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范樂陶 Fan, Le-Tao |
|---|---|
| 論文名稱: |
清代公羊家的老莊詮釋研究 The Hermeneutic Annotations of Lao-Tzu and Chuang-Tzu by Gong-Yang Scholars in Ts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葉海煙
Ye, Hai-Y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0 |
| 中文關鍵詞: | 宋翔鳳 、魏源 、王闓運 、廖平 、康有為 、晚清 、公羊學 、老子 、莊子 、道家 |
| 外文關鍵詞: | Tsing Dynasty, Gong-Yang, Taoism, Lao-Tzu, Chuang-Tzu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中後期的公羊家中,宋翔鳳、魏源、王闓運、廖平等人皆有老莊詮釋著作。一方面,這是因為公羊學與老莊學有種種內在的聯繫,除了儒道匯通之處外,還有如政治理想、變易哲學、「變文從質」、哲學思辨等交點;另一方面,這也是晚清經世致用思潮下諸子學復興的必然產物。嘉道時期的宋翔鳳、魏源都揚老抑莊。宋翔鳳的《老子章義》認為孔老同源,老子所傳乃殷商《歸藏》易的首「坤」之道,老子的「不言之教」即《春秋》的「微言大義」。魏源的《老子本義》以《老子》為「救世書」,用揚老抑莊、崇尚黃老來宣揚其今文家宗主西漢的復古主義,並將老子納入公羊學三統說質文代變的體系中。王闓運、廖平以及雖無老莊著作、但有一定老莊觀點的康有為,則都傾向揚莊抑老。王闓運的《莊子內篇注》、〈老子注序〉等將老莊納入經學體系,具有很強的回歸先秦道家的復古主義。他在經世思想驅使下,以自己獨特的內聖(「自治」與「致知」)外王(經世致用、「禮」)之學詮解《莊子》,但因無法處理好內聖與外王的關係,而終於將《莊子》理解為「日用」、「從俗」之學。廖平的經學第三、四變受道家思想影響很大,他也在這一時期寫下了許多諸子及道家著述,如《諸子凡例》、《莊子新解》、《莊子經說敘意》等。他雖然自己建立了一個恢詭怪異的天人體系、並將老莊之學納入其中,但其對老莊思想的闡釋總體來說還是有著典型晚清公羊家特點的,並與康有為的「諸子託古改制」說相呼應。廖、康發展了陳立以來的「筌蹄說」,認為孔子以前的先賢都是「寓言」,甚至因此提出「老子晚出」說,影響了後來對老子的疑古辨偽。廖平還在公羊家華夷觀的範疇下,對《莊子》等道家作品中出現的「外國」有一定的體認。不過其「改文從質」說卻主要以墨家為「質家」,而與經典說法背離。
Some fo the Gong-Yang(公羊) scholar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sing Dyansty, like Song Xiang-Feng(宋翔鳳), Wei Yuan(魏源), Wang Kai-Yun(王闓運), Liao Ping(廖平), had written some annotations of Lao-Tzu and Chuang-Tzu. Gong-Yang and Taoism has many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re-Qin(先秦) Period. The reason why they wrote so many Taoism books was also the renaissance of utilitarianism(經世致用) and Non-Confucian(諸子) schools in Late Tsing Dynasty. The author expounded their works, and compa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They had some common Gong-Yang style opinions like utilitarianism, a single source of Lao-Tzu, Confucius and Chuang-Tzu, revivalism, “backing to the simplicity from civilization(變文從質)”, as well as the philoshophy of “fable” and “pretext” while interpreting Lao-Chuang thoughts.
一、古籍文本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董仲舒撰、﹝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漢﹞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經韻樓藏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註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註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北齊﹞劉晝著、傅亞庶校釋:《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宋﹞蘇軾:《東坡七集》(據匋齋校刊本校刊),《四部備要集部》第477-480冊(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4月)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
﹝清﹞方以智:《藥地炮莊》(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清﹞方以智:《浮山文集後編》(清康熙此藏軒刻本),《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清嘉慶十一年刻本),《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64冊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0月)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清﹞阮元編:《皇清經解》卷679-691
﹝清﹞宋翔鳳:《過庭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宋翔鳳:《論語說義》,﹝清﹞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第6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10月)
﹝清﹞宋翔鳳:《樸學齋文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立:《公羊義疏》,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梁玉繩等:《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子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錢澄之:《田間文集》(清康熙刻本),《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0冊
﹝清﹞吳峻:《莊子解》(清道光二十四年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22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魏源:《老子本義》(據漸西村社叢刊本排印),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
﹝清﹞易佩紳:《老子解》,熊鐵基主編:《老子集成》第11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清光緒二十年蘇州毛上珍聚珍木活字本),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第12-13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王先謙撰、劉武補正:《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王闓運:《湘綺樓全書》(光緒宣統間刊本)
﹝清﹞王闓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7月)
﹝清﹞王闓運:《莊子內篇注》(同治八年影本),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36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2月)
﹝清﹞王代功:《清王湘綺先生闓運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
﹝清﹞王代豐:《春秋例表》,林慶彰編:《晚清四部叢刊》第十編第8冊(台中:文听閣圖書,2013年3月)
﹝清﹞曹耀湘等編:《曾文正公(國藩)全集》(光緒二年丙子傳忠書局刊本),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集》第1輯第1-10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12月)
﹝清﹞王樹枬編:《張文襄公(之洞)全集》(戊辰年(1928)刊本),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9輯第482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8月)
﹝清﹞廖平: 《莊子新解》,《六譯館叢書》第58冊(四川存古書局刊本,1921年)
﹝清﹞廖平:《莊子經說敘意》,《六譯館叢書》第58冊(四川存古書局刊本,1921年)
﹝清﹞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2月,民國九年庚申重刊本)
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
﹝清﹞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7月)
《清史列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2年3月)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
徐世昌等纂:《清儒學案》(台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1967年10月)
李耀仙:《廖平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7月)
舒大剛、楊世文主編:《廖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
劉晴波主編:《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註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9月)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0月)
二、近人著述
(一)魏源、王闓運、廖平研究
張博勳:《魏源《老子本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簫艾:《王湘綺評傳》(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12月)
劉少虎:《經學以自治——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8月)
魏綵瑩:《世變中的經學: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
劉平:《王闓運《春秋公羊傳箋》學術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廖幼平編:《廖季平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6月)
李耀仙:《廖平與近代經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陳德述、黃開國、蔡方鹿:《廖平學術思想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8月)
黃開國:《廖平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
陳文豪:《廖平經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
趙沛:《廖平春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8月)
(二)近代思想史研究(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出版社,1987年4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6月)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王繼平主編:《晚清湖南學術思想史稿》(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第12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田漢云:《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章太炎:《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1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8月)
陶菊隱:《近代軼聞》(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黃開國:《清代今文經學的興起》(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6月)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6月)
蔣國保等:《晚清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台北:明倫出版社,1974年10月)
錢基博:《江蘇學風 近百年湖南學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賴溫如:《清代《論語》述何學考》(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6月)
(三)其它(按姓氏筆畫排序)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李寶紅、康慶:《二十世紀中國莊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2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
葉國慶:《莊子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8月)
黃懷信:《鶡冠子會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羅根澤編:《古史辨》第四冊(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3月)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12月)
三、期刊論文(按發表年代排序)
鍾彩鈞:〈宋翔鳳的生平與師友〉,《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3年11月),頁197-224
鍾彩鈞:〈宋翔鳳學術及思想概述〉,《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6月),頁353-381
羅檢秋:〈從魏源《老子本義》看清代學術的轉變〉,《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頁75-88。
劉大年:〈評近代經學〉,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頌喜整理:〈王闓運未刊手書冊頁〉,《船山學刊》2001年第2期,頁31-34
劉仲華:〈試論先秦諸子學在清代學術中的地位〉,《安徽史學》2005年第1期,頁36-41;95。
劉寧:〈中古文論中「文質論」的思想淵源與理論旨趣〉,《勵耘文學學刊》2005年第2期,頁69-83
劉四平、向常水:〈王闓運治經思路初探〉,《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6年3月),頁90-92
李赫亞:〈王闓運研究述略〉,《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7年4月),頁26-28;45
潘光哲:〈中國近代「轉型時代」的「地理想象」(1895-1925)〉,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頁463-504
吳仰湘:〈論廖平1880年並未轉向今文經學——「庚辰以後,厭棄破碎,專事求大義」辨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09年5月),頁43-47
李長春:〈經學何以是「哲學」?——廖平對「六經皆史」說的批評及對經學性質的界定〉,《跨文化對話》2011年第2期,頁405-424
吳龍燦:〈廖平和王闓運學術異同考〉,《宜賓學院學報》第12卷第11期(2012年11月),頁17-21
鈕則圳:〈「老孔同源」與儒道互通——宋翔鳳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審視〉,《西夏研究》2016年第1期,頁84-89
四、學位論文(按發表年代排序)
林靜微:《魏源《老子本義》析論》(國立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林文彬指導,2007年)
魏綵瑩:《經典秩序的建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朱鴻、李紀祥指導,2013年)
田小玲:《近代湖湘老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劉固盛指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