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佳峻 Wu, Chia-Chum |
|---|---|
| 論文名稱: |
小林村災害歷程重現之探討 Reconstruct the Natural Hazard of Siaolin Village, Kaohsiung, Souther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謝正倫
Shieh, Chjeng-L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 Ocean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8 |
| 中文關鍵詞: | 淺層崩塌 、深層崩塌 、地滑 、土石流 、堰塞湖 、複合型災害 |
| 外文關鍵詞: | The deep collapse, The shallow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Landslide dam, Compound disaster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間,颱風莫拉克引進之西南氣流具有高強度、長延時、高累積雨量及廣範圍之降雨特性,在台灣之中南部地區於5天內之最高累積雨量更高達3,000公釐以上,誘發中南部之山區發生了淺層崩塌、深層崩塌、地滑、土石流、堰塞湖及淹水等不同災害,這些災害同時或接二連三地侵襲同一個區域。各個複合型災害案例中,就屬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受災最為嚴重,先是淹水造成該地交通阻行,接著是角埔溪發生土石流,再者是獻肚山之大地滑,迅速掩埋小林村北邊村落,並形成天然壩於楠峰橋之位置,且因天然壩結構鬆散,在短時間內便潰決,潰壩之泥流將小林村之南邊村落沖毀,使小林村留下目前之殘景。本研究為了解其災害發生順序、時間及受災範圍,因此將以發生於小林村之各種災害進行分析及討論,以確切了解此複合型災害案例。
The Typhoon Morakot, the deadliest typhoon for Taiwan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o impact Taiwan during August 6, 2009 to August 10, 2009. During the event of Typhoon Morakot, a serious hazard fell on Siaolin village, Jiasian Township, Kaohsiung County. The hazard involved a large landslide (the deep collapse and the shallow collapse) , debris flow and flood. A landslide dam was also formed in the hazard. The landslide dam soon broke within 50 minutes. The landslide, the debris flow, the flood, the landslide dam and its break occurred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Such a hazard is defined as a compound disaster.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ncludes field study and modaling, that wants to know why the Typhoon Morakot causes catastrophic hazard.
1. 謝正倫、陳禮仁,「土石流潛在溪流之危險度的評估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1期pp.13~19,(1993)
2. 謝正倫、許睿心,「土石流流動與淤積之數值模擬」,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Vol.5,No.2,pp.109~123,(1993)
3. 匡尚富,「斜面崩塌引起的天然壩形成機理和形狀預測」,泥砂研究pp.4:50~59,(1994)
4. 游繁結、段錦浩、陳樹群、林昭遠、連惠邦、張曉康,「南投線陳有蘭溪沿岸賀伯颱風災害初步調查報告」,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1996)
5. 林銘郎、周憲德,「土石流造成公路橋樑損害模式之探討-以台21線沿線賀伯風災為例」,土木工程防災系列研習會,系列四講義,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橋樑工程研究中心,(1997)
6.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賀伯颱風災害及復建工程紀實」,(1998)
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賀伯颱風土砂災害及復建紀實」,(1998)
8. 李光敦、楊銘賢,「上游集水區適用集流公式之探討」,台灣水利第46卷第1期,(1998)
9. 謝正倫,「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之劃定-以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村土石流為例」,中日奧土砂災害防治研討會,(1998)
10. 蔡元芳,「土石流扇狀地形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1999)
11. 謝金德,「土石流防治工法」,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pp.328~346,(1999)
12.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國立中興大學,「921集集大地震坡地水土災害及復建紀實」,(2000)
13. 詹錢登,「土石流概論」,(2000)
14. 歐信宏,「HEC-HMS 降雨-逕流模式應用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2001)
15. 楊承峰,「河川低水流量分流演算推估魚類棲地之研究-以烏溪上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2)
16. 劉守恆,「衛星影像於崩塌地自動分類組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2002)
17. 林銘郎,「土石流災害之地質環境探討」,土石流地質調查及防災對策研討會論文集; 第6-1-6-28頁,(2003)
18. 明昱技術顧問公司,「苗栗市南苗地區排水系統通盤檢討規劃-服務建議書」,(2003)
19. 財團法人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河川分析系統中文使用手冊-3.0版」,(2003)
20. 孔德懷,「崩塌地特性變遷偵測之探討-以清水溪集水區之六期影像應用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2004)
21. 陳俊安,「應用HEC-HMS探討水文模式之參數特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5)
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手冊」,(2005)
23.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高屏溪河系情勢調查計畫成果總報告書」,(2007)
24. 陳振豐,「應用HEC-RAS模式於基隆新山水庫下游河道通洪能力之檢討」,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2007)
25. 賴志強,「台灣地區降雨及地震誘發崩塌之特性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2007)
26. 高雄縣甲仙鄉公所,「甲仙鄉志增修初版」,(2008)
27. 陳振宇,「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農政與農情第191期,(2008)
28. 陳俞旭,「地震對崩塌與土石流發生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2009)
29. 廖啟岳,「大漢溪流域崩塌地發生特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2008)
30. 謝正倫,「921地震及88水災防救檢討比較與展望」,中華防災學刊創刊號第一卷pp.9-22(2009)
31. 陳禮仁,「2008台灣地區颱風災害簡介」,中華防災學刊創刊號第一卷pp.45-59(2009)
32. 中華防災學會秘書處,「2009熱帶氣旋艾拉災害報導」,中華防災學刊創刊號第一卷pp.60(2009)
33. 范嘉程、劉芸呈,「旗山溪流域之邊坡災害與機制」,地工技術第122期pp.21-30,(2009)
34. 費立沅、李彥良,「莫拉颱風崩塌地之快速判釋與災害統計」,地工技術第122期pp.61-68,(2009)
35. 陳樹群、許中立,「莫拉克颱風形成之堰塞湖及危險度評估」,地工技術第122期pp.77-86,(2009)
36. 李錫提、董家鈞、林銘郎,「小林村災變之地質背景探討」,地工技術第122期pp.87-94,(2009)
37. 唐昭榮、胡植慶、羅佳明、林銘郎,「遽變式山崩之PFC3D模擬初探-以草嶺與小林村為例」,地工技術第122期pp.143-152,(2009)
38. 潘國樑,「歷史重演~小林村的宿命」,地工技術第122期pp.153-155,(2009)
39. 王俊明、李心平、李鎮健、臧運忠、謝正倫,「莫拉克颱風災害綜覽」,中華防災學刊第一期第二卷pp.27-34(2010)
40. 謝正倫、黃敏郎、蔡在宗、張維恕,「運用福衛二號影像進行莫拉克颱風崩塌地判釋」,中華防災學刊第一期第二卷pp.35-42(2010)
41. 陳昆廷、臧運忠、郭玉樹、呂明鴻、謝正倫,「莫拉克颱風引致堰塞湖之案例分析」,中華防災學刊第一期第二卷pp.43-50(2010)
42.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莫拉克颱風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及那瑪夏鄉、桃源鄉致災原因調查」,(2010)
43. VanDine, D. F.,“Debris Flow and Debris Torrent in Southern Canadian Cordillera”,Can. Geotech. J.Vol.22,pp.44~68,(1985)
44. Costa,J.E. and Schuster R.L.,“The 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Natural Dam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pp.100:1054~1068,(1988)
45. ASCE,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Systems,(1992)
46. Laura P. Perucca and M. Yanina Esper Angillieri,“Evolution of a debris-rock slide causing a natural dam: the flash flood of Rı´o Santa Cruz, Province of San Juan—November 12, 2005”,Nat Hazards 50:305–320 DOI 10.1007/s11069-008-9341-4,(2009)
校內:2020-12-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