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邢辰 Xing, Chen |
|---|---|
| 論文名稱: |
生命-詩-生活:廢名的文學追索 A Study on Fei Ming's Pursuit of Literature throughout His Writing Career |
|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Su, Mi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0 |
| 中文關鍵詞: | 廢名 、生命 、生活是詩 、主體性 、文學本體 |
| 外文關鍵詞: | Fei Ming, life, life is poetry, subjectivity, literature ontolog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3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京派作家、鄉土文學、抒情小說中皆佔據重要位置的廢名,是現代文學史上一道獨立的風景。學界晚近興發廢名研究熱情,顯現出對廢名小說的莫名鐘愛,並孜孜不倦於廢名小說之詩意探研。雖說可以京派、鄉土或者是抒情的脈絡來解讀廢名小說,但廢名在具體的書寫中,卻又區別於慣常理解的京派、鄉土、抒情,在共同的底色中流變出異質的光色。這是廢名對於小說之文學本體的體會與堅持。論文即在文學本體觀念(literature ontology)的關照下進入廢名的小說創作,以「生命」、「詩」、「生活」為繩索串聯廢名生平的小說書寫,勾勒出廢名文學生涯的流動畫卷。
論文架構五章,首章緒論在京派、鄉土、抒情的文學理路下指出廢名創作的基本特徵及其不同於前三者的異變,進而追問小說如何文學,由此生發廢名對小說文學本體的追索與堅守。第二章以「生命」為著眼點進入廢名的三部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棗》,論析廢名從將個人生命印刻進文學,到在文學中關懷他者生命之主體性的生命與文學之互文關係。第三章以「詩」概括廢名的兩部長篇小說《橋》(上卷)、《莫須有先生傳》,以法國哲學家Gaston Bachelard「夢想的詩學」(Rêverie)與後設書寫(metafiction)理論為參照,討論廢名兩部長篇小說對主體與主體關係之思考,並將其歸結為主體與主體相融相合的「天人合一」之夢想世界。第四章在廢名文學生涯最後的創作《橋》(下卷)與《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及其文學隨筆中指出「生活」在廢名晚期的重要意義。由於體會到「生活」本身即是「詩」,廢名的創作漸趨減少,以至終結。第五章為論文總體結論,從伊始、高音,到終曲,縱觀廢名整個文學生涯的流轉,從「生命」、「詩」,到「生活」,文學本體性始終是廢名的葉落歸根處。
As is known to all, Fei Ming tak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JingPai, homeland writing and lyrical novels, but it shows that Fei’s writing is not the same as the latter. Although they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Fei’s writing takes on a different look because of his insisting on literature ontology.
The thesis focuses on Fei Ming’s changes of literary thought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life of Fei Ming and the other”, “novels as poetry”, “daily lif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ontology. Firstly, it points out that Fei’s fiction is different from what we called JingPai, homeland writing and lyrical novels for his persistence in literature ontology. Secondly, the thesis discusses Fei’s care for both life of himself and the other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novels: the Story of the Bamboo Grove, Peach Garden and Date. Thirdly, “poetry” will be used as a key word to discuss Fei’s two novels bridge Volume Ⅰ and A Story of Mr. Mo Xuyou. In this chapter, Gaston Bachelard’s poetics of dream and metafiction are perspectives to explain Fei’s reflection on intersubjectivity. Fourthly, daily life as an import part will rise from analyzing Fei’s final writing bridge Volume Ⅱ, After Mr. Mo Xuyou taking a plane and his essays. Lastly, it concludes that literature ontology is what Fei Ming’s integrity throughout his writing career.
一、廢名專著
王風編:《廢名集》(全6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廢名:《廢名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廢名著,陳建軍、馮思純編訂:《廢名詩集》,臺北:新視野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二、專書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丁帆等著:《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石明園:《徘徊在出世與入世之間 傳統文化積澱與廢名小說的思想藝術訴求》,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年。
汪民安、郭曉彥主編:《生產 第8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沈從文:《從文自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年。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
吳曉東:《鏡花水月的世界——廢名《橋》的詩學研讀》,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璐:《論廢名的創作特徵》,收入李怡、沈衛威主編:《民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文叢 四編》第10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藝術與生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胡蘭成:《中國的禮樂風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陳引馳:《莊子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建軍編著:《廢名年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建軍、張吉兵著:《廢名研究札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陳建軍:《說不盡的廢名》,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
陳振國編:《馮文炳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
黃清順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梁遇春:《梁遇春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趙家璧主編,魯迅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影印本,上海:文藝出版社,1935年。
劉以鬯:《酒徒》,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5年。
魯迅:《野草》,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魯迅:《魯迅雜文補編(三)》,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魯迅:《彷徨》,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劉西渭:《咀華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
謝錫文:《邊緣視域,人文問思——廢名思想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鐘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鐘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美〕博伊姆(Boym.S.)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何磊、趙英男譯:《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與暴力的力量》,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李歐梵著,尹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美〕M. H. Abrams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普實克(Prusek,Jaroslav)著,李歐梵編,郭建玲譯:《抒情與史詩:現代中國文學論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美〕韋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著,付禮軍譯:《小說修辭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張喚民、陳偉奇譯:《達·芬奇與白日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
〔法〕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17年。
〔法〕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田園城市,2013年。
〔法〕克里斯德瓦(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
〔法〕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日〕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Londo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1972, pp.26.
三、單篇論文
小川利康:〈廢名《橋》裡的小說方法論——兼論廚川白村的影響〉,《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2卷2期(2015年6月),頁12-26。
方國武:〈詩意敘事與審美人生——廢名《竹林的故事》文化詩學解讀〉,《小說評論》2009年S1期,頁137-140。
王曉明:〈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重識「五·四」文學傳統〉,《上海文學》1993年第4期,頁65-76。
李馥名:〈從情書到遺書:中國二十世紀初書信言情文學的修辭情境轉變〉,《中國現代文學》第37期(2020年6月),頁41-64。
吳小洪,徐國方:〈美之異質 悲之異音——〈竹林的故事〉與〈蕭蕭〉之比較〉,《宜賓學院學報》2013年03期,頁50-54。
杜秀華:〈詩筆禪趣寫田園——廢名及其對現代抒情小說的影響〉,《文學評論》1995年01期,頁152-159。
李俊國:〈三十年代「京派」文學思想辨析〉,《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01期,頁175-192。
冷霜:〈建國前後廢名思想的轉變——以〈一個中國人民讀了新民主主義論後歡喜的話〉為中心的考察〉,《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頁58-66。
冷霜:〈廢名1950年代的思想轉變與創作意願的升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4期,頁34-48。
吳曉東:〈史無前例的另類書寫——廢名的《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名作欣賞》2010年12期,頁4-9。
武斌斌:〈廢名與魯迅:「主觀」的選擇與「無意」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4期(2016年4月),頁88-98。
柳潤:〈兩位「三姑娘」——論《竹林的故事》與《三三》中女主人公的人物設置〉,《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10期,頁54-55。
段從學:〈走向古典理性的啟蒙——《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新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5期,頁113-125。
逄增玉:〈廢名鄉土小說隱含的反現代性主題及其敘事策略〉,《東北師大學報》1999年03期,頁31-35。
耿盈章:〈廢名小說的精神取向與文化心靈〉,《天津社會科學》2019年02期,頁132-137。
張一凡:〈作為「傳記文學」的《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1期,頁177-187。
張文濤:〈國民革命時期的「智識階級」論爭——從「打倒智識階級」的口號談起〉,《人文雜誌》2014年09期(2014年9月),頁80-87。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中外文學》第20卷第8期(1992年1月),頁85-99。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5。
黃錦樹:〈內在的風景:從現代主義到內向世代〉,《華文文學》2015年第01期,頁7-13。
董乃斌:〈廢名作品的文學淵源——以與李商隱的關係為中心〉,《文藝研究》2004年04期,頁39-47+158。
楊春時:〈文學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9期(2002年1月),頁17-24。
楊春時,楊晨:〈中國古典美學意象概念的主體間性〉,《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11年7月),頁21-25。
楊義:〈廢名小說的田園風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01期,頁15-31。
程劍:〈「竹林」的禪佛之境,「邊城」的道骨之風——廢名〈竹林的故事〉與沈從文〈邊城〉的閱讀比較〉,《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06年04期,頁107-109。
楊聯芬:〈歸隱派與名士風度——廢名、沈從文、汪曾祺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頁52-62。
劉中樹、吳景明:〈廢名與中國現代詩化小說傳統〉,《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08期,頁163-169。
劉勇、李春雨:〈論廢名創作禪味與詩境的本質蘊含〉,《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01期,頁83-88。
錢理群:〈中國現代堂·吉訶德的「歸來」——《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簡論〉,《雲夢學刊》1991年第1期,頁55-58。
羅成琰:〈廢名的《橋》與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年01期,頁70-81。
四、學位論文
王岩石:《廢名文學思想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0年。
石明園:《徘徊在出世與入世中間——傳統文化積澱與廢名小說的思想藝術訴求》,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0年。
李璐:《論廢名的創作特徵》,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2年。
周愛勇:《「美」的朝聖:廢名小說風景敘事研究》,貴陽:貴州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20年。
趙玉梅:《廢名小說創作對傳統文學資源的發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
謝錫文:《邊緣視域 人文問思 ——廢名思想論》,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路文,2008年。
五、報紙、網路、影像資料
也斯:〈廢名與胡爾夫〉,《大公報》1988年12月,頁12。
高丹:〈袁哲生《寂寞的遊戲》:故事經得起無數次死亡〉,網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287338?fbclid=IwAR3QLyLwDPpLxfxFmKj8Jy2rx33Yizq7AmPQf1UP506LwaNHzLVzdGi-S0U,上網時間:2020年12月23日。
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Andrey A. Tarkovsky):《塔可夫斯基:以電影之詩祈禱》Andrey Tarkovsky. A Cinema Prayer,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