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臻
Chen, Yi-Zhen
論文名稱: 謝英俊建築美學意涵之研究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tudy of Hsieh Ying-Chun
指導教授: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謝英俊建築美學生活空間身體美學
外文關鍵詞: Hsieh Ying-Chun,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Living space, Body aesthetics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謝英俊自參與九二一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後,其建築生涯也開始有了明顯轉向,不只投入費時且費工災後重建,更藉著這些經驗發展出一套能因地制宜、兼具開放性與互為主體性的簡易工法,將這套系統複製到世界各個有需求的災區與農村。時至今日,距離九二一大地震已經走過十七個年頭。謝英俊也隨著實踐成果的逐步累積,成為建築界的指標人物,在台灣社會乃至於全球建築界與藝術界,獲得廣大地迴響與重視。

    本論文的研究旨在從美學理論思考謝英俊的建築作品,探析其建築實踐中的美學意涵,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他欲透過協力造屋創造的「生活空間」,以及參與造物過程的「身體」。謝英俊多年來的建築作為指涉領域十分廣泛,本研究將有別於現有從工法、結構、材料等建築專業技術出發的相關研究,以空間與身體美學理論作為分析工具,釐清謝英俊及其團隊在當代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與定位。

    最後,透過生活空間和身體美學命題的分析,發現到謝英俊的建築美學從來不是在於形式,而是藏在其實踐與勞動背後那看不見的美學意涵。而謝英俊之所以能夠達成這樣的美學成就,則來自其能夠合宜地將「在地與普世」、「標準與差異」、「現代與傳統」等對立概念作適當的融合,既有透過實踐提出精要批判的能力,同時也尊重並傳承前人的技術與價值,彰顯出謝英俊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家與建築師的社會使命。

    Ever since Hsieh Ying-Chun participated in the 921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his architecture career began to have a significant shift. In addition to the timeconsuming,
    laborintensive reconstruction participation, through these experiences to develop a set of both open and intersubjective simple construction method, which i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further copy this system to the disasteraffected areas and rural areas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gradually accumulated practical results, Hsieh YingChun has also become a wellknown figur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aiwan and even the glob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arts industry. He also obtained the majority of echoes and attention.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aimed to deliberate the architecture practice of Hsieh YingChun from the aesthetics aspect.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is the "living space", which he tried to build via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nd the "body", which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The reference fields of Hsieh YingChun's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for many years are very extensive.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relevant researches which studied th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aspects including engineering methods, structures, materials, etc., this study will take the space and body aesthetic theory as the analytical tool, further clarify the core values and positioning of Hsieh YingChun and his team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t.     
       
    After space and body twofold proposition analysis of his architecture work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esthetics philosophy of Hsieh YingChun does not tickle in forms but firmly attached to its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labor. However, such labor has been able to get global attention, is because it possesses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 opposing concept. On one hand, through actual practices Hsieh YingChun raised accurate criticism against the modern society; on the contrary, he respected and inherited the technology and value of the predecessors, so its aesthetics concept will not become cynical or thoughts of an armchair strategist. It manifested the social mission and importance of Hsieh YingChun as a contemporary artist and architect.

    目次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二、文獻回顧 ………………………………………………………………………4 三、研究方法 ………………………………………………………………………11 四、研究範圍與對象 ………………………………………………………………12 五、研究架構與流程 ………………………………………………………………13 六、研究重要性與預期結果 ………………………………………………………16 第一章 建築歷程與美學觀 ……………………………………………………………17 第一節 早期作品:初入職場摸索期…………………………………………… 17 第二節 中期作品:建築作為一種創作………………………………………… 18 第三節 近期作為:社運與政治活動…………………………………………… 20 第二章 作為生活空間的建築 …………………………………………………………21 第一節 九二一大地震的啟示……………………………………………………21 第二節 現代建築與空間理論的變革 …………………………………………23 第三節 建築實踐中「生活空間」的意涵 ……………………………………27 第三章 生活空間中的身體 ……………………………………………………………32 第一節 身體勞動的重要意義……………………………………………………32 第二節 當代身體理論的變革……………………………………………………33 第三節 建築實踐中的身體美學…………………………………………………35 第四章 國際經驗比較分析…………………………………………………………… 40 第一節 台灣與中國:挑戰法規的違章美學……………………………………40 第二節 台灣與日本:由下而上的建築美學…………………………………… 41 第三節 台灣與芬蘭:找回在地傳統價值……………………………………… 43 結論 ………………………………………………………………………………………44 參考文獻 …………………………………………………………………………………48 一、 中文書目 ……………………………………………………………………… 48 二、 英文書目 ……………………………………………………………………… 51 三、 中文期刊 ……………………………………………………………………… 51 四、 碩博士論文 …………………………………………………………………… 55 附錄 ………………………………………………………………………………………57 附錄一:謝英俊生平 ……………………………………………………………… 57 附錄二:參展與獲獎紀錄 ………………………………………………………… 58 附錄三:災後重建與協力造屋年表 ……………………………………………… 60 (一)九二一時期與九二一之後………………………………………… 60 (二)中國農村改建……………………………………………………… 60 (三)川震重建…………………………………………………………… 6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1. 夏鑄九、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出版社,1900。
    2. Keith Jenkins,賈士衡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1。
    3. Robert Venturi ,葉庭芬譯,《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台北:尚林出版社,1993。
    4. 季鐵男,《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5. 羅曉南,《哈伯瑪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6. Keith Jenkins,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北京:商務出版社,1995。
    7. 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施植明譯,《場所精神 : 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1995。
    8. 李既鳴,《後現代美學與生活》,台北:北市美術館,1996。
    9. 郭肇立,《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1998。
    10.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1998。  
    11. Charles Jencks,吳介禎譯,《後現代建築語言》,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1998。
    12.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
    13. Fredric Jameson,吳美貞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14. Fredric Jameson,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15. Yi-Fu Tuan,國立編譯館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16. Mercia Tucker,吳介禎譯,《藝術論述:後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對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17. Catherine Grout,黃金菊譯,《重返風景 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18. Catherine Grout,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19. 謝英俊、阮慶岳,《屋頂上的石斛蘭 : 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3。
    20. 程文宗,《游離文件 : 空間與建築的另類閱讀》,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3。
    21. 汪民安,《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22. 汪民安、陳永國,《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3. 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出版社,2003。
    24. Zygmunt Bauman,張成崗譯,《後現代倫理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5. Georg G. Iggers,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
    26. Walter Benjamin,《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李士勛、徐小青譯,台北:允晨,2003。
    27. Edward W. Soja,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
    28. 孫全文,《當代建築思潮與評論》,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4。
    29. Richard Peet,《現代地理思想》,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社,2005
    30. Stanley Abercrombie,吳玉成譯,《建築之藝術觀》,台北:建築情報出版社,2005。
    31. 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2.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6。
    33. 漢寶德,《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
    34. Tim Creswell,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35. Kim Levin,常寧生、邢莉譯,《後現代的轉型︰西方當代藝術批評》,江蘇:鳳凰出版社,2006。
    36. 石計生,《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台北:群學出版社,2007。
    37. 阮慶岳,《建築師的關鍵字:東亞都市地景的30種閱讀術》,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8。
    38. 馮雷,《理解空間︰現代空間觀念的批判與重構》,北京: 中央編譯館,2008。
    39. Henri Lefebvre,李春譯,上《空間與政治》,海:人民出版社,2008。
    40. 夏鑄九,《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社會研究雜誌社,2009。
    41. Michel de Certeau,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2. 鄭震,《身體圖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社,2009。
    43. 王墨林,《台灣身體論:評論選輯1979-2009》,台北:左耳文化出版社,2009。
    44. 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45. Andreas Huyssen,王曉玨、宋偉杰譯,《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46. 阮慶岳,《下一個天際線 : 當代華人建築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0。
    47. 漢寶德,《漢寶德談現代建築》,北京:友誼出版社,2010。
    48. David Harvey,王志弘、王玥民譯,《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台北:群學出版社,2010。
    49. 原廣司,《聚落的100則啟示》,黃茗詩、林于婷譯,台北:大家出版社,2011。
    50. 姚瑞中,《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1。
    51. 林一中,《形體的象徵與游離。空間創作論述:以公共藝術為例》,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1。
    52.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空間治理與文化政治 王志弘》,台北:群學出版社,2011。
    53. 漢寶德,《人與空間的對話:漢寶德看建築》,台北:博雅出版社,2011。
    54. 漢寶德,《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11。
    55. 韓桂玲,《吉爾‧德勒茲身體創造學研究》,南京:南京師大出版社,2011。
    56. Scott McQuire,趙偉妏譯,《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 》,台北:韋伯出版社,2011。
    57. 阮慶岳,《朗讀違章》,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2。

    二、英文書目
    1. Andy Muschamp, “Henri Lefebv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Taylor & Francis , 2006
    2. Stanek, “Lukasz,Henri Lefebvre on Space: Architecture, Urban Research,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ory”, Minnesota: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11
    3. Lukasz Stanek, “Henri Lefebvre on Space: Architecture, Urban Research,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ory”, Minnesota: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11
    4. Jenny Bavidge , “Theorists of the City: Walter Benjamin, Henri Lefebvre and Michel De Certeau” , London:Taylor & Francis, 2012

    三、中文期刊
    1. 施添福,〈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中國民族學通訊》,第27期,1990,第13-39頁。
    2. 夏鑄九,〈建築論述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第43期,1990,第5-12頁。
    3. 賴素鈴,〈阮慶岳--建築的另一種價值,廢墟中恍惚微笑〉,《藝術家》,第58期,2001,第444-449頁。
    4. 王志弘,〈空間與社會:邁向社會優位的空間理論〉,《空間雜誌》,第60期,1994,第 92-97頁。
    5. 王志弘,〈後現代地理學和歷史主義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9期,1995,第1-29頁。
    6. 朱耀偉,當代批評論述中的空間化迷思〉,《當代》,第105期,1995,第14-25頁。
    7. 王志弘、殷寶寧、夏鑄九,〈後現代主義和歷史主義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9期,1995,第1-29頁。
    8. 郭恩慈,〈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第5期,1998,第171-185頁。
    9. 謝英俊,〈少一點建築--921震災劭族安置社區祭儀空間〉,《建築》,第42 期,2000,第98-101頁。
    10. 蘇碩斌,〈傅柯的空間化思維〉,《台大社會學刊》,第28,期2000,第155-187頁。
    11. 王志弘,〈空間研究的歐美思潮與台灣課題〉,《文化視窗》,第35期,2001,第50-55頁。
    12. 王志弘,〈地圖與地域的辯證〉,《誠品好讀》,第7期,2001,第6-9頁。
    13.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美濃客家文物館〉 ,《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53期,2001,第16-29頁。
    14. 李玉屏,〈謝英俊轉化客家的傳統建--理念、創意、特色〉,《臺灣月刊》,第218期,2001,第26-29頁。
    15. 謝英俊,〈921大地震災區重建--臺灣中產階級夢境的破滅〉,《建築》,第47期,2001,第70-73頁。
    16. 賴素鈴,〈謝英俊--部落第一線,重建水沙蓮〉,《藝術家》,第55期,2002,第342-347頁。
    17. 阮慶岳,〈復建築--向謝英俊學習〉,《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91期,2002,第60-61頁。
    18. David Harvey,〈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5期,2003,第1-19頁。
    19. 王增榮、阮慶岳、謝英俊,〈歡度921,看看謝英俊〉,《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96期,2003,第50-55頁。
    20. 王志弘,〈身體的史跡〉,《誠品好讀》,第34期,2003,第69頁。
    21. 阮慶岳,〈復建築--向謝英俊學習〉,《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第91期,2003,第60-61頁。
    22. 劉憶韶,〈個人實踐﹖建築議題﹖社會運動﹖--建築師謝英俊在做什麼〉,《建築師》,第29期,2003,第104-107頁。
    23.  鄭呈皇,〈建築師謝英俊在災區活出精彩人生:放棄千萬豪宅,選擇負債千萬〉,《商業周刊》,第891期,2004,第109-110頁。
    24. 楊凱麟、龔卓軍,〈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樸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五卷,第3期,2005,第75-97頁。
    25. 阮慶岳,〈謝英俊 政府限制太多 扼殺創意〉 ,《財經.文化周刊》,第194期,2005,第45頁。
    26.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十年遷村夢--新竹縣天湖部落遷建工程〉,《建築》,第105期,2005,第78-85頁。
    27. 林俊德,〈永續建築的實踐--謝英俊〉,《建築》,第 91期,2005,第46-55頁。
    28. 謝英俊,〈全球化與地域性的焦慮〉,《建築》,第 62期, 2005,第48-51頁。
    29. 畢光建,〈協力造屋工作營的山中省思--從謝英俊的協力造屋看建築師的養成教育〉,《建築師》 ,第28期,2005,第104-107頁。
    30. 王增勇,〈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小型化?規格化?產業化?〉,《臺灣社會研究》,第59期,2005,第91-141頁。
    31. 李謁政,〈建構社區美學:邁向臺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環境與藝術學刊》,第3期,2005,第1-12頁。
    32. 吳介禎,〈追尋建築的核心價值--阮慶岳、謝英俊與劉國滄談「城市的甦醒:國際工作營」〉,《典藏今藝術》,第165期,2006,第118-120頁。
    33. 龔卓軍,〈身體感:胡塞爾對身體的形構分析〉 ,《應用心理研究》,第29期,2006,第157-181頁。
    34. 龔卓軍,<身體感與時間感:以梅洛龐蒂解讀柏格森為線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第29-45頁。
    35. 張美陵,〈「後911」症候群:紐約的惠特尼雙年展很政治-上〉,《現代美術》,第125期,2006,第68-73頁。
    36. 張美陵,〈「後911」症候群:紐約的惠特尼雙年展很政治-下〉,《現代美術》,第125期,2006,第70-78頁。
    37. 吳介禎,〈追尋建築的核心價值--阮慶岳、謝英俊與劉國滄談「城市的甦醒:國際工作營」〉,《典藏今藝術》,第165期,2006,第118-120頁。
    38. 蔡培慧,〈921鄉村區住宅重建之探討〉,《農業推廣學報》,第23期,2007,第35-53頁。
    39. 蔡培慧等,〈台灣災後遷村政策之演變與問題〉,《住宅學報》,第17卷,第2期,2008,第89-92頁。
    40. 龔卓軍,〈潛伏性建築--論建築繁殖場 〉,《典藏今藝術》,第193期,2008,第178-184頁。
    41. 謝英俊,〈蓋給大家住的好房子--常民綠建築重建現代居住文化〉,《人生雜誌》第301期, 2008,第16-21頁。
    42. 阮慶岳,〈謝英俊:以社會性的介入質疑現代建築的方向〉,《實踐設計學報》,第2期,2008,第188-199頁。
    43. 陳逸杰,〈以「身體勞動」的概念探索一種建築營造的可能性〉,《建築學報》,第70期,2009,第43~58頁。
    44. 陳書俞,〈「外交」參展藝術家作品綜論--臺灣館參展藝術家謝英俊、陳界仁、張乾琦、余政達 〉 《藝術家》,第68期,2009,第129-133頁。
    45. 劉梅琴,〈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現代藝術的世俗化〉,《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7期,2009,第133-158頁。
    46. 張美陵,〈藝術與社區的災後重建:卡崔那颶風之後的人文省思〉,《現代美術》,第146期,2009,第66-77頁。
    47. 張美陵,〈生態藝術與社會行動〉,《現代美術》 ,第149期,2010,第82-91頁。
    48. 蔡培慧,〈真實是一場社會行動:反思台灣農村陣線的行動與組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9期,2010,第20-24頁。
    49. 蔡培慧等,〈NGO參與921災後社區更新重建經驗〉,《災害復興研究》,第3期,2011,第16-20頁。  
    50. 龔卓軍,〈從身動力到社會建築:前欲望狀態的諸眾結界〉,《藝術觀點》,第48期,2011,第10-23頁。
    51. 王志弘,〈我們有多元文化城市嗎?臺北都會區東南亞族裔領域化的機制、類型與作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2期,2011,第31-84頁。
    52. 吳介禎,〈違章--鉅富與赤貧之間談談阮慶岳的「朗讀違章」〉,《典藏今藝術》,第223期,2011,頁148-149。
    53. 王墨林,〈違章建戶的難民政治學〉,《藝術觀點》,第48期,2011,第34-39頁。
    54. 王墨林,〈略述謝英俊的「場所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2期,2011,第21-22頁。
    55. 阮慶岳,〈開門、再生與動員?--我對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的回顧〉 ,《建築師》,第38期,2012,第118-120頁。

    四、 碩博士論文
    1. 陳榮波,《「互為主體性」的社會世界:舒茲現象社會學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986。
    2. 蔣年豐,《梅落龐蒂論人在世界之結構與交互主體性哲學》,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90。
    3. 劉亞蘭,《梅洛龐蒂身體主體的互為主體性意涵》,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1995。
    4. 龔卓軍,《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8。
    5. 李尚蘭,《空間/權力:一個形塑社區的行動歷程》,花蓮: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
    6. 黃婉菁,《從文化觀點出發:以多元角度看後現代建築》,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2000。
    7. 黃怡璋,《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出發》,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2000。
    8. 蔡培慧,《商品化住宅與不平等發展下之921災後住宅重建困境與出路》,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2001。
    9. 彭子睿,《從一般知覺到審美知覺--一個現象學的進路》,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01。
    10. 許光廷,《地方「權力/空間」的秩序─以大林鎮焚化爐抗爭事件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2002。
    11. 陳逸杰,《建築構造之日常性的論述形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2。
    12. 何茂田,《哈伯瑪斯溝通行動之互為主體性論述及其教育啟示》,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2005。
    13. 吳挺超,《打造一個綠色烏托邦?! 潭南協力造屋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政治》,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5。
    14. 朱文海,《從梅洛龐蒂對於「空間」的意向看其美學表現:從空間知覺到藝術表現》,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05。
    15. 楊雅雯,《921震災後台灣原住民協力造屋案例空間調查分析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2007。
    16. 鄒永廉,《區域性建築之構築- 以淡水地區材料探討填充式工法-》,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7。
    17. 馮憲馳,《空間的常民書寫與延異-以大直社區為例》,台北: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2007。
    18. 周威逸,《論謝英俊建築實踐的構築性意涵 1990-2009s 》,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9。
    19. 黃楹棟,《建築文化符碼在台灣建築應用之初探》,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10。
    20. 郭耀中,《是希望的空間,還是異質地方?「鄉村建築工作室」512大地震重建經驗分析》,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201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1-09-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