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紀欣妤 Ji, Sin-Yu |
|---|---|
| 論文名稱: |
《詩經》詩質畫面感的探索及其在現代詩中的實踐研究 A Contempor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oetic Images in Shij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Modern Poetry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an, Ma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7 |
| 中文關鍵詞: | 詩經學 、賦比興 、現代詩 、《間距詩學》 |
| 外文關鍵詞: | Shijing study, Modern poetry, Fu-Bi-Xing, Jian-ju poet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2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首好詩所帶來的詩性畫面,引起人們心中的無限迴響。詩觸發人心帶出不同的感動,並在其中產生對應的理解與畫面,讀者亦可在詩句所打造出來的空間、時間裡,感受詩人當時的心緒狀態。
賦、比、興研究為詩經學中的基本問題,而《間距詩學》將《詩經》裡的「賦、比、興」轉變為「敘事、變形、對應」三大架構,表示《詩經》在創作與詮釋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也可用於現代詩學研究的討論,甚至成為一項現代詩經學的研究成果。
本文希望藉由比較《詩經》與現代詩產生詩質畫面感的方式,說明如何以新的研究方法與詩學架構,併讀《詩經》與現代詩,且因有了不同理論視角的加入,更證明了詩的閱讀隨著時代、歷史、學術成果的變化與積累,詩意不再是一個不能移動、具有絕對性的說法。
最後,透過詩句意義及批評理論概念的討論,能夠使現代詩經學在未來成為一項可使用的文學理論,除了可讓更多不同的文學作品得到更豐富的詮釋,亦可以回望其餘經典文學研究,以現代的目光重新審視、理解傳統的精華。
The poetic picture brought by a good poem arouses infinite echo in people's hearts. Poetry not only triggers people's hearts, but also brings out emotions, and creates corresponding mental images. Readers can feel the poet's current state from the space and time created by the poem.
The study of Fu-Bi-Xing is the basic topic in Shijing, and Jian-ju poetry transforms the Fu-Bi-Xing into the three major structures of “narr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correspondence”, which representing the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study of modern poetics, and even becomes a research result of modern poetry.
This article hopes to explain the way to use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etic structures to read Shijing and modern poetry by comparing Shijing with modern poetry.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lso proves that the reading of poetry will be changed and accumulated by time, histor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is way, poetic meaning is no longer a fixed statement.
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verses meaning and critical theory concepts, modern Odeology can become a usable literary theory in the future which allowing richer interpretations of more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 in poetry. You can look back at other classic literary studies and re-examin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一、古籍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月。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研究文本
夏宇:《詩六十首》,臺北:夏宇出版,2011年10月。
梁秉鈞:《梁秉鈞50年詩選》(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梁秉鈞:《梁秉鈞50年詩選》(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顧城著,顧鄉編:《顧城詩全集》(上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年2月。
顧城著,顧鄉編:《顧城詩全集》(下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年2月。
(二)專書與專書論文
〔法〕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山水之間:生活與理性的未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
〔法〕Gaston Bachelard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8月。
〔法〕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4月。
〔法〕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著,劉大悲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7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古典文學》第11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2月。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王紅林:《花長出了骨頭》,新北:斑馬線出版社,2023年4月。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上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下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林葉連:《詩經論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5月。
林慶彰:〈中國臺灣近四十年詩經學研究概況〉,《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頁27-41。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9月。
林慶彰:《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
吳宏一:《白話詩經》(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吳宏一:《白話詩經》(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
吳宏一:《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
吳宏一:《詩經新繹.雅頌編:大雅、三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
吳宏一:《詩經新繹.國風篇.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
吳宏一:《詩經新繹.國風篇.國風二: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
吳宏一:《詩經新繹.國風編.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上冊),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年8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下冊),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4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9月。
紀欣妤:〈試以現代的文學思考重讀:《詩經》「東門」五首詩〉,《臺港三校中文系研究生論壇會議論文集》B場,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23年5月,頁238-259。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8月。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5月。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翁文嫻:《間距詩學:遙遠異質的美感體驗探索》,臺北:開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9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陳政彥:《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
楊佳嫻:《瑪德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
楊晉龍:〈臺灣《詩經》研究的反思:淵源與議題析論〉,《儒學與社會時間——第三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2月,頁473-514。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3月。
裴普賢:《詩經比較研究與欣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9月。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趙壁光:《毛詩興義述》,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1979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蔡英俊:《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
蔡英俊:《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3月。
(三)學位論文
李名媛:《臺灣地區1999至2012年《詩經》學研究探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黃忠慎教授指導,2014年6月。
吳秋嫻:《《詩經》與臺灣新詩(1949~2011)的對應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林耀潾教授指導,2011年5月。
林奉仙:《詩經興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余培林教授指導,1981年5月。
蘇伊文:《詩經比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汪中教授指導,1998年5月。
(四)期刊論文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
朱孟庭:〈《詩經》興取義析論〉,《東吳中文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頁1-36。
林宏佳:〈〈汝墳〉詩旨試探〉,《東華漢學》第16期(2012年12月),頁53-88。
林宏佳:〈〈女曰雞鳴〉敘寫異詮〉,《清華學報》新45卷第3期(2015年9月),頁343-380。
呂怡菁:〈「興」的基本輪廓與其在作品中的整體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14期(2015年12月),頁231-276
翁文嫻:〈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與變形〉,《成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179-198。
許又方:〈《詩經》車、馬意象及其文化義涵淺析〉,《東海中文學報》第38期(2019年12月),頁65-102。
陳秋宏:〈「比興」之「比」與「類思維」之聯繫——從「前比興」之「比」到漢代「比類」的探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6期(2020年3月),頁1-37。
黃忠慎:〈從樂歌到指義:論三百篇的原始質性與春秋貴族用《詩》的意義轉換〉,《靜宜中文學報》第1期(2012年6月),頁31-58。
廖學盈:〈詩經的量化研究:發掘興體詩的隱藏節奏〉,《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第4期(2019年10月),頁49-70。
廖育正:〈字在詩裡橫生舞動——翁文嫻《間距詩學》〉,《臺灣詩學學刊》第36期(2020年11月),頁145-150。
楊晉龍:〈臺灣近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一九四九—一九九八》,《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3期(2001年8月),頁28-50。
蔡林縉:〈「去相合」的詩意實踐:翁文嫻詩學論述探討〉,《東華漢學》第37期(2023年6月),頁157-208。
蔡宗齊:〈古典詩歌的現代詮釋——節奏、句式、詩境(理論研究和《詩經》研究部分)〉,《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1期(2010年3月),頁1-45。
龍宇純:〈也談《詩經》的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3月),頁11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