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樂瑄
Tsai, Le-Hsuan
論文名稱: 萬華居民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Wanhua’s Residents Toward Landscape Perception of Moungar’s Historical Streets.
指導教授: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歷史街道景觀感知語意差異法
外文關鍵詞: Historical Streets, Landscape Perception, 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相關次數: 點閱:99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受到歷史保存(Historic Preservation)風潮的影響,進行一連串的保存運動。但是,現今台灣「由上而下」的歷史保存機制,常透過訪談與座談會等方式與居民進行意見交流,容易造成資訊混亂,難以有系統的整合居民對於地方歷史場所的看法與感受,導致上位者擬定歷史保存計畫時,無法有效地採納居民的意見,使歷史保存容易局限於關注建築形式(Building Fabric)與土地使用(Lland Utilization)等都市空間的保存,造成歷史保存計畫與居民生活的脫節。

    因此,本研究嘗試以街道景觀的角度切入,探討萬華居民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的程度,利用常見的景觀評價方法─語意差異法,針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進行調查與分析,期望藉由本研究的實證操作,系統化的了解萬華居民對於艋舺地區歷史街道的景觀感知,並能進一步的作為上位者進行艋舺地區歷史保存的參考依據。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語意差異法能確實了解居民對各歷史街道景觀感知的程度,其中以草店尾街、龍山寺街與剝皮寮擁有較多的正面評價,較具有發展潛力;而番薯市街與水仙宮口街的評價較負面,因此建議於歷史保存時需多關注。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 series of preservation events are proceeding in Taiwan. However, all of the measures of the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re communicated with residents mostly through interviews and meetings. This causes the information to be messy, and it also to be difficult to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 the opinions of historic landscape from residents. Therefore, when the chiefs of the local area need to make plans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adopt the opinions from residents. This then causes the people t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Building Fabric and Land Utilization and also causes a disconnect between residents’ lives and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This research is trying to probe the perception of Wanhua’s residents’ Landscape toward Moungar’s historical streets. I will utilize the usual method of landscape evaluation (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Moungar’s landscape perception of historic streets. After that, by this research, we can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erception of Wanhua’s residents toward Moungar’ historical streets systematically and further allow it to become a reference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fact, this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we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landscape perception by residents toward historical streets, especially in Tsau Dian Wei street, Lung Shan Temple street, and Bo Pi Liau, which have all gained a more positive evaluation and have a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an Shu Shr street and the Shuei Shian Gung Kou street have gained a negative evaluation, so it should be more focused on during its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界定與研究對象 2 第三節、研究內容與方法 8 第四節、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景觀知覺之理論文獻回顧 第一節、視覺景觀 11 第二節、環境知覺與認知 13 第三節、景觀偏好與評估 16 第四節、小結 19 第三章、艋舺地區歷史街道之分析 第一節、艋舺地區歷史沿革與空間發展 20 第二節、艋舺地區歷史街道之分析 31 第四章、實證操作設計 第一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調查計劃 36 第三節、調查樣本數之設定 53 第五章、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受測者基本屬性之敘述分析 54 第二節、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之分析 56 第三節、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之因素分析與意象空間分佈 65 第三節、研究結果 73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75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形容詞語意之歸納 82 附錄二、歷史街道景觀語意篩選之問卷 85 附錄三、歷史街道景觀心理感受之問卷 87 附錄四 、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之統計分析結果 105

    一、書籍
    1.Osgood, C. E., Suci, C. J. and Tannenbaum, P. H.,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1989.
    2.Osgood, C. E., Language, “Meaning and Culture”, New York, 1990.
    3.Slater, T. R., The Built form of western cities :essays for M.R.G. Conze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ieth birthday,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0.
    4.井上書院,建築・都市計画のための空間計畫學,日本建築學會,頁14~25,2000。
    5.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9。
    6.沈文台,台灣老街圖鑑,臺北市 :貓頭鷹出版,頁45,2002。
    7.邱皓政,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2。
    8.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2。
    9.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 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5。
    10.曹正,視覺景觀理論,臺北市 :太倉規劃顧問,2007。
    11.黃世孟主編、王小璘等作,基地規劃導論,台北市:建築學會,頁252,1995。
    12.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臺灣都市史研究室出版,頁81~171,1997。
    13.張蒼松,典藏艋舺歲月,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

    二、期刊
    1.林欽榮,街道景觀─城市風貌的另一種閱讀,造園,第20期,頁39~47,1995。
    2.李根源,艋舺寺廟記,台北文物,第2卷第1期,頁40~46,1953。
    3.李英弘、梁文嘉,景觀評估中之心理學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第7卷第1期,頁67~87,2000。
    4.黃啟木,分類械鬥與艋舺,台北文物,第2卷第1期,頁55~58,1953。
    5.黃富瑜、林晏州,淡水捷運線使用者對沿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探討,中國園藝,第45卷第1期,頁101~116,1999。
    6.曾憲嫻、陳廣武、楊少瑜,歷史保存區景觀管制之研究-從英國的城鎮景觀思潮及制度發展來探討,規劃學報,頁61~76,2007。

    三、論文
    1.王婷儀,新化中正路老街街屋立面格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石鵬鴻,都市建築物屋頂視覺景觀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台灣科大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李鈴華,街頭廣告招牌對來台旅客感受台北街景意象影響之分析,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2005。
    4.邱俊賢,照相評估街道視覺景觀可行性分析及在台北市之應用,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5.吳幸玲,一個現代都會中的老舊社區──艋舺舊市街景觀的詮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1998。
    6.吳聖中,全球化趨勢下台灣都市商業街道自明性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7.邱攸園,都市街道景觀設計元素之成本效能研究,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洪佳君,高山、水體、森林、公園、都市景觀之生心理效益,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2002。
    9.高育芸,街道招牌景觀偏好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0.倪順成,電腦輔助歷史街道景觀設計準則擬定之研究-以台南市中正路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1.涂哲豪,生態旅遊觀點剖析台東舊鐵道路廊使用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2.陳念炫,都市街道自明性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3.陳俊同,視覺景觀元素評估分析及類比轉化建築型態之研究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4.許家偉,逛選街道空間視覺經驗的分析與構成─一個建立在認知理論的設計,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5.陳文辤,台南市歷史性都心區建物改建量體管制之研究-以總爺老街街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6.黃漢洲,都市街道景觀管制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17.湯潔新,台北市大型集合住宅沿街面視覺景觀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8.黃國誌,赤嵌文化園區都市景觀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9.彭翰君,遊客對內灣老街景觀整建之老街感覺與偏好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0.詹智勝,景觀空間涵構對景觀偏好與注意力恢復之影響,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1.張檠翊,老街景觀之研究—以新化老街為例,台南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22.廖春生,台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87。
    23.鄭欣茹,艋舺市街發展與商行建築的關係,台科大建築研究所,2003。
    24.蔡喜旭,由都市設計的觀點探討舊市區空間結構之整合─以台北市萬華地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1987。
    25.鍾政偉,景觀知覺偏好與地景結構指數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2。
    26.羅國瑜,社會心理承載量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朝陽科大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四、報告與講義
    1.王鴻裕、吳偉銘,臺北市萬華區重大建設暨發展願景,臺北市萬華區公所,2005。
    2.李素馨,都巿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究計畫成會專題研果報告,1997。
    3.林宗賢,探索性因素分析上課講義,2006。

    五、網路資源
    1.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mp.asp?mp=2

    下載圖示 校內:2010-09-10公開
    校外:2010-09-1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