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玲君
Yeh, Ling-Chun
論文名稱: 多重觀照下的人生旅次-陳若曦研究
Multi-perspective on Life Expeditions-Research on Chen Ruo Xi
指導教授: 蘇偉貞
Su, Wei-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陳若曦旅次多重觀照《現代文學》文革小說
外文關鍵詞: Chen Ruo Xi, expeditions, multi-perspective, modern literature, novels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多重觀照下的人生旅次」聚焦陳若曦人生/文學共生關係,以陳若曦的作品為經、其人生行旅為緯,爬梳陳若曦於人生各階段的文學創作及其生命歷程相生相依的緊密關聯,勾勒陳若曦的創作觀照與面向,體現其人生旅次的社會觀察與生命情態。

    建構陳若曦的「人生旅次」,本文初步梳理「家」對陳若曦人格形塑與自我認同的影響,以早期《現代文學》時期作品為析論文本,其次展開對陳若曦「回歸」大陸經驗創作的文革小說研討,審視其家國之思、社會情懷,接著探究陳若曦海外時期與返台後的創作,藉以呈現陳若曦人生/行旅的觀照與多重面向,著重的是人生旅次中陳若曦的蛻變與不變,及演繹人生/文學的共生關係,以此論證陳若曦人生旅次多重觀照的面向,為其人生/文學的共生提出一種詮釋的可能。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of Chen Ruo Xi’s life and literature from a “multi-perspective on life expenditures.” Setting her works as longitude line and her life expenditures as latitude line, this paper tries to shed light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 Ruo Xi’s literature works and life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phases throughout her life. In doing so, it can be drawn out Chen Ruo Xi’s concerns and viewpoints on her compositions as well as her perception of societal observation and life spirits on life expenditures.

    In constructing Chen Ruo Xi’s “life expenditures,” this paper initially generalizes the influence of “home” on her personality and self-identification. First, the works in early era of modern literature will be reviewed, followed by the discussion on Chen Ruo Xi’s compositions about her experiences of “returning” to Mainland China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inspection on her reflection for the country and her concerns for the society. Furthermore, Chen Ruo Xi’s works when she is overseas and after she comes back to Taiwan will be compared as so to display her perspective and multiple viewpoints on life and expenditures. The emphasis will be put on Chen Ruo Xi’s transformation and non-transformation on her life expenditures as well as her interpretation for the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literature to demonstrate her multi-perspective on life expenditures and the possibility she makes to interpret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life and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2 - 一、研究方法 - 2 - 二、研究範圍 - 4 -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5 - 一、重要性學術論文單篇 - 5 - 二、專書著作 - 7 - 三、學位論文 - 8 -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11 - 第二章 家-生命/文學共生關係之原點(1938-1962年) - 14 - 第一節 質樸單純的童年 - 15 - 一、家庭環境的塑造 - 15 - 二、學校教育的影響 - 17 - 第二節 南北社與《現代文學》 - 18 - 一、南北社的由來 - 19 - 二、《現代文學》的成立 - 20 - 三、《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 - 21 - 第三節 創作初航 - 24 - 一、現代主義的模仿與實踐 - 25 - 二、結合寫實手法 - 32 - 三、女性意識的萌生抬頭 - 38 - 第四節 小結 - 42 - 第三章 離開與回歸─烏托邦的憧憬、追尋與幻滅(1962-1973年) - 44 - 第一節 烏托邦的憧憬 - 45 - 一、留美姻緣路 - 46 - 二、奔向紅太陽 - 47 - 第二節 烏托邦的追尋 - 48 - 一、知識分子的追尋 - 48 - 二、工人階級領導一切? - 53 - 第三節 烏托邦的幻滅 - 57 - 一、身心的失落 - 57 - 二、自我實現的幻滅 - 65 - 第四節 小結 - 70 - 第四章 返家-從「何處是女兒家」到「處處皆女兒家」(1973年迄今) - 72 - 第一節 何處是女兒家? - 73 - 一、美加二十載 - 73 - 二、返台「赴國難」 - 76 - 第二節 女兒情-同理「他者」 - 78 - 一、注視女性議題 - 78 - 二、邊緣團體的關懷 - 86 - 第三節 女兒心-情牽三地 - 91 - 一、情繫三地的角色位置 - 91 - 二、環保議題的投入 - 99 - 第四節 女兒思-宗教觀察 - 101 - 一、宗教與人性的交會 - 101 - 二、尊重各宗教的教義 - 105 - 三、落實人間佛教的期許 - 107 - 第五節 小結:處處皆女兒家 - 108 - 第五章 結論 - 110 - 參考書目 - 115 -

    一、陳若曦文本
    (分列初版時間與本論文引用版本)

    陳若曦:《尹縣長》,九歌出版社,台北,1976年、2005年4月典藏新版。
    陳若曦:《陳若曦自選集》,聯經出版,台北,1976年、1978年12月第五次印行。
    陳若曦:《老人》,聯經出版社,台北,1978年4月、1986年7月第7次印行。
    陳若曦:《歸》,聯經出版社,台北,1978年8月、1988年10月第十次印行。
    陳若曦:《文革雜憶》,洪範書店,台北,1978年12月、1980年12月三版。
    陳若曦:《生活隨筆》,時報文化出版,台北,1981年、1988年5月二版一刷。
    陳若曦:《城裡城外》,時報文化出版,台北,1981年、1983年6月再版。
    陳若曦:《突圍》,聯經出版,台北,1983年4月、1988年2月第三次印行。
    陳若曦:《遠見》,遠景出版,台北,1984年、1986年7月再版。
    陳若曦:《二胡》,敦理出版社,台北,1985年8月初版。
    陳若曦:《紙婚》,自立晚報社,台北,1986年9月、1992年12月一版十二刷。
    陳若曦:《草原行》,時報文化出版,台北,1988年7月初版。
    陳若曦:《貴州女人》,遠流出版,台北,1989年6月、1989年12月初版二刷。
    陳若曦:《青康藏高原的誘惑》,聯經出版,台北,1989年11月、1990年3月第二次印行。
    陳若曦:《走出細雨濛濛》,勤十緣出版,香港,1993年初版。
    陳若曦:《王左的悲哀》,遠流出版,台北,1995年1月、1995年3月初版二刷。
    陳若曦:〈人間奇境尼泊爾〉,陳若曦等著《用真情走過的地方》,圓神出版社,台北,1995年11月初版。
    陳若曦:《慈濟人間味》,遠流出版,台北,1996年11月初版。
    陳若曦:《女兒的家》,探索文化,台北,1999年2月初版。
    陳若曦:《歸去來》,探索文化,台北,1999年5月初版。
    陳若曦:《清水嬸回家》,駱駝出版社,台北,1999年5月初版。
    陳若曦:《打造桃花源》,台明文化,台北,1999年6月初版。
    陳若曦:〈我的海外華文生涯〉,《文訊雜誌》172期,2000年2月。
    陳若曦:《完美丈夫的秘密》,九歌出版,台北,2000年5月初版。
    陳若曦:《慧心蓮》,九歌出版社,台北,2001年2月初版。
    陳若曦:《重返桃花源》,草根出版事業,台北,2002年9月初版。
    陳若曦:〈蒙古旅次〉,《中時電子報》,2006年8月10日。
    陳若曦:《堅持‧無悔》,九歌出版社,台北,2008年10月、2009年2月初版三印。

    二、碩博士論文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1960-1973)》,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原君:《陳若曦移民小說研究:1979-1995》,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周靜宜:《陳若曦佛教題材小說研究-以《慧心蓮》、《重返桃花源》為核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
    朱玉芳:《論陳若曦小說中的文化認同》,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何立行:《六○年代《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育嫻:《女兒家的原生與依歸-陳若曦小說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孟慧:《台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佳馨:《1950年代台港現代文學系統關係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何怡萱:《陳若曦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徐敏俸:《陳若曦後期小說的女性人物探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三、專書著作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出版,台北,2006年12月初版三印。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潘小松譯:《莫斯科日記》,東方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評點當代中文小說》,麥田出版,台北,2001年10月初版。
    王德威、黃錦樹編著:《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麥田出版,台北,2005年初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麥田出版,台北,2008年2月二版一刷。
    白先勇:《驀然回首》,爾雅出版,台北,1985年5月九版。
    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天下遠見出版,台北,2008年9月。
    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台灣旅遊文學論文集》,五南出版,台北,2006年6月初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張老師,台北,2007年4月初版九刷。
    伊凡斯(Mary Evans)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桂冠出版,台北,1990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志文出版社,台北,1994年9月再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志文出版社,台北,1998年5月再版。
    刑福泉:《台灣的佛教與佛寺》,商務印書,台北,2006年4月初版。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lter)著,宋素風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三聯書局,上海,2009年1月初版。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大學出版社,開封,2008年4月三刷。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論小說與小說家》,聯經出版,台北,1990年。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台南,1996年5月初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麥田出版社,台北,1996年9月初版。
    克蕾兒‧古柏‧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張老師文化,台北,2006年3月初版三刷。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文津出版社,台北,2000年1月初版。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群學出版,台北,2008年8月二印。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麥田人文,台北,2006年二版。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麥田出版,台北,2008年9月二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麥田出版,台北,2008年9月初版。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黃勇、薛民合譯:《愛慾與文明-對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1987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台北,2002年12月再版四刷。
    茨維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著,許鈞、侯永勝譯:《失卻家園的人》,桂冠圖書出版,台北,2004年4月初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聯合文學出版,台北,2002年4月初版。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三民書局,台北,1986年10月初版。
    張京媛編選:《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92年1月。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麥田出版,台北,2000年10月初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五南圖書出版,台北,2001年5月初版。
    陳芳明:《深山夜讀》,聯合文學,台北,2001年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麥田出版,台北,2002年4月初版。
    莫言:《生死疲勞》,麥田出版,台北,2006年初版。
    麥克‧布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等譯:《文化地理學》,巨流圖書出版,台北,2008年9月初版。
    傅佩榮:《宗教與人心安頓》,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台北,1998年4月初版。
    傑佛瑞‧寇特勒(Jeffrey A. Kottler ,Ph.D.)著,黎雅麗譯:《旅行,重新打造自己》,遠見出版,台北,1998年6月。
    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北京,2005年6月。
    湯淑敏:《陳若曦:自願背十字架的人》,作家出版社,北京,2006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群學出版,台北,2006年5月初版。
    國立台灣文學館編:《想像的壯遊-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國立台灣文學館,台南,2007年12月初版。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時報文化出版,台北,1994年11月初版。
    鄭永孝:《陳若曦的世界》,書林出版社,台北,1985年5月初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雅典出版社,台北,1988年修訂三版。
    劉登翰等人編:《台灣文學史》,海峽文藝出版,福州,1991年2月初版。
    劉北城:《本雅明思想評傳》,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98年10月初版。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灣放逐文學初探》,聯合文學出版,台北,2003年11月初版。
    謝臥龍:《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唐山出版,台北,2004年6月初版。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時報文化,台北,1996年11月初版。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興起與開展》,正聞出版社,台北,1981年5月初版。
    釋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台北,2002年2月修訂一版。
    顧燕翎等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文化,台北,2008年2月再版。

    四、期刊與報紙

    葉慶炳:〈再給陳若曦-晚鳴軒書簡〉,《中國時報》1976年8月7日。
    葉石濤:〈從憧憬、幻滅到徬徨-談陳若曦文學的三個階段〉,《文學界》第十四集,頁81-92,1985年5月。
    林承璜:〈試探陳若曦小說創作之得失〉,《文學界》第十四集,頁105-115,1985年5月。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胡錦媛:〈遠離非洲,遠離女性:《黑暗之心》中的旅行敘事〉,《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頁107,1999年5月。
    畢恆達:〈家,自我之象徵〉,收錄於《誠品好讀》第27期,頁42,2002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