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俐盈
Chang, Li-ying
論文名稱: 體道與審美──李白詩歌中的生命體驗與藝術精神
Dao and Aesthetic Concert:Life Experience and Artistic Spirit in Li Bai’s poems
指導教授: 廖美玉
Liao, Mei-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體道李白藝術精神審美
外文關鍵詞: experience of Dao, Li Bai, artistic spirit, aesthetic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李白的生命體驗與藝術精神為研究對象,並選擇「體道」與「審美」作為支撐整部論文的骨架。內容分別觀察李白體驗生活、安頓生命、關懷社會、處理人情與晤對自然等方式,並思考李白的藝術性格與其他詩人/哲人表現上的不同與意義。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目前學界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並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論文主題「體道與審美」之義界,以及本文研究資料的取材與應用原則。
    第二章為「李白詩歌的『復古』之路及道/情互攝的語言策略」,首先從創作技巧與古樸思想兩方面,討論李白以復古為革新的詩學主張,接著再探究李白與唐前文人之間,所體的「道」與表現的「情」有何差異,最後在詩人/哲人的相互辯證中,確立李白以詩體道的語言策略。
    第三章為「李白生命場域中的天上/人間——以道為考察基點」,此章從「體道」層面檢視李白安頓生命的方式。先宏觀思考李白如何透視自然生命的存在法則,再從社會與自然兩個面向,微觀考察李白在現世中的抉擇與超越,以及其回返古樸生活的自覺自得,藉此證成李白生命幅度之寬,足以穿越天上/人間而游刃有餘。
    第四章為「李白置身群 / 我之間所開啟的創作視域——以情為考察基點」,此章從「審美」層面討論李白的「常情」與「非常情」。主要分為朋友、家人與故鄉三種情懷處理,從中得出李白與朋友間「無待無執」的交往原則;與妻小間疏離而又和諧對等的相處模式;以及心繫故鄉而逍遙他方的深情孤詣。
    第五章為「李白詩歌的藝術精神與表現方式」,首先分析李白藝術精神的獨特性,接著為了逼顯李白身為詩人而體現的藝術性格,分別以「酒」與「遊」為詮釋進路,藉此一方面瞭解李白如何在醉酒中享樂,在漫遊中超脫,同時也領會李白甘於捨棄完美與圓融,徘徊於缺陷人生的可愛之處。
    第六章為「結論」,除了概述本文的研究心得之外,也對於後續的相關研究,進行簡單的分析與展望,作為未來努力的指標。

    I chose life experience and artistic spirit of Li Bai as my main topic. This thesis is comprised of six chapters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it illustrates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study, reviews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in order to define my topic “Dao and Aesthetic Concert.” Finally, Finally, I will explain how to deal with these obtained material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Dao 道and Qing 情,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ories of Li Bai’s poems, and compare Li Bai with other poets before Tang Dynasty. Afterwards, how to confirm the tactics of language that Li Bai recorded the experience of Dao in poems is another emphasis.
    The third chapter will be on the process of observing how Li Bai took an attitude to his life. At the beginning, I will remark how Li Bai saw the living rules of nature life, and then discuss his balance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the wild n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base on an aesthetic part and focus on Li Bai’s normal and unusual feeling, which is observed by how Li Bai dealt with his relationship with friends, families, and even the birthplace.
    The fifth chapter will elaborate upon the artistic spirit of Li Bai’s poetry. At first, I am going to analyze the uniqueness of his artistic spirit, then to divide into “wine” and “ travel ” two parts to realize how Li Bai being unrestrained in drunk, and enjoyed traveling with free mind.
    The final conclusion will recap the thesis. Besides reviewing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t will also propose a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levant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論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1 第二節 選題之義界與說明14 第三節 資料取材與研究方法19 第二章 李白詩歌的「復古」之路及情/道互攝的語言策略25 第一節 恢復「古道」26 第二節 哲人 / 詩人之「道」的相互辯證31 第三節 詩人 / 哲人之「情」的相互辯證37 第四節 李白以詩體道的語言策略48 小結54 第三章 李白生命場域中的天上/人間——以道為考察基點57 第一節 以「道」為基點所開啟的視野58 第二節 揭現自然生命的存在法則61 一、直指生命本質的無常62 二、「身後名」與「眼前酒」的虛與實67 第三節 人間路的抉擇與超越72 一、在現世衝突中堅持自我73 二、縱心所適的天路歷程80 第四節 歸根復命以享受純真之樂86 一、古樸生活的追憶與再現88 二、以感官直接體驗自然91 三、藉「夢」享受忘我之樂94 小結100 第四章 李白置身群 / 我之間所開啟的創作視域——以情為考察基點103 第一節 在相聚/別離間周旋自如105 一、莫逆於心的「無待」交往106 二、離別時深情而不滯溺於人情114 第二節 因通「情」而達「理」的兩性關係121 一、體驗「思婦」的心理歷程123 二、身為家庭「缺席者」的平凡掙扎126 三、和諧而對等的相處模式131 第三節 心繫故鄉卻生活在他方136 一、耽於月亮落下的方位138 二、不知何處是他鄉的逍遙143 三、思鄉而不歸的心理辯證147 小結153 第五章 李白詩歌的藝術精神與表現方式157 第一節 藝術精神的提出與李白的獨特性158 第二節 以「酒」為詮釋進路162 一、從憂生到樂生的超轉165 二、醉裡全真而任性自適170 三、在「醉」的記憶中恣意貪杯180 第三節 以「遊」為詮釋進路186 一、遊乎塵垢外而與自然深戲188 二、心靈自在開放而遊於無窮193 小結203 第六章 結論207 參考書目舉要213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劃排序

    一、古籍類

    (一)李白詩集與相關註本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1990)
    王琦注:《李太白集注三十六卷,四庫唐人文集叢刊,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2000.4)
    楊齊賢注、蕭士贇補、郭雲鵬編:《李太白全集二十五卷,序錄一卷,目錄一卷,文五卷,跋一卷》(臺北:世界書局,1997)
    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補注:《李太白詩文,四部叢刊正編,據上海涵芬樓借蕭山朱氏藏明郭氏濟美堂刊本景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12)
    詹鍈:《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裴斐、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二)其他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元稹撰:《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10)
    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等主編《文津閣四津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子部,第344冊
    王夫之等撰:《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11)
    王世懋撰:《藝圃擷餘》(臺北:臺灣商務,1972)
    王安石撰:《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王叔岷撰:《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2.3)
    王勃等撰:《初唐四傑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王若虛撰:《滹南遺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堯衢箋注:《唐詩合解箋注》(臺北:文化書局,1956.11)
    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等主編《文津閣四津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子部,299-305冊
    司空圖撰:《詩品集解》(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9)
    司馬相如著、金國永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皮日休撰:《皮子文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7)
    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老子撰、王弼注:《老子道德經》(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宋長白撰:《柳亭詩話》,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第201冊
    李百藥等撰:《北齊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之《新校本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3)
    李延壽等撰:《南史》,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之《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發行,1999)
    李贄撰:《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5)
    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阮元纂修:《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孟棨著:《本事詩》,《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宗仰上人等編:《頻伽大藏經》(北京:九洲出版社,1998)
    房玄齡等撰:《晉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之《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
    皇甫謐撰:《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
    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12)
    范曄撰:《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7)
    計有功撰:《唐詩紀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唐汝詢著、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1.9)
    孫覿撰:《鴻慶居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徐增撰:《說唐詩》(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2)
    班固撰:《漢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之《新校本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7)
    祝穆編、祝洙補訂:《宋本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
    荀子撰、李滌生注:《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郝經撰:《陵川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3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常璩撰:《華陽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揖撰、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91.1)
    張湛注:《列子‧楊朱》(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
    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8)
    扈仲榮、陳遇孫等編:《成都文類》(臺北:臺灣商務,1986.7)
    梁元帝撰,謝章鋌校:《金樓子》(臺北:世界書局,1959)
    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清聖祖御編:《全唐詩》(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2)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印行,1999.4)
    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陳子昂撰:《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
    陳伯海編:《唐詩論評類編》(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1)
    陳鼓應著:《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壽撰:《三國志》,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7)
    陸時雍編:《唐詩鏡》,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第364-3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76)
    陶潛撰、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
    傅璇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2)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曾鞏撰:《元豐類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9)
    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北京:國際人文出版公司,1996.3)
    逸凡點校:《唐宋八大家全集》(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7)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楊倫輯:《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0.2)
    道開等編:《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書局,1987)
    遍照金剛撰:《文鏡祕府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趙令畤撰:《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趙翼撰:《甌北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劉向編、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安編、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10)
    劉煦等撰:《舊唐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之《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2.11)
    劉熙載撰、劉立人與陳文和點校:《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慧皎撰:《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76)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之《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2.11)
    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73.7)
    蕭統編撰、李善注釋:《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錢振倫注、黃節補注:《鮑參軍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66)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9)
    謝靈運撰、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4)
    鍾惺、譚元春編:《唐詩歸》,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等主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集部,第1590冊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11)
    魏徵等撰:《魏書》,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之《新校本魏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3)
    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
    羅大經撰:《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嚴羽著、郭紹虞編:《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文化事業公司,1980.10)
    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顧璘撰:《顧華玉集》,《叢書集成續編》第114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酈道元撰:《水經注》,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等主編《文津閣四津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子部,191冊
    龔定盦撰:《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12)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2006.11)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江寧康譯:《西方正典》(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4)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臺北:久大發行,1990)
    〔德〕黑格爾(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3)
    〔德〕鮑吾剛(Wolfgang Bauer)《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0)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編:《20世紀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山西: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
    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中國李白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8)
    王伯祥:《增訂李太白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王雲五編:《唐李太白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7)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
    皮朝綱:《禪宗的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5.9)
    安旗:《李白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安旗:《李白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
    安旗:《李白詩秘要》(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安旗:《李白詩新箋》(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
    安旗:《李白縱橫談》(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朱金城、朱易安著:《李白的價值重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余恕誠:《唐詩風貌》(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12)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
    李子龍、茆家培:《謝脁與李白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李正治:《中國詩的追尋》(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9)
    李正治:《至情祇可酬知己:文學與思想世界的追尋》(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
    李正治:《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詩賞析》(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84.12)
    李白研究學會編:《李白研究論叢》(成都:巴蜀書社,1987)
    李白研究學會編:《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
    李白學刊編輯部:《李白學刊》(上海:三聯書店,1989)
    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3)
    李紹先、李殿元:《李白懸案揭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3)
    周勛初等編:《李白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8)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6)
    林明德編:《中國文學新詮釋——關涉與意涵》(臺北:立緒出版社,2006)
    林慶盛:《李白詩用韻之研究》(林慶盛印行,1986)
    松浦友久、劉維治、尚永亮、劉崇德:《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松浦友久、劉維治:《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松浦友久:《李白研究:抒情、構造》(東京:三省堂,昭和51,1976)
    松浦友久著、張守惠譯:《李白詩歌及其內在心象》(西安:陝西人民社出版 ,1983)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10)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8)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段渝、譚洛非:《濯錦清江萬里流——巴蜀文化的歷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
    段渝:《玉壘浮雲變古今——古代的蜀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
    胡令遠:《人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兼論中日的異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9)
    胡可先:《杜詩學引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3)
    范震威:《李白的身世、婚姻與家庭:兼質疑郭沫若等的李白論》(哈爾濱市: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郁賢皓:《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郁賢皓:《李白大辭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12)
    郁賢皓:《李白叢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孫微:《清代杜詩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10)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1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5)
    袁庭棟:《巴蜀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7)
    馬鞍山李白研究會、中國李白研究會:《二十世紀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西安市: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
    張芝:《道教詩人李白及其痛苦》(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
    張書誠:《李白家世之謎》(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3)
    張瑞君:《大氣恢宏─李白與盛唐詩新探》(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7)
    梁森:《謝朓與李白管窺》(北京:人民文學,1995)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3.4)
    許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的多面向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7)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1999.11)
    曾昭旭:《文學的哲思》自序(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
    馮禹:《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四川:重慶出版社,1990),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7)
    黃國彬:《中國三大詩人新論》(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3)
    黃錫珪:《李白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
    楊海波:《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3)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1)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1994)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
    萬縣市李白研究會編輯組編輯:《李白研究文集‧第一集》(北京:李白研究會,1996)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葉維廉:《飲之太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1)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6)
    葛景春:《李白思想藝術探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3)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葛景春:《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群玉堂發行,1991)
    葛景春:《李白與唐代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詹鍈著:《李白詩論叢》(北京:人民文學,1984)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2)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學生書局,1983)
    裴斐:《李白十論》(成都:四川民眾出版社,1981)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8)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1)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5)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6)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灣:學生書局,1996.3)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2003)
    魯迅、湯用彤等著:《魏晉思想》甲乙編(臺北:里仁書局,1995.8)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9)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11)
    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11)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2005.1)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譚興國:《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三、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方錫球:〈論李白對魏晉藝術精神的發展〉,《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王元明、王志偉:〈李白的故鄉在洛陽——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詩新論之三〉,《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03期
    王友勝:〈游仙訪道對李白詩歌的影響〉,《船山學刊》,1999年01期。
    王仕倫:〈李白——多元文化的載體〉,《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王叔岷:〈莊子通論(上)〉,《學原》第一卷第九期,1947年9月
    王國瓔:〈李白的名士形象〉,《漢學研究》第12期,1991年12月
    王國瓔:〈陶詩中的隱居之樂〉,《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1995年
    王運熙:〈併莊屈以為心——李白詩歌思想內容的一大特色〉,收入李白研究學會編《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朱冠華:〈李白詩道教思想二題〉,《宗教學研究》,1999年01期。
    朱國能:〈李白與佛教〉,《靜宜人文學報》,2004年6月
    朱雪里:〈論嗜酒縱疏與李白的人生悲劇〉,《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朱學東:〈青蓮居士謫仙人金粟如來是后身——論詩仙李白的佛緣及其禪思禪趣〉,《雲夢學刊》,2004年06期
    阮堂明:〈老莊思想與李白人格理想〉(《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01期
    周靜佳:〈酣觴賦詩—論陶詩的飲酒主題〉,《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1月
    林再蘭:〈略論李白與老莊〉,《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林明德:〈詩經中的酒文化〉,《國文天地》七卷九期,1992年2月
    林淑貞:〈李白遊仙詩中的生命反差與人間性格〉,《國文學誌》,2006年12月
    林麗貞:〈魏晉人論『情』的幾個面向〉,收入《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4月
    林繼中:〈李白詩歌的悲劇精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
    施淑女:〈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第十卷第十期,1982年3月
    查屏球:〈由唐人婚姻習俗看李白成名前的家庭生活〉,《中國古文獻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6年11月
    孫沛東:〈李白精神和個人悲劇〉,《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年04期
    徐杰舜:〈盤古與漢民族的起源〉,《學術研究》,2002年第2期
    馬寧:〈論魏晉風度對李白人格的影響〉,《固原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康震:〈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哲學意義——兼論李白生命價值觀的對立統一〉,《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康懷遠:〈說李白的童真〉,《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張元:〈試論李白思想的複雜性〉,《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張國民:〈詩性人格與現實價值的衝突和抉擇——李白人生狀態與詩歌創作的哲學、心理學探尋〉,《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年03期
    張國榮:〈「干謁」與李白的人生政治悲劇〉,《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4年05期
    張瑞君:〈李白精神與詩歌藝術的本質特徵——天真〉,《文學遺產》,2005年05期
    張福慶:〈試論李白詩歌悲劇性的特殊審美涵義〉,《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03期
    郭順玉:〈試論李白詩歌的稚趣及其成因〉,《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陳世珍:〈盤古神話與中國古代本體思想〉,《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陶新民:〈試論李白的悲劇人生及其特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
    傅紹良:〈論李白人格悲劇的文化意蘊〉,《晉陽學》,1996年5月
    單永軍:〈李白酒詩的審美精神〉,《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喬德明:〈李白與佛教二題〉,收入李子龍編《李白與馬鞍山》第四冊(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
    彭建華:〈李白與佛教—印度文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曾明:〈李白山水詩的藝術精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8期
    賀秀明:〈莊子李白異同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季刊,1995年第2期
    閔尊蕃:〈從《寄東魯二稚子》看李白的兒女親情〉,《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楚玉蘭:〈對李白悲劇人生的哲學解讀〉,《中州學刊》,2005年04期
    楊文榜:〈論李白飲酒詩的文化意蘊〉,《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楊利慧:〈女媧神話研究史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葛景春:〈李白與佛教思想〉,《唐代文學論叢》第九期,1999年
    解國旺:〈狂放與憂患——論李白的個性意識與悲劇心理〉,《殷都學刊》,2001年03期
    過常寶:〈思想還是姿態:李白儒道言說的意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廖美玉:〈中國詩話中「莊、屈」異質共構的理論與實證〉,收入《詩話學》第七輯,2005年12月
    劉良政:〈李白對自然、人世的認識與思考〉,《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劉衛林:〈李白與北宗禪〉,《新亞學報》第二十四卷,2006年1月
    劉曙初:〈執著與超越:李白人生理想的雙重建構〉,《社會科學家》,1999年01期
    蔣力余:〈論老莊對李白的影響〉,《求索》,1998年06期
    鄧樂群:〈李白政治悲劇的歷史審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蕭麗華:〈李白青蓮意象考〉,李白與三峽國際學術研討會,重慶:中國李白學會,1997年10月
    錢葉春:〈從大鵬形象看莊子與李白對生命境界的追求〉,《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薛勝男:〈試論仙道對李白的影響〉,《船山學刊》,2003年02期
    羅小芳:〈試論李白自由觀對莊子的超越〉,《柳州師專學報》,1998年04期

    四、學位論文

    王娟:《唐朝婦女權利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4.3
    余瑞如:《李白飲酒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吳冠宏:《魏晉玄學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5
    吳燕珠:《唐代親子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6
    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洪啟智:《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5
    陳玟璇:《寫實、虛擬與創作——唐代夢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6
    陳敬介:《李白詩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陳懷心:《李白飲酒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碧雲:《李白思想及其詩歌藝術研究》,國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6
    鄭毓瑜:《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五、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翰典全文檢索系統》,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網址: http://210.69.170.100/S25/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網址: http://www2.read.com.tw/cgi/ncl3/m_ncl3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網址: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全唐詩檢索系統,網址:http://140.138.172.55/tang/Database/index.html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cnki.csis.com.tw/
    臺灣奇摩雅虎新聞網,網址:http://tw.news.yahoo.com/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7-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