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子雅 Lin, Tzu-Ya |
|---|---|
| 論文名稱: |
清代中期(1723—1850)蘇州織造與內務府財政關係之研究—以滸墅關為中心 |
| 指導教授: |
顧盼
Ku, P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1 |
| 中文關鍵詞: | 滸墅關 、蘇州織造 、清代內務府 、清代財政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 下載:3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目的,是藉著分析清代中期蘇州織造局的財政結構,釐清清代政府以蘇州織造兼管滸墅關之制度,達到闡明蘇州織造與內務府的財政關係。
江南三織造局為隸屬內務府之單位,其中蘇州織造兼管的滸墅關,在全國關稅收入上佔重要地位。蘇州織造的雙重職責包括了辦理織務及兼管稅關。在織務方面,主要可分為內務府及戶部派辦之大運及內務府傳辦之活計;兼管稅關方面,江南三織造局在雍正年間陸續兼管附近的稅關,代表內務府的勢力更加深入原本隸屬於戶部的稅關。
明清時期繁盛的商品經濟活動,使得位處於交通要衝上的滸墅關,有了豐富稅收的基礎。雍正初期,確立關稅盈餘必須報解、滸墅關徵稅之原則,使得政府對關稅能更全面性的掌控。滸墅關之稅收可分為正額、盈餘及附加稅;正額、盈餘為國家財政之收入,附加稅則作為滸墅關辦公經費。自乾隆年間開始,滸墅關盈餘與附加稅的一部份,可作為蘇州織造辦差與養廉所用。
蘇州織造局經費來源有二,一為來自蘇州藩司,作為大運之用;二為來自滸墅關稅收,為辦差銀、罰料銀、管關養廉銀、平餘銀、動撥扣存銀等五項。此五項銀兩以辦差、買絲津貼、養廉、貼補公費等名義,成為蘇州織造局的經費,但是其中僅30%用於蘇州織造局本身,剩餘的70%卻是流入內務府。顯示出蘇州織造兼管滸墅關,使本來屬於戶部之稅收,以種種看似合理的方式,成為內務府財政上之貢獻。
none
壹、中文部分
一、史料(按史料性質分類順序)
檔案及官方史料
1.《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 經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所藏微捲影印。
2.《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 雜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所藏微捲影印。
3.《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 關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所藏微捲影印。
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丙編》,上海:上海商務排印本,1936。
5.《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6.《內務府月摺專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縮影捲片影印,2002。
7.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8.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作活計清檔》。
9.(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
1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校,《明實錄附錄六 崇禛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11.(清)昆岡等撰,《大清會典事例》,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12.(清)昆岡等續修,《大清會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13.(清)承啟、英傑等纂,《欽定戶部則例》,清同治四年校刊本,台北:成文出本社,1968。
14.(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清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清世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6.(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清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17.(清)趙爾巽等撰,《新校本清史稿》,台北:鼎文出版社,1987。
18.(清)慶桂等編纂,《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19.佚名輯,《總管內務府現行條例(廣儲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20.佚名輯,《蘇州織造李煦奏摺》,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21.偉文圖書公司編輯部編,《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台北:偉文圖書,1977。
22.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8。
23.張書才,〈李煦獲罪檔案史料補遺〉,(《紅樓夢學刊》,第2輯,2002),頁111—130。
地方志、筆記及其他
24.(清)凌壽祺纂,《滸墅關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5》,上海:上海書店, 1992。
25.(清)李銘皖、譚鈞培修,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中國地方誌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26.(清)黃之雋等撰,《江南通志》,台北:京華出版社,1967。
27.江蘇博物館編,《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59。
28.(清)孫珮,《蘇州織造局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
29.(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30.(清)福格,《聽雨叢談》,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31.(清)魏源,《聖武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二、專書(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上海市絲綢進出口公司、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近代江南絲織工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方行、經君健等編,《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3.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台北:稻香出版社,2003。
4.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5.佐伯富著、鄭樑生譯,《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6.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1250—1850)》,北京:三聯書店,2003。
7.李潛龍,《明清經濟探微初編》,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8.李鵬年等編著,《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
9.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10.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
12.祁美琴,《清代內務府》,北京:人民大學,1998。
13.祁美琴,《清代榷關制度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
14.段本洛、張圻福,《蘇州手工業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15.范金民、金文,《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16.韋慶遠,《明清史新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7.韋慶遠,《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8.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19.清代宮史研究會編,《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20.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21.陳學文,《中國封建晚期的商品經濟》,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2.陳樺,《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經濟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
23.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4.劉子揚著,《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25.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6.劉翠溶,《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127種,1967。
27.蔣兆成,《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28.鄭天挺,《清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
29.鄭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0.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31.賴惠敏,《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7。
三、期刊論文(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王淑芬,〈清代前期蘇州織造局工人的工作與生活(1644—1795)〉,《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4卷,第2期,1995,頁199—220。
2.王耀廷,〈從內務府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雜記盛清早期的宮廷繪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第一屆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頁1—11。
3.王鐘翰,〈清代旗地性質初探〉,《文史》,第6輯,1979,頁127—137。
4.古鴻廷、陳識仁,〈清代內務府之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196卷,1996,頁69—94。
5.左雲鵬,〈論旗地的形成、演變及其性質〉,《歷史研究》,第5期,1961,頁44—63。
6.全漢昇,〈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本,1957。
7.百瀨弘著、鄭永昌譯,〈清朝的財政經濟政策〉,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53—846。
8.何平,〈論清代賦役制度的定額化特點〉,《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1997,頁130—137。
9.何本方,〈乾隆年間榷關的免稅措施〉,《歷史檔案》,第4期,1987,頁87─93。
10.何本方,〈清代戶部諸關初探〉,《南開學報》,第3期,1984,頁36—44。
11.何本方,〈清代的榷關與內務府〉,《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85,頁3—11。
12.吳兆清,〈清內務府活計檔〉,《文物》,第3期,1991,頁89—96。
13.吳兆清,〈論清代內務府當鋪之興衰〉,《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2期,1998,頁79—108。
14.吳建雍,〈清前期榷關及其管理制度〉,《中國史研究》,第1期,1984,頁85—96。
15.李克毅,〈清代鹽商與帑幣〉,《中國經濟社會史研究》,第2期,1989,頁19─24。
16.林永匡、王熹,〈清代長蘆鹽商與內務府〉,《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86,頁33—39。
17.林永匡、王熹,〈清代鹽商與皇室〉,《史學月刊》,第3期,1988,頁17—25。
18.祁美琴,〈內務府包衣世家高氏考〉,《清史研究》,第2期,2000,頁108—114。
19.祁美琴,〈關於清代榷關“差官”問題的考察〉,《清史研究》,第4期,2003,頁44—57。
20.范金民,〈明清蘇杭官民營絲織業關係論〉,《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88,頁96—104。
21.范金民,〈清代前期江南織造業的幾個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3期,1989,頁78—90。
22.韋慶遠、吳其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興衰〉,《歷史研究》,第3期,1981,頁127—144。
23.張麗端,〈從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檢視清高宗對宮廷匠人的態度〉,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第一屆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頁1—16。
24.陳國棟,〈清代中葉以後重要稅差專由內務府包衣擔任的幾點解釋〉,收錄於許倬雲、毛漢光、劉翠溶主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頁173—204。
25.陳國棟,〈清代前期粵海關的利益分配(1684—1842)—粵海關監督的角色與功能〉《食貨月刊》,第12卷,第1期,1982,頁19—33。
26.陳國棟,〈清代前期粵海關的稅務行政(1684—1842)〉,《食貨月刊》,第11卷,第10期,1982,頁465—487。
27.陳國棟,〈評陶博著《康雍乾內務府考》〉,《史學評論》,第1期,1979,頁235─241。
28.陳國棟,〈粵海關(1684—1842)的行政體系〉,《食貨月刊》,第11卷,第4期,1981,頁183—200。
29.陳鋒,〈清代前期奏銷制度與政策演變〉,《歷史研究》,第2期,2000,頁63—74。
30.嵇若昕,〈乾隆朝內務府造辦處南匠薪資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第一屆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頁1—47。
31.彭澤益,〈清代前期江南織造的研究〉,《歷史研究》,第4期,1963,頁91—116。
32.彭澤益,〈清代財政管理體制與收支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第2期,1990,頁48—59。
33.鈔曉鴻、鄭振滿,〈二十世紀的清史研究〉,《歷史研究》,第3期,2003,頁144─179。
34.楊學琛,〈清代旗地的性質及其變化〉,《歷史研究》,第3期,1963,頁175—194。
35.董建中,〈耗羨歸公的制度化進程〉,《清史研究》,第4期,2000,頁50—58。
36.廖聲豐,〈明清時期的鈔關(榷關)研究綜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7,頁90—92。
37.稽若昕,〈試論清前期宮廷與民間工藝的關係—從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兩件嘉定竹人的作品談起〉,《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1期,1996,頁94—106。
38.賴惠敏,〈乾隆朝內務府的當鋪與發商生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頁137—175。
39.賴惠敏,〈乾隆朝蘇州織造局與江南物質文化〉,「過眼繁華:明清江南的生活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台北市),2003年12月18日,頁1—35。
40.賴惠敏,〈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新史學》,第13卷,第1期,2002,頁71—133。
41.賴惠敏,〈清代內務府檔案資料簡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2期,1991,頁155—157。
42.賴惠敏,〈第一歷史檔案館發行〈清代硃批奏摺財政類〉微卷簡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2期,1996,頁101—105。
43.薛瑞祿,〈清代養廉銀制度簡論〉,《明清史論叢》,第5輯,1984,頁139—157。
44.羅麗達,〈清初國家財政利益上的宮府之爭及趙申喬的遭遇〉,《新史學》,第6卷,第3期,1995,頁29—60。
45.羅麗馨,〈明代蘇州織染局〉,《興大歷史學報》,第1期,1991,頁91—111。
四、工具書(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何英芳編,《清史稿紀表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6。
2.李鵬年等編著,《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杜連喆、房兆楹編,《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台北:鼎文出版社,1973。
4.沈起煒、徐光烈編,《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5.祝鴻熹、洪湛侯主編,《文史工具書詞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6.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文獻檔案總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社。
7.華世出版社編訂,《中國歷史紀年表》,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
8.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86。
9.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貳、 外文部分
一、英文
1.Preston M. Torbert, The Ch’ing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A Study of its Organization and Principal Funcation,1662-1796.,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二、日文
(一)專書(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明清時代の法と社會』編集委員会,《明清時代の法と社會》,東京:汲古書院,1993。
2.安部健夫,《清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71。
3.岸本美緒,《清代中國の物價と經濟變動》,東京:研文出版社,1997。
4.佐口透,《18—19世紀東トルキスタン社会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3。
5.佐伯富,《中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会,1971。
6.松村潤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編纂委員会,《清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4。
7.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1989。
(二)期刊論文(按著者筆畫順序排列)
1.香坂昌紀,〈清代における關稅贏余銀兩制定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第14號,1965,頁44—55。
2.香坂昌紀,〈清代滸墅關の研究Ⅰ〉,《東北學院大學論集 歷史學 地理學》,第3號,1972,頁1—44。
3.香坂昌紀,〈清代滸墅關の研究Ⅱ〉,《東北學院大學論集 歷史學 地理學》,第5號,1975,頁1—45。
4.香坂昌紀,〈清代滸墅關の研究Ⅲ〉,《東北學院大學論集 歷史學 地理學》,第13號,1983,頁69—110。
5.香坂昌紀,〈清代滸墅關の研究Ⅳ〉,《東北學院大學論集 歷史學 地理學》,第14號,1984,頁63—110。
6.香坂昌紀,〈雍正年間の關制改革とその背景〉,《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5輯,1992,頁192—234。
7.佐伯富,〈清代新疆における玉石問題〉,《史林》,第53卷,第5号,頁27—54。
8.劉序楓,〈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豐朝の官商‧民商を中心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5號,1986,頁1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