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燕婷
Soh, Yen-Teng
論文名稱: 基督徒夫妻婚姻觀與教會生活經驗對其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
Marital Viewpoints in Religion Christian and Experiences of Church Lives and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 of the Christian Couples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u, Meng-Sh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基督徒夫妻婚姻觀教會生活經驗婚姻適應歷程
外文關鍵詞: Christian couples, marital viewpoints, experiences of church lives,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運用質性研究探討基督信仰婚姻觀與教會生活經驗對基督徒夫妻婚姻調適歷程之研究。本研究以四對基督徒夫妻為研究個案,透過訪談的方式瞭解他們婚前婚後面對婚姻觀的看法,並探討教會生活經驗對基督徒夫妻婚姻適應歷程的影響。
      本研究經訪談後的資料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如下:
    一、婚前婚後對婚姻之看法,包含:(一)婚姻是自然而然形成並為成立家庭;
    (二)不可隨意離婚,但外遇與家暴可離婚;(三)男性婚前較贊同婚前性
    行為,婚後皆不支持婚前性行為;及(四)男性扮演父親角色較困難、女
    性扮演媳婦角色較困難。
    二、基督信仰婚姻觀對基督徒夫妻的婚姻適應歷程之影響為:(一)信仰帶來認
    知與行為的改變;(二)信仰幫助女性情感獲得支持;及(三)夫妻對信仰
    重視程度影響婚姻適應。
    三、教會生活經驗對基督徒夫妻婚姻適應的影響,計有:(一)個人屬靈生活經
      驗方面:1.有主觀經歷者對信仰態度堅定;2. 個人禱告、與配偶一同禱告
    有助夫妻觀念的一致;及3.閱讀聖經,跟隨聖經的教導與教訓者適應愈佳;
    (二)團體教會生活的經驗方面: 1.團體教會生活是重要的社會支持;及
    2.信徒提供了積極協助與諮商的功能。
    四、基督徒夫妻在婚姻適應歷程遭遇的問題:(一)生活習慣與價值觀;(二)婆
      媳問題;及(三)子女教養方式。
    五、基督徒夫妻因應與調適摩擦與衝突之策略有二:(一)透過禱告讀經更具信仰
    支持以解決衝突;及(二)主動尋求教會信徒的協助。

    最後,依研究之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者與相關人士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qualitative study was to discuss marital viewpoints in religion Christian, experiences of church lives and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 of Christian couples. Four Christian couples as subjects were interview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guide with an in-depth interview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research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Christian marital viewpoints had impact on their marriage regarding:
    (1). religion brought them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hanges,
    (2). religion helped females with emotional supports, and (3). they did value the religious influence on marital adjustment.

    Besides, the experiences of church lives did influence marital adjustment in two parts: (1). individual spiritual lives:
    (a). personal experience in religion, (b). self-praying or praying with spouse influenced their viewpoints toward positive thoughts, and (c). bible reading, verses obeying and instructions following did enrich their marital adjustment.(2). group church lives: (a). group lives in church was obviously offered important social supports, and
    (b). saints did provide assistance and counseling function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V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譯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婚姻觀的內涵 ......................... 9 第二節 基督徒婚姻觀之內涵及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教會生活經驗之內涵及相關研究 ............ 25 第四節 婚姻適應之內涵及相關理論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3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46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研究信效度 .................. 49 第七節 前導性研究 ...........................53 第八節 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個案A 的婚姻適應歷程 .................. 57 第二節 個案B 的婚姻適應歷程 ...................75 第三節 個案C 的婚姻適應歷程 ...................90 第四節 個案D 的婚姻適應歷程 ...................110 第五節 跨個案分析 .......................... 126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13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7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138 參考文獻 ................................141 一、中文部分 .............................141 二、英文部分 .............................145 附錄 ...................................147 附錄一、參與研究邀請函 ....................147 附錄二、訪談大綱 .........................148 附錄三、權益保證書 ........................152 附錄四、訪談札記 ..........................153 附錄五、訪談日誌 ..........................154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網站(2013)。102 年第25 週內政統計通報(我國離婚對數變動狀
    況分析(按發生日期))。2013 年6 月22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7540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秋霜(2005)。聽障者擇偶及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暨南大學,南投縣。
    王馮永亢(2008 年5 月)。聖經中的婚姻觀對婚姻品質的影響。2008 年聖經科學
    與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台北市。
    江淑敏(譯)(2004)。基督教倫理學導論(原作者:Stanley J.Grenz)。臺北市:
    中華福音學院。(原著出版年:1997)
    李文豪(2012)。婚姻觀的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南大學,長
    沙市。
    李佩絲(譯)(2010)。婚姻幸福力(原作者:石井希尚 Marehisa Ishii)。臺北
    市:校園書房。(原著出版年:2003)
    李常受(譯)(1999)。新約聖經恢復版。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李常受(1987)。生命課程-卷二。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余振民(1998)。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余潔麟(2011)。人生的奧秘。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沈允(譯)(1996)。丁道爾新約聖經注釋:馬太福音(原作者:France,R. T.)。
    台北市:校園書房。(原著出版年:1985)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17。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如萍(2001)。婚姻教育議題。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
    臺北:師大書苑。
    林承恩(2012)。婚姻要幸福?基督徒婚前的5 堂必修課。取自:
    http://www.luke54.org/view/21/3223.html#axzz2hUFzwe00
    林進材(1999)。教育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
    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
    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4),641-662。
    周功和(2000)。信望愛聖經倫理學導論。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
    周湘雁翔(2011)。從基督教婚姻觀的變化看宗教與道德關係。湖南工業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11(5),51-53。
    柯志明(2002)。婚姻中的基督-婚姻意義的神學反思。神學與教會,27(1),
    82-110。
    胡崇貞(2012)。教會中單親媽媽的生活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東海大學,台中市。
    郝宇峰、云丹拉姆、林炫周、李志英(2011)。基督教影響下的家庭觀和婚姻觀
    研究-以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亞洲人為研究對象。科學與無神論,3,29-35。
    陳玉英(2011)。基督教信仰對婦女婚姻滿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全成(2008)。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婚姻與家庭觀-以夫妻關係及家庭的
    永恆探討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姿岑(2009)。成「家」之「後」-新婚夫妻的自我調控歷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陳咨華(2013)。新移民女性婚姻態度與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台南市越南及
    大陸配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美蓮 (2006)。基督教、佛教的婚姻觀對婚姻品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倪柝聲(1967)。權柄與順服。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倪柝聲(1989)。正常的基督徒生活。臺北:臺灣福音書房。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蘆洲。
    徐孟弘(2006)。宗教信仰影響教師生活的敘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南大學,台南市。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
    學研究,25,47-100。
    張思嘉(2009)。婚前關係與婚後適應:一個長期性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1
    (3),319-339。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素怡(2004)。婚姻生活經驗與維繫歷程-以家有超時工作丈夫之單薪家庭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景然(2000)。是質非量,是量非質:研究者在質化研究的主體性。輔導季刊,
    36(4),47-50。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淑佳(2008)。原生家庭與教會生活經驗對基督教會中適婚者兩性交往與婚姻觀念影響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雅惠(2008)。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關
    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出版社。
    黃廼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彭懷真(1999)。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維民(2003)。基督教的婚姻觀。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35-66。
    蔡麗美(2008)。走入埃及進入應許-單親家庭之基督徒子女的婚姻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廖敏如(2009)。夫妻分離-個體化、婚姻信念、人際效能與衝突適應之關連(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趙可式(2007)。醫師與生死。台北:寶瓶文化。
    劉良淑(譯)(1999)。現代基督教會與社會。台北:校園書房。
    謝文宜(2006)。為甚麼要結婚:國內將婚伴侶婚姻承諾考量因素之探討。中華
    輔導學報,20,50-82。
    賴瑪俐(2006)。如何融入生命靈修與諮商輔導於基督徒婚姻生活的經營(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神學院,台北市。
    顏沁欣(2008)。新婚基督徒夫妻的婚姻觀與婚姻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簡楚瑤(2011)。本土婚姻與家庭現況及婚姻教育推廣課程之探討。家庭教育雙
    月刊,31,6-19。
    蕭子涵(2013)。因信仰差異造成的婚姻衝突與處理方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台北市。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二、英文部分
    Bharsakhale, R.L. (2013). A study of marriage attitute and adjustment among arts
    and science faculty students. Golden Research Thoughts, 2(12). 1-7. Burgess, E.
    W., & Wallin, P. (1953). Engagement and marriage. Philadelphia:Lippincott.
    Tuckman, B.W. (1994). 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4th ed.). Forth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Elder, G. H, Jr. Johnson, M. K., & Crosnoe, R. (2003).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 In J. T. Mortimer, & M. J. Shanahan (Eds. ),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 (pp.3-19). NY: Plenum Publishers.
    Fraenkel, J.R., & Wallen, N.E. (1996).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Glenn, N. D. (1998). The course of marital success and failure in five American 10
    year marriage cohor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0, 569-576.
    Gottman, J. M. (1999). The marriage clinic: A scientifically-based marital therap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Lu, Y.X., Marks, L.D., Nesteruk, O., Goodman M., & Apavaloaie,L. (2013).
    Faith,conversion,and challenge:A qualitative study of Chinese immigrant
    Christian Marriage(in the US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44(2),
    227-247.
    Mahoney,A. (2010). Religion in families,1999-2009: A relational spirituality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 805-827.
    Marks, L.D. (2004). Sacred practices in highly religious families: Christian, Jewish,
    Mormon, and Muslim perspectives. Family Process, 43, 217-231.
    146
    Marks, L.D. (2005). How does religion influence marriage: Christian, Jewish,
    Mormon, and Muslim perspectives.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38, 85-111.
    Marks, L.D. (2006). Religion and family relational health: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45, 603-617.
    Marks, L.D., & Dollahite, D.C. (2011). Mining the meanings and pulling out the
    process from psychology of religion’s correlation mountain.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3(3), 181-193.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si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Olson, D. H., & DeFrain, J. (1994). Marriage and family:Diversity and
    strengths. California: H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Richard, R., & Brain, B. (1978).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to disability. MA:Maple
    Press.
    Seidman, I. E. (1991).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mith, J. K. (1983). Quantitative versu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issu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2(3), 533-542.
    Sullivan, K. T. (2001).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sity and
    marriag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mediate and longitudinal effect of
    religiosity of newlywed coupl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5, 610-626.
    White, J. M., & Klein D. M. (2000). Family theories(Eds.). U.S:Sage.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4-06-09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