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述巧 Chen, Shu-Chiao |
---|---|
論文名稱: |
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 The Study of Woven-Fabrics and Identity of Bunun- Katu of Take-Tudu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許功明
Hsu, Koun-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認同 、織布工藝 、織品 、服飾 、卓社群 、布農族 、原住民 |
外文關鍵詞: | identity, textile crafts, woven-fabrics, costume, Take-Tudu, Bunun, aborigines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原住民文化的發展保存所需仰賴者,是大環境的配合還是內部自生的力量?在外來文化重重包夾下,族群內部又以何種策略區隔因應?本研究以布農族卓社群卡度部落織品服飾的發展為出發點,探討布農族服飾及織布活動為何及如何得以延續,此外,在鄰近泰雅族織布文化的相對強勢影響下,其織紋採借的情況如何?又,族人如何評價其織品服飾的美感,並定義自身與他者。
本研究共分四個部分:首先,對布農族服飾表現及織布活動做概略地介紹,並探討布農族服飾在當代所體現之地方性差異,分析這些差異與社會接觸文化採借的關係。其次,針對布農族卓社群卡度部落進行深入的觀察研究,探討織布活動在卡度部落的發展脈絡,以及族人對於布農族服飾的美感評價,並透過織紋的分析,討論當地布農族與鄰近族群-泰雅族文化採借之現象,及族群認同之基礎。最後,透過比較,以卡度部落目前尚未走入市場產銷體系的織布活動,對照其他曾經舉辦過織布傳承的部落,探討族群文化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及可能的保存方式。
What can we count on to help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culture?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support, or the inward effort by ethnic group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Han culture and religions, the Japanese colonial oppression and control, urba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boriginal culture have been affected, leading to decline. Under this adverse condition, how do the aborigines respond to the changes, and what kinds of strategies do they use to keep their traditions? Related to Bunun woven-fabrics from Katu of Take-Tudu, this thesis focus on its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what the Bunun woven-fabrics and its weaving activity are, and how they are able to be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In addition, being strongly influenced by Saisiyat patterns, I will probe into what the adoption condition in Bunun woven-fabrics is, what the inward-looking aesthetics for Bunun woven-fabrics is, and how Bunun people identify themselves through Bunun costumes?
The present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First, I will introduce Bunun woven-fabrics and its weaving activity. As Bunun people de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live in different areas, Bunun woven-fabrics have multiple styles. Here I will analyze how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s result in different woven-fabrics styles and patterns. Besides, based on my investigation into Katu of Take-Tudu of Bunun, I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weaving activity in Katu, and Bunun people’s aesthetics for Bunun costumes. Third, in accordance with analysis of patterns, I will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Bunun people adopt Saisiyat patterns on their woven-fabrics. In contrast to other ethic gruops which have rituals and activities for woven-fabrics succession, woven-fabrics weaving in Katu get into the crisis of continuation. Finally, I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weaving culture,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一)專書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2002。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2002。
斗六古生著,余萬居譯,《Bunun及其祭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方有水、印莉敏,《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南投縣: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5。
王嵩山,《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王蜀桂,《台灣原住民傳統織布》,台北:晨星出版社,2004。
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編,《傳統、創新與商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1999。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卷八住民志同冑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田哲益,《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
———,《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2002。
———,《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台原,1992。
寺澤芳一郎著,余萬居譯,《Bunun族的出草和狩獵》,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佐山融吉著,余萬居、黃文新譯,《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佐藤文一,《台灣原住種族原始藝術研究》,台北:台灣總督府理蕃譜課,1942。
吳天泰編,《九族藝能人才資料手冊》,屏東:台灣省原住民文化園區,1995。
Robert Layto著,吳信鴻譯,《藝術人類學(原書名:The Anthropology of Art)》,台北:亞太,1995。
吳榮順,《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南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
呂秋文,《布農族社會變動與傳統文化》,台北:成文,2000。
李天送、李建國、翁立娃,《阿媽的織布箱》,台北:台北市浩然基金會, 2001。
李莎莉,《台灣原住民的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像》,台北:南天,1998。
———,《排灣族的衣飾文化》,台北:自立晚報文化,1993。
阮昌銳,《泰雅族傳統文物研究暨製作計劃研究報告》,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0。
岡田謙,余萬居譯,《原始家族:Bunun族的家族生活》,台北:台北帝國大學,中研院民族所編譯,1938。
岡村吉右衛門著;張永欣編輯,《台灣的蕃布(上、下)》,京都市:有秀堂,1968。
林忠義、林雅玉、黃怡欣,《九二一社區重建再出發研討會專輯》,南投草屯:台灣工藝研究所,2000。
邱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
俞建章、葉舒憲著,《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1992。
柳秋色,《台灣土著織物研究及其產品設計開發:魯凱族、泰雅族》,台中: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0。
胡家瑜,《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1996。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
宮川次郎,《台灣原始藝術》,台北:台灣實業會社,1930。
浦忠成,《曹(鄒)族物質文化調查與研究變遷與持續》,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
浦忠勇,《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系列座談會實錄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國立歷史博物館,《苧綵流霞: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黃文新譯,《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台灣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中研院民族所編譯,1935。
許功明,《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行政院原民會委託,1998。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1992。
陳奇祿、徐瀛洲,《台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雅美族、布農族)》,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1994。
陳義一、呂理政、蔣斌、喬宗忞,《台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排灣、魯凱二族)》,台北:內政部委託專題研究計畫報告,1994。
傅君,《活化部落經濟生機振興原住民民族經濟及產業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
黃永川主編,《原真之美:陳澄晴先生珍藏台灣原住民藝術文物》,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黃亞莉,《泰雅族北勢群「染織工藝」保存計畫》,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9。
黃應貴(與葉春榮合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
———,《台灣原住民的經濟變遷:人類學的觀點》,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2。
葉家寧,《台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2。
劉斌雄、黃應貴等,《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報告》(上、下二冊),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8。
劉斌雄、賴誌平,《布農族紡織技藝調查研究》,台北:國科會計劃,中研院民族所執行,1988。
衛惠林,《台灣省通志稿: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篇》,卷八,同冑志,第五冊,台北:眾文,1972。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鄉,1997。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1987。
謝世忠、李莎莉,《卑南族的物質生活:傳統與現代要素的整合過程研究》,台北: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畫報告,1995。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1997。
蘇珊‧朗格著,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1991。
藤井志津枝,《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理蕃》,台北:文英堂,1997。
Chen, CHi-lu
1985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Formosan Aborigines.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reprint)
(二)碩士論文
余明德,《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
吳乃沛,《家與親屬:以紅石的布農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吳玲玲,《現代社會脈絡中魯凱族藝術產品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1999。
周錦宏,《泰雅族北勢群傳統工藝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林澤富,《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
金惠雯,《編織、部落、夢:原住民婦女手工藝品生產之政治經濟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正璋〈一個深山部落面對現代化處境的生存策略〉,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志彥,《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在平面設計上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亞莉(尤瑪.達陸),《泰雅族傳統織物研究:Taminun na Atayl》,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國賓,《從紡織與獵首探討太魯閣人的兩性意象與性別邏輯》,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蔣文鵑,《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三)期刊論文
王瑞宜,〈卑南族的織布和衣物〉,《考古人類學刊》,第41期,頁41-46,1980。
吳秋慧,〈從社會文化脈絡來談Atayan織物〉,《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1998。
李莎莉,〈從原住民傳統服飾到當代編織工藝的發展〉,《宜蘭文獻雜誌》,第44期,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頁41-74,2000。
卓淑娟,〈泰安鄉泰雅族的分佈與發展〉,《苗栗文獻》,第11期,頁196-203,1996。
周德禎,〈原漢文化研究之省思-往文化詮釋、文化批判、文化創造之路〉,《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8期,頁89-94,2000。
林文玲,〈工藝傳統與現代商品的對話:消費社會的賽夏族藝術〉,《宜蘭文獻雜誌》,第44期,頁75-97,2000。
林志興,〈生活工藝、文化工藝與生意:卑南族工藝之演變〉,《宜蘭文獻雜誌》,第44期,頁98-132,2000。
紀駿傑,〈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主辦,1998。
孫大川,〈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山海雙月刊》,第12期,頁91,1996。
徐瀛洲、徐韶仁,〈台灣原住民的工藝〉,《台灣民俗技藝之美》,頁245-330,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泰勒著,董之林、陳燕谷譯,〈承認的政治〉,收於陳清僑《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頁3-46,1997。
馬淵東一,林衡立譯,〈台灣中部土著族的社會組織〉,《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421-443,1986。
高俊雄,〈泰雅手工編織商品化之探討-以台中縣和平鄉為例〉,《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主辦,1998。
許功明,〈台灣原住民的工藝與藝術:時間向度及其發展脈絡〉,《加拿大與台灣原住民藝術巡迴展:祖先、靈魂、生命—台灣原住民藝術展》,台北:歷史博物館,1999。
———,〈台灣原住民的工藝與藝術及其論述觀點初探〉,《傳統、創新與商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編印,1999。
———,〈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以好茶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頁179-203,1986。
———,〈原住民藝術與現代社會: 變遷社會中的排灣族群藝術〉,《文星》,第118卷第4期,頁92-101,1988。
———,〈從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物質文化研究〉,《博物館學季刊》,第7卷第4期,頁73-82,1993。
———,〈藝術人類學的發展脈絡〉,《思與言》,第2卷第1期,頁31-62,1987。
喬宗忞,〈持續與變遷─百餘年來魯凱族的身體裝飾文化〉,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等主辦,1997。
———,〈魯凱族的衣與人:一個標本研究的嘗試〉,《東台灣研究與南島文化研討會論文》,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主辦。
黃淑芬、宮崎清,〈從「傳統地方工藝品產業」試論「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09-346,1999。
黃曉慧、余安邦、黃正璋,〈人觀與生活處境:921震災仁愛鄉法治村武界布農人為例〉,《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1。
黃應貴,〈「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台灣政治學刊》,第3期,頁115-193,1998。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方法的哲學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通報》,第五卷第一期,頁:33-36。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7期,1985,頁1-30。
———,〈台灣原住民的經濟變遷〉,《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發展》,台北:教育部,1998。
———,〈布農族社會階層的演變:一個聚落的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中研院三民所專刊,第9期,1982,頁331-349。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2期,1982,頁115-149。
———,〈東埔社布農人的家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4期,1984,頁85-114。
———,〈東埔社布農人的新宗教運動-兼論當前台灣社會運動的研究〉,《人類學的評論》,頁233-267,2002。
謝世忠,〈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原住民工藝世界研討會,行政院原民會主辦,1999。《傳統、創新與商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編印。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8期,頁113-129,1992。
———,〈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化》,第13卷,頁85-101,1996。
蘇裕玲,〈實驗民族誌、多重詮釋、與當代台灣的族群研究〉,《知識、研究與教學—人類學場域的對話》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