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貞儀 Li, Chen-Yi |
|---|---|
| 論文名稱: |
安平地方文化館形塑安平意象之研究 The Study on An-Pin Cultural Museums Forming the Image of An-Pin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Tsann-Rong, KA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4 |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意象 、地方文化館 、安平 |
| 外文關鍵詞: | cultural museum, An-Pin, place im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2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安平舊聚落十一所地方文化館之館舍建築、鄰近地理背景、展示主題與文物等因子,依安平歷史發展之脈絡,形塑出安平意象。分別為(一)荷蘭時期遺留的城牆與聚落:熱蘭遮城與聚落;(二)鄭成功帶來的閩南建築與宗教信仰:安平單伸手建築與民俗活動;(三)洋行建築與海關;(四)聯繫域外的安平運河與安平港:運河、安平港、漁船與漁具、蚵灰窯。
安平意象之圖象建構與再現方面,藉由分析安平導覽圖,說明地圖除可作為安平意象形塑之媒介外,也記錄了安平地貌與人文環境之變遷。安平舊聚落存有的劍獅數量與位置在三幅安平地區導覽圖標示上出現歧異,說明安平劍獅意象之建構並非客觀存在: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安平劍獅地方館及台南故事館三個文史團體,於地圖再現層面上扮演地方意象之建立與詮釋的角色。
媒體報導與觀光活動之介入,將安平意象著重於古蹟參訪與品嚐地方小吃特色之層級,然而安平人卻認為這些媒體所報導的觀光景點與安平小吃,其實是專為觀光客所規劃設計。安平人自身參觀地方文化館的頻率低且意願不高;媒體與所報導的安平小吃項目也不完全能代表安平意象,加以經營安平小吃之業者多為外地人,且觀光客大量消費結果,不僅替安平舊聚落帶來垃圾量,也無法直接刺激安平人經濟收入的成長。
This thesis discusses how the eleven cultural museums in An-Pin forming the An-Pin image, and try to explore what is An-Pin image. I found that the buildings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eleven cultural museums with exhibition subject and period piece in that are of much importance in forming An- pin image. Respectively is (1) Dutch time carry-over wall and the settlement of Zeelandia; (2) Zheng Chenggong brings Minnan architecture and the religious belief: An-Pin single row of building to right construction and folk custom activity; (3) foreign business firm’s construction and customs; (4) An-Pin canal and An-Ping port connect with An-Pin territory: Canal, An-Ping Port, fishing boat and equipment, and oyster shell cement kiln.
The media account of An-Pin and tourism action in this area also have great effect on forming An-Pin image. For example, the information and image of sword-lion on the An-Pin tour maps are selected and interpreted by cultural museums. The image becomes the icons of sword-lion, which are familiar to visitors, but some of them are built in recent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put much emphasis on cultural museums and An-Pin snack, but the residents of An -Pin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ose culture museums. Further, so called An-Pin snack are usually owned by people who don’t live here and full of tourists consumer An-Pin snack cause the garbage increase, but not helpful to An-Pin’s economy.
一、 專書
午榮,《繪圖魯班經》,新竹:竹林,1967。
孔憲法等著,《Dialogue建築雜誌:臺南專輯》,72,2003。
尺度工作群合著,《安平建築專集》,臺南:尺度傳統/現代建築、景觀暨環境研究室,1985。
文化環境基金會,《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文建會,1999。
王志弘,《文化研究講義》,臺北:編者自印,2000。
王浩一,《臺南舊城魅力之旅(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0。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4。
何培夫,《臺南市古蹟導覽》,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4。
吳昭明,《延平街事件大事紀》,臺北市:傳文文化,1999。
呂理政,《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2002。
呂順安編,《臺南市鄉土史料》,南投市:省文獻會,1994。
李乾朗,《傳統建築入門》,臺北:文建會,1999。
阮慶岳,《一人漂流》,臺北:印刻,2004。
周菊香,《府城今昔》,臺南:臺南市政府,1992。
林勇,《台灣城懷古集》,臺南:興文齋書局,1960。
林韋助,《安平之春》,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
林會承,《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2002。
姚瑞中,《臺灣廢墟迷走》,臺北:田園城市,2004。
洪英聖編著,《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臺北市:聯經,2002。
洪翠娥,《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臺北:唐山,1988。
范勝雄,《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1》,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7。
范勝雄,《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2》,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8。
范勝雄,《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3》,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8。
范勝雄,《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5》,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8。
范勝雄,《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6》,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
范勝雄,《認識安平:大員采風錄》,臺南市:臺南市文資協會,2003。
高燦榮,《臺灣古厝鑑賞》,臺北:南天書局,199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美麗之島:臺灣古地圖與生活風貌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臺北:遠流,2000。
張婉真,《論博物館學》,臺北市:藝術家,2005。
張譽騰,《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藝術,2004。
張譽騰,《當代博物館探索》,臺北:南天書局,2000。
張讀,〈馮漸〉,《太平廣記》卷75。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347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2005,頁392。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圖書,1980。
莊永明編撰,《臺灣鳥瞰圖:1930年代臺灣地誌繪集》,臺北市:遠流,1996。
陳昭儀編,《200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市: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4。
陳國慈,《再生古蹟臺北故事館:故事裡的故事》,臺北:天下雜誌,2005。
陳國寧,《臺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傅朝卿等著,《歷史建築保存與再生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2000。
程文宗,《游離文件》,臺北縣:木馬文化,2003。
黃永松總策劃,〈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冊)〉,《漢聲》,105期,臺北市:漢聲雜誌,1997。
黃武忠等編輯,《二OO二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臺北市:文建會,2003。
黃海鳴計畫主持,《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文建會,2003。
黃崇雄,《府城遊吟》,臺北:愛書人雜誌,2004,頁157。
黃靜宜、王明雪,《臺南歷史散步(下)》,臺北:遠流,1995。
楊士毅,《命運與人生》,臺北:揚智文化,199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
楊清芬、康旻杰,《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臺北:遠流,2001。
葉龍彥,《臺灣老戲院》,臺北縣:遠足文化,2004。
葉龍彥,《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市:影像博物館,2001。
董啟章,《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臺北:聯合文學,1997。
劉紀蕙,《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臺北市:中研院,2003。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
澎湖縣文化局,《澎湖的傳統產業建築》,澎湖:文化局,2003。
鄭道聰編,《安平文化資源巡禮》,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鄭道聰編,《赤崁的主張:舊城再生》,臺南市:赤崁文史工作室,2003。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2002。
蕭麗虹、黃瑞茂計畫主持,《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臺北市:文建會,2002。
顏忠賢,《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回城市的奧德賽》,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7。
顏忠賢,《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臺北市:萬象,1996。
魏英滿編,《安平映象》,臺南:安平鎮文史工作室,2001。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縣:左岸文化,2005。
張瑋琦譯,石原照敏等著,《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臺北:品度,2005。
許朝卿、藍美雅編譯,《臺灣經典寫真:邂逅30年代Formosa》,臺北市:田野影像,1997。
陳金田譯,片岡巖著,《臺灣風俗誌》,臺北市:大立出版社,1981。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Mike Crang著,《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
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譯,Denis Wood著,《地圖權力學》,臺北:時報出版,1996。
王志弘譯,Italo Calvino著,《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1993。
宋伯欽譯,Kevin Lynch著,《都市意象》,臺北:臺隆書店,1975。
李桂蜜譯,Edmund White著,《巴黎晃遊者》,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2005。
林潔盈譯,Sharron Dickman著,《如何行銷博物館》,臺北:五觀藝術,2002。
徐苔玲、王志弘譯,Tim Cresswell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2006。
潘桂成譯,Yi-Fu Tuan着,《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二、 論文
Elisabeth Taburet-Delahaye,〈從羅浮宮到朗思:城市與其腹地的希望與革命〉,《2005博物館、博覽會與地方發展共生關係之建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8/7,嘉義。
Lewis Biggs, 〈泰德畫廊利物浦館:地方參與的策略與市民認同〉,《2005 博物館、博覽會與地方發展共生關係之建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8/7,嘉義。
朱婉寧,〈文化、觀光、國族、認同─論臺灣以文化觀光為方式進行的認同活動〉,《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論文》,2004年12月。
江韶瑩,〈地方文化館與產業文化保存案例分析〉,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行銷研習營發表文章,宜蘭蘭陽博物館籌備處主辦,2000/10/21-10/23。
江樹生,〈荷蘭時代的「安平街」--熱蘭遮市〉,《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頁15-41。
何東洪、張釗維,〈戰後臺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臺灣產業研究》,3,臺北:遠流,2000,頁149-224。
何慶基,〈策展人常問的問題〉,發表於〈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國際研討會〉,2005/10/8,臺北。
李振亞,〈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頁259-274。
林崇傑,〈文化旅遊概念下的臺北都市歷史地區之景觀再生與都市活化〉,《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5/8/8-8/9,頁68-73。
林啟瑞,〈門裏門外-談安平民宅之牆門〉,《安平建築》,臺南:尺度傳統/現代建築、景觀暨環境研究室,1985,頁28-29。
林富男,〈高雄打狗英國領事館的風華再造〉,《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5/8/8-8/9,頁38-43。
阿塔(Hamdi El Attar),〈當今文化場景中的創造者〉,發表於〈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國際研討會〉,2005/10/9,臺北。
桑梓蘭,〈〈古都〉的都市空間論述〉,《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頁445-480。
張瑋琦譯,吉兼秀夫著,〈新型態觀光與地方社會的展望〉,《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臺北:品度,2005。
張瑋琦譯,菊地直樹著,〈生態觀光與地方社會:觀光作為一種重新認識地方價值的機制〉,《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臺北:品度,2005,頁111-124。
梁一萍,〈女性/地圖/帝國:聶華苓、綢仔絲、玳咪圖文跨界〉,《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頁337-371。
陳國慈,〈古蹟再生,臺北故事館的故事〉,《行銷與科技:博物館資源共享的新策略 2004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2004/7/28-7/29,頁39-59。
陳錦煌,〈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振興策略〉,《二OO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臺北市:文建會,2003,頁40。
傅朝卿,〈從國際文化觀光談臺南市孔廟文化園區之經營管理〉,《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5/8/8-8/9,頁78-85。
傅朝卿,〈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1,頁1.1.1-1.1.10。
雅妮•艾雷曼(Yani Herreman),〈博物館與觀光:新途徑〉,《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頁7-25。
黃世輝,〈一鄉一特色館的營造—日本社區博物館案例介紹〉,《二OO二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頁240-246。
黃光男,〈臺灣博物館與文化產業〉,《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2002,頁95-116。
黃武忠,〈地方文化館與社區總體營造〉,《二OO二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頁226-233。
瑪婷•畢莎(Martine Buissart),〈博物館與觀光:愛的結合或權宜婚姻?〉,《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頁193-206。
蔡旺洲,〈博物館做為公民權:建構當代博物館發展之思考〉,《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論文》,2004年12月。
顏亮一,〈全球化與在地歷史意象的建構:臺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2004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1月。
羅欣怡,〈館際交流-博物館家族之串連〉,《文化新世紀-博物館經營之實戰策略研習會學員手冊》,教育部、文建會指導,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主辦,2002/4/25- 4/26,頁37-42。
三、 期刊雜誌
孔憲法,〈半月沈江:臺南的自然形貌〉,《Dialogue建築雜誌》,72,2003,頁40-47。
王元亨,〈海上築成不是夢—臺南新市區(安平特定區)地景變遷概論〉,《建築師》,18(4),1992,頁96-102。
王玉齡、陳佳琦、朱美珊,〈探討臺灣文化政策新思維:專訪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典藏今藝術》,133,2003,頁62-63。
王志弘,〈地圖與地域的辯證〉,《誠品好讀》,7,2001,頁 6-9。
王志弘,〈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帶以降的文山地區〉,《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8,2005,頁135-188。
王嵩山,〈博物館與時間觀〉,《博物館學季刊》,19(3),2005,頁5-6。
石萬壽,〈荷蘭時期的臺南〉,《臺灣文獻》,53(4),2002,頁288-298。
朱念文,〈臺南老街歷史—如果在安平,一個旅人〉,《康健》,51,2003,頁192-199。
吳秉聲,〈隱沒‧顯形─初描五條港歷史區域營造計畫〉,《Dialogue建築雜誌》,72,2003,頁90-97。
吳望如,〈從辟邪物談劍獅〉,《北縣文化》,74,2002,頁52-65。
呂理政,〈博物館與社區互動—以宜蘭博物館家族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6(1),2002,頁35-45。
呂理政、吳玲玲、莊世瑩,〈安平古蹟紀念館—展示構想及內容〉,《臺南文化》,新25,1988,頁101-174。
呂理政、吳玲玲、莊世瑩,〈安平鄉土館—展示構想及內容〉,《臺南文化》,新23,1987,頁55-109。
李青山,〈安平的民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9,1995,頁15-26。
杜美,〈樂在其中:安平老照片的探索與記憶〉,《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9,1995,頁29-33。
周慧玲,〈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臺灣社會學刊》,28,2002,頁77-151。
林明美,〈淡水河八里左岸的生態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簡介〉,《北縣文化》,76,2003,頁6-30。
林芳穗、劉雪芬,〈博物館展示策略與說明標示之研究〉,《科技學刊》,14(1),2005,頁11-20。
林美齡、蘇麗英編譯,〈博物館的文化觀光〉,《博物館學季刊》,8(2),1994,頁29-37。
林會承,〈臺灣清末洋式建築研究(一)〉,《藝術評論》,13,2002,頁15-94。
林蕙玟,〈「短暫如曇花一現」概念與歷史延續性的記憶銜接:以臺灣第一聚落安平為例〉,《C+A研究集刊》,9,2003,頁127-147。
邱玲意譯,Margaret J. King原著,〈「主題公園」的經驗--博物館能從米老鼠學到什麼?〉,《博物館學季刊》,10(2),1996,頁27-30。
邱麗文,〈衰敗中的城牆,臺南人失落歷史的安平古城〉,《新觀念》,103,1997,頁82-88。
洪錦芳等,〈臺南安平古蹟之活化、再利用規劃研究〉,《人與地》,209,2001,頁26-37。
紀俊臣,〈臺灣古蹟管理之課題與方法〉,《臺灣文獻》,52(1),2001,頁35-46。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998,頁57-96。
孫治本、譚又寧譯,Kornelia Hahn著,〈全球地方化、新「地區」概念與生活風格〉,《當代》,168,2001,頁54-63。
孫華鴹,〈文化設施在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角色〉,《典藏今藝術》,133,2003,頁43-473。
高燦榮,〈屋頂辟邪物的審美〉,《藝術家》,42:1,1996,頁366-369。
曹芳玲,〈博物館建築規劃與城鄉再造的人文意義:法國新建博物館建築展〉,《典藏今藝術》,133,2003,頁54-56。
莊吉發,<故宮博物院典藏清宮臺灣史料特展導覽>,《歷史月刊》,87,1995,頁84-93。
許丙丁,〈談「扒龍船」起源及臺南市今昔觀〉,《臺南文化》,新1,1976,頁2-4。
許功明,〈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2),1994,頁3-8。
許功明,〈近廟忌神—社區居民參與科博館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6(1),2002,頁91-103。
許功明,〈原住民觀眾對科博館「臺灣南島民族展示」看法之研究〉,《考古人類學刊》,52,1997,頁122。
許汶玉,<府城生命成長民俗巡禮>,《鄉城生活雜誌》,55,1998,頁6-33。
連景初,〈臺南的龍燈與龍舟〉,《臺南文化》,新1,1976,頁7-10。
連景初,〈安平的民俗趣談〉,《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9,1995,頁27。
郭金龍編,〈灰窯〉,《澎湖傳統產業專輯》,澎湖馬公: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6,頁8-19。
郭俊沛,〈地方舊有建築評估及再利用的機制〉,《地方文化館通訊》,2,臺北市:文建會,2003,頁5-9。
郭美芳,〈歷史建築再生與博物館展示:老建築與地方史的聯想〉,《博物館學季刊》,17(2),2003,頁51-66。
郭英慧,〈臺灣街生活映像之圖片故事集〉,《鄉城生活雜誌》,18,1995,頁3-20。
陳宏田,〈淺談安平舊聚落的王爺信仰〉,《臺南文化》,新50,2001,頁130-161。
陳思嫻,〈時光探照的蚵灰-安平蚵灰窯文化館〉,《文化視窗》,7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頁52-55。
陳桂方,〈「獅族」的家鄉—安平〉,《光華》,13(6),1998,頁34-45。
陳國棟,〈就從安平追想起—荷據時期的臺灣〉,《歷史月刊》,181,2003,頁20-31。
陳雪雲,〈淺談博物館「學」-文化研究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27,1998,頁89-111。
陳華志,〈藝文空間發展與都市再生:從臺北市空間再利用觀察〉,《博物館學季刊》,19(4),2005,頁85-97。
陳碧琳,〈文化創意產業在地方:「白米木屐文化館」的社區創意產業經驗〉,《典藏今藝術》,133,2003,頁57-59。
陳驥,〈安平事件與中英關係〉,《興大歷史學報》,1,1991,頁163-174。
傅朝卿,〈古城年輪:臺南市都市與建築變遷〉,《Dialogue建築雜誌》,72,2003,頁48-55。
傅朝卿,〈從熱蘭遮城城址考古試掘談起〉,《南臺文化》,秋季刊,11,2003,頁2-11。
曾國恩,〈安平傳統民宅的建築特徵〉,《臺南文化》,新22,1986,頁103-124。
黃天橫,〈清末、日據、光復當初之臺南市街圖〉,《臺南文化》,新29,1990,頁61-92。
黃文美,〈行銷取向的博物館〉,《歷史文物》,122,2003,頁84-91。
黃文博,〈安平地區的王船信仰〉,《鄉城生活雜誌》,42,1997,頁29-36。
黃世輝、張賽青,〈從社區參與談日本社區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資產活化〉,《蘭陽博物》,2,2001,頁11-14。
黃崑山,〈府城風貌的特色與遠景〉,《建築雜誌》,72,2003,頁68-75。
楊一志,〈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臺灣文獻》,52(1),2001,頁47-130。
楊文琳,〈安平文化巡禮系列二〉,《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9,1995,頁26。
楊美英,〈在樹屋裡,溶解藝術疆界〉,《表演藝術》,113,2002,頁71-74。
葉宜婷,〈博物館與觀光業之關係探討—以新竹市立玻璃工藝館為例〉,《竹塹文獻》,26,2003,頁27-35。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藝術組,〈八十四年全國文藝季-「發現王城」系列活動〉,《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9,1995,頁4-11。
歐財榮,〈安平巡禮文化營活動始末〉,《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9,1995,頁12-14。
蔡佳蒨譯,Zolberg, Vera L.著,〈二十一世紀博物館面臨的挑戰:一個社會學家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9(3),1995,頁9-13。
蔡旺洲,〈全球化趨勢下的臺灣博物館展望:整合型地方文化行銷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9(4),2005,頁49-58。
蔡漁,<荷蘭檔案史料與臺灣>,《臺南文化》,新16,1983,頁163-170。
鄭水萍,〈安平圖像的探索(上)〉,《炎黃藝術》,69期,1995,頁126-131。
鄭水萍,〈安平圖像的探索(中)〉,《炎黃藝術》,70期,1995,頁129-135。
鄭水萍,〈安平圖像的探索(下)〉,《炎黃藝術》,71期,1995,頁126-129。
鄭水萍,〈海陸之城的再生—寫在八十四年全國藝文季「發現王城」之前〉,《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9,1995,頁8-11。
鄭道聰,〈哀怨歌聲—安平追想曲〉,《臺灣文獻》,別冊1,2002,頁31-33。
鄭銅銘,〈赤崁樓與安平古堡間神秘地道挖探紀實〉,《臺南文化》,新30,1990,頁115-118。
盧仕純,〈心靈轉角處—評竹下香織、南朋里子在安平樹屋的藝術創作〉,《藝術家》,54(4),2002,頁494-495。
盧明德,〈安平古聚落所見獸牌及其造形之研究〉,《實踐學報》,12,1981,頁243-299。
賴維鈞,〈在地文化空間的新發現:「地方文化館」的空間操作思維〉,《地方文化館通訊》,2,2003,頁3。
謝宏昌,〈尋找臺南常民生活的第三空間〉,《Dialogue建築雜誌》,72,2003,頁56-63。
四、 學位論文
方淑吟,《臺南市安平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
毛軒宇,《一城之門:臺南市入口意象形塑設計案—以羅馬為歷史範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秀美,《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之規劃研究─以美濃客家文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余清鋒,《安平地區國小傳遞地方文化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子京,《臺南安平海山館的歷史人文與藝術》,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宏澤,《從文化產業探討地方文物館的發展─高雄縣皮影戲館視覺設計規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
林陽杰,《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侯皓之,《安平傳統剪黏藝師流派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高心怡,《當代博物館展示的再思考》,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巧芳,《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區的個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立伶,《生態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之研究—以蘭陽地方為例》,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旂彰,《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郭俊良,《臺南市歷史性城區文化資產路徑與生活文化觀光建構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郭榮毅,《戰後臺南市安平聚落社會發展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天鵬,《閱讀-臺南的八種現象》,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文祥,《臺南都市意象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陳彥儒,《安平歷史聚落建築景觀風格維護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葉智偉,《地域空間觀光化-淡水個案》,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榮芳杰,《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臺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福麟,《古蹟維護管理之研究-以臺南市第三級古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蔣曉梅,《都市意象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蔡忠志,《安平六部社聚落與民居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蕭博彥,《一個地方意象認知模型之建構-以淡水為主題之平面媒材作為操作之對象》,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巿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五、 報紙
黃文記,〈愛樂室內樂團 進駐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活化古蹟〉,民生報,2001/05/23,CR2版。
陳正一,〈安平蚵灰窯 試燒出三千斤成品〉,中華日報,2003/10/21,27版。
陳正一〈安平蚵灰窯試燒 濃煙惹民怨〉,中華日報,2003/10/21,27版。
吳幸樺,〈安平劍獅地方文化館開幕〉,自由時報,2003/11/9。
六、 報告書
《文建會年度評審報告書》,未出版。
《地方文化館計畫書(修正計畫)》,臺北:文建會,2002/09/10。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九十二年度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劃」專案輔導中心期末報告書》,未出版,2003。
安平文教基金會,《安平劍獅‧風獅爺暨古蹟產業文化館94年度計劃申請書》,未出版,2004。
林將財等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臺北:監察院,2005。
許功明,《熱蘭遮城博物館(現永漢民藝館)規劃-安平古堡園區暨永漢民藝館之展示與經營現況調查期中報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4。
許功明,《熱蘭遮城博物館調查修復規劃案-熱蘭遮城博物館展示規劃期末報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5。
陳信雄,《熱蘭遮城博物館調查修復規劃案—原永漢民藝館文物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5。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臺南市安平遊憩專區規劃設計與可行性研究報告書》,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0。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臺南市第三級古蹟海山館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5。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安平文化資產館91-92年度推展活動實施計畫》,未出版,2002/08/15。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臺南「安平文化資產館」92年度計畫書》,未出版,2003/03/14。
七、 網頁資料
〈白灰的製造,以古寧頭北山蚵殼燒窯為例〉http://tea.kcjh.km.edu.tw/~chen/p11/powerdmake.htm
江韶瑩,〈地方博物館與產業文化保存案例分析〉。http://www.ilmuse.gov.tw/play/article/chiang.htm
吳幸樺,〈臺南府城的年輕古蹟〉,自由時報,2005/2/27。http://www.epochtimes.com/b5/5/2/27/n829130.htm
劉大和,〈地方文化的智慧型保存---地方文化產業不是只有創新〉,2004/11/9 。 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0115
劉大和,〈鄉村地區觀光發展問題探討〉,2002/3/15 。http://art.tnnua.edu.tw/museum/%BCs%B3%F5/local/loc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