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彥鈞 Yan-jun-Wang, |
|---|---|
| 論文名稱: |
替代羈押手段之比較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ubstitutive Measure of Detention |
| 指導教授: |
陳運財
Chen, Yun-Tas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羈押 、替代羈押 、科技監控 、隱私權 、無罪推定 、法官保留 、比例原則 |
| 外文關鍵詞: | Detention, Substitutive Detention, Electric Monitoring, Privacy,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Judge Reserved,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認為享有替代羈押之措施係被告基本權利,應為保全刑事程序之優先適用手段,惟其亦是強制處分,須合乎無罪推定原則、法官保留原則、武器平等原則、比例原則。雖替代羈押措施理論上應比羈押對於被告有較小權利侵害性,也理應比羈押更能落實無罪推定及比例原則等原則,但不論傳統替代羈押措施如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還是新型態替代羈押之科技設備監控都仍有牴觸上開原則之疑慮仍須檢討釐清。
其中,科技設備監控被作為替代羈押手段,目的係填補傳統替代羈押之不足,除強化刑事程序保全外,也以期被告人權更能獲得保障。不過,科技設備監控雖降低羈押被告之人身自由侵害性,卻衍生其他對被告新的隱私權益侵害及其侵害程度可能逾越羈押處分,甚至波及第三人之基本權,而較傳統替代羈押處分更具權利侵害性的疑慮。因此本文認為,基於無罪推定、比例原則,在替代羈押措施的選擇適用上,應優先適用傳統的替代羈押手段;科技設備監控則應限於具有羈押必要性之狀況下,作為替代羈押的一種補充性手段。而實施科技設備監控時應得被告及權益可能受影響之第三人同意,且應居家監控。
最後,本文參酌國際人權法、刑事訴訟法理以及比較分析我國與日本、美國、德國之替代羈押實施情形,提出幾個替代羈押修法建議方向:「落實羈押被告是最後手段性,被告原則上應被無條件釋放或享有替代羈押之權利」、「限制出境應立法規定其程序要件及實體規範」、「實施替代羈押措施應由法官決定」、「限制住居有次數與期間之嚴謹限制」、「替代羈押手段應針對羈押原因區分設計」、「替代羈押手段應多元化」、「科技設備監控應採居家監控」。
SUMMARY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defendant possesses substitutive measure of detention is a fundamental right, and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means of applic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However it is also a compulsory measure, it must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the principle of judge reserved,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arms,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But regardless of the traditional substitutive measure of detention, such as bail, to the custody of another, restricted residence, or the electric monitoring in a new state of substitutive measure of detention, both of them still have doubts about violating the above principles and still need to review and clarify.
Among them, though the electronic monitoring reduces the defendant's personal freedom infringement, it is possible to derive other infringement of the defendant's new privacy and the degree of infringement may exceed the detention, even spread to the third person's fundamental right.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traditional substitutive measure of deten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bstitutive measure of detention. Electronic monitoring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situa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detention, as a supplementary means of substitutive measure of detention. More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monitoring should be the defendant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erson may be affected by the consent, and should be monitored at home.
(一)中文專書
1.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2012),《刑事訴訟法上》,台北:承法出版。
2. 王貞會(2013),《羈押替代性措施研究》,台北:政大出版社。
3. 石宜琳(2017),《正當法律程序與辯護》,台北:新學林出版。
4. 李惠宗(2015),《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
5. 林山田(2004),《刑事程序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6. 林鈺雄(2017),《刑事訴訟法上》,台北:元照出版。
7. 林俊益(2012),《刑事訴訟法概論上》,台北:新學林出版。
8. 法治斌、董保城 (2010),《憲法新論》,台北:元照出版。
9. 陳運財 (2014),《偵查與人權》,台北:元照出版。
10. 陳新民 (2015),《憲法學釋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11. 許育典 (2013),《憲法》,台北:元照出版。
12. 黃朝義 (2014),《刑事訴訟法》,台北:新學林出版。
13. 黃清德 (2011),《科技定位追蹤監視與基本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
14. 張麗卿 (2013),《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二)翻譯或外文書籍
1. Amelung, (Mitverfasser):Die Untersuchungshaft,1983,S.26。
2. 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 (1998),《德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元照出版。
3. Ellen Hochstedler Steury、Nancy Frank著,陳衛東、徐美君譯
(2002),《美國刑事法院訴訟程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 Rolando V. del Carmen著,李政峰等譯 (2006),《美國刑事偵查法制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5. 土木武司著,董璠輿、宋英輝譯(1997),《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6.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輯(2008),《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譯(一)》,台北:司法院出版。
7. 田宮裕 (1984),《刑事訴訟法I-捜査・公訴の現代的展開》,東京:有斐閣出版。
8. 田口守一著,劉迪、張凌、穆津譯(2001),《刑事訴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9. 朱學瑛、張弘昌、劉河山、蔡甄漪譯(2016),《日本刑事訴訟法暨刑事訴訟規則》,台北:法務部。
10. 後藤昭、白取祐司(2013),《新・コンメンタール刑事訴訟法》,東京:日本平論社出版。
11. 連孟琦譯 (2016),《德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元照出版。
(三) 學位論文
1. 王金龍(1987),《論羈押的相當性原則》,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國棟(2004),《論偵查中羈押》,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林宜慶(2005),《偵查階段羈押之司法審查》,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林志揚(2010),《重罪羈押被告受律師協助權-以歐洲人權公約第五條、第六條為本》,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
5. 林淑嫻(2012),《電子監控在犯罪抗制之運用及刑事立法政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林淑真(2005),《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日本之關係-以公約第十七條隱私權保護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 施育傑(2008),《歐洲人權公約第五條-以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為借鏡,檢討我國羈押與人身拘束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張琬婷(2012),《論保釋制度-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9. 耿黃瑄(2017),《論醫療資訊之保護-以歐洲人權公約第八條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許睿元(2015),《從人權保障規範檢視兩岸羈押法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11. 陳俊成(2013),《羈押與人權保障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鉅孟(2011),《以美國法檢視我國羈押法制之研究》,國防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黃裕仁(2006),《羈押替代處分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孫治遠(2010),《以科技設備監控替代刑罰可行性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劉蕙菁(2010),《具保制度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鄧巧羚(2010),《電子監控於我國刑事司法實務之運用》,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蔡依芸(2016),《羈押與羈押替代手段》,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魏士凱(2003),《電子監控之理論與實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1. 王紀軒(2013),〈美國電子監控性犯罪者的經驗-以美國加州為例〉,《世新法學》,第6卷第2期。
2. 王郁琦(2007),〈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之應用對隱私法制之影響〉,《科技法學評論》,第4卷第2期。
3. 尤伯祥(2009),〈大法官釋字654號之後--人民辯護權的新里程
碑〉,《司法改革雜誌》,第73期。
4. 吳景欽(2005),〈利用電子監控解消性侵害再犯疑慮之立法評析〉,《軍法專刊》,第51卷第8期。
5. 吳景欽(2009),〈電子監控於刑事偵查的運用〉,《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4期。
6. 李榮耕(2017),〈有罪判決後的保釋與羈押〉,《月旦法學教室》,第260期。
7. 李榮耕(2014),〈具保及羈押〉,《月旦法學教室》,第146 期。
8. 李榮耕(2015),〈科技定位監控與犯罪偵查:兼論美國近年GPS追
蹤法制及實務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4卷第3期。
9. 呂俊儒(2013),〈審前羈押被告之研究—以「電子監控(Electronic Monitoring)」作為保釋條件為中心1〉,《法務通訊》,第2652 期。
10. 呂俊儒(2013),〈審前羈押被告之研究—以「電子監控(Electronic Monitoring)」作為保釋條件為中心2〉,《法務通訊》,第2653 期。
11. 呂俊儒(2013),〈審前羈押被告之研究—以「電子監控(Electronic Monitoring)」作為保釋條件為中心3〉,《法務通訊》,第2654 期。
12. 李錫棟(2001),〈我國預防性羈押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2卷第2期。
13. 林永謀(1998),〈論羈押〉,《法令月刊》,第49卷第8期。
14. 柯鴻章、許華孚(2010),〈電子監控制度的刑事政策比較〉,《刑事法雜誌》,第54卷4期。
15. 馬躍中(2013),〈德國電子監控制度之探討〉,《高大法學論叢》,第8卷第2期。
16. 張明偉(2017),〈以妨害司法罪健全羈押與防逃機制之探討〉,《台灣法學雜誌》,第265期。
17. 黃朝義(2009),〈羈押原因與替代手段〉,《台灣法學雜誌》,第134期。
18. 黃翰義(2014),〈論羈押替代手段之實然與應然—兼提出羈押替代手段之刑事政策參考(上)〉,《司法周刊》,第1719 期。
19. 黃翰義(2014),〈論羈押替代手段之實然與應然—兼提出羈押替代手段之刑事政策參考(下)〉,《司法周刊》,第1720 期。
20. 陳運財(2011),〈釋字第654號解釋與自由溝通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92期。
21. 許志雄(1996),〈隱私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1期。
22. 許恆達(2012),〈德國電子監控法制發展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15 期。
23. 許福生(2009),〈科技設備監控在性侵犯之運用〉,《月旦法學雜誌》,第166期。
24. 許福生(2007),〈科技設備監控在再犯預防之運用-以性侵犯社區監控為例〉,《刑事法雜誌》,第51卷第2期。
25. 楊雲驊(2005),〈簡介德國偵查中羈押制度-兼論我國檢察官聲請規定的改革〉,《全國律師》,第9卷第7期。
26. 劉育偉、許華孚(2017),〈蘇格蘭、瑞典及美國實施電子監控之經驗及發展〉,《國會季刊》,第45卷第2期。
27. 趙春碧(2013),〈偵查中羈押制度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30輯,刑事法第4篇。
28. 薛智仁(2017),〈羈押事由之憲法界限〉,《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4期。
29. 林輝煌、陳嘉昌、李濠松、張永呈、陳為祥、何賴傑、林鈺雄、顧
立雄、楊雲驊、吳燦、余麗貞、林俊益、林裕順、朱朝亮、周慶東、李榮耕、張明偉、羅秉成 (2016),〈羈押與防逃〉,《月旦法學教室》,第256 期。
(五)網路資料 (因按註腳順序,故有多次引用同一網站時,最後瀏覽日
期以註腳在前為主)
1. 監察院098司調0018調查報告,2015年5月7日,網址:
http://humanrights.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no=178,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13日。
2.〈換釋放 扁願放棄卸任禮遇、戴腳鐐〉,《TVBS官網》,2009年9月24日,網址: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144893,最後瀏覽
日期:2017年11月13日。
3.〈用羈押來防逃?——是侵害人權還是確保勿縱?〉,《聯合新聞網鳴人堂》,2007年4月21日,網址: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668/2355283,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13日。
4.〈手機定位監控被告?司法院擬修法防逃〉,《自由時報》,2016年10月19日,網址:
http://m.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860555,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13日。
5.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五分組第五次會議會後記錄,2017年5月
4日,網址: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meeting/41,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13日。
6. 司法院第164次院會新聞稿,2017年10月11日,網址:
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290176,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13日。
7.〈刑事訴訟法修正-羈押程序強制辯護、羈押程序閱卷權〉,《諾言法律事務所網站》,2017年5月3日,網址:
http://www.fhlaw.com.tw/news_detail_103.htm,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8日。
8.〈大法官解釋762號 法學教授︰有助避免冤抑〉,《自由時報》,2018年3月12日,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362865,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9日。
9.〈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全國人事法規釋例資料庫檢索系統》,網址:
http://weblaw.exam.gov.tw/LawArticle.aspx?LawID=A0036000,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5月8日。
10.〈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一般性意見〉,《司法院人權專區網站》,網址:
http://jirs.judicial.gov.tw/FLAW/FLAWDAT01.asp?lsid=FL070447,
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8日。
11. 姚孟昌(2012),〈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六條與第十七條釋義--「我是與我在」之不受侵擾權〉,《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兩公約
學習地圖講義》,網址:
https://data.gov.tw/dataset/23020,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7月8日。
12.〈歐洲人權公約〉,網址:
https://www.echr.coe.int/Documents/Convention_ZHO.pdf,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5月31日。
13.〈地方檢察署新收刑事偵查案件及向法院聲請羈押情形〉,《法務部統計資訊網》,網址:
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3_Report.aspx?list_id=822,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7月4日。
14. 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46號,
委員提案第21757號,網址: https://lis.ly.gov.tw/lylegisc/lylegiskm?.bccd00A8502015000000B0100000100000020^0000004001000000F04252,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7月8日。
15.〈拘留澳門籍嫌犯118天 政院等機關被糾正〉,《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年2月20日,網址:
http://old.ltn.com.tw/2001/new/feb/20/today-c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7月1日。
16. 吳景欽(2012),〈拘束人身自由的處分須符合法官保留原則〉,《自由電子新聞網》,2012年6月24日,網址:
http://old.ltn.com.tw/2001/new/feb/20/today-c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7月1日。
17.〈檢察官是司法官?成大教授有「異」見〉,《自由時報電子報》,2017年4月12日,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033625,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8月20日。
18. 法務部科技設備監控問答,2016年9月1日,網址:
https://www.moj.gov.tw/fp-317-63674-31846-00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16日。
19.〈腦中植入激發記憶晶片,科學家執行第一例人體實驗〉,《TechNews 科技新報》,2015年11月21日,網址:
https://technews.tw/2015/11/21/memory-boosting-human-experiment/,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7月3日。
20. 翁佩嫻(2007),〈美國交保被告之電子監控法制與實務等研究〉,《法務部》,網址: 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09603525,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7日。
21.〈惡劣!這匹狼假釋戴電子腳鐐仍性侵女店員〉,《自由時報電子報》,2018年3月19日,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369925,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2日。
22.〈電子腳鐐功能不彰 11嫌脫逃〉,《蘋果日報》,2017年5月12日,
網址: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0512/37647505,最
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2日。
23.〈又有性侵犯剪斷「電子腳鐐」跑掉沒發出脫逃警告?〉,《ETtoday新聞雲-社會》,2017年5月11日,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511/922439.htm,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2日。
24.〈電子腳鐐逃脫之狼 林德炎落網〉,《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年5月31日,
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885113,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2日。
25.〈23人戴電子腳鐐 3惡狼再犯!〉,《華視新聞網》,2010年4月23日,網址: 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04/201004230457006.html#.Wyzk8lUzaUk,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2日。
26.〈花蓮性侵假釋犯 掙電子腳鐐脫逃〉,《TVBS新聞網》,2009年6月18日,網址:
https://news.tvbs.com.tw/local/134084,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2日。
27.〈膠質電子腳鐐易破壞 罪犯監控現漏洞〉,《公視新聞網》,2017年5月11日,網址: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58236,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6月23日。
(六)實務裁判
1. 最高法院73年第4次刑庭決議。
2. 最高法院106年台抗字第409號。
3. 最高法院106年台抗字第310號。
4. 最高法院106年台抗字第118號。
5. 最高法院105年台抗字第884號。
6. 最高法院105年台抗字第864號。
7. 最高法院105年台抗字第740號。
8. 最高法院105年台抗字第540號。
9. 最高法院105年台抗字第95號。
10. 最高法院104年台抗字第2939號。
11. 最高法院104年台抗字第827號。
12. 最高法院104年台抗字第384號。
13. 最高法院103年台抗字第129號。
14. 最高法院103年台抗字第39號。
15.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62號解釋文。
16.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37號解釋文。
17. 司法院大法官第737號解釋理由書。
18.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5號解釋理由書。
19.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4號解釋理由書。
20.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4號解釋文。
21.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3號解釋理由書。
22.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3號李震山大法官部分協同意見書。
23.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43號解釋理由書。
24. 司法院釋字第392號解釋文。
25.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92號解釋理由書。
26.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84號解釋理由書。
27.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吳庚大法官第368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校內:2023-08-28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