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雪娥 Huang, Hsueh-O |
|---|---|
| 論文名稱: |
鹽埕區作為建築生態博物館之析評 A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Featuring an Eco-museum for Yancheng District |
| 指導教授: |
王偉勇
Wang, Wei-Yung 洪萬隆 Hong, Wan-L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7 |
| 中文關鍵詞: | 生態博物館 、歷史建築 、集體記憶 、地方 、鹽埕區 |
| 外文關鍵詞: | Ecomuseums,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Place, Yancheng District, Collective Memo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6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將鹽埕區最具特色為日治時期都市計畫歷史建築,透過現況調
查、資料蒐集分析、評估。並舉證英國的生態博物館:鐵橋谷博物館、日本古川町「文化造
鎮」及國內北投生活環境博物館園區等,作為本文評析鹽埕區作為建築生態博物館其可行性
的借鏡。
從1970 年提出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s)理念,第四代生態博物館(1984-) 新人文主義的
生態博物館至今。從生態(人與環境)與地域的觀念(ecological and regional ideas),再以科技整合
與社區參與的方式來呈現某一個地理區域的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經由組織運作,利
用核心博物館(core museum) 和衛星或類博物館(satellite or quasi-museum)的發散式網路系統,視
整個地域中的自然與人文資產(heritage)都涵蓋在內。
以建築史的角度觀察,本區有漢人傳統的大瓦厝;日人傳統的民居式樣;1920 年代之前,歐
陸之歷史式樣及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之紅磚建築;1930 年代流行的現代主義式建築;1930 年代
以後日本為追求民族形式所發展出來的帝冠式樣;日本在大東亞共榮圈思想成形後,將日本
式樣烙印在其殖民地的興亞式建築;以及光復初期,類似現代主義之樸素風格,強調垂直線
條的組織感的建築;到今日的H 型鋼建築。不論從質,從時代多樣性檢視,鹽埕區實在非常
具有發展為「建築生態博物館」的潛力。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y museum, through recent investigations, data
collections and evaluations, regarding the special characters of Yancheng District where reveals the
historical metropolis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is study further presents the
examples such as: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in England, “ Historic Sites of Hida Furukawa” in
Japan and Bei-Tou Ecomuseums in Taiwan, and etc.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for study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ecology museum in Yancheng District.
This study contains the initial concept of “comuseums” proposed at the beginning of 1970 to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ecology museum in 1984 as well as the new humanism ecology museum, and
then from the ecology (human being and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and regional ideas to the
technical integration, community base that have embodied the collective memory. By way of
organization operation, using core museum and satellite or quasi-museum disperses the type
network system, regards in the entire region the nature and the heritage all covers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storical constructions, there are Han people’s traditional houses; Victorian
red brick houses built before 1920, the newer and modernized house built by 1930, the imperial
Japanese palace style house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Greater Eastern Asia, there are mixed
constructions in between Japanese and Asian as well as the plain but represents the early days of
restoration, finally, today’s H shape constructions. Nevertheless, after all these decades, Yancheng
District always has it’s prestige and uniqu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ecology museum".
引用文獻
一、 書籍
1. ﹝蘇﹞鮑列夫,《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民75年。
2. 井守薰,〈台灣建築之今昔〉《躍進台灣大觀續編,非常時下的台灣全貌》,台北:台北建築公會,民29年(昭和7年),頁231。
3. 王立宏,《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民87年。
4. 王志弘、徐苔鈴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民95年。
5. 王惠君譯,西村幸夫原著,《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86年。
6.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田園城市文化出版,民87年。
7.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第一冊卷一,〈輿地志,疆屆(附形勝、八景)〉,臺銀文叢本,第一四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1年12月初版。
8. 台中縣政府,〈第九章執行計畫〉,《台中縣觀光整體發展計畫》,台中縣:台中縣政府,民89年。
9. 田秋野、周維亮等合編,《中華鹽業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68年3月初版。
10. 安培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民76年12月再版。
11. 吳光庭、王增榮,〈光復後高雄現代建築發展概論〉,《高雄建築三百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民83年。
12. 吳培暉主持(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鹽埕區歷史空間資源調查研究計畫》,高雄:高雄市政府,民93年7月。
13.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公司,民90年。
14. 杜劍鋒,《物換星移話鹽埕》,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91年12月初版。
15. 沙永杰,《「西化」的歷程—中日建築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民90年。
16. 沈祉杏,《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初版,民91年9月。
17. 阮旭初,《彰化市舊城區保存規劃之研究》,台南:成大建築所碩論,民89年。
18. 周一心,《高雄市鹽埕區歷史保存與都市設計因子之研究》,台南:成大建築所碩論,民94年6月。
19. 林于青,〈高雄霞海城隍廟〉,《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92年8月。
20. 林于青,〈鹽埕埔壽山宮〉,《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92年8月。
21. 林潔如,《老舊商店街再利用之都市計劃—以堀江商場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6月。
22. 林曙光,《打狗歲時記稿》,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83年。
23. 持地六三郎,《台灣治績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刊行,民26年(昭和12年)。
24. 施建邦,〈談建築,說空間,戀戀鹽埕〉,《戀戀鹽埕》,高雄:新文化基金會出版,民87年9月。
25. 施建邦,〈壁攤風情話—獨特的街頭即景〉,《戀戀鹽埕》,高雄:謝長廷新文化基金會,民87年9月。
26. 施建邦,《尋找90年代老鹽埕》,高雄:高雄文獻委員會,民84年。
27. 洪萬隆,《文化局長—文化隧道的尖兵》,高雄:高竿傳播公司,民92年9月。
28. 洪萬隆,《文化焗長—文化佳餚的大廚》,高雄:高竿傳播公司,民92年9月。
29. 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進腳步》,台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民92年8月。
30. 徐純譯,《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民92年9月。
31. 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民61年。
32. 翁秀蓮,〈高雄市鹽埕區簡介〉,《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高雄:高雄市文獻會委員,民90年5月。
33. 馬若孟,陳其南,陳秋坤編譯,《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台北:牧童出版社,民79年6月初版。
34.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主編,《高雄市志,財政篇》,下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54年6月。
35.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主編,《愛河流域文藝復興:高雄新城市運動》,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民92年2月。
36. 高雄市鹽埕埔文化協會編輯,《疼惜鹽埕導覽筆記書》,高雄:高雄市鹽埕埔文化協會,86年10月。
37. 張曉農,《藝術特徵論》,北京:文化藝術,民73年。
38. 張譽騰,《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民93年1月初版。
39. 連橫,《臺灣通史》,上冊卷十八,〈榷賣志‧鹽〉,臺銀文叢本,第一二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1年2月初版。
40. 郭瑞坤,〈高雄市鹽埕區社區總體營造經驗〉,《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四)》,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民86年10月。
41. 陳仁勇,〈愛河名稱沿革考〉,《高市文獻》第十八卷第二期,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94年6月
42.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82年10月二版一刷。
43. 陳正雄,〈三山國王廟〉,《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 92年8月。
44. 陳敏櫻,〈武聖殿〉,《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92年8月。
45. 陳震東,《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77年6月30日出版。
46. 堀入憲二,《從聚落保存、造街運動到Eco-Museum》,第五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專輯,台北:文建會,民81年。
47. 傅朝卿,《日治時期1895-1945台灣建築》,台北:秋雨文化事業公司,民88年。
48.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84年再版。
49.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76年。
50.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81年6月30日出版。
51.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76年6月30日。
52. 曾旭正,《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事業公司,民96年1月。
53. 曾梓峰,《高雄市鹽埕區舊社區文化保存與社區再造之規劃研究》,高雄:高雄大學社區總體營造文教基金會,民90年12月。
54. 黃世孟,《日據時期高雄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碩士論文,民77年6月。
55. 黃光男,《美術館行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80年10月。
56. 黃瑞茂,〈空間再使用作為聚落(或歷史街區)保存的活化策略〉,《文化空間創意再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92年7月。
57. 黃興斌、郭振芳,《重修高雄市治》卷首,〈參、大事紀〉,高雄:高雄市立文獻委員會,民74年3月31日。
58. 照史,《高雄人物評述(1)》,高雄:春暉出版社,民72年9月。
59. 照史,《高雄人物評述(2)》,高雄:春暉出版社,民72年9月。
60. 董維秀,〈伯明罕珠寶產業特區〉,《文化空間創意再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92年7月。
61. 廖達堯,〈文武聖殿〉,《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92年8月3。
62.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前言,台北:牛津大學出版社,民85年。
63. 蔣忠益‧曾玉昆編篡,黃耀能總篹,《續修高雄市志》卷九,〈文化志‧文獻篇/名勝古蹟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位,民86年5月初版。
64. 鄭水萍,〈高雄市澎湖籍移民之研究〉,《澎湖文縣鄉土史料蒐集及研究報告書》,澎湖:澎湖縣文化局,民88年。
65. 鄭水萍,〈鹽埕身世-從愛河三角洲到顛峰之城〉,《戀戀鹽埕》,高雄:謝長廷新文化基金會,民87年9月。
66.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第一冊),甲部,〈地嶼‧疆域(包括田園、戶口)〉,台銀文叢本,第七十三種,台北: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年8月2。
67. 魏聰州,〈鹽埔曉鷺今在否〉,《戀戀鹽埕》,高雄:謝長廷文化基金會,民87年9月。
68. 魏聰洲,〈多元文化—台灣文化史的活標本〉,《戀戀鹽埕》,高雄:謝長廷新文化基金會,民87年9月。
69. 魏聰洲,《鹽埕、鹽埕文化協會、生態博物館》,高雄歷史與文化第四輯,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出版,民86年。
70. 關則良,〈飲食文化的歷史散步—各路小吃來相會〉,《戀戀鹽埕》,高雄:謝長廷新文化基金會,民87年9月。
71. Bernard M. Feilden 著,《歷史建築之維護與修護(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Oxford:Butterworth Architecture,2000。
72. Castells,Manuel,The Urban Question-A Marxis Approach,Edward Arnold,1985。
73. Davis, P.,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74. Harvey, David,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Oxford:Blackwell,1985。
75. Hauenschile, A., Claims and Reality of New Museology:Case Studies in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Smithsonian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Museum Studies.,2000。
76. Hudson, K., Ecomuseums becomes more realistic, Nordisk Museology 1996(2) 。
77. Leidig,Guido, Raum-Verhaltern-Theorie: Verhaltenwiss, jAspekte d, Lebensraumgestaltung: interdisziplinaere Ansatzpunkte zur Theoriebildung,Peter Lang,1985。
78. Museum Culture: Histories, Discourses, Spectacl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79. Poulot, D., ‘Identity as Self-Discovery: The Ecomuseum in France in Sherman, D., etal., 1994
80. Riviere, G. H..The Ecomuseum: an evolutive definition, Museum vol. 137, no.148, France: 1985。
81.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A Celebration of the first 25 years, Ironbridge,England: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1994。
82. Tuan Yi-Fu,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Minneapolis,1977。
83. Walsh, Kevin,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London: Routledge, 1992。
二、 期刊
1. 井手薰,台灣建築會誌第八輯第一號,台北:台灣建築公會,民25年(昭和11年)。
2. 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附錄二 「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公民會議 結論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民93年10月。
3. 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第二章 北投老街區的過去與現況》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民93年10月。
4. 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第四章 老街區再生案例》,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民93年10月。
5. 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結論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民93年10月。
6.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北投溫泉博物館經營管理諮詢座談會」會議紀錄92年7月,北投文化雜誌第7期,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民93年6月。
7. 呂理政,《社區、營造、博物館-兼談宜蘭博物館家族》,北投溫泉博物館專刊第二期,台北:台北市文化局,民91年1月。
8. 洪萬隆,《生態旅遊與文化觀光》,文化與社區課程講義:中山大學藝管所,民93年。(尚未出版)
9. 洪萬隆,《文化活動分類》,文化活動課程講義:中山大學藝管所,民96年。(尚未出版)
10. 張林森,《聯合報》,民85年10月7日第17版。
11. 張譽騰,《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1),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85年。
12. 許功明,《原住民的文化產業與社區發展—從博物館功能談起》,博物館學季刊,第10卷1期,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85年1月。
13. 陳行厚、楊念恆、陳威廷、林祉吟,《空間專題城市介紹-古川町》,雲林:雲科技空間專題,91年。
14. 陳林頌,〈社會文化反省歷史作用空間—北投溫泉博物館〉,書評雙月刊41期,台北:書評出版社,民88年。
15. 陳俊,〈高雄港都道路建設發展史〉上,《高雄文獻》第二卷第一期,民78年9月。
16. 陳音音譯,《生態博物館在法國---矛盾與曲解》,博物館學季刊,第10卷1期,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85年1月。
17. 陳諺銘譯,《夢想與現實-哈得遜談生態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學的二十年》,博物館學季刊,第10卷1期,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85年1月。
18. 傅朝卿,《關於台灣的歷史建築》,成大建築簡訊第二十九期,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民91 年7 月。
19. 曾小英,《英國的生態博物館舉隅-鐵橋谷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0(1),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85年。
20. 曾玉昆,〈鹽埕的拓殖與發展考〉,《高雄文獻》第二十二、二十三期合刊,民74年6月30日。
21. 馮復華,《投溫博館 不可依賴懷舊風》,聯合報,民94年3月8日。
22. 編輯室,《生態博物館專輯》,博物館學季刊,第10卷1期,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85年1月。
23. 鄭君胤,《歷史建築再利用之初探》,雲林:雲科大空間所專題報告,民92年。(尚未出版)
24. Conybeare, C, ‘Our land, your land’, Museum Journal 96(10):1996,。
25. Querrien, M.,《Taking the measure of the phenomenon》,Museum 148,1985。
三、 網頁
1. 1857年德國工程師Gerber建造了跨度131 In的第一座鋼桁架橋),參閱網站:http://www.cqvip.com/content/u/83372x/2003/028/005/gc53_u4_8734664.pdf 950507
http://www.khcc.gov.tw/CmsShow.aspx?ID=666&LinkType=3&C_ID=446 960601
2. 中廣新聞網民96年6月13日:http://news.sina.com.tw/life/bcc/tw/2007-06-13/200012554068.shtml
3. 內政部社區發展協會民96年3月1日:http://sowf.moi.gov.tw/06/Q.htm
4. 文建會,《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中華民國95年 1月 12日文中二字第0942057074號令發布。網址:http://www.cca.gov.tw/law/html/new4/n4-2-8.html 960120
5.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人人公益網,《搶救北投溫泉博物館》,民91年,網址:http://www.npo.org.tw/philNews/shownews.asp/NewsID=5046 960115
6. 呂理政,《展望新世紀博物館 - 誕生知識‧營造夢想》,演講稿,民90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tmoa.gov.tw/action/newworld.htm 951010
7. 高雄文化局-文化資產網,網址:
8. 張立伶,〈北投是個博物館〉,《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第一期,台北: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民88年3月。網址:http://nature.ptes.tp.edu.tw/sub01/06-4.htm 960120
9. 許陽明,「加速『北投溫泉特定專用區』的設立與建設」,民88年。網址: http://www.hmjh.tp.edu.tw/owl/peitoe/construct.htm 960115
10. 許雅智,《四弄改造》,民84年3月25日。台灣社區新聞網:http://www.dfun.com.tw/topic/topic_05.aspx?articale_id=300 951015
11. 陳明川,〈溫泉節慶〉,《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第一期,台北: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民88年3月。網址:http://nature.ptes.tp.edu.tw/sub01/06-5.htm 960120
12. 陳林頌,〈北投溪〉,《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第二期,台北: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民88年6月。網址:http://nature.ptes.tp.edu.tw/sub01/06-3.htm 960110
四、 附錄圖片資料
1. 高雄市民政局,行政面積網址:http://cabu.kcg.gov.tw/CmsLink.aspx?ID=220&LinkType=2&C_ID=564 960301
2. 鹽埕區區公所網址:http://w4.kcg.gov.tw/~ycado/images/map_1.jpg 960601
3. 高雄都發局網址:http://vision.kcg.gov.tw/03scale/scale.asp 951201
4. 高雄歷史博物館,《歷史高雄影像專輯(一)》,高雄:高雄歷史博物館,民91年9月。
5.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串門企業公司,民94年2月。
6. 鄭德慶,《高雄市豐富之旅》,高雄:串門企業公司,民89年9月。
7. 古川町造鄉運動組織關係圖,參閱本研究,頁64。
8. 施建邦,〈談建築,說空間,戀戀鹽埕〉,《戀戀鹽埕》,高雄:謝長廷新文化基金會,民87年。
9. 圖錄未註明由黃雪娥攝於民95, 96年。
五、 研討會論文及實務經歷
1. 黃雪娥(2007/06/03),<從地方發展觀點談高雄市鹽埕區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議藝2007藝術學領域研究所學生論文發表會》,中壢: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2. 黃雪娥(2007/06/11、28),《鹽埕區日治時期歷史建築之旅》,受高雄市文獻會之邀為該會主委及課長等人,實地走訪鹽埕區歷史建築及人文解說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