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盧佳慧 Lu, Chia-Hui |
|---|---|
| 論文名稱: |
暴力、破壞與拼貼:當代台灣小劇場「語言」研究 Violence, Destruction, and Collage: A Study of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Little Theatre |
| 指導教授: |
石光生
Shih, Kuang-S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7 |
| 中文關鍵詞: | 語言遊戲 、侵略性語言 、語言 、交互作用 、多元論 、後現代劇場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九0年代後半的台灣小劇場,已逐漸擺脫八0年代激進美學的二元對立觀,開始能夠視身體/劇本為兩股交互作用(interaction)的引力,不再只以「抵制說」、「顛覆說」、「後現代說」做為革命的口號。這三個源自西方顯學的論述標籤,自八0年代以來一直主導台灣小劇場的美學走向,甚至反影響成了小劇場的政治正確;尤其九0年代前半「小劇場已死」一說甚囂塵上,更突顯「小劇場」被定位的窄化政治:難道不抵制就不足以前衛?不顛覆就不足論為小劇場?
台灣小劇場在解嚴後的時代激情中,與西方的人文思潮之間的關係,儘管都是對一段威權體制的反動與反思,但若不釐清論述的歷史場景,便容易導致便宜挪用外來語彙、寫在羊皮紙上的歷史幻視等質疑。本文首先釐清美國前衛劇場雖曾在六、七0年代大力捨棄語言、排斥神學性劇場(theological theatre)、以亞陶(Antonin Artaud)所庇護的「姿勢的聲音形式(a vocal form of gesture)」為身體美學的最高指標,然而八0年代後,他們又已開始反省「反傳統」、「反語言」所帶來的困境。語言經過高度的自我檢視後,已成一個更多元的指涉系統。
「語言」至此已不僅僅指涉劇本對白,還包括身體做為舞台上的敘述主體之時,而評論對自己的發言立場也應具備這種自我檢視的能力。依此本文提檢四齣當代台灣小劇場的作品,分別是劇本傾向(drama-oriented)的《台灣人間(兼)神/1996》、身體傾向(non-text-oriented)的《瑪麗瑪蓮》、以及較身體傾向更純粹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的動作(movement)美學,和既融合劇本、又增補以肢體的《無可奉告》。這四齣戲經由更廣義的劇場「語言」概念釋義後,不僅可反映當代台灣小劇場的多元面向,本文亦期許為仍執於出編/收編、抵拒/接收的論述模式,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
none
中文:
Artaud, Antonin著,谷桂芳譯,《殘酷戲劇──戲劇及其重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社,1993。
────── 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台北:聯經,2003。
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著,白春仁、顧亞玲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詩學問 題》,收錄於《詩學與訪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頁1-363。
Calvino, Italo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1998。
Damus, Martin著,吳瑪俐譯,《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裡的功能》,台北:遠流,
1996。
Fokkema, Douwe & Ibsch, Elrud著,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 1987。
Heaton, John著,朱侃如譯,《維根斯坦》,台北:立緒,1998。
Jameson, Fredric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 報,1998。
───────著,呂健忠譯,〈後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反美學》,台北:立緒, 2001,頁161-192。
Macdonell, Diane著,陳墇津譯,《言說的理論》,台北:遠流,1990。
Krauss, Rosalind E著,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台北:遠流,1995。
王墨林,〈小劇場運動的迷思-關於1987的劇場總結〉,《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 鄉,1990,頁155-167。
───,〈小劇場的成長與消失──小劇場史是一場「表演」或是一場「運動」?〉,
《1986-1996台灣小劇場: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頁 101-117。
───,〈寫在羊皮紙上的歷史──《台灣小劇場運動史》的歷史幻視〉,《表演藝術》, 1999年10月,頁58-63。
石光生,《台灣人間〈兼〉神/1996》,台北:書林,1997。
田啟元,〈身體、語言與意識型態〉,《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6》,台北: 文建會,1996,頁227-250。
───,〈瑪莉瑪蓮〉,《狂睡五百年》,台北:臨界點劇象錄,2002,頁77-92。
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台北:揚智,1999。
行政院文建會,《1986-1996台灣小劇場: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1996。
李立亨,鄭志偉記錄,〈台灣有沒有「導演劇場」?〉,《表演藝術》,1996年4月,頁39- 43。
汪耀進,〈羅蘭‧巴特和他的《戀人絮語》〉,《戀人絮語》,台北:桂冠,1998,頁9- 16。
吳靜吉,〈後現代主義的先鋒〉,《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1989,頁序1- 3。
吳瑪俐,〈序〉文,《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裡的功能》,台北:遠流,1996。
吳潛誠,〈文學的辯護書〉,《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1998,頁5- 6。
吳錫德,〈「新戲劇」的過去與未來〉,《法國新浪朝》,阮若缺著,台北:麥田,2002。
林盈志,〈對《台灣人間(兼)神/1996》的後設運用再商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 所八十八學年度下學期論文發表會會議資料》,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 年,頁74-89。(未出版)
───,《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周維培,《當代美國戲劇史》,南京:南京大學,1999。
周慧玲,〈語言的混沌與認同的困境〉,《表演藝術》,1996年3月,頁76-78。
───,〈演出好不燦爛,說理真箇艱難?當代美學論述的失語症〉,《表演藝術》,2002 年7月,頁20-23。
紀蔚然,〈座談四:小劇場的困境與出路〉,《1986-1996台灣小劇場:台灣現代劇場研討 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a),頁251-272。
───,〈歷史脈絡中的小劇場〉,《表演藝術》,1996(b)年9月,頁98-99。
───,《夜夜夜麻》,台北:元尊,1997。
───,〈探索與規避之間──當代台灣小劇場的些許風貌〉,《中外文學》,2002年11 月,頁41-58。
紀慧玲,〈紀蔚然的語言,語境中有深沈的思索〉,《民生報》,2001年4月20日。
高行健,〈要什麼樣的劇作〉,發表於一九八八年瑞典諾貝爾基金會暨瑞典皇家劇院舉辦 「斯特林堡、奧尼爾與當代戲劇國際學術研討會」,收錄於《對話與反詰》,台北: 聯經,2001年,頁125-132。
馬 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1991。
───,《東方戲劇‧西方戲戲》,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1992。
───,《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1994。
───,《戲劇-造夢的藝術》,台北:麥田,2001。
張靄珠,〈國家認同與歷史傷痕再現──台灣解嚴初期小劇場的政治劇〉,《一九九九台灣 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社區劇場》,台北:文建會,1999,頁45-66。
陳正熙,〈一個政治性的問題:對「反劇評」現象的一點思考〉,《表演藝術》,1998
年7月,頁60-62。
───,〈沈默的聲音〉,《表演藝術》,2001年6月。頁64-66。
陳品秀,〈讓動作的歸動作〉,《表演藝術》,1999年6月,頁9-11。
陳梅毛,〈一場即將消失的風暴?──紀念田啟元〉,http://www.taiwanwalker.com
───,〈甜的?酸的?還是發臭的?台灣劇場的三種味道和聞久了的冷漠〉,
http://www.taiwanwalker.com
───記錄,〈世紀交替承受「輕」:記「台北小劇場年終藝術節」港台劇評人座談會〉, 《表演藝術》,2000年4月,頁92-95。
焦 桐,〈小劇場〉,《台灣文學的街頭活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 1998,頁200-220。
傅月庵,〈觀「評」不語真君子?起手無「毀」大丈夫?〉,《表演藝術》,1998年6月, 頁46-48。
───,〈在肢體與文字之間遊戲〉,《表演藝術》,2001年12月,頁70-71。
傅裕惠整理,〈觀「評」不語真君子?起手無「毀」大丈夫?〉,《表演藝術》,1998
年6月,頁46-49。
黃美序,〈台灣小劇場拾穗〉,《中外文學》,1994年12月,頁61-70。
───,《台灣人間〈兼〉神/1996》序,台北:書林,1997,頁5-9。
黃麗如,〈帶刺的語言〉,《表演藝術》,2001年5月,頁10-13。
楊婉怡,〈凝望‧純粹〉,《表演藝術》,2001年10月,頁52-54。
楊 澤,〈天使、罌粟及蕩娃惡少〉,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政 治大學主辦,2001。
廖炳惠,〈導讀:詹明信與後現代〉,《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 時報,1998,頁v-xiii。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4。
蔡依雲,〈別著一朵紅花的卡爾維諾〉,《表演藝術》,2001年12月,頁67-69。
賴廷恆,〈冷面喜劇,無可奉告〉,中國時報,2001年3月27日。
鴻 鴻,《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台灣劇場筆記1987-1995》,台北:萬象,1996。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1989。
───,《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1995。
───,《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1996。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1980~1989)-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 1999。
───,《神聖的藝術》,台北:揚智,2001。
英文:
Aston, Elaine. & Savona, George. Theatre as Sign System: A Semiotics of Text and Performa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3.
Fuchs, Elinor. “Presence and the Revenge of Writing: Re-thinking Theatre After
Derrida,” in PAJ 26/27 (1985), 163-173.
Dahl, Mary Karen. Political Violence In Drama. Ann Arbor & Michigan: UMI
Research press, 1987.
Derrida, Jacques. Writing and Difference. Chicago: U of Chicago press, 1978.
────── . Position. Chicago: U of Chicago press, 1981.
Esslin, Mart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68.
Elam, Keir. 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1980.
Fergusson, Franics. The Idea of a Theater, Study of Ten Plays: The Art of Drama in Changing Perspectiv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Grotowski, Jerzy. Towards a Poor Theatre. St Edmundsbury Press Ltd, 1993.
Goggans, Thomas H. “Laying Blame: Gender and Subtext in David Mamet’s
Oleanna,” in Modern Drama 40: 4 (1997), 433-441.
Hutcheon, Linda. A Theory of Parody: 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5.
Heuvel, Michael Vanden. “Complementary Space: Realism, Performance and a New
Dialogics of Theatre,” in Theatre Journal 44 (1992), 47-58.
───────── . Performing Drama/ Dramatizing Performance. 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ress, 1994.
Malkin, Jeannette R. Verbal Violence in Contemporary Drama. Cambridge: U of
Cambridge, 1992.
Piette, Alain. “The Devil’s Advocate: David Mamet’s Oleanna and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Staging Difference: Cultural Pluralism in American Theatre and Drama. Marc Maufort ed. New York: Peter Lang, 1995, 173-87.
Porter, Thomas E. “ Postmodernism and Violence in Mamet’s Oleanna,” in Modern Drama 43: 1(Spring 2000), 13-31.
Styan, J. L. The Elements of Dra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Sontag, Susan. ed. Antonin Artaud: Selected Writing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Short, M. H. “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of Drama, ” in Applied
Linguistics 2: 2 (1981), 180-202.
Showalter, Elaine. “Acts of Violence: David Mamet and the Language of Men,”
review of Oleanna at the Orpheum,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6 November,
1992), 16-17.
Wiles, Timothy. The Theatre Event: Modern Theories of Performance. Chicago and
London: U of Chicago press, 1980.
Vannier, Jean. “A Theatre of Language,” trans. Leonard C. Pronko, in Tulane Drama Reiew 7: 3 (1963), 180-186.
Yu, Sen-Iun. “Saying a Lot but Saying Nothing,” in TAIPEI TIMES, (27 April, 2001)
網站:
http://mktheatre.uhome.net/theory/TheatreOfCruelty.htm
http://creative.microtheatre.org.tw(創作社)
http://www.taiwanwalker.com(台灣渥克)
http://bewild.xxking.com/down.htm(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