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昀萱
Chou, Yun-Hsuan
論文名稱: 國語流行歌詞語義的性別分析
The Gender Analysis of Lyrics in Chinese Songs.
指導教授: 蔡玫姿
Tsai, Mei-Tzu
陸偉明
Liu, We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流行歌詞性別閱聽人文本分析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songs, gender, audiences, textual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針對國語流行歌詞進行語義的性別分析,目的在了解流行歌詞中,對於男、女特質描繪方式的異同。本研究以電台所票選出的年度百大單曲中,華語歌曲為主要分析內容,分析共四十二首歌曲,分別探討歌詞的敘事脈絡中,對於男性責任感、剛強,以及女性柔順、軟弱特質的描繪。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1)歌詞中,「責任感」、「剛強」等特質僅用於描繪男性。(2)歌詞中,「柔順」、「軟弱」等特質僅用於描繪女性,尤其描寫女性流淚的歌詞多達24首。(3)對於情感的表達,男性是內斂、壓抑的;女性則較為自然、坦率。從研究結果,可清楚看出兩性對於情緒表達及情緒處理的方式大相逕庭,且男強女弱的性別特質以不同形式呈現。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希望能提升閱聽人對於流行文化中,性別議題的敏感度,也希望這些流行歌詞,日後能提供教育人員作為設計性別教材、情感教育教材的參考。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gender analysis of the Mandarin popular songs. Our main goal is to reali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epicting male and female idiosyncrasies among those lyrics. Our study analyzed 42 Mandarin songs from the annual top 100 pop songs voted by the broadcasting listeners. We probed the narrative contexts about depicting male with firm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picting female with submission and weakness respectively.
    The followings are our conclusions: (1) In the lyrics, the traits such as “firm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ere only used for depicting male. (2) The traits such as “submission” and “weakness” were only used for depicting female. Particularly, there are up to 24 songs describing the tears of women. (3)Concerning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males were restrained and depressive while the females were natural and straightforward. From the study above, it is clear that it is widely divergent from the two genders about expressing and dealing with emotions. Besides, the gender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male” and “weak female” were presented in different forms.
    From this study, we hope that we can raise the sensitivities of the readers and the audiences about the gender issues in the pop culture. We also hope that in the future, those pop lyrics may be used for designing teaching materials for education of gender and emotional issues.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性別理論相關文獻.....................................4 第二節 流行文化相關文獻.....................................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10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取材範圍..................................10 第二節 研究程序與架構.....................................13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研究信效度................................14 第四章 流行歌詞分析.......................................16 第一節 流行歌詞中男性性別角色的描繪..........................17 第二節 流行歌詞中女性性別角色的描繪..........................36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54 第一節 研究發現..........................................54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限制.....................................56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59 參考文獻.................................................60 附錄....................................................64 表目錄 表3-1 文本分析層面.....................................11 表4-1 男性特質類目表...................................16 表4-2 女性特質類目表...................................16 圖目錄 圖3-1 研究流程圖.......................................13 圖4-1 研究架構圖.......................................13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葉肅科(2011)。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台北:洪葉文化。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生活。台北:雙葉書廊。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台北:女書。
    晏涵文、黃富源(2002)。性別平等教育。台北:一家親文化。
    張小虹(2006)。後現代/女人。台北:聯經。
    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原
    作者: Bauer.M.W. & George Gaskell)。台北:五南。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
    化途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台北:唐山出版
    社。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馮克芸譯(2007)。情感行銷的符碼:消費、生活、文化(原作者:Clotaire
    Rapaille)。台北市:天下遠見。(原出版年:2006)
    盧嵐蘭(2007)。閱聽人與日常生活。台北:五南。
    盧嵐蘭(2006)。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台北:三民。
    洪萬生(2003)。性別與歷史: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
    議題導論(頁31-52)。台北:高等教育。

    (二)期刊
    鍾淑貞(1997)。流行音樂中的文學。聯合文學,7(10),101-103。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
    別研究,14,81-118。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的性/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50,4-15。
    游美惠(2000)。多元文化女性主義。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4,30-36。
    游美惠(2009)。差異、認同與性/別教育:從多元文化觀點思索學校性教育得開
    創空間。教育研究月刊,185,18-28。
    游美惠(2012)。超越「追」與「被追」:尋找性別教育的著力點。性別平等教育
    季刊,58,128-131。
    陳晞文(2011)。教學,不要帶著性別刻板的框架-從校園的活動省思教學者應有
    的態度。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4,56-59。
    龔琳娟、龔琳婉(2011)。人魚公主與性別錯置-談《韓版秘密花園》。性別平等
    教育季刊,54,93-96。
    王大維(2012)。順服vs.挑戰-大學生男性氣概建構的矛盾與多樣性。性別平等
    教育季刊,59,120-126。
    陳克華(1991)。另一種聲音。聯合文學,7(10),122。

    (三)學位論文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
    論文。
    陳麗琴(2009)。幼兒對顛覆性別刻板印象圖畫書教學之回應。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素婷(2008)。繪本教育團體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岱瑩(2008)。繪本班級輔導之實施對兒童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影響
    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佩芳(2009)。卡通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以「真珠美人魚」為例。國立台南大
    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俐瑩(2007)。兒童對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中性別刻板印象之詮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林昱辰(2006)。一體卻非兩面:格林童話與迪士尼動畫中的女性刻板印象-以
    公主與女巫角色為例。私立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高素儀(2011)。媒體新聞文本的性別訊息分析-以蘋果日報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式瑩(2004)。國小學童對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解讀之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甄(2010)。運用電視廣告於國小高年級性別教育之教學設計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西文部分
    Deaux, K., & Lewis, L. L. (1983). Components of gender
    stereotypes.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Documents, 13, 25.
    (Ms. No.2583).

    Biernat, M. (1991). Gender stereotyp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351-365.

    Eagly, A. H., & Steffen, V. (1984). Gender stereotypes ste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women and men into social
    ro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735–754.

    Eagly, A. H. (1983). Gender and social influenc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st, 30, 126–157.

    Martin,C. L., Wood, C. H., & Little, J. K. (1990).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stereotype components. 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 61(6), 1891-1904.

    Deaux, K., & Lewis, L. L. (1984). Structur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components and
    gender lab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991–1004.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1-01-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