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和君
Lin, Ho-Chun
論文名稱: 《全明傳奇》夢關目運用研究
The Discussion for Guan Mu application of Dreams in Chuan Ming Chuan Chi
指導教授: 高美華
Kao, May-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戲曲明傳奇關目排場夢戲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Opera, Ming Chuan Chi, Guan Mu, Pai Chang, dreams in drama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目一名,自古典戲曲發展之始,便一直受到曲家們的關注與討論,今日的學者們仍然繼續研究關目的內容與義涵。關目一般被視為「關鍵情節」,但這僅是從劇本的文學性而論;如果從戲曲的表演性而論,關目便涉及了排場的基礎,也就是場上表演因素──情節、腳色,乃至於音樂套式的安排。
    本文首先整理歷來曲家、學者所提出的關目理論:由元代鍾嗣成《錄鬼簿》提出「關目」以來,經歷明代李贄、王驥德、馮夢龍等人,以及清代李漁《閒情偶寄》系統性的討論,乃至今日學者們從敘事的審美角度、演出的表演角度探索關目的名義。然而,從種種論述與劇本來看,當以兼顧表演性的「排場基礎」為其定義。
    其次,在前人對於夢戲的研究基礎之上,本文以夢境表演段落為主題,整理《全明傳奇》當中涉及夢境演出的「夢關目」,釐清夢關目的分類與表現形式,並分別由情節、腳色與套式排場進行分析,進而瞭解夢關目的發展情形。在分析與整理夢關目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隨著關目理論的逐步發展,傳奇的表演手法與內容也愈漸豐富,其運用手法與場面的調配也越來越多,並且發展出相應的表演程式。由夢關目此一主題的研究,可知關目理論和傳奇體製同步發展的重要關聯,而對於以排場基礎為前提的關目之研究,也就是對傳奇內涵的研究。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theory of Guan Mu is a hot issue in Chinese opera study. Generally, Guan Mu is regarded as the “key plot” from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 However, we should not neglect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performance when it comes to the theory of Guan Mu. For example, we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concepts like plots, characters, and the form of music in Chinese opera.
    This essay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scholars discussions about Guan Mu, for instance: Zhong Si Cheng, Li Zhi, Wang Ji De, Feng Meng Long, Li Yu ext.. According to their opinions and several texts, I consider that we must define Guan Mu not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lot but the performance. In other words,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of Pai Chang as we study the theory of Guan Mu.
    Consequently, I would like to reconsider the definition of Guan Mu and focus on Guan Mu of Dreams as the main topic of my essay. I not only analyze Guan Mu of Dreams but study the development. After my research,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form and the contain of Chuan Chi become mature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Guan Mu. By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Guan Mu, we can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an Mu and Chuan Chi. Moreover, to study Chinese opera by reconsidering the definition of Guan Mu, we can accomplish the real meaning of Chuan Chi study.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關目理論的成形............................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圍................................3 一、劇本作品....................................3 (一)王國維《曲錄》(1908).........................3 (二)董康《曲海總目提要》(1928).....................4 (三)周貽白《中國戲曲劇目初探》(1930~1940)..............4 (四)傅惜華《中國古典戲曲總錄》(1957).................4 (五)莊一拂編《古典戲曲存目匯考》(1979)................4 (六)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1997).....................4 二、前人之研究..................................7 (一)陳貞吟...................................7 (二)廖藤葉...................................7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一、文本分析與歸納................................8 二、戲劇與戲曲理論................................9 (一)戲劇衝突論...............................9 (二)傳奇分場說...............................12 第四節 研究大綱......................................13 第二章、關目論的發展與夢關目的定義...............15 第一節 關目立論的發展..............................15 一、諸家關目之說................................15 (一)元代曲家.................................16 (二)明代曲家.................................16 (三)清代曲家.................................25 (四)現代學者.................................30 二、關目的定義..................................34 第二節 夢關目的義涵..............................36 一、前人研究成果及其釐清..........................36 二、夢關目的特徵................................38 (一) 表現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情節設置...............38 (二) 屬於「單一關目」...........................39 (三) 具有襲用現象.............................40 第三節 小結....................................42 第三章、夢關目分類與分期整理...................45 第一節 夢關目在劇本中出現之狀況......................45 一、作品分期..................................45 (一)第一期:宋元至明初.........................45 (二)第二期:成化至嘉靖前期.......................45 (三)第三期:《浣紗記》至湯沈之前...................45 (四)第四期:湯沈之後至天啟、崇禎年間.................46 (五)第五期:崇禎以迄清初.........................46 (六)未知年代.................................47 二、劇作分類..................................47 第二節 夢關目的分類..............................48 一、夢關目的運用類型..............................48 (一)入夢相會.................................48 (二)夢見兆象.................................48 (三)全境皆夢.................................49 (四)神靈入夢.................................49 (五)祈夢...................................49 二、夢關目的表現形式..............................49 (一)夢者參演.................................50 (二)夢者未演.................................50 (三)口敘念唱.................................50 第三節 夢關目分期整理與小結..........................50 第四章、夢關目運用內容類型分析.................67 第一節 入夢相會..................................68 一、使用劇作..................................68 二、情節作用..................................73 (一)重要、預示:主要腳色.........................73 (二)交代:次要腳色.............................75 第二節 夢見兆象..................................76 一、使用劇作..................................76 二、情節作用..................................91 (一)重要、預示:神人與異兆.......................91 (二)交代:過場聯繫.............................94 三、淨丑腳色之運用..............................96 (一)解說夢境.................................97 (二)插科打諢.................................98 第三節 全境皆夢................................101 一、使用劇作..................................101 二、情節作用..................................103 三、人物腳色..................................105 (一) 度脫道人...............................105 (二) 睡魔......................................106 四、入夢與出夢................................109 (一) 離魂.................................109 (二) 替身.................................110 (三) 回復原狀...............................110 第四節 神靈入夢................................111 一、使用劇作..................................112 二、情節作用..................................124 (一) 重要、預示:即實演出.......................124 (二) 交代:聯繫補綴...........................126 三、人物腳色..................................127 (一) 氤氳使者...............................127 (二) 龍王、龍神.............................128 四、相關表演..................................129 (一)下場詩.................................129 (二)科介程式...............................130 第五節 祈夢....................................131 一、使用劇作..................................131 二、情節作用..................................133 (一)預示:神廟祈夢...........................133 (二)祈夢緣由...............................135 三、內蘊齊備的表演內容............................138 第六節 小結....................................139 第五章、夢關目場面布置分析...................142 第一節 分場的涵意................................142 一、傳奇排場與分場..............................142 (一)大場、正場...............................143 (二)過場、短場...............................143 (三)同場、群戲...............................144 (四)鬧場...................................144 二、宮調、曲牌與分場............................145 (一)宮調的聲情...............................145 (二)曲牌的特性...............................147 第二節 入夢相會關目之分場..........................150 第三節 夢見兆象關目之分場..........................157 第四節 神靈入夢關目之分場..........................173 第五節 祈夢關目之分場............................187 第六節 小結....................................189 第六章、結論:夢關目的發展...................193 一、夢關目之萌芽與發展............................193 (一)前期的萌芽:第一、二、三期...................194 (二)後期的興盛:第四、五期.......................194 二、新舊關目的調整與創生..........................195 三、餘論:夢關目與折子戲..........................195 參考書目...............................198 圖表目錄 表一:《全明傳奇》夢關目運用分類表....................52

    一、 古籍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9月)。
    (清)阮元校注:《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4版)。
    (清)梁晉竹:《兩般秋雨盦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10月初版)
    (宋)費袞:《梁溪漫志》,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 版)286冊。
    二、 劇作目錄
    (明清)毛晉撰,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劉孝嚴校審:《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版)。
    北嬰:《曲海總目提要補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5月第1版)。
    王秋桂:《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至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初版);第四至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1月初版)。
    (清)李漁:《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
    林侑蒔(林鋒雄)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徐沁君校:《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2月1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清)琴隱翁編:《審音鑑古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清道光十四年東鄉王繼善補讎刊本,1987年11月初版)。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版)。
    曾永義等選注:《戲曲選粹》(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明)臧懋循:《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0月初版)。
    董康:《曲海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錢南揚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張協狀元》(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3 (元)鍾嗣成、賈仲明著,浦漢明校:《新校錄鬼簿正續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0月1版)。
    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1版)。

    三、 專論著作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月初版)。
    《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9月1版)。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1版)。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6月初版)。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1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1版)。
    王季烈:《螾廬曲談》,王雲五編:《人人文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月1版)147冊。
    元鵬飛:《戲曲與演劇圖像及其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1版)。
    吳梅:《南北詞簡譜》,王衛民校注:《吳梅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1版)。
    吳毓華編:《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8月1版)。
    汪志勇:《明傳奇聯套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1月)。
    沈燮元編:《周貽白小說戲曲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11月1版)。
    李慕白(Paul M. Lee)、William Nickerson譯著,《西洋戲劇欣賞(The Enjoyment of Western Drama)》(臺北:幼獅文化,1986年4月5版)。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二版)。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初版)。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呂效平:《戲曲本質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1版二刷)。
    (日)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11月2版)。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初版)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5月初版)。
    洪丕謨:《夢與生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3年6月1版)。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3月1版)。
    苗懷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1版)。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4年2月二版)。
    俞為民:《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
    俞為民、孫蓉蓉:《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臺北:華正出版社,1998年5月版)。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1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1版2刷)。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夏寫時:《論中國戲劇批評》(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0月1版)。
    孫書磊:《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1版)。
    秦學人、侯祚卿編:《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4月1版)。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臺灣東方書店,1961年3月初版)。
    許守白:《曲律易知》,《樂府叢書》(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7月初版)之三。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6月初版)。
    許姬傳、許源朱:《梅蘭芳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1月1版)。
    陸林:《元代戲劇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1999年9月1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9月1版)。
    陳幼韓:《戲曲表演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3月初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80年9月)。
    曾永義:《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初版)。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曾永義:《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第1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1版)。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3年11月二版)。
    程華平:《明清傳奇編年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1月1版)。
    鄧綏寧:《西洋戲劇思想》(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12月4版)。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劉君:《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高雄:復文出版社,2006年初版)。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1版)。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1月初版)。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四、 期刊與學位論文
    沈敏:〈元明度脫劇異同辨〉,《武漢大學學報》第58卷第1期,2005年1月,頁58-63。
    侯雲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月。
    施佑佳:〈明傳奇愛情劇之「錯認」關目研究〉,《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三期,2005年6月,頁89-133。
    陳貞吟:〈明傳奇中夢的運用(上)〉,《文學評論》(臺北:巨流圖書,1980年5月1版)第六集,頁219-307。
    陳貞吟:〈明傳奇中夢的運用(下)〉,《文學評論》(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4月初版)第七集,頁309-342。
    許子漢:〈戲曲「關目」義涵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125-142。
    劉曉明:〈論古代戲曲中的插演―─兼釋「打吒」與「吊場」〉,《戲劇藝術》,2005年6月第3期,頁90-97。
    顧乃春:〈戲劇:幾個基本面向的認知〉,《美育》第165期,2008年9月,頁28-3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