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瑜瑄
Tseng, Yu-Shiuan
論文名稱: 1970年代後臺灣私營納骨建築之研究
A Study of Private Columbarium Architecture in Taiwan from the 1970s
指導教授: 黃恩宇
Huang, En-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私營納骨建築火葬殯葬產業殯葬習俗殯葬政策
外文關鍵詞: Private Columbarium Architecture, Cremation, Funeral Industry, Funeral Custom, Funeral Policy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私營納骨建築的發展。1970年代,台灣火化塔葬開始發展,並且以此促成私營納骨建築的興起。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台灣火化塔葬的習俗建立,以及衍生出的私營納骨建築發展,且檢視發展過程中對建築的影響因素,以上皆為本研究討論的議題。

    本研究從清代到二戰後初期,討論在私營納骨建築建立前,台灣集中納骨空間的發展背景;日治時期開始,臺灣始出現存放火化骨灰的納骨建築。1970年代到1980年代,由於 《公墓公園化十年計畫》 民間私營業者看出殯葬市場商機,開啟初期私營納骨建築建立。1990年代,房地產產業興起,帶動建商住進殯葬市場,促成私營納骨建築大量興建。 2000年後,自然議題與環保多元葬法化,間接促成業者對私營納骨建築的多元化建立。在每一個時期,都可發現納骨建築隨時代的趨勢有相異的發展或延續的建築手法。

    本研究以比較建築學的角度提出「建築視為真實的再現」(Architecture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範式。研究中對私營納骨建築的擇址與配置、外觀形式及空間使用模式三個層次視為真實的再現;以民間殯葬產業與葬俗,以及政府殯葬政令兩部分視為臺灣殯葬發展的真實,兩者相互影響,背後反映出社會大眾、業主與設計師對生死觀念的詮釋。

    本研究發現私營納骨建築整體受房地產業開發手法影響,其擇址受經濟性的土地成本與土地管制考量,風水則是業者對建築位址的詮釋;建築配置往系統化與一元化的方向發展。建築外觀形式受該年代的建築思潮影響;同時,內部空間使用反映出當代大眾對殯葬儀式的活動與行為。私營納骨建築的擇址與配置、外觀形式,及空間設計與內部使用,能以房地產的概念相互扣合,原為往生者的納骨建築,逐漸往私人建案發展,以吸引更多面向的客戶族群。

    The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umbarium architecture in Taiwan, including the earliest columbarium architectures for cremation-vertical burial and how the style changes over tim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signs from the 1970s to 2022.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 is the private columbarium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surrounding cemetery owned by large funeral companies.

    The study of private columbarium architectu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site selection and plan, appearance form, and the interior design and space function. These can be affected by the folk funeral industry, structures of the funeral ceremonies, and related governmental policies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The private columbarium architecture is profit-oriented and will be the main building of the site plan in the cemetery. The appearance of the building combine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trends, and the interior space is based on human-oriented design.

    摘 要 I 誌 謝 VI 目 錄 VIII 表 目 錄 XI 圖 目 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研究動機 1 1-1-2研究目的 2 1-2 研究範圍與對象 3 1-2-1研究範圍 4 1-2-2研究對象 5 1-3 文獻回顧 6 1-3-1 殯葬政策與產業之相關研究 7 1-3-2殯葬建築空間發展之相關研究 9 1-3-3殯葬禮俗與儀式之相關研究 10 1-4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1-4-1研究方法 11 1-4-2研究步驟 12 第二章 臺灣清代至二戰後初期的納骨空間與建築發展 15 2-1 清代的殯葬發展 15 2-1-1火葬禁令 15 2-1-2漢人土葬葬俗 16 2-1-3集中納骨空間 19 2-2 日治時期的殯葬發展 23 2-2-1火化與遺骸祭祀的引入 23 2-2-2納骨空間與設施 26 2-3 二戰後初期的殯葬發展 31 2-3-1火葬政策與納骨葬俗 31 2-3-2佛寺納骨建築 35 2-4 小結 41 第三章 1970至1980年代的納骨建築發展 43 3-1 發展背景 43 3-1-1民間產業與習俗 43 3-1-2政府政策與法令 46 3-2 擇址與配置 47 3-2-1環境擇址 48 3-2-2園區配置 50 3-3 外觀形式 54 3-3-1中國古典式樣建築 55 3-3-2形式與意涵 56 3-4 空間使用模式 60 3-4-1納骨空間 61 3-4-2 其他內部空間 63 3-5 小結 64 第四章 1990年代的納骨建築發展 66 4-1 發展背景 66 4-1-1民間產業與習俗 66 4-1-2政府政策與法令 68 4-2 擇址與配置 69 4-2-1環境擇址 70 4-2-2園區配置 72 4-3 外觀形式 75 4-3-1超高層集約式建築 75 4-3-2形式與意涵 77 4-4 空間使用模式 81 4-4-1納骨空間 82 4-4-2 其他內部空間 87 4-5 小結 91 第五章 2000年之後的納骨建築發展 93 5-1 發展背景 93 5-1-1民間產業與習俗 94 5-1-2政府政策與法令 97 5-2 擇址與配置 99 5-2-1環境擇址 99 5-2-2園區配置 103 5-3 外觀形式 110 5-3-1地景式建築 111 5-3-2形式與意涵 112 5-4 空間使用模式 125 5-4-1納骨空間 125 5-4-2其他內部空間 133 5-5 小結 138 第六章 結論 140 6-1 本研究發現 140 6-2 後續研究 142 參考文獻 146 附錄一、2022年登記在案的私營納骨建築 151

    1. 書籍
    (1) 中文書籍
    三泰修(清)《大清律例四十七卷》。合肥市:黃山書社。
    允祿(清)《大清會典》。臺北:文海。
    王士峯、阮俊中(2007)《殯葬管理學》。臺北:空中大學。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
    李允鉌(1982)《華夏意匠》。臺北市:龍田出版社。
    李民鋒編(2014)《臺灣殯葬史》。台北:中華殯葬禮儀協會。
    許水德(1977)《公墓公園化之研究》。臺中:臺灣省社會處。
    徐福全(1998)《臺灣民間傳統儀節喪葬研究》。自行出版。
    楊國柱(1998)《打造往生天堂:臺灣墓地管理的公共選擇》。臺北:稻鄉出版社。
    楊國柱(2007)《殯葬政策與法規》。臺北縣:空中大學。
    楊國柱(2015)《殯葬管理與殯葬產業發展》。獨立作家出版社。
    蔣中正(1988)《國父遺教》。臺北:海國書局。
    萬安生命(2012)《過去。現在。未來:臺灣殯葬產業的沿革與展望》。威仕曼文化出版社。
    鄭志明(2007)《殯葬文化學》。臺北:空中大學。
    臺灣省建築師公會第八屆學術委員會編(1989)《台灣省建築師作品集》。臺中市:臺灣省建築師公會
    (2) 外文書籍
    建築思潮研究所編(2007)《葬齋場.納骨堂2:別れの場に相應しい空間の創造》。東京都:建築資料研究社
    Aart J. J. Mekking.(2009). The Global Built Environmen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Pallas Publications.
    Francesco Dal Co.(2010). Tadao Ando, 1995-2010. Munich ; London : Prestel.
    Introduction by Kenneth Frampton ; Book design by Massimo Vignelli..(2003). Tadao Ando : light and water. Basel ; Boston : Birkhäuser.
    Richard C. Levene y Fernando Márquez Cecilia.(2000). Tadao · Ando:1983-2000. Madrid : El Croquis Editorials.

    2. 調查報告
    大橋捨三郎輯編(1935)《真宗本派本院派臺灣開教史》。台北:臺灣開教教務所臨時編輯部。
    王鴻楷、劉可強(1995)《臺閩地區喪葬活動空間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民政司。
    內政部營建署(1985)《臺灣北部區域喪葬問題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民政司。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8)《改善喪葬設施實地調查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89)《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館有限公司。
    鈴木清一郎(1934)《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曾景來(1939)《臺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臺灣宗教研究會。
    陳清香(2010)《日治時代的臺灣佛塔建築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1911)《臺灣私法》。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陳金田譯(1993)《臺灣私法》。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社會處(1960)《臺灣省改善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況》臺北市:臺灣省社會處。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60)《臺灣省改善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況》。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3. 期刊
    洪健榮(2004)〈落地生根:清代臺灣客家族群的風水葬俗〉。臺灣文獻(59(3)):頁39-88。
    奚樹祥(2008)〈納骨建築的設計和展望)。建築學報2008 (2):78-83。
    楊國柱(2005)〈從風水理論觀點探討殯葬設施用地之規畫選址〉。《生死學研究》第1期,頁93-11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獻叢刊》期216,頁102。

    4. 學術論文
    王毓翔(2005)《清代新竹地區墳墓建築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王滿貴(2011)《臺中縣霧峰鄉五福公墓自然葬園區規劃》。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王大維(2019)《二戰後臺灣伊斯蘭墓葬建築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林怡伶(2013)《清代臺灣義塚之探討》。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江佩蓉(2000)《臺灣日治時期日系佛教寺廟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洪健榮(2003)《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柳青薰(2017)《不連續的現代性─陳仁和的時代與他的建築》。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廖倫光(2004)《臺灣傳統墳塚的地方性樣式與衍化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蔡岳翰(2012)《臺灣日治時期佛寺納骨塔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蔡文苑(2016)《土地整合規劃及再利用方式之探討-以擁恆文創園區為例》。碩士論文。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陳明言(2014)《臺灣佛教建築現代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陳燕釗(2003)《臺灣地區納骨堂塔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鄭名岐(2017)《生命紀念場域規劃及設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博士班。

    5. 網路資源
    唐贊衮(清)《臺陽見聞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64771。
    段成式(唐)《酉陽雜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66554。
    二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圖說資料庫管理系統。國立臺灣博物館。檢自: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docomomo_collectionsweb/Default.aspx。
    高拱乾(清)《臺灣府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82970。
    高拱乾(清)《臺灣府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84850。
    張君房編(北宋)《雲笈七籤》。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20577。
    蔣元樞(清)《重修臺郡各建築圖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74535。
    內政部民政目(2002)《殯葬管理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20040。
    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站。檢自:https://mort.moi.gov.tw/ 。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
    屏東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pingtung.aspx。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龍巖官方網站。檢自:https://www.lyls.com.tw/。
    金寶山官方網站。檢自:https://www.memory.com.tw/home.php。
    國寶北海福座官方網站。檢自:https://www.gobogroup.com.tw/content/index/index.aspx。
    慈佑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網站。檢自:https://www.ciyou.com.tw/。
    福祿壽生命藝術園區官方網站。檢自: https://www.lifepark.com.tw/。
    吉原官方網站 。檢自:https://cyco.tw/yuanxing/。
    擁恆文創園區官網。檢自:http://www.unison.tw/web/index/index.jsp。
    〈慈恩園生命紀念館〉房地產飛翔記錄部落格。檢自:https://blog.udn.com/jashling/article。
    〈Steven Holl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金寶山墓園 各種宗教觀點交集之儀式空間〉。準建築人手札網站。檢自:https://forgemind.net/media/。
    〈林友寒與林彥穎聯手,大坪頂納骨塔「永恆之丘」奪設計界奧斯卡「德國紅點設計獎」〉。準建築人手札網站。檢自:https://forgemind.net/media/。
    〈龍巖光之殿堂園區新建工程〉。樹花園官方網站。檢自:https://www.treegarden.com.tw/。
    真駒內滝野霊園官方網站。檢自:https://www.takinoreien.com/。
    朱文明建築師事務所 。檢自:http://city.twcolor.com/works_E.html。
    宜蘭縣立殯葬管理所網站。檢自:https://fuyuan.e-land.gov.tw/Default.aspx。
    〈麥比拉生命園區〉臺灣基督海埔長老教會。檢自:http://hai-po.ooops.com.tw/graveyard/。
    〈安藤忠雄v.s.龍巖人本──21世紀唯一「櫻」宅〉。La Vei 痞克邦。檢自:https://lavieblog.pixnet.net/blog/post/25281083。
    龍巖光之丘官方網站。檢自:https://www.lyls.com.tw/Cemetery/Tower/20。
    龍巖光之殿堂官方網站—光之殿堂 。檢自:https://palaceoflight.lungyengroup.com.tw/light.aspx。
    ArchDaily網站。檢自:http://www.archdaily.com/。
    〈東福寺涅槃堂〉。三浦慎建築設計室網站 。檢自:http://www.miurashin.com/。
    新宿琉璃光院白蓮華堂佛寺官方網站。檢自:https://www.byakurengedo.net/。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