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子皓 Chen, Tzu-Hao |
|---|---|
| 論文名稱: |
以Carl Schmitt的民主理論再論台灣代議民主 Reconsidering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Taiwan Based on Carl Schmitt's Theory of Democracy |
| 指導教授: |
陳宗憶
Chen, Tsung-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1 |
| 中文關鍵詞: | 民主 、敵友區分 、憲法與憲律 、同一性 、政府體制 、選舉制度 、轉型正義 、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
| 外文關鍵詞: | Democracy, Friend-Enemy Distinction, Constitution and Constitutional Law, Identity, Government System, Electoral System, Transitional Justice, Constitutional Order of Liberal Democrac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1 下載:3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台灣代議民主架構下發生的實際問題為思考起點,擬藉由德國公法學家Carl Schmitt的民主理論為基礎,探討台灣代議民主具體爭議之背景及影響,並嘗試從中尋得對台灣代議民主問題的啟發。
Carl Schmitt指出民主制度要能成立,必須依循政治性、國家、人民以及憲法的架構順序為之,且以同一性原則與代表性原則為核心概念。申言之,政治性表彰敵友區分,而能進行敵友區分的決斷主體為國家,其中,作為制憲權主體的人民尚須具備實質同質性,始能制定「憲法」,進而賦予憲法存立的正當性。同一性原則表明統治者與被治者的同一性,此內涵為民主制度實踐的前提,而代表性原則的提出,係為了解決適用同一性原則可能會產生的支配人格的矛盾,故同一性與代表性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對立但不拒斥。依此,始能建構Carl Schmitt認知的民主制度。
本文繼而以台灣代議民主的具體爭議為主軸進行討論,台灣代議民主的核心問題在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固有缺陷,雖然國會全面改選與國民大會的廢除,表達了台灣社會對自由民主的期盼,但憲法本文與憲法增修條文,仍存在著足以撼動憲政秩序的變數。基此,本文試舉三個主要影響台灣代議民主發展的因素,即政府體制、選舉制度與轉型正義,並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之事實背景為基礎開展論述,探求台灣代議民主的問題所在與具體問題的解套方式。
回歸思考的起點,本文嘗試從Carl Schmitt的民主理論尋找對台灣代議民主問題的可能啟示。本文認為,Carl Schmitt的民主概念雖帶有一定程度的單一性,但以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作為建構實質同質性之台灣人民,似有可能達成,而就我國憲法問題的終局性解決手段,得藉由政治性決斷的形塑進而重鑄憲法秩序。此外,亦能透過修憲的形式為之,「憲法」與憲律的二分觀點,得以確保與穩固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價值。接著,為因應全球化、行政國家的到來,以及抵禦中國的侵略,應將我國的政府體制,設計成總統制;而多元利益與意見的散佈,係促使政黨政治成熟的最佳條件,故可審酌是否廢除5%政黨門檻條款;轉型正義對於深化民主與健全法治,有不言可喻之地位,為了擺脫形似而實非的民主外殼,轉型正義的實踐有其必要性。
This study takes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occur in Taiwan'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Based on German public jurist Carl Schmitt's theory of democracy, I intend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specific controversy over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Taiwan. And trying to find inspirations from it for the issue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Taiwan.
一、專書
1. Carl Schmitt(著),劉鋒(譯),《憲法學說》,臺北:聯經,2004年11月。
2. Carl Schmitt(著),馮克利、劉鋒(譯),《當今議會制的思想史狀況》,收於《政治的浪漫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3. Carl Schmitt(著),姚朝森(譯),《政治性的概念》,臺北:聯經,2005年12月。
4.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臺北:五南,2008年1月。
5.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6版,臺北:三民,2019年1月。
6.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臺北:元照,1999年。
7.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憲法:權力分立》,2版,臺北:新學林。2009年2月。
二、期刊論文
1. 王泰升,〈中華民國法制「去一中」的進展與侷限〉,《台灣法學雜誌》,225期,頁31-44,2013年6月。
2. 王泰升,〈論中華民國憲法的臺灣化〉,《台灣法學雜誌》,254期,頁31-45,2014年8月。
3. 王泰升,〈論台灣的轉型正義: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台灣法學雜誌》,315期,頁1-24,2017年3月。
4. 李仁淼,〈台灣中央政府體制中總統的職權與角色〉,《月旦法學雜誌》,244期,頁32-43,2015年9月。
5. 李俊增,〈從Schmitt之政治性概念論Rawls之政治自由主義〉,收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頁139-164,臺北:元照,2004年10月。
6. 李俊增,〈從Schmitt之民主理論論台灣三二O公投〉,《政治科學論叢》,26期,頁1-35,2005年12月。
7. 李惠宗,〈個案立法之禁止-立法行為之界限(一)〉,《月旦法學教室》,29期,頁8-9,2005年3月。
8. 李惠宗,〈立法院行使調查權應有的法制設計:從司法院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出發〉,《臺灣法學雜誌》,78期,頁92-106,2006年1月。
9. 李惠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違憲性的探討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評釋〉,《台灣法學雜誌》,86期,頁58-78,2006年9月。
10. 李建良,〈民主政治的建構基礎難題-以「多元主義理論」為主軸-〉,《憲法理論與實踐(一)》,頁9-54,臺北:學林,1999年8月。
11. 李寧修,〈論國會調查權之革新與展望〉,《政大法學評論》,154期,頁83-149,2018年9月。
12. 沈有忠,〈從帝國到共和:一九一八年的德國革命與一九一九年的威瑪憲法〉,《問題與研究》,45卷1期,頁29-51,2006年2月。
13. 沈有忠,〈德國議會民主的發展:從威瑪憲法到基本法〉,《思語言》,47卷3期,頁27-65,2009年9月。
14. 林明鏘,〈正當性與相當性原則下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評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86期,頁79-85,2006年9月。
15. 林春元,〈司法審查、選舉制度與民主代表性-從司法院司法院釋字第721號解釋談起〉,《中研院法學期刊》,20期,頁155-210,2017年3月。
16. 周志宏,〈司法院釋字第六一三號與獨立機關的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37期,頁5-24,2006年10月。
17. 施正鋒,〈以轉型正義的探討-由分配到認同〉,收於:《轉型正義》,頁2-28,臺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13年11月。
18. 許志雄,〈司法積極主義與司法消極主義〉,《月旦法學雜誌》,2期,頁40-41,1995年6月。
19. 許志雄,〈國會調查權〉,《月旦法學雜誌》,19期,頁51-52,1996年12月。
20. 許志雄,〈總統直選的民主效用〉,《月旦法學雜誌》,12期,頁237-250,1996年4月。
21. 許志雄,〈國民大會之定位與變革〉,《月旦法學雜誌》,45期,頁6-7,1999年1月。
22. 許志雄,〈修憲之界限〉,《月旦法學雜誌》,54期,頁2-3,1999年10月。
23. 許志雄,〈憲法保障與違憲的憲法規範-司法院司法院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11期,頁21-34,2000年6月。
24. 許志雄,〈雙首長制與左右共治之辨證〉,《月旦法學教室》,107期,頁6-8,2011年8月。
25. 許宗力,〈「發現」雙首長制〉,《新世紀智庫論壇》,10期,頁41-43,2000年6月。
26. 許宗力,〈憲法違憲乎? -評釋字第499號解釋〉,收於:《法與國家權力(二)》,頁343-366,台北:元照,2007年1月。
27. 許宗力,〈迎接立法國的到來?!-評司法院釋字第五二零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期,頁57-65,2001年3月。
28. 許宗力,〈大法官的司法積極主義如何形塑臺灣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司法周刊》,1923期,頁16-33,2018年10月。
29. 張旺山,〈史密特的決斷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卷2期,頁185-219,2003年6月。
30. 湯德宗,〈論九七憲改後的權力分立-憲改工程的另類選擇〉,收於:湯德宗(編),《權力分立新論 卷一 憲法結構與動態平衡》,頁1-55,臺北:元照,2005年4月。
31. 湯德宗,〈「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特別調查委員會條例」釋憲案 鑑定意見書〉,收於:湯德宗(編),《權力分立新論 卷一 憲法結構與動態平衡》,頁495-551,臺北:元照,2005年4月。
32. 黃昭元,〈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評估〉,《臺大法學論叢》,27卷2期,頁183-216,1998年1月。
33. 黃昭元,〈立法委員改選後行政院應否總辭? 〉,《月旦法學雜誌第》,47期,頁6-7,1999年3月。
34. 黃昭元,〈總統改選後行政院應否總辭?〉,《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頁2-3,1999年6月。
35. 黃昭元,〈當雙首長制遇上分裂政府組閣權歸屬的爭議〉,《月旦法學雜誌》,67期,頁8-9,2000年12月。
36. 黃昭元,〈走鋼索的大法官-解讀釋字第五二○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20期,頁66-79,2001年3月。
37. 黃德福、蘇子喬,〈大法官釋憲對我國憲政體制之形塑〉,《台灣民主季刊》,4卷1期,頁1-49,2007年3月。
38. 陳弘儒,〈論政治性的敵友之分一個對於Carl Schmitt理論的初步考察〉,《世新法學》,3卷1期,頁74-125,2009年12月。
39. 陳宗憶,〈論Carl Schmitt憲政秩序思想〉,《成大法學》,37期,頁1-37,2019年6月。
40. 陳英鈐,〈從行政國家到立法國家?司法院釋字第五百二十號之評釋〉,收於:陳英鈐(編),《憲政民主與人權》頁237-268,臺北:學林,2004年1月。
41. 陳英鈐,〈民主鞏固與違憲審查-司法院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的困境〉,《月旦法學雜誌》,125期,頁63-77,2005年10月。
42. 陳清秀,〈論轉型正義-兼談不當黨產法制問題〉,《台灣法學雜誌》,314期,頁96-123,2017年2月。
43. 陳銘祥,〈現行制度下總統的定位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16期,頁19-28,2001年12月。
44. 陳耀祥,〈代議失靈與憲政改造〉,收於:鄭麗君(主編),《台灣代議民主之困境與出路》,頁48-63,臺北: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2015年11月。
45. 楊尚儒,〈Carl Schmitt論公投及其限制:關於直接民主對代議制之挑戰所做的警告〉,《台灣政治學刊》,24卷1期,頁109-161,2020年6月。
46. 葉俊榮,〈九七憲改與臺灣憲法變遷的模式〉,《臺大法學論叢》,27卷2期,頁7-47,1998年1月。
47. 葉俊榮,〈憲政的上升或沉淪-六度修憲後的定位與走向〉,《政大法學評論》,69期,頁30-77,2002年3月。
48. 廖元豪,〈論立法院調查權的界限與範圍: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與美國經驗的參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8期,頁83-91,2006年1月。
49. 廖元豪,〈司法院釋字六一三後,獨立機關還剩多少空間?〉,《台灣法學雜誌》,87期,頁87-92,2006年10月。
50. 劉靜怡,〈司法院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後的獨立機關:NCC傳奇簡評〉,《月旦法學雜誌》,137期,頁25-40,2006年10月。
51. 蔡英文,〈政治的代表性與自由民主體制:施密特、鄂蘭與勒弗論國家與人民的關係〉,《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2期,頁1-63,2010年3月。
52. 蔡英文,〈人民主權與民主:卡爾 施密特對議會式民主的批判〉,《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2卷2期,頁139-173,2010年6月。
53. 蔡宗珍,〈卡爾・史密特之憲法概念析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5期,頁75-122,2003年6月。
54. 蔡宗珍,〈我國憲法解釋中權力分立的圖像〉,《憲政時代季刊》,40卷4期,頁492-558,2015年4月。
55. 蕭文生,〈百分之五政黨門檻之合憲性-司法院司法院釋字第721號解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252期,頁33-47,2014年7月。
56. 鍾芳樺,〈人格權威與政治秩序的形成:論權威與權力之區分在Carl Schmitt秩序理論與民主理論中的意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7期,頁119-171,2013年12月。
57. 蘇永欽,〈從五二零號解釋看行政立法關係〉,《台灣法學雜誌》,20期,頁80-90,2001年3月。
58. 蘇永欽,〈喬太守式的分權,灑狗血般的人權簡評政治壓力鍋煮出來的五八五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70期,頁38-57,2005年5月。
59. 蘇子喬,〈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8卷4期,頁147-223,2010年12月。
60. 蘇子喬,〈兼容並蓄或拼裝上路?-從內閣制與總統制優劣辯論檢視半總統制的利弊〉,《臺灣民主季刊》,10卷4期,頁1-48,2013年12月。
61. 羅承宗,〈再訪「黨國體制」:以司法院釋字第793號解釋的歷史認識為考察〉,《台灣法學雜誌》,403期,頁39-58,2020年11月。
三、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1. 司法院釋字第31號解釋
2. 司法院釋字第261號解釋
3. 司法院釋字第325號解釋
4. 司法院釋字第387號解釋
5. 司法院釋字第391號解釋
6. 司法院釋字第419號解釋
7. 司法院釋字第499號解釋
8. 司法院釋字第520號解釋
9. 司法院釋字第585號解釋
10. 司法院釋字第613號解釋
11. 司法院釋字第627號解釋
12. 司法院釋字第721號解釋
13. 司法院釋字第729號解釋
14. 司法院釋字第793號解釋
四、其他
1.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鑑定人劉靜怡教授之鑑定意見,107年度憲三字第15號等聲請解釋案。
2.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鑑定人張嘉尹教授之鑑定意見,107年度憲三字第15號等聲請解釋案。
3.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鑑定人黃丞儀副研究員之鑑定意見,107年度憲三字第15號等聲請解釋案。
五、學位論文
1. 宋易修,〈「黨」人財路-台灣的黨產處理脈絡及實質法治國原則之實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5月。
2. 吳政霖,〈赫曼.赫勒(Hermann Heller)的國家與民主理論-兼論對臺灣的啟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8月。
3. 陳怡凱,〈同質性與異質性 Carl Schmitt正當性概念析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