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光欣
Chang, Kuang-Hsin
論文名稱: 竟陵鍾惺、譚元春遊記散文研究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Prose of Jingling Zhong Xing and Tan Yuanchun
指導教授: 林朝成
Lin, Chao-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遊記散文山水文學
外文關鍵詞: Jingling School, Zhong Xing, Tan Yuanchun, Landscape Prose, Travel Notes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首章說明本論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前人已有相關重要研究等。本論研究範圍,鎖定以晚明竟陵派鍾惺與譚元春山水遊記作為對象,內容共有十二篇;而在方法上,則採用了空間研究與文學分析的方法,將鍾惺與譚元春的山水遊記放在文化地理學的空間研究視域下,再進一步採取傳統的文學分析手法,對遊記文學、空間文化與文本書寫三面向分別進行探究與分析。
    本論主文可分為前後兩大部份,此前兩章皆為大架構視域構建:其一為縱向的文學歷史探源,分別討論「遊」、「遊記」在中國文學中所累積而成的文學意義與書寫模式,並說明竟陵鍾惺、譚元春又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下,寫出具有時代性與個性感的竟陵山水散文。其二則為橫向的文學空間文化建構,文人集團透過漫長時間,對山水空間所賦於了疊加的文化印記與群體想像,並以此來解釋晚明性靈流派興起後,山水遊記也一起大盛的文學表現中,又是如何透過山水地點在群體共構的空間意義中呈現獨特的意義。這些山水地點所在的位置與地景的書寫,都賦與了晚明文人在文學審美傾向上的表態與寄託。
    而後二章則聚焦在竟陵派鍾惺與譚元春山水遊記的文學表現上,乃是在前兩章的大架構下進一步討論:其一,論述竟陵鍾惺、譚元春的文學理論與山水遊記書寫策略的對應,透過山水空間書寫「幽深孤峭」的共相性,將他們共同的文學理論具象化,並將竟陵派與其他文學流派清楚地區隔開來;其二,則是論及竟陵鍾惺、譚元春的個別化差異,並以兩人的山水遊記書寫的篇章結構與表現手法,進一步表明兩人藝術風格共相下的歧異處。而鍾惺、譚元春兩人在文學表現上的歧異處,也正可佐證時代與文學之間的呼應,並說明了晚明文學流變的趨向。

    In this study, Zhong Xing and Tan Yuanchun's landscape prose are explored through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and "travel not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can be seen.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ide worry and find pleasure", "escape" and "aesthetics" that the literati group gave to the landscape space. Next, this research takes a more in-depth text analysis of Zhong Xing's and Tan Yuanchun's landscape prose, thereby clearly link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andscape" and "literary theory", reproducing the "thickness" and "spirit" from Jingling School. In addition, it also sh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ingling Zhong Xing's "simple and far" style and Tan Yuanchun's "hidden thinking". Most importantly, these clearly express the literary displacement of Jingling litera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t represents during the social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11 一、碩、博士論文 11 二、專書 16 三、單篇/期刊論文 17 第二章 遊、遊記與竟陵鍾、譚山水遊記 27 第一節 「遊」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29 一、先秦之「遊」的「親歷」與「想像」 31 二、魏晉之「遊」的「遊仙」與「山水」 34 三、自覺之「遊」的文學內涵 39 第二節 遊記散文的書寫模式與意義 42 一、唐宋遊記與書寫模式的確立 44 二、晚明遊記與書寫意義的開展 52 第三節 鍾、譚對中國遊記文學傳統的繼承與深化 62 一、鍾惺、譚元春對中國遊記書寫傳統的繼承 64 二、鍾惺與譚元春對中國書寫遊記傳統的深化 66 第三章 「山水空間」的文化意涵與審美傾向 71 第一節 從中國政治看「山水」的文化意涵 71 一、魏晉「山水」深化文人移動性 74 二、唐宋「山水」投射文人邊緣性 79 第二節 晚明遊記山水地點的空間認知與審美傾向 84 一、晚明遊記中的山水地點與文人的空間認知 85 二、晚明遊記中的山水地點與審美傾向 93 第四章 「山水」與鍾、譚的文學理論 109 第一節 「吾」、「山水」、「文章」、「古人」的關聯 110 一、「山水」與「文章」互為表裡 114 二、「吾」與「古人」必有遇合 115 第二節 「山水」與「古人」之精神 117 一、鍾惺遊記中「以古為厚」的具象投射 119 二、譚元春遊記中「以幽為厚」的氛圍形塑 122 三、鍾、譚遊記中「逐層探尋」的「厚」視域書寫 124 第三節 「山水」與「吾」之精神 126 一、以「奇靜」寫俗雅之別 128 二、以「性靈」寫人我之分 130 第五章 鍾、譚遊記個性化書寫的時代意義 135 第一節 鍾惺與譚元春山水遊記書寫「幽深孤峭」的獨特性 136 一、鍾惺山水遊記的個性化書寫——「簡遠」之風 138 二、譚元春山水遊記的個性化書寫——「隱秀」之調 145 第二節 鍾惺與譚元春遊記「簡遠」到「隱秀」的時代意義 153 一、明代文學遞變與時代變遷 153 二、鍾惺「簡遠」到譚元春「隱秀」微變的時代意義 159 第六章 結論 171 參考書目 179 附錄一 袁宏道、袁中道、鍾惺、譚元春、王思任、李流芳、張岱 遊記遊地一覽表 187 附錄二 鍾惺、譚元春遊歷活動並山水遊記創作繫年 195 表目錄 表格 1 袁宏道遊地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6 表格 2 袁中道遊地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6 表格 3 鍾惺遊地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7 表格 4 譚元春遊地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7 表格 5 王思任遊地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7 表格 6 李流芳遊地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8 表格 7 張岱遊地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8 表格 8 晚明各作家遊記旅遊地點出現比例排名表 89 圖目錄 圖 一 點A到點B的歷程圖 77 圖 二 有意義的移動歷程圖 77 圖 三 柳宗元貶謫地永州、柳州與京城距離圖 81 圖 四 京師與江南一帶在整個明代疆域裡的空間分佈圖 95 圖 五 南直隸譚元春、袁中道遊地分佈圖 100 圖 六 湖廣譚元春、袁中道遊地分佈圖 101 圖 七 竟陵派在山水遊記上所開展出來的文學理路圖 114

    參考書目排列原則如下:
    原典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其餘參考書目,諸如古籍新注、現代專著、碩博士論文、期刊論文、網路電子資料等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 原典古籍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北宋)王安石《王安石文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北宋)蘇軾《蘇軾文集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宋)陸游《入蜀記(及其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南宋)陸游《陸放翁詩文集》,臺北:(臺灣)光復書局,1959年
    (明)王思任《謔菴文飯小品》,《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三六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王思任著、任遠點校《王季重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朱彝尊《明詩綜》,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明)李流芳《嘉定李流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李流芳著、李柯校注《李流芳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明)李贄《焚書》,北縣: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明)李贄《李溫陵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八‧儒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袁宗道《白蘇齋類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張岱《西湖夢尋》,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明)張岱《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張岱《瑯嬛文集》,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1956年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鄒漪《啟禎野乘》,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鍾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明)鍾惺、譚元春《古詩歸》,《續修四庫全書》,第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第15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譚元春著、陳杏珍標校《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朱鶴齡《愚菴小集》,《四庫全書珍本》,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編《明版閩刻十三經注疏》,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 年。
    (清)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紀昀等奉敕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二十二史箚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民國)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二、 古籍新注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李國英等編注《歷代散文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周振甫注,劉勰著《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周啟成等譯,《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馬茂元主編(先秦)《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許嘉璐主編、章培恒、喻遂生分史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明史》,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三、 現代專著
    Mike Crang著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會‧江陰市人民政府編《徐霞客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
    尹恭弘《明代詩文發展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集》,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王淑良《中國旅遊史(古代部分)》,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何雅雯《空間與自我——中國詩文散論》,新北: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2018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發行,1998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7年
    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雙華《吳中派與中晚明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新文學的源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彼得‧艾迪(Peter Adey)《移動Mobility》,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庫爾特‧勒溫著、竺培梁譯《拓樸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臺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梅新林、俞樟華《中國遊記文學》,臺北:學林出版社,2004年
    章必功《中國旅遊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章尚正《中國旅遊文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陳廣宏《竟陵派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喻學才《山水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靜瑜《袁宏道與張岱的西湖書寫——從外緣到文本的考察》,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愛德華‧索雅(Edward Soja)《第三空間》,新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詹姆遜著《單一的現代性》,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鄔國平《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樊樹志《晚明大變局》,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7年
    蔡振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錢新祖著、宋家復譯:《錢新祖集第三卷——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錢穆《國史大綱》,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20年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元‧明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顧朝林、于濤方、李平等所編的《人文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四、 碩博士論文
    (一) 碩士論文
    王怡文《晚明旅遊小品文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梅《譚元春及其詩文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江翊君《鍾惺、譚元春詩論研究──以《詩歸》為核心討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純《鍾惺、譚元春散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施幸微《鍾惺詩觀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年
    張淑惠《鍾惺的詩經學》,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張瑞華《鍾惺及其文學批評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2年
    許璧如《鍾惺詩學理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雷群州《竟陵派散文美學研究》,暨南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珊珊《竟陵派山水遊記研究》,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嚴賽梅《譚元春詩文理論及創作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二)博士論文
    呂麗粉《晚明遊記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陳忠和《晚明山水小品美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五、 期刊論文
    丁海斌〈中國古代陪都十大類型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7月,頁81-86
    王齊洲〈竟陵派興衰原因辯〉,《荊州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6月,頁46-51。
    朱國才〈陸游《入蜀記》思想藝術初探〉,《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8月,頁70-72+105
    何宗美〈歐陽修對袁宏道及公安派影響考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8月,頁52-59。
    莫言〈個性化文學芻〉《文藝研究》,第4期,2004年4月,頁34-38
    陳西平、張鴻晶〈中國山水遊記散文的淵源探微〉,《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9月,頁64-66
    黃今許〈陸務觀、秦觀、貞觀的「觀」字的讀音問題〉,《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3月,頁25-26
    解國旺〈論明代古詩選本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電影評介》,第2期,2007年1月,頁87-89
    寧夏江、魏中林〈竟陵派與清代詩壇〉,《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9年2月,頁82-85
    趙建軍、閆雪〈竟陵派鍾惺、譚元春小品的審美理性〉,《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2月,頁76-81
    潘運告〈儒家正統的陰影──評王船山對竟陵鍾、譚的否定〉,《船山學報》,第2期(總第6期),1986年7月,頁63-69
    鄭恩賜〈徘徊空谷的幽靈──鍾惺行旅詩研究〉,《中極學刊》,第8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4年12月,頁69-86
    鄭豔玲:〈析鍾惺評選的《東坡文選》〉,《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期,2007年9月,頁76-80
    願曉宇〈評譚元春的山水遊記〉,《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7月,頁68-70
    邵紅〈竟陵派文學理論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4期,1975年10月,頁195-244。
    吳調公〈為竟陵派一辯〉,《文學評論》,第3期,1983年6月,頁109-120
    熊憲光〈中國古代旅遊文學源流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11月,頁99-102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的「遊覽」與「行旅」的區別──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03-113
    陳少松〈鍾、譚論「靈」與「厚」的美學意涵〉,《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年7月,頁105-109、118。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3
    陳美朱〈捉得竟陵訣──鍾惺、譚元春詩作特色論析〉,《高雄師大學報》,第15期,2003年12月,頁401-418
    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75-122
    陸穗璉〈竟陵詩文對中國文學之美學實踐〉,《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113-125
    李聖華〈清初人論竟陵派平議〉,《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2007年9月,頁128-132
    王昕〈近三十年竟陵派研究綜述〉,《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7年11月,頁109-120
    胡繼林〈竟陵派的人生美學:寄情山水,淺吟低唱〉,《語言學刊》,第10B期,2008年10月,頁94-104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被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頁209-254。
    黃明理〈精魅觀點——論〈西湖七月半〉的敘述主體〉《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頁237-262
    葉國良〈中國文學中的卧遊──想像中的山水〉,《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177-193
    曾守仁〈冷人、幽器與鬼趣:試論鍾、譚的人、詩與批評〉,《文史哲》,第18期,2011年06月,頁397-428
    萬胥亭〈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從兩句杜詩論康德時空觀與現代『漫遊』文學〉,《淡江中文學報》,第24期,2011年6月,頁63-83
    趙軼峰〈明代嘉隆萬曆時期政治文化的嬗變〉,《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總第201期),2012年7月,頁152-162
    康馨〈『幽深孤峭』之餘的『輕巧倩麗』──論譚元春《遊南嶽記》〉,《文史藝術》,第2期,2014年2月,頁309
    陳靜容〈試論中國「山水詩」詩類名稱之晚出及其與「題贊」山水之關係衡定〉,《興大人文學報》,第43期,2009年9月,頁1-28

    六、 網路電子資料
    唐朝時中國地圖,網址:
    http://map.zolsky.com/lishi/tangchao/305.htm?WebShieldDRSessionVerify=p4r55hgdUenebWfMDZsH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