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詩宜
Chang, Shi-Yi
論文名稱: 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O年代 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
指導教授: 應鳳凰
Ying, Feng-Hu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戰鬥文藝反共文學五O年代女作家
相關次數: 點閱:66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不可抗拒的政治因素,「反共文學」、「戰鬥文藝」成為五O年代文壇上的主流。然而活躍於五O年代的女作家,大部分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並不是每一個女作家都是站在官方立場,為主流發聲。以本論文所選取的潘人木、徐鍾珮、鍾梅音等三人為例,她們在文壇上的表現已經脫離了所謂的官方文藝政策的範圍。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問題意識、相關研究回顧與檢討、最後勾勒本論文的組織架構。
      第二章為〈國家文藝體制下的台灣文壇〉:本章主要勾勒出五O年代文壇的概況,女性作家在五O年代文壇是如何形成一個投稿隊伍,進而影響整個文壇。
      第三章為〈縱橫於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間的潘人木〉:首先對潘人木人生經驗有個全面的認識,潘人木的長篇小說多為論者所討論的焦點,本章欲探討潘人木較被人所忽略的短篇小說,以及她擁有極大成就的「兒童文學」領域,有別於她刻板的「反共作家」形象。
      第四章為〈新聞的心、文學的筆---徐鍾珮的文學世界〉:首先對徐鍾珮人生經驗有個全面的認識,針對徐鍾珮的散文創作為分析對象,更進一步整理出她散文思想、藝術風格等特色。
      第五章為〈摯愛人生、鍾情文學---鍾梅音的創作世界〉:首先對鍾梅音人生經驗有個全面的認識,由於她散文創作種類相當繁多,幫鍾梅音的作品做初步的分類,有助於我們對她作品風格的認識;進而對她散文思想、藝術風格等特色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第六章為〈結論〉,將潘人木、徐鍾珮、鍾梅音三位女性作家加以比較,突顯出三人與「反共文藝」不同的地方,以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女性作家在五O年代文壇上的意義。

    none

    第一章緒論..........................................................3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3 第二節相關文獻回顧及研究架構....................................9 第二章國家文藝體制下的台灣文壇.......................................12 第一節反共文學體制的確立.........................................12 第二節遷台女作家粉墨登場.........................................15 第三章筆的兩端---縱橫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的潘人木......................21 第一節大江南北話人生---潘人木的人生經歷..........................22 第二節生活寫真---談潘人木的短篇小說............................31 第三節潘人木短篇小說的藝術探析.................................34 第四節潘人木與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37 第四章新聞的心、文學的筆---徐鍾珮的文學世界...........................50 第一節徐鍾珮的多采人生........................................50 第二節徐鍾珮的散文創作........................................55 第三節徐鍾珮散文的語言風格......................................59 第五章摯愛人生、鍾情文學---鍾梅音的創作世界...........................63 第一節鍾梅音的人生經歷........................................63 第二節鍾梅音的散文創作........................................71 第三節鍾梅音散文的藝術探析......................................87 第六章結論..........................................................96 附錄:三位女作家著作年表(以五、六O年代出版為主)......................101 參考書目...............................................................108

    一、文本(依姓名筆劃排序)

    徐鍾珮,《我在台北》,(台北市:重光文藝出版社,1951年)
    徐鍾珮,《英倫歸來》,(台北市:重光文藝社,1954年)
    潘人木,《漣漪表妹》,(台北市:文藝創作社,1952年)
    潘人木,《馬蘭的故事》,(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87年)
    潘人木,《哀樂小天地》,(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
    潘人木,《鼠的祈禱》(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9年11月)
    潘人木,《一隻貓兒叫老蘇》(台北:民生報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鍾梅音,《冷泉心影》,(台北市:重光文藝出版社,1951年)
    鍾梅音,《母親的憶念》,(台北市:復興出版社,1954年)
    鍾梅音,《海濱隨筆》,(台北市:大華晚報,1954年)
    鍾梅音,《遲開的茉莉》,(台北市:三民出版社,1957年12月)
    鍾梅音,《小樓聽雨集》,(台中市:大中國出版社,1958年6月)
    鍾梅音,《塞上行》,(台中市:光啟出版社, 1964年2月)
    鍾梅音,《十月小陽春》,(台中市:文星出版社,1964年4月)
    鍾梅音,《夢與希望》,(台北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2月)
    鍾梅音,《摘星文選》,(台中市:三民出版社,1966年10月)
    鍾梅音,《我祇追求一個圓》,(台中市:三民出版社,1968年2月)
    鍾梅音,《風樓隨筆》,(台北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8月)

    二、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
    田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6月初版)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1979年出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2年3月初版二刷)
    台灣作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著《台灣作家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出版)
    邱各容《播種希望的人:台灣兒童文學工作者群像》(台北:富春文化出版
    社,2002年出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01年
    出版)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
    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出版,2003年5月初版)
    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台北:萬卷樓,2001年出版)
    林文寶等《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1984年出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的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
    文化,1898年出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出版)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陳國祥、祝萍編《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出版)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文化,2000年初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出版)
    華霞菱《幼稚園兒童讀物精選》(台北:國語日報出版部)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1991年出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文學界,1987年出版)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
    楊照《文學、神話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出版)
    熊鈍生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台北:台灣中華,1978年出版)
    劉枋《非花之花》(台北:采風出版社,1985年出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5月第二版第二刷)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初版)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齊邦媛《當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盧申芳《向時代挑戰的新女性》(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出版)
    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11月初版)
    鍾麗慧《織錦的手》(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出版)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風雲三十》(台北:聯合報,1982年出版)
    謝冰瀅《女作家生活與書簡》(台北:慈暉,1973年11月出版)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初版)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出版)
    Robert Escar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52年2月初版二刷)

    三、期刊論文

    子敏〈充實的材料,不羈的想像〉,《書評書目》第41期,1976年
    心吾〈讀「哀樂小天地」〉,《明道文藝》第83期,1983年2月
    尤今〈散文家鍾梅音:像一道靜靜的溪流〉(上),《南陽商報》第237期,1985年4月
    尤今〈散文家鍾梅音:像一道靜靜的溪流〉(下),《南陽商報》第238期,1985年5月
    朱星鶴〈讀「海天遊蹤」〉,《自由青年》第37卷第10期,1967年月
    朱星鶴〈淺析鍾梅音的啼笑人間〉,《中華文藝》第114期,1980年8月
    司徒衛〈徐鍾珮的「我在台北」〉,《民主潮》第2卷第10期,1952年
    司徒衛〈徐鍾珮的「英倫歸來」〉,《婦友》第29期,1955年3月
    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O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1984年3月
    李祖琛〈對舊有的典範提出質疑,向既有的理念提出對抗〉,《文訊》,第28
    期,1987年2月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1999年2月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
    29卷第2期,2000年7月
    季薇〈撼人心弦一剎那:鍾梅音的「大羚羊這麼說」〉,《自由青年》地45卷
    第3期,1971年3月
    林武憲〈兒童文學的掌門人〉,《文訊》第4期,1989年5月
    吳月蕙〈大江南北的深情故事---潘人木的筆畫人生〉,《婦友》革新號79期,1992年
    采芃〈中華兒童叢書和兒童讀物的守門人〉,《小作家》第48期,1998年4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9期,2001年5月號
    陳芳明〈五O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年6
    月號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O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
    會得獎小說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2001年11月
    翎翔〈文壇上的常青樹---訪小說家孟瑤女士〉,《幼獅文藝》第44卷第3期,
    1976年9月
    張道藩〈戰鬥文藝新展望〉,《文藝創作》第57期,1956年1月
    張瑞芬〈建構女性散文在當今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2002年11月「台灣
    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霜後的燦爛---
    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
    中心,2003年5月
    張素貞〈五、六O年代潘人木小說面面觀〉,戰後台灣文學與思潮---以五、
    六O年代為主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年6月畢璞〈我的筆墨生涯---三種境界〉,《文訊》第23期,1986年4月
    曹俊彥〈我所知道的潘「先生」〉,《文訊》第4期,1989年5月
    陳紀瀅〈憶梅音〉,《傳記文學》第44卷第3期,1984年3月
    陳恒嘉〈含淚的微笑〉,《書評書目》第98期,1988年7月
    陳兆禎〈試論潘人木與她的兒童文學作品〉,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11月)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O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
    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2002年11月)
    傅榮珂〈讀「多少英倫舊事有感」〉,《自由青年》第41卷第1期,1969年
    楊開蘭〈徐鍾珮的多采人生〉,《婦友》第310期,1979年
    楊明〈文學的筆,新聞的心:徐鍾珮的寫作生涯〉,《文訊》第68期,1991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台灣文藝》第138期,
    1993年8月15日
    黎烈文〈一本值得推薦的書「遲開的茉莉」〉,《自由青年》第19卷第4 期,
    1958年2月
    劉毓珠〈鍾梅音難忘握筆聽雨聲〉,《掃指線》第3期,1982年6月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第9期,1984年3月
    劉枋〈伊是好命人〉,《文訊》第4期,1989年5月
    鄭一青〈敲開女記者之門---徐鍾珮〉,《天下雜誌》第200期,1998年
    諦諦〈潘人木的寫作生活〉,《婦友》第62期,1959年
    曉諭〈訪徐鍾珮女士談外交官夫人生涯〉,《婦友》第327期,1981年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雜誌〉,《文訊》第9期,1984年3月
    薛茂松〈近四十年來台灣地區文學社團基本資料〉,《文訊》,1987年2月
    鍾麗慧〈不向病魔投降的鍾梅音〉,《文藝月刊》第175期,1984年1月
    鍾麗慧〈「雙冠」女作家徐鍾珮〉,《文藝月刊》第194期,1985年
    鍾麗慧〈訪談徐鍾珮的一些聯想〉,《文藝月刊》第194期,1985年
    鍾麗慧〈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台灣地區的文學社團〉,《文訊》第28期,1987
    年2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一)〉,《文訊》第32 期,1987年10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第33期,1987年12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三)〉,《文訊》第34期,1988年2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四)〉,《文訊》第35期,1988年4月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
    灣》第26期,1998年6月
    藍雲〈與造化抗爭的鍾梅音〉,《婦友》第55期,1959年4月
    黨小三〈寫媽媽潘人木〉,《純文學》第49期,1971年

    四、報紙

    小民〈優雅與高貴---給潘人木大姐〉,《台灣日報》第11版,1995年6月10日
    文陌〈小心!鞋底---哀樂小天地讀後〉,民聲日報第10版,1976年3月10

    王鎮庚〈酸了的酒就倒掉---讀「急流勇退談創作」有感〉,《中央日報》第9
    版,1968年1月23日
    王文漪〈懷思梅音〉,《中央日報》副刊,1984年2月18日
    王琰如〈左右開弓一能人---記手執兩隻彩筆的潘人木〉,《青年日報》第15
    版,1985年8月9日
    王庭玫〈揉自然生態於文學〉,《聯合報》第48版,1989年11月30日
    王琰如〈清湯掛麵一奇才---寫彩筆靈秀的徐鍾珮〉,《青年日報》第15版,
    1995年8月23日
    王靖緩〈兒文專家齊聚談資深作家作品〉,《國語日報》第2版,1999年10月18日
    田家聲〈讀海濱隨筆〉,《中央日報》第6版,1954年11月28日
    申望〈讀「海天遊蹤」序〉,《中央日報》第6版,1966年4月25日
    丘秀芷〈雋永的老歌---潘人木著「哀樂小天地」〉,《中央日報》副刊,1981
    年6月17日
    李若子〈鍾梅音和她的作品〉,《書和人》第33期,1966年6月
    林淑蘭〈潘人木談兒童文學〉,《中央日報》1982年4月
    林品章〈起床啦!大熊〉,《國語日報》第14版,1998年4月1日
    林淑玫〈又會彈又會唱---不斷的寫,不停的編的潘人木先生〉,《國語日報》
    第6版,2000年5月8日
    周芬伶〈散文如醇酒孩子可飲〉,《中國時報》第46版,2000年1月13日
    承楹〈小城風味---兼介「冷泉心影」〉,《中央日報》第6版,1941年11月
    10日
    吳癡〈讀「海天遊蹤」後〉,《中央日報》第6版,1966年4月13日
    采芃〈會寫書的姥姥〉,《國語日報》第11版,2000年5月8日
    亮軒〈小人物大風範〉,《中央日報》第10版,1987年3月4日
    孫曼萍、蘇妙嫻採訪,王韻齡整理〈訪中國第一位女記者---徐鍾珮〉(上),
    《中央日報》第16版,1989年9月1日
    孫曼萍、蘇妙嫻採訪,王韻齡整理〈訪中國第一位女記者---徐鍾珮〉(下),
    《中央日報》第16版,1989年9月2日
    徐開塵〈潘人木為「鼠」代言,兒童散文令人驚喜〉,《民生報》第4版,1999
    年11月28日
    耕雨〈潘人木以結構見長〉,《台灣新聞報》B7,2000年5月10日
    陳紀瀅〈評介「我在台北」〉(上),《中央日報》第1版,1951年1月15日
    陳紀瀅〈評介「我在台北」〉(下),《中央日報》第1版,1951年1月17日
    陳白〈人間情夢尚相惜:訪病中的作家鍾梅音女士〉,《聯合報》第8版,1983
    年10月12日
    陳香梅〈重讀「我在台北」有感〉,《中央日報》第10版,1987年1月6日
    張海潮〈數學圖畫書〉,《中國時報》第23版,1991年1月4日
    曾虛白〈天籟與人籟:評徐鍾珮得「我在台北」〉,《中央日報》第6版,1951
    年1月20日
    黃和英〈當晚霞滿天:悼梅音〉,《美國世界日報》第26版,1984年3月6

    黃美惠〈潘人木重新走過從前〉,《民生報》第9版,1988年3月18日
    潘人木〈縱橫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之間〉,《中央日報》第16版,1988年6
    月20日
    潘人木〈「告狀」---這就是我寫作的開始〉,《民生報》少年兒童5版,1999
    年11月21日
    潘人木〈走到人前亮三分〉,《民生報》A6,2001年5月13日
    潘人木〈我怎麼寫兒歌〉,《民生報》 A6,2001年5月13日
    潘人木〈林中故事〉,《聯合報》副刊,2001年6月26日
    劉曉梅〈徐鍾珮說不讀書是件危險的事〉,《中華日報》第15版,1990年7
    月1日
    劉晴〈語言的高度個性化,我讀徐鍾珮散文〉,《中華日報》第11版,1993
    塵〈潘人木名字特別趣事多〉,《民生報》第4版,1999年11月29日
    年12月26日
    曉星〈我讀海濱隨筆〉,《中央日報》第6版,1955年7月11日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
    傅怡禎《五十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3年)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灣
    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出版)
    李麗玲《五O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邱珮萱《琦君極其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0年)
    曾鈴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台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之女
    性書寫及其社會意義》(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朱嘉雯《亂離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中央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淑苓《潘人木兒歌作品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05-06-29公開
    校外:2005-06-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