
    First, prepare experimentation will classify phrases classification to visual and tactile perception, and take the classification for phrases basis to the main experiment. Second, the main experimentation will let subjects feel the form in only visual perception, and feel the materials in only tactile perception, score four forms and five materials into ten Kansei Images. Finally, let subjects feel the samples which are interacted with forms and materials in visual and tactile perception, then score their Kansei Image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emotion phrases could be classified to Visual Phrases, Tactile Phrases, and Visual-Tactile Synesthesia Phrases. Tactile Phrases will be contributive to tactile studies in Kansei researches. Attaching a material with a certain intense image to a form will hav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image on the form, in other words, the form of products which were after interacted will act more than before. In addition, as far as generally daily lives is concerned, when contacting products, people often use both visual and tactile perception, if we judge the products images only by visual perception, we might underestimate the practical images of the visual and tactile feel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設計行為的演變 1 1.1.2感性工學的影響 1 1.1.3當前研究的方向 2 1.1.4研究動機 2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規範與限制 4 1.4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意象與造形 6 2.1.1意象的定義 6 2.1.2意象與知覺 7 2.1.3造形之要素 8 2.2視覺與觸覺 8 2.2.1視覺 9 2.2.2觸覺 11 2.2.3共感覺 12 2.3 相關研究 13 第三章 實驗流程設計 15 3.1實驗對象挑選 17 3.2實驗樣本與感性語彙蒐集 17 3.2.1建立形態模型 17 3.2.2製作材質樣板 18 3.2.3蒐集篩選感性語彙 18 3.3材質及形態個別意象評分 19 3.4材質及形態複合意象評分 20 第四章 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21 4.1材質及形態之意象得分 21 4.1.1材質意象得分比較 21 4.1.2形態意象得分比較 26 4.1.3小結 31 4.2形態複合材質之意象比較 33 4.2.1復古意象 33 4.2.2高雅意象 33 4.2.3奢華意象 34 4.2.4格調意象 35 4.2.5堅固意象 35 4.2.6粗糙意象 36 4.2.7簡潔意象 36 4.2.8細緻意象 37 4.2.9精雕細琢意象 37 4.2.10小結 38 4.3形態與材質複合前後差異之顯著性分析 39 4.3.1意象個別分析 39 4.3.2意象之視、觸覺性分析 40 4.3.3小結 41 4.4討論 41 4.4.1感性意象 41 4.4.2材質間之意象差異 42 4.4.3形態間之意象差異 43 4.4.4材質對形態之正、負向影響 44 4.4.5形態與材質複合前後差異之顯著性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8 5.1結論 48 5.2後續研究之建議 49 中文參考文獻 50 西文參考文獻 53 附錄 54 附錄一 語彙分類問卷 54 附錄二 本研究整理之意象語彙視、觸覺分類 58 附錄三 形態及材質意象問卷 59 附錄四 ANOVA分析比較各形態之數據 64 附錄五 ANOVA分析比較各材質之數據 65 附錄六 成對樣本T檢定比較各意象形態與材質複合前後差異之顯著性 66 附錄七 成對樣本T檢定比較視、觸覺意象形態與材質複合前後差異之顯著性 67 附錄八 實驗照片 68 圖目錄 圖 1實驗流程圖 16 圖 2市售具特殊造型之杯款例舉 17 圖 3本實驗使用之形態樣本(由左至右為咖啡杯、馬克杯、高腳杯、普通杯) 18 圖 4材質樣板條(由左至右為:玻璃、金屬、瓷、木頭、塑膠) 18 圖 5五種材質之意象平均得分折線圖 32 圖 6代表性材質對形態的影響示意圖 45 圖 7代表性材質對形態的影響顯著性示意圖 46 圖 8材質影響形態顯著性的關鍵 47 表目錄 表 1意象的定義 7 表 2造形要素分類 8 表 3形態與材質複合後之樣本 20 表 4五種材質之意象平均得分 21 表 5五種材質在復古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2 表 6五種材質在高雅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2 表 7五種材質在可愛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3 表 8五種材質在奢華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3 表 9五種材質在格調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4 表 10五種材質在堅固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4 表 11五種材質在粗糙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5 表 12五種材質在簡潔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5 表 13五種材質在細緻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6 表 14五種材質在精雕細琢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6 表 15四種形態之意象平均得分 26 表 16四種形態在復古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7 表 17四種形態在高雅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8 表 18四種形態在可愛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8 表 19四種形態在奢華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9 表 20四種形態在格調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29 表 21四種形態在堅固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30 表 22四種形態在粗糙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30 表 23四種形態在簡潔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30 表 24四種形態在細緻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31 表 25四種形態在精雕細琢語彙上得分之事後檢定p值 31 表 26各語彙得分最高及最低之材質 32 表 27復古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復古意象影響 33 表 28高雅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高雅意象影響 34 表 29奢華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奢華意象影響 34 表 30格調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格調意象影響 35 表 31堅固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堅固意象影響 35 表 32粗糙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粗糙意象影響 36 表 33簡潔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簡潔意象影響 36 表 34細緻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細緻意象影響 37 表 35精雕細琢意象得分最高、最低材質對於各形態的精雕細琢意象影響 38 表 36形態與材質複合前後差異之顯著性 39 表 37針對視、觸覺意象分析材質影響形態之顯著性 40 表 38代表性材質影響形態意象得分之整理 40 表 39材質在各意象上之得分整理 43 表 40形態在各意象上之得分整理 44

    中文參考文獻
     江怡徵,羅秋怡(2003),林潔欣整理,東摸西碰—啟發孩子的觸覺,育兒生活雜誌,155 期,4 月號。
    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雄獅圖書,台北。
     呂清夫(1992),色彩明視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民83。
     吳玲玲譯,Robert L,Solso(1998),認知心理學,華泰書局,台北
     呂明泉(2002),觸覺與視覺對意象差異研究—以塑膠材質咬花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江山,陳慶文,陳一平,陳建中,黃淑麗,黃榮村,葉素玲,襲充文,櫻井正二郎(1999),視覺與認知,初版,遠流出版社,台北。
     周敬煌(1989),工業設計—工業產品發展之依據,大陸書店,台北。
     林加雯(1998),材質質感之視覺意象類型與構成基礎初探,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三屆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上)。
     林寶蓮(2002),造形知視覺與觸覺意象研究—以塑膠容器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官政能(1995),產品物徑:設計創意之生成、發展與應用,藝術家出版社,頁77-86。
     柯超茗(1997),材料視覺與觸覺質感意象的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Henry Gleitman(1995),洪蘭譯,心理學,初版,遠流出版社,台北。
     原田昭,黃崇彬譯(1998),日本感性工學發展現況及其在遠隔控制介面設計上應用的可能性,1998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袁之琦,游恒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三版,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 陳肇杰(1994),產品造形評價語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天祥(1998),高尚仁編,感覺與知覺,心理學新論,揚智文化,台北,頁52-82。
     陳俊興(2005),男性學生戒指形態之意象與喜好度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沛欣(2010),巨型動力遊艇形態特徵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殿禮,紀冠宇(2010),木材視覺意象之研究—以台灣產商用針葉樹為例,設計學報,15卷第二期,頁55-72。
    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初版,台灣東華書局,台北。
     張紹勳,林秀娟(1999),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冊,松岡,台北。
     張建成(2000),使用者對產品造形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 張信賢(2006),汽車特徵意象及其在視覺上的認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崇彬(1998),感性工學發展近況與其在遠隔控制介面設計上應用的可能性,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頁17-25。
     黃美菁(2000),行動電話偏好意象建構造形法則,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游恆山譯,P. G. Zimbardo(2000),心理學, 三版, 五南出版社, 台北。
     彭聃齡、張必隱( 2000),認知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
     詹若涵(2004),「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所碩士論文。
     楊清田(1996),造形原理導論,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 楊琇君(2002),可愛造型之比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劉鎮源(1999),產品造形與質感對產品意象的影響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子瑋(199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承諭(2004),視、觸覺之形態與材質對產品意象影響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 蔡忠男(2004),產品機能之可愛意象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蔣慧嫻(2001),伴生感覺,網路資料,www.bmnews.net
    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初版,心理出版社,台北。
     簡秋薇(1997),盲人知覺在人因設計安全性之分析與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顏淑美、伊彬(2005),兒童形色、共感覺之分析,第十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學術研究成果論文集,頁787-792。
     藤敬著,李敏秀譯(1995),感覺行銷,中國生產力出版,頁98。

    西文參考文獻
     Anderson J. R., 199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3rd Edition, W.H. Freemanand Company, NY.
     Ackerman D., 1993,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Vintage, U.S.
     Baxter M., 1995, Product Design-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product, Chapman & Hall, London.
     Lee E. & Lee H. & Kim M.,1999,The effects of visual and auditory information as a tool of emotional value assessment,1999 4th Asian Design Conference.
     McKellar P., 1972, Imager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Introspection, The Function and Nature of Imagery , Peter Sheehan (ed.), Academic Press, NY.
     Richard E. Cytowic,1993, The Man who Tasted Shapes, Putnam, NY.
     Revesz G. 1950,Psychology and the Art of the Blind (Trans. H.A.Wolff),London: Longmans Green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8-30公開
    校外:2011-08-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