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玉媚
Yang, Yu-May
論文名稱: 長榮女子中學發展史 -從1879-1979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 J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from 1879 to 1979
指導教授: 王崇堯
Wong, Chong-Gyia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女宣教師長老教會長榮女中
外文關鍵詞: Chang Jung Girl’s High School, Presbyterian Church, missionary
相關次數: 點閱:69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針對長榮女子中學自1879年到1979年,學校從爭取立校到轉變為綜合高中期間,歷經不同政權的轉移之下,學校如何在政治、宗教、教育三方面取得平衡,以及兼顧學校發展的歷程,做縱向的統整與探討。
    清領時期,從建校的歷程到新樓女學正式招生,來自英國長老教會的女宣教師擔負了女學所有規劃與執行的工作,女宣教師的學習成長背景,最直接影響了女學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因此,這個時期從學校爭取建校的起源開始敘述,更近一步深究英國當時對女性的教育制度、女性觀點,發現了新樓女學對女性的形象塑造與教育方向,大部分移植自英國女子教育的形式。而此時在宗教教育方面,新樓女學一開始即以培養傳道人為目標,對於聖經傳播是最為重視,初期學生人數不多,採行寄宿學校的形式,所以在宗教教育的推展方面,可完全依照長老教會的宗教儀式去施行。
    在日據時期,原新樓女學名稱也隨著學校發展而轉變,分為二階段,一是由女宣教師所主持的長老女學校時期,另一是由日籍校長所接管的長榮高等女學校時期。長榮女中在台灣女子教育獲得認同,主要立基於長老女學校時期,在這段期間,學校在硬體設備的擴展得以接納更多女學生。而在日人的統治下,學校教育的主控權不斷被介入,世界局勢的動盪,也讓學校在經濟層面上遭遇到大的困難。隨著二次世界大戰腳步的逼進,為了加快台灣島民皇民化的腳步,日本當局終於強勢的取得學校的主控權,長老教會態度雖強硬,但為宗教傳布目標得以延續,與日本當局斡旋,並借助日本長老教會的影響力,最後讓具有宗教信仰背景的日人擔任校長,使宗教教育方面仍能實際運作。
    終戰後,九年國民教育的施行,讓長榮女中在招生上面臨很大的困境,學生人數的不足,讓學校幾乎無法繼續維持。學校在此情況下被迫轉型為綜合高中,職業科系的設立,迅速增加學生人數,學校得以經營至今,這項變革乃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宗教教育上,學生的寄宿比例降低,所以無法如早期般,讓學生完全依照長老教會的儀式施行,學校在宗教教育的態度上,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做更有彈性的規畫,讓學校保有宗教學校的特質。
    關鍵字: 長榮女中 長老教會 女宣教師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hang Jung Girl’s High School handled politics, religion and education from 1879 to 1979. From the time of its establishment, it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regimes up to the time when it became an affiliated school.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building of the school to the official recruitment, missionaries from the British Presbyterian Church were responsible for all th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This British background had a most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ways and concept of teach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from the start of the school the female students were educated by the female British missionaries in a manner that they themselves were taught in the British society.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education, the Bible course was the most emphasized. Even though the number of those in boarding school was small, yet they manage to teach religious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Presbyterian practice, and it left a deep impact on the student’s faith.
    During the Chi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name of this girl’s school was changed. There were two phases to this change. Firstly, when the female missionaries were still in control, and the second is when the Japanese system came into operation. The reputation of the school was very high when the female missionaries were in charge on account of the foundation that they laid down. They expanded the infrastructure to enable more girls to come and study. However,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chool as an education institution was constantly interfered with. Besides, the turbulent world situation brought abou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ith the approach of World War II,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took over the control of schools in order to enforce the emperor’s rule on the people. Even though the reaction from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was not strong enough, they managed to negotiate with the authority to maintain religious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Japan, a Japanese Christian was appointed school Principal, to ensure that religious education was properly carried out.
    Towards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ok over Taiwan, and the Chung Jung Girl’s High School was given back to the church. However,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schooling gave the school a hard time in recruiting the students. Students were too few for the school to run properl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school was forced to transform into an affiliated high school. The introd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rought many students to the school. That transformation is also the crucial point that has kept the school in operation to the present time. As for religious education, since the background of students is limited in a variety of ways, it is hard for the school to implement the practices with the students. On one hand, the attitudes of the school in holding religious education has been adjusted with time, making it more flexi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still manage to maintain some of 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chool to be what it represents.
    Keyword: Chang Jung Girl’s High School,Presbyterian Church,missionary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 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問題意識、研究方法與架構……………………………………………….5 一、 問題意識………………………………………………………………5 二、 研究方法………………………………………………………………7 三、 研究架構…………………………………………………………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一、 研究範圍……………………………………………………..…..9 二、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女宣教師與創校初期的發展……………………………………………..12 第一節 學校的源起-新樓女學時期…………………………………………12 第二節 女宣教師建校的背景、理念………………………………………..16 一、 英國的女性地位與教育情況……………………………………16 二、 入學規定與課程設計…………………..……………………...….22 三、 生活管理…………………………………………………………..24 第三節 宗教教育……………………………………………………..………26 一、 課程安排………………………………………………..………26 二、 宗教活動……………………………………………………….28 第三章 日據時期長榮女校的發展(1919-1939)……………………………….30 第一節 緩慢的擴展-長老女學校時期…………………………...……..….31 一、 學校的擴展……………………………………….…...………..31 二、 學校面對的困境………………………………….…...………..34 三、 校友會的成立與發展………………………………….………..38 第二節 長老教會的妥協-長榮高等女學校時期………………....………..41 一、 日籍校長人選的底定………………………………....………..41 二、 學校的的運作……………………………………….....……….44 第三節 宗教教育………………………………………………...…..……….46 第四章 終戰後的挑戰與開放………………………………………...……..…….48 第一節 改制前的校務發展-普通高中時期……………………..…..……..48 一、 學校的運作與困境………………………………..…..……..48 二、 女宣教士與教學………………………………………..…..……..51 第二節 改制後的校務發展-綜合高中時期………………………..…..…..52 一、 學制的轉型與學校的經營……………………………………52 二、 教學與獎助學金的措施……………………………..………54 第三節 宗教教育…………………………………………………….……….60 一、 宗教課程…………………………………………..…………60 二、 宗教活動…………………………………………...…………61 第五章 結論……………………………………………………………….……….64 參考書目……………………………………………………………………………..69 附錄…………………………………………………………………………………..74

    一、 中文資料
    (一) 原始資料
    教會公報社,《台灣教會公報全覽1885-1890》,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1891-1895》,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1896-1901》,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1814-1819》,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1902-1906》,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1907-1913》,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1914-1919》,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1928-1930》,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台灣教會公報全覽1973》,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教會公報社,《台灣教會公報全覽1974》,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五屆通常會議手冊》,台南:長榮中學,195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八屆通常會議手冊》,台南:長榮中學,196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十四屆通常會議手冊》,台南:台南神學院,196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十五屆通常會議手冊》,台南:台南神學院,1968。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十六屆通常會議手冊》,台南:台南神學院,196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十七屆通常會議手冊》,台南:台南神學院,197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十八屆通常會議手冊》,台南:台南神學院,197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二十五屆通常年會報告書》,台南:台南神學院,1978。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二十六屆通常年會報告書》,台南:淡江中學, 1979。
    台南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編,《長榮女子中學八十週年校慶紀念特刊》,台南:台南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1968。
    台南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編,《長女百年史1887-1987》,台南:台南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1988。
    長女校友聯絡編輯室,《長女校友通訊》,台南:長女校友聯絡編輯室,1974。
    長女校友聯絡編輯室,《長女校友通訊》,台南:長女校友聯絡編輯室,1975。
    長女校友聯絡編輯室,《長女校友通訊》,台南:長女校友聯絡編輯室,1988。
    《教員會議記錄》(台南:私立長榮女子中學),193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 : 正中書局, 1957。
    張厚基主編,《長榮中學百年史》,台南:長榮高級中學,1991。
    黃俊烈《私立長榮女子中學沿革》,台南:臺灣省臺南市長榮女子中學。
    (二)專書
    王炳照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臺北市 :五南書局,1994。
    王萍,《現代英國社會中的婦女形象》,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王仁孚發行,《劉快治校長紀念集》,高雄:財團法人劉快治文教基金會,1999。
    白尚德著,鄭順德譯,《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與台彎原著住民的接觸,1865-1940》,台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2004。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台南:人光出版社,2003。
    吳學明,《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傳教士》,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公司,2007。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
    余陳月瑛,《余陳月瑛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9。
    林鴻信,《教理史》,台北:禮記出版社,1995 年,頁239-240。
    林治平主編,《從險學到顯學》,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2。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胡衛清,《從教育到福音》,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7。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
    馬偕(G.L.Mackay)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 :馬偕台灣回憶錄》,臺北市 :前衛出版,2007。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第一部.滿清時代篇》,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55。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灣長老教會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張妙娟,《開啟心眼 :<<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
    賴永祥,《教會史話》,臺南市 :人光出版 ,1990。
    鄭連明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95。
    王仁孚,《劉快治校長紀念集》,高雄:財團法人劉快治文教基金會,1999。
    蘇寶藏,《我的回憶錄》,台南:志文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
    薩拉.德拉蒙特著,錢樸譯,《博學的女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三)期刊論文
    谷中玉,<傳教士與西方女性觀在中國的傳播>,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4卷第三期,頁44-46。
    李園會<日本統治台灣初期之教育政策,《初等教育研究集刊》,第二期,頁1-10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1994。
    余文章,〈維多利亞文化身份與十九世紀的英國家庭道德觀〉,《中外文學》,臺北市 : 中外文學月刊社,第 33 卷,第 6 期,2004. 11,頁125-153。
    張妙娟,<出凡入聖-清季台灣南部長老教會的傳道師養成教育>,《臺灣文獻 》,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55卷,第2 期, 2004,頁151-174。
    張妙娟,<《臺灣府城教會報》女學教育史料選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1期,2003.12, 頁261-274。

    彭煥勝,<性別、階級與婦女教育之初探:以英國十九世紀為例>,《初等教育學報》,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第九期,2003,頁67-96。
    鄭淑蓮,<清末台灣基督教女子教育的發展-以台南長老教女學之設立為例>,《弘光學報》1第33期,(台中:弘光技術學院,999年4月),頁283~304,2002.8。
    (四)學位論文
    高明成,<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的背景及神學意義之探討>,台南神學院畢業論文,1979。
    陳淑貞,<十九世紀英國女子高等教育改革者-艾蜜莉.戴維(Emily.Davies),1830-1921>(台北:輔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頁12。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孫慈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教會學校>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80。
    韓兵,<晚清基督教傳教士社會教育活動研究>,瀋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4。
    (五)口述歷史訪談資料
    2009.4.13郭俊仁牧師口述訪問記錄,未刊稿。

    二、 英文資料
    (一)原始資料
    Edward Band,Working His Purpose Out: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ysbeterian Mission 1847-1947,台北:文成出版社,1972。
    巴克禮,《巴克禮作品集》,台南:教會公報社,2005。
    William Campbell,”Handbook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 Mission”, Hastings:F J.Parsons,LTD.1910.
    (二)專書
    Purvis,June.A History of Women’s Education in England,Milton Keynes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三、日文資料
    (一)原史資料
    川村直岡,《台南州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1-13冊。
    潘阿金<五十年前の母校についこし>,《燈》,台南:台南長老教女學校,1937。
    (二)專書
    山本禮子,《植民地台灣の高等女學研究》,東京:多賀出版株式會社,1999。

    四、網路資料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Index.htm。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http://www.laijohn.com/PCT/with-CCJ-2006-D.htm。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6-1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