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雅欣 Chen, Ya-hsin |
|---|---|
| 論文名稱: |
唐詩中的嶺南書寫研究 A Study of Lin-Nan Poems in Ta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廖美玉
Liao, Mei-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7 |
| 中文關鍵詞: | 嶺南 、沈宋 、韓愈 、柳宗元 、劉禹錫 |
| 外文關鍵詞: | Liu Yuxi, Liu Zongyuan, Han Yu, Shen Song, Lingna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2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唐詩中的嶺南意象為研究對象,考察嶺南地區在唐詩中如何被書寫,而如是書寫是否前有所承?在因襲的過程中,唐人是否也有所新變?新變的背後,又反應了怎樣的意義。
首先由史籍切入,探討唐前嶺南圖象如何被描繪。正史既以中原王朝為記載對象,徼外之邦多入列傳,則其中對嶺南地區的紀錄與品評,反映了諸夏對南方的文化觀。而在史籍之外,亦擬檢索唐前詩作,觀察其中所載,是否與史籍有所區判?這樣的不同是否展現了嶺南另一風貌?期能藉著這樣的討論,釐清唐前嶺南圖象的形成及其可能的影響,並對唐詩中的嶺南書寫,有先行的掌握。
接著分析唐代前期詩人的嶺南書寫,為使論文的論述更為明晰,擬按照時間先後列舉,並依檢索所得,討論因張易之而流放嶺南的詩人群,加上本土詩人張九齡,與安史亂後、大歷年間的劉長卿,合稱唐代前期,要在呈現唐代前期嶺南書寫的多元開展。在釐清唐代前期詩人的嶺南書寫後,再次以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與牛李黨人為主要研究對象,觀察唐代中期貶謫詩人入嶺後的創作取向及其異同。最後列舉唐代晚期入嶺詩人的諸多詩作,期能展現詩人在身份上的多元化,及其創作面向的紛陳化。
This paper takes Lingnan symbols as main subject and investigates on how Lingnan area was depicted in Tang poetry and whether there were any references available and transformations occurring during this creative writing proces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meanings reflected in those transformations.
To begin with, the research starts with reviewing historical records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ang Dynasty was depicted Lingnan into icons. In general, official historical records are based on the Central Kingdom (China) as main subject, while other countries mostly are compiled into another series of biographies of which include documentaries and criticisms that reflect Zhuxia (諸夏) people’s cultural perspectives towards the North. Apart from those historical records, this research also studies on pre-Tang poetry to disco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m and find out whether those differences expressed another side of Lingnan.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discussion will elucidate the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Lingnan symbol from the pre-Tang period, as well as having clear understanding on Lingnan manuscripts in Tang poetry.
Following this, analyses on Lingnan manuscripts of pre-Tang poets are intended to make this research more elaborate and comprehensible.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is based on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references collected during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explicate on the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manuscripts, this study classifies pre-Tang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banishment of Lingnan poets caused by Zhang Yizhi (張易之); the local poet, Zhang Jiuling (張九齡); and poets who sent people to Lingnan; the Post-An Shi Rebellion (安史之亂); the Dali (大歷) period; Liu Changqin (劉長卿), who was demoted and lost two social statuses. After having clear understanding on pre-Tang poets who wrote Lingnan manuscrip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Han Yu (韓愈), Liu Zongyuan(柳宗元), Liu Yuxi (劉禹錫) and Niu-Li (牛李) factions to explore the creative orientation and distinctions of those demoted poets from Tang period who came to Lingnan. Finally, poetry written by Lingnan poets of late Tang period was expected to be able to demonstrate their plural status and dynamic concepts.
一、古籍類(依編者朝代排序)
《二十五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1981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周]孫武撰,魏武帝注,魏汝霖註譯:《孫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桓寬:《鹽鐵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漢]楊孚:《異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隋]巢元方著、丁迪光校注:《諸病源候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
[唐]王燾撰、高文鑄校注:《外台秘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唐]劉恂:《嶺表錄異》(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66年)
[唐]張九齡等撰:《唐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唐]王冰訂補、近人楊維傑校釋:《黃帝內經》(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4年)
[唐]李吉甫編:《元和郡縣圖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唐]李肇:《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白孔六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唐]釋皎然著:《詩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韓愈:《順宗實錄》(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時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著《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六刷)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范成大撰、嚴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校注》(南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元]馬端臨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姚廣孝等奉敕修:《永樂大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凡例(一)》(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初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辛文房:《唐才子傳》(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謝啟昆等修、[清]胡虔等纂:《[嘉慶]廣西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六(臺北:臺灣學生,1968年)
[清]黃瓚修、朱汝珍纂:《廣東省陽山縣志》(臺北:成文,1974年)
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陶敏、陶紅麗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湖南:岳麓書社,2003年11月)陳荊和編校:《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學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昭和59-61)
陳貽焮:《增訂註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章如愚:《山堂考索》卷51〈輿地門.兩廣〉(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葉蔥奇疏注:《李商隱詩集疏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序)
Aurousseau(鄂盧梭)著、馮承鈞譯:《秦代初平南越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Edward W. Said(愛德華‧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Gunther Hirschfelder(顧恩特‧希旭菲爾德)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臺北:左岸文化,2004年)
H. Maspero(馬伯樂)著、馮承鈞譯:《秦漢象郡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
Roman Herzog(羅曼‧赫爾佐克)著、趙蓉恒譯:《古代的國家─起源和統治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仇江選注:《嶺南歷代文選》(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麗英:《道教南傳與嶺南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基倫:《大唐詩豪─韓愈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8月)
卞孝萱、張清華、閻琦著:《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卞孝萱、卞敏著:《劉禹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方鐵、方慧:《中國西南邊疆開發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 :中越關係史之一》(臺北:華世出版,1977年)
李平日:《韓江三角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年)
李東華:《中國海洋發展關鍵時地個案研究(古代篇)》(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李德超編:《嶺南詩史稿》(基隆:法嚴寺,1998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林慶彰、蔣秋華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9月)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胡阿樣:《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范行準:《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嶺南歷史與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前野直彬著、洪順隆譯:《唐代的詩人們》(臺北:幼獅文化出版,1978年再版)
耿貫一主編:《流行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年)
孫昌武:《柳宗元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第十四、十五章〈生態狀況改變對醫學的影響〉、〈疾疫流行與災難激發機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章行嚴:《柳文探微》(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許倬雲:《江心現明月》(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陳祖言:《張說年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貽焮:《論詩雜著》(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
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磊等編:《嶺南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劍光、陳蓉霞、王錦等著:《流行病史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喬象鍾、陳鐵民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李嘉祐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84年)
馮承鈞著:《中國南洋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湯承業:《李德裕研究》(臺北:臺灣,1974年)
楊式挺:《嶺南文物考古論集》(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8年)
楊承祖:《張九齡年譜》(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4)
蒙文通:《古史甄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九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蔣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蔣寅:《大歷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劉學銚:《中國歷代邊疆大事年表》(臺北:南天書局,1979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戴偉華:《唐代使府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蕭璠:《春秋至兩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3年)
鍾惺:《唐詩歸》(補出版資料與頁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嚴耕望編:《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5-1987年)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續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8月)
羅宗強:〈古文運動何以要到韓、柳出來才開了新局面〉,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合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237-255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增訂三版)
羅聯添:《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務書局,1999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三、期刊論文(期刊、論文集)
[日]杉本直治郎著:〈秦漢兩代における中國南境の問題〉,《史學雜誌》59編11號
[日]佐伯義明:〈關於秦代之象郡〉,《史學雜誌》第39編第10號
[美]安東尼‧C‧于著、牟懷川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合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282-293
王川:〈漢代蒼梧郡文化興盛論〉,《廣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王文進:〈論南朝邊塞獅對盛唐邊塞詩的影響〉,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45-61
王少軍:〈科舉制度下貶官文學的三種型態〉,《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63-67
王泳:〈柳子厚黨事之剖析〉,《大陸雜誌》第二十九卷第五期、第六期
王芸生:〈論二王八司馬政治革新的歷史意義〉,《歷史研究》1963年第3期
王承文:〈唐代的左降官與嶺南文化〉,收入鄭學檬, 冷敏述主編《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514-523
王承文:〈六祖惠能與唐初嶺南文化考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9-17
王東春:〈論韓愈和中唐文士的思想特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王祥:〈北宋詩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學史意義分析〉,《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夢鷗:〈王昌齡生平及其詩論─王昌齡被殺之謎試解〉,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輯》第三輯(台北:新文豐,1992),頁177-212
方介:〈由種樹看柳宗元對生命的關懷〉,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3-16
方介:〈由種樹看柳宗元對生命的關懷〉,輯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大學歷史系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年9月)
方介:〈韓、柳交誼與相互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期(1994年6月)
方瑜:〈柳宗元詩中的寫景與抒情〉,收入氏著:《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頁205-240
方瑜:〈劉夢得的土風樂府與竹枝詞〉,輯入氏著:《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方瑜:〈寂寞與超越─試論杜甫長安出遊詩四首〉,收入氏著:《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頁
方瑜:〈大鵬與深淵─試讀李白〈襄陽歌〉〉,收入氏著:《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頁
毛漢光:〈中古官僚選制與士族權力的轉變─唐代士族之中央化〉,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283-324
甘懷真:〈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收入《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左鵬:〈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唐研究》第八卷2002年,頁257-275
余天熾:〈南越國「和輯百粵」民族政策初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885年第2期
余偉超:〈早期中國的四大聯盟集團〉,《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8年第19期
朱世陸:〈漢武帝時代江南、嶺南經濟地位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朱家興:〈宋之問生平事蹟考辨〉《大陸雜誌》第八十九卷第二期,1994年8月
朱達鈞;〈唐代對安南文教風俗之漢化〉,《中興史學》第6期(2000年4月),頁31-60
朱榮智:〈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種生命情調─以屈原、陶淵明、蘇東坡為例〉,收入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論文集編委會編:《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頁99-108
向志柱:〈生命與文學的突圍〉,《江漢論壇》2001年第7期,頁87-89
江立中:〈遷謫文學與岳陽人文精神〉,《雲夢學刊》1999年第3期
任士英:〈隋唐時期流外官員與明清時期吏員的淵源關係〉,《河北學刊》2003年第1期,頁152-156
呂正惠:〈初唐詩重探〉,《清華學報》第十八卷第二期(1988年12月)
呂正惠:〈「內斂」的生命形態與「孤絕」的生命境界─從古典詩詞看傳統文士的內心世界〉,收入氏著《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頁209-236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收入氏著《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頁3-34
呂正惠:〈元和新樂府運動及其政治意義〉,收入氏著《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頁61-82
呂正惠:〈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從比較的觀點看中國文學〉,收入氏著《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頁159-207
吳在慶:〈卞著《劉禹錫年譜》辨補〉,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合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225-245
吳在慶:〈柳、劉在貶地的起居情感及其變化述略〉,收入孫昌武、陳瓊光主編:《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屆柳宗元國際學術討論會研究論文擷英》
吳曉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論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仕宦情節〉,《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頁10-13
李乃龍:〈道士與唐詩〉,《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李東華:〈漢書地理志載中印航海行程之再檢討〉,《史原》第八期(1978年9月),頁47-59
李栖:〈白居易的貶謫行旅與其詩作〉,收入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頁101-138
李純蛟:〈晚唐詩人曹鄴生平略考〉,《西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6期
李湜:〈隋唐間天下文人的客游之風〉,《學術月刊》1999年第4期,頁82-88
李樹桐:〈元和中興之研究〉,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輯》第三輯(台北:新文豐,1992),頁361-418
李濤:〈我國瘧疾考〉,《中華醫學雜誌》第3期(1936年)
李耀南:〈雲南瘴氣(瘧疾)流行史〉,《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54年)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7 期,1995 年4 月
何寄澎:〈簡論唐代古文運動中的文學集團〉,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輯》第三輯(台北:新文豐,1992),頁343-359
何寄澎:〈論韓愈之「以詩為文」─兼論韓文寫作策略之形成及影響〉,收入氏著:《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文史哲,2002年),頁83-125
何寄澎:〈從山水遊記看柳宗元貶謫以後的心境變遷〉,收入氏著:《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文史哲,2002年),頁127-145
何寄澎:〈從美學風格典範之變異論元和詩歌的文學史意義〉,收入氏著:《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文史哲,2002年),頁25-51
邢義田:〈漢代的以夷制夷論〉,《史原》第五期(年月),頁9-53
邱燮友:〈唐代民間歌謠的結構〉,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477-495
邱燮友:〈杜甫心目中的李白〉,收入政大中文系編:《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411-425
昌慶志:〈文學視野下的嶺南商業文化〉,《柳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
周振鶴:〈秦漢象郡新考〉,收入氏著:《學臘一十九》(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振鶴:〈秦代洞庭、蒼梧兩郡懸想〉,《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壇上的模擬之風〉,收入朱傑人等編:《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97-101
周憲:〈旅行者的眼光─從近代遊記文學看現代性體驗的形成〉,收入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頁405-424
林文月:〈潘岳陸機詩中的「南方」意識〉,《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
林久貴:〈略論陳寅恪先生的史料學觀點及方法〉,《中國文化月刊》第265期(2002年4月),頁29-42
林伯謙:〈由韓愈道統論談佛教付法與中國文化的交互影響〉,收入吳雪美、徐瑋琳編輯《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0年)
林風、陳睿:〈洗夫人時代高涼的社會性質〉,《茂名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林惠勝:〈試析韓愈送僧徒的詩文:兼論其對佛教的態度〉,收入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
林富士:〈中國疾病史芻議〉,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年6月16-18日)
林錦源:〈赤鱲角考古發展史〉,《當代史學評論》,第2卷第4期,1999年10月
尚永亮:〈人生困境中的執著與超越─從對屈、賈、陶的接受態度看中唐貶謫詩人心態〉,《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4期
尚永亮:〈論元和五大貶謫詩人的生命沉淪和心理苦悶〉,《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43-49
尚永亮:〈忠奸之爭與感士不遇─論屈原賈誼的意識傾向及其再貶謫文化史上的模式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4期,頁90-97
尚永亮:〈寓意山水的個體憂怨和美學追求〉,《文學遺產》2003年第3期
金穎若:〈試論中國旅遊文學的含義和範圍〉,《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74-77
武伯倫:〈唐代廣州至波斯灣的海上交通〉,《文物》,1972年第6期
胡道靜:〈如何看待今本《南方草木狀》〉,《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第2期(1987年),頁99-101
胡楚生:〈韓愈對於儒學發展的貢獻〉,收入吳雪美、徐瑋琳編輯《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0年)
胡楚生:〈韓愈贈序文的寫作技巧〉,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215-224
段塔麗:〈秦漢王朝開發嶺南述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
范秀玲:〈儒風砭骨憂黎元─我國古代貶謫文人的精神歸宿〉,《長春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范家偉:〈六朝時期人口遷移與嶺南地區瘴氣病〉,《漢學研究》第31期(1998 年6月)
范家偉:〈漢唐時期瘧病與瘧鬼〉,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年6月16-18日)
施懿琳:〈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嵌集》的臺灣物候書寫及其內在情蘊〉,《成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
柯慶明:〈從韓柳文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美學意義〉,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輯》第三輯(台北:新文豐,1992),頁319-342
柯萬成:〈從「臣道」觀點論韓愈〈鱷魚文〉之思想淵源〉,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199-214
馬泰來:〈《南方草木狀》辯偽〉,《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第2期(1987年),頁103-125
章群:〈論唐開元前的政治集團〉,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745-771
章繼光:〈宋之問貶流嶺南詩論〉《求索》1999年第五期
章繼光:〈在榮辱中升沉的詩魂─宋之問、李紳遷適嶺南與詩歌創作關係之比較分析〉《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二期
徐亦亭:〈柳宗源開拓了嶺南西部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劉紹衛:〈柳宗元與柳州民族地域文化關係〉,《柳州師專學報》,2004年第3期
徐旭生:〈我國古代部族三集團考〉,收入氏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徐奇堂:〈唐宋時期嶺南文化的發展及其原因〉,《廣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65-69
徐恒彬:〈試論楚文化對廣東歷史發展的作用〉,收入中國考古學會編輯:《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凌純聲:〈中國古代海洋文化與亞洲地中海〉,《海外》第3卷第10期(1954年),頁7-10收入氏著:《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高明士:〈隋唐教育法制與禮律的關係〉,收入《唐研究》第四卷1998年,頁151-164
高明士:〈隋唐廟學制度的成立與道統的關係〉,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325-380
唐曉濤:〈唐代貶官與流人分布地區差異研究─以嶺西地區為例〉,《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二期
袁鐘仁:〈罕為人知的嶺南唐朝賢相劉瞻〉,《嶺南文史》2000年第3期,頁30-31
耿慧玲:〈七至十四世紀越南國家意識的形成〉,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593-627
孫鐵剛:〈「士」字的原義和「士」的職掌〉,《史原》第五期(年月),頁1-8
區家發:〈廣東先秦社會初探─兼論三十八座隨葬青銅器墓葬的年代與墓主人問題〉,《學術研究》,1991年第1期
曹家齊:〈唐宋驛傳制度變跡探略〉,收入氏著《宋史研究叢稿》(台北:新文豐,2006年),頁1-32
陳元朋:〈漢唐間的食禁與疾病〉,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年6月16-18日)
陳友冰:〈千古唯有謫仙詞─談唐代幾首詠廬山瀑布詩〉,收入氏著:《中國古典詩文(二)比較篇》(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頁115-123
陳友冰:〈春蘭秋菊 一時之秀─談唐代兩首送別詩的不同風格和手法〉,收入氏著:《中國古典詩文(二)比較篇》(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頁85-92
陳友冰:〈情相似而調相異─論陶淵明的兩首田園詩同異〉,收入氏著:《中國古典詩文(二)比較篇》(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頁61-66
陳友冰:〈在濃縮中開拓昇華─論幾首思鄉詩的繼承和創新〉,收入氏著:《中國古典詩文(二)比較篇》(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頁17-26
陳友冰:〈從「日午雞鳴」到「夕陽西下」─再談思鄉詩的繼承和創新〉,收入氏著:《中國古典詩文(二)比較篇》(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頁27-36
陳永正:〈嶺南詩派略論〉,《嶺南文史》1999年第3期,頁13-15
陳長琦:〈漢唐間嶺南地區的民族融合與社會發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
陳良佐:〈自然環境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影響〉,收入《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陳俊強:〈唐代「重罪」的探討─以恩赦為中心〉,收入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頁891-924
陳俊強:〈唐代「量移」試探〉,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655-669
陳偉:〈秦蒼梧、洞庭二郡芻論〉,《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頁168-172
陳勝崑:〈中國南方風土病的歷史研究〉,《科學月刊》第12期(1979年12月),頁64-69
陳新雄:〈追隨東坡遊蹤的詩詞創作〉,收入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頁1-46
陳澤泓:〈嶺南早期歷史試探〉,《廣東史志》,1996年第1期
陳龍廷:〈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第3期(2003年7月),頁91-111
曹萌:〈略論中國歷代宮廷文學體派價值〉,《古今藝文》第4期(2002年8月),頁4-17
郭啟瑞:〈唐代前期(A.D.618-755)反逆案的處置〉,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629-654
許明:〈司馬青衫濕幾許,無限愁容遷須磨─談謫貶時期的白居易對《源氏物語‧須磨卷》的影響〉,《殷都學刊》2001年第2期,頁82-85
許倬雲:〈古代中國的面貌─從現有的考古資料說起〉,收入氏著:《江心現明月》(台北:三民書局,2004),頁50-58
曾昭璇、曾憲珊:〈「番禺」與「番禺城」古地名考釋〉,《羊城今古》,1992年第3期
張肖梅:〈劉禹鍚與王韋集團〉,《國立編譯館》第十一卷第二期
張秀孌:〈淺議隋唐旅遊文化的幾個特點─兼談同期的山東旅遊文化〉,《濟南大 學學報》2002年增刊,頁17-18
張明非:〈論張九齡山水詩的清澹風格〉,《晉陽學刊》,1991年第1期
張高評:〈記遊與遷謫─以東坡山谷詩為例〉收入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頁141-177
張高評:〈北宋使遼詩之主題與風格〉收入吳雪美主編:《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2年),頁453-518
張偉然:〈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區域及地理意象〉,收入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張誠:〈試論趙佗對開發嶺南的貢獻〉,《史學月刊》,1997年第2期
張榮芳:〈唐代的隋史著述及其對隋的評論〉,收入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頁
413-439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
張蜀蕙:〈流動的生命經驗與空間對話─從白居易、蘇軾「歷杭」作品看其南方意識的形成〉,發表於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合辦:「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9
張蜀蕙:〈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的南方─柳宗元貶謫作品中的疆界空間〉,《唐代文學研究》,頁606-619
張嘉鳳:〈「染易」與「傳染」─以《諸病源侯論》為中心試論漢唐之際醫籍中的疾病觀〉,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年6月16-18日)
逯耀東:〈魏晉玄學與個人意識醒覺的關係〉,《史原》第期(年月),頁1-15
連清吉:〈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中文學報(淡江大學)》第12期(2005年6月),頁69-98
黃正建:〈韓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貞元長慶間文人型官員日常生活研究之一〉,收入《唐研究》第四卷1998年,頁151-164
黃桂:〈韓愈與潮州若干史實辨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年第3期
黃展岳:〈兩廣先秦文化〉,收入《文物與考古論集》(廣東:文物出版社,1987年)
黃清連:〈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381-476
黃樹紅:〈嶺南詩歌值得研究〉,《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頁22-26
覃聖敏:〈秦代象郡考〉,《歷史地理》,第3輯
曾一民:〈唐代廣州之內陸交通〉(臺中:國彰出版社,1987年4月)
曾守正:〈唐修正史史官地域性與文學思想〉,《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12月),頁45-68
曾守正:〈唐初史官制度與史家文學思想〉,《中文學報(淡江大學)》第7期(2001年6月),頁63-90
曾守正:〈《舊唐書‧文苑傳》的文學思想〉,《中文學報(淡江大學)》第12期(2005年6月),頁121-144
程昭星:〈唐宋時期流謫海南的文士〉,《文史雜誌》1997年第1期,頁40-41
勞榦:〈象郡、牂牁和夜郎的關係〉,《史語所集刊》第14本(1949年)
馮漢鏞:〈瘴氣的文獻研究〉,《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81年)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239-282
傅璇琮、倪其心:〈天寶詩風的演變〉,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合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1-21
葛兆光:〈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收入朱傑人等編:《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17-121
葛曉音:〈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收入氏著《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85-110
葛曉音:〈論唐前期各族文化交融的主導傾向─從西域文明對初盛唐詩的影響談起〉,收入政大中文系編:《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327-345
楊式挺:〈廣州古城始建於何時〉,《羊城今古》,1992年第6期
楊柳:〈論初唐詩壇〉,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合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1-21
楊雅惠:〈行旅與問道:宋代詩畫中由地理經驗到意蘊世界的轉換〉,收入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頁179-239
楊墨秋:〈宋之問賜死欽州考〉,《學術論壇》1982年第6期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81-97
廖幼華:〈唐代廣西相思埭之探討〉,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743-761
廖育群:〈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歷史的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
年6月16-18日)
廖美玉:〈杜甫「歸田意識」的形成與實踐─兼論越界的身分認同與創作視域〉收入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頁419-487
廖美玉:〈中古詩人如何走向「獨善」之路〉收入《中國中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2004年),頁1-28
廖美玉:〈纏綿與超曠的交響─李白記憶身世的兩種譜系〉,發表於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合辦:「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4
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幼獅學誌》第17卷第3期,1983年5月
蒙文通:〈秦象郡為漢日南郡考辨〉,《越史叢考》(1983年3月)
蔡振念:〈沈宋貶謫詩在詩史上之新創意義〉,《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
蔡振念:〈論杜甫的記行詩〉,收入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頁73-99
蔡振念:〈杜甫對韓孟詩派的影響〉,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中正中文系、歷史系合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253-278
歐陽峻峰:〈韓愈謫陽及其險怪詩風的形成〉,《周口師專學報》,1998年第6期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考古結碩果‧嶺南歷史開新編〉,收入《文物考古三十年》(廣東:文物出版社,1979年)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大埔縣古墓葬清理簡報〉,《文物》,1991年11期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饒屏縣古墓挖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1983年第8期
劉佐泉:〈高涼馮氏族屬辨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劉振婭:〈貶謫與唐詩〉,《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49-56
劉淑芬:〈隋代南方政策的影響〉,《史原》第10期(1980年10月),頁59-79
劉淑芬: 〈隋煬帝的南方政策〉,《史原》第8期(1978年9月),頁61-95
劉啟貴:〈我國唐朝流放制度初探〉,《青海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頁86-90
劉亮:〈曹松若干事蹟補正〉,《唐都學刊》,第21卷第2期,2005年3月
劉國盈:〈韓愈與僧人〉,《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劉漢強:〈歷代柳州地方官員的柳宗元情結〉,收入孫昌武、陳瓊光主編:《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屆柳宗元國際學術討論會研究論文擷英》(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劉健明〈張說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的因由〉,收入政大中文系編:《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113-126
鄭毓瑜:〈歸反的回音──漢晉行旅賦的地理論述〉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霍然:〈論唐代美學淵源於北朝〉,《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122-128
錢志熙:〈試論「四靈」詩風與宋代溫州地域文化的關係〉,《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27-79
錢穆:〈蒼梧九疑零陵地望考〉,收入前揭氏著:《古史地理論叢》(臺北:東大出版社,1982年or 聯經出版社,1998年)
蕭璠:〈漢宋間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4月
蕭麗華:〈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唐人宴作詩析論〉,收入政大中文系編:《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167-196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收入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頁27-67
儲仲君:〈秋風夕陽的詩人──劉長卿〉,《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韓淮準:〈龍腦香考〉,《南洋學報》第2卷第1輯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收入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頁68-91
戴金波:〈遷謫文學:透視人文精神形成的窗口〉,《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第3期
蕭璠:〈秦漢時期中國對南方的經營〉,《史原》第4期(1973年10月),頁17-54
蕭璠:〈中國歷史上的一些生活方式與幾種消化道寄生蟲病的感染〉,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年6月16-18日)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期(1993年4月),頁67-171
龐京周:〈中國瘧病概史〉,《醫學史與保健組織》第1期(1957年)
譚澎蘭:〈韓愈論佛骨表的緣起及其內容分析〉,《筧橋學報》第2期(1995年9月)
顧頡剛:〈古史中地域的擴張〉,原載《禹貢》,1934年第1卷第2期,收入唐曉
峰、黃義軍編:《歷史地理學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顧學頡:〈白居易與永貞革新〉,《文史》第十一輯
龔勝生:〈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布變遷的研究〉,《地理學報》第4期(1993年)
羅宗濤:〈唐人詠雲詩試探〉,收入政大中文系編:《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129-165
羅時進:〈許渾南海之行考〉,收入氏著:《唐宋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168-178
嚴耕望:〈唐代文化約論〉,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頁1-25
四、學位論文
方介:《柳宗元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現象》(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12月)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林伯謙:《韓柳文學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年博士論文)
馬楊萬運:《中晚唐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
張玉芳:《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肖梅:《劉禹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劉菁菁:《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五、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
網址:http://www.sinia.edu.tw/ftms-bin/ftmsw3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網址:http://www2.read.com.tw/cgi/ncl3/m ncl3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網址:http://210.69.170.100/S25/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網址:http://datas.ncl.edu.tw/theab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