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建誠
Su, Chien-Cheng
論文名稱: 智慧型住宅設備整合問題之研究
A Study of Equipment Integration Problems in Intelligent Houses
指導教授: 陳耀光
Chen, Yaw-Kuang
王駿發
Wang, Jhing-F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綜合佈線建築理論設備整合通訊協定智慧型住宅
外文關鍵詞: mixed cabling,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equipment integration, Intelligent houses, architectural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7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一世紀的智慧型住宅,是資訊化、網路化且符合人性需求之科技化建築。因此,在住宅內會導入相關的自動化服務系統,為了達到服務功能的整體效益,及未來發展需求,並非為整合而整合,以技術成熟度及實際需求為整合之先決條件。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為基礎,在現有的建築理論論述下,推論智慧型住宅的理論概念,檢審現今智慧型住宅的發展現況,政府的政策,業界各種設備的功能,就不同生命週期之角度,融入家庭成員的生活需求。
    就參與智慧型住宅聯盟、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舉辦之相關智慧型住宅研討會,聆聽專家之心得,及參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之研究成果的專家意見。整理出下列心得:
    1、建築理論是建構智慧型住宅的關鍵基礎。
    2、建築物是智慧型住宅的載體,它提供各項功能系統所需求之彈性空間。
    3、綜合配線系統是智慧型住宅的神經網路,需具備不同材質纜線的整合能力。
    4、綜合配線系統所需空間之彈性居關鍵地位。
    5、各功能系統負責終端設備的控制、訊息整合、判斷等任務。因此,各功能系統的通訊協定必須具備相容性。
    6、終端設備負責執行智慧性功能的辨識、掃瞄、告警、或提供直接服務之功能。因此,不同廠牌間必須具備一體適用的替代介面。
    7、人是智慧型住宅的主宰者,負責建置及維護各系統,是系統效益的接收者。
    8、智慧型住宅的設備須符合自然、節能、安全、舒適之要求,隨人之生命週期而有智慧性更替之功能。

    21st-century intelligent houses ar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that incorporate technologies to meet information, internet, and human needs. Related automatic service systems are introduced into residences in order to attain the overall benefits of service functions.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not involve integration for the sake of integration, but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echnology maturity and actual needs as the prerequisites for integration.
    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review as a foundation to posit theoretical concepts for intelligent houses under exis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 We als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intelligent houses, government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equipment available in the industry, and then incorporate the lifestyle needs of family members based on different life cycle perspectives.
    We participated in relevant intelligent house seminars sponsored by intelligent house alliances,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and th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III) to consult expert opinion; we also referred to expert opini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rchitectural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BRI). We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re the key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intelligent houses.
    2. Buildings are the vector for intelligent houses and can provide the flexible space needed by function systems.
    3. Mixed cabling systems are the nervous networks of intelligent houses and must possess the integrated capabilities of cabl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4. The space required by mixed cabling systems is of key importance.
    5. Function systems are responsible for tasks such as the contro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erminal equipment. Consequently, the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of the various function systems must be compatible.
    6. Terminal equipment is responsible for executing the identification, scanning, and warnings for smart functions or for providing direct services functions. Consequently, different brands must have substitutable interfaces for universal use.
    7. People are the controllers of intelligent houses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constructing and protecting systems; they are the recipients of system benefits.
    8. The equipment of smart houses must meet natural, energy-saving, safety, and comfort needs, and must have smart substitutable fun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human life cycles.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I 目錄 IX 表目錄 XIII 圖目錄 XIV 第一章 研究緣起與研究方法 1 1.1 研究緣起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動機 2 1.1.3 研究目的 3 1.2 研究方法 3 1.2.1 文獻回顧 3 1.2.2 參加研討會 4 1.2.3 專家訪談 4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 4 1.3.1 研究架構 4 1.3.2 研究流程 5 1.4研究範圍與限制 7 1.4.1 研究範圍 7 1.4.1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 9 2.1 智慧型住宅的沿革 9 2.1.1 智慧型住宅的濫觴 9 2.1.2 智慧型住宅的雛型理念 10 2.1.3 資訊網路科技導入期 11 2.1.4 環保意識的導入 12 2.2 智慧型建築之定義 13 2.2.1國際各國之定義 13 2.2.2 專家學者的定義 15 2.2.3 智慧型建築的組成與內涵 16 2.3 智慧型住宅之理論觀 18 2.3.1 建築理論之發展 19 2.3.2 智慧型住宅理論之擷取 20 2.3.3 永續發展的綠建築理論 21 第三章 智慧型住宅的市場發展與政策法規分析 22 3.1市場發展分析 22 3.1.1 國際市場的發展 22 3.1.2 國內市場的發展與案例 25 3.2政策與法規 27 3.2.1政策形成 27 3.2.2法規建構分析 35 第四章 智慧型住宅的科技應用與建築技術分析 38 4.1科技應用分析 38 4.1.1能源管理 38 4.1.2舒適自然 43 4.1.3居家安全 43 4.1.4居家照護 45 4.1.5物業管理 47 4.1.6 便利性 48 4.1.7 科技運用案例 49 4.2 建築技術分析 50 4.2.1綜合配線系統 50 第五章 外部網路整合 53 5.1網路市場分析 53 5.1.1 終端設備市場 53 5.1.2 網路用戶成長趨勢 53 5.2網路的系統分析 54 5.2.1 無線網路 54 5.2.2固定網路 63 5.4智慧型住宅網路整合 71 5.3.1住宅內外的網路整合 71 5.4.3 新一代網路整合化 79 5.4.4科技服務與系統效益的走向 83 5.4.5 通訊網路整合問題之分析 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6 6.1 結論 86 6.2 建議 87 參考文獻 88 一、書籍雜誌 88 二、參考網站 88

    一、書籍雜誌
    【01】 U世代智慧型建築的發展重點-江哲銘2001
    【02】 電腦知識與技術雜誌
    【03】 Mark Weiser-1991,Xore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04】 陳嘉懿,2007.08.3居住空間智慧化發展趨勢研討會
    【05】 何明錦,2007.08.3居住空間智慧化發展趨勢研討會
    【06】 ICTC2000論文二十六《通過有線電視綜合訊息網的智慧化社區的建設》
    【07】 溫琇玲,2007.9.12居住空間智慧化發展趨勢研討會
    【08】 彼得.安德魯斯,管理技術分析家庭網路:發現普及的價值作者
    【09】 中華電信訓練教材
    【10】 沈瑞珠,2004,「樓宇智能化技術」
    二、參考網站
    【01】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teema.org.tw/
    【02】 鄉土與文化數位論壇http://140.125.151.167/yand/viewthread.php?tid=1938
    【03】 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
    http://rs.bookzone.com.tw/
    【04】 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http://www.polyu.edu.hk/cpa/polyu/main/main_tt.php
    【05】 中國住宅設施網http://www.zgzzss.com.cn/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welcome.html
    【06】 IT IS智網
    http://www.itis.org.tw
    【07】 YAHOO!奇摩房地產網站http://tw.house.yahoo.com/campaign/award2007/art.html?aurl=/d/a/070926/27/45u.html&category=award20
    【08】 中國智能家居網http://www.smarthomecn.com/html/2007-11/4777.html
    【09】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http://www.tsinghua.edu.cn/chn/index.htm
    【10】 台灣大百科
    taipedia.cca.gov.tw
    【11】 新電子科技雜誌http://www.mem.com.tw/coverstory_content.asp?sn=0701020620
    【12】 中華大學建築系
    http://arc.chit.edu.tw/
    【13】 中國建築學會網站http://www.chinaasc.org/html/lunwen/2003nianxueshunianhuilunwen/zongshupian/20070730/45985.html
    【14】 智慧化居住空間推廣策略專屬網站
    http://www.ils.org.tw/intelligent/
    【15】 臺灣物業管理學會
    http://tipm.org.tw/
    【16】 三安的銀髮住宅,2001-04-30作者/陳正雄 http://www.iarchi.net/essay/news.phtml?id=242
    【17】 溫室氣體減量電子報第四期
    http://ghg.tgpf.org.tw/newsletter/GH-006.htm#4-2
    【18】 電子工程專輯網站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554874_617723_AN_4fef871e.HTM
    【19】 CTimes網站http://www.ctimes.com.tw/search/%22IEEE+802.15.4%22.asp
    【20】 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
    【21】 C114中國通信網
    http://tech.c114.net/164/a328388.html
    【22】 豆瓣網站
    http://www.douban.com/
    【23】 雄中電研社-吳孟儒同學網頁http://content.edu.tw/senior/computer/ks_ks/comsense/tcpip.htm
    【24】 工業技術研究院
    http://www.itri.org.tw/
    【25】 有貿電工網站
    http://www.yiomau.com.tw/index.asp
    【26】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http://www.ta-mag.net/
    【27】 http://www.hhhs.tp.edu.tw/tinfly2/teach/CH1/energy.htm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9-09-09公開
    校外:2029-09-09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