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康宸甄 Kang, Chen-Chen |
|---|---|
| 論文名稱: |
時代的靈光:七等生寓言小說與張照堂早期影片的生成路徑與思想蒙太奇 Aura of the Era:The Path of Becoming and Thought-Montage in Chi Teng Sheng’s Fables Novels and Chang Chao-Tang’s Early Films |
| 指導教授: |
王雅倫
Wong, Ya-L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9 |
| 中文關鍵詞: | 七等生 、張照堂 、生成/流變 、無器官身體 、解疆域化/去領域化 、思想-蒙太奇 |
| 外文關鍵詞: | Chi Teng Sheng, Chang Chao-Tang, Becoming, Without organs(Le corps sans organs), Deterritorialization, Thought-Mont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七等生和張照堂,一位被文壇稱為現代主義作家,一位被奉為現代攝影大師;然而他們兩位都曾否認自己的創作不是現代主義的,拒絕被歸納到任何文藝派別裡面。七等生和張照堂,一位被文壇稱為現代主義作家,一位被奉為現代攝影大師;然而他們兩位都曾否認自己的創作不是現代主義的,拒絕被歸納到任何文藝派別裡面。七等生的小說在倫理道德上經常受到同代人的攻擊與批評,文字風格上也無法獲得同代文藝圈的理解與認同;而張照堂早期富有實驗性與原創性的電視記錄作品,放在台灣紀錄片發展史上也是一個異類。七等生的寓言小說與張照堂早期影片分屬兩個不同的藝術媒材,但作品在大眾之間普遍有著艱澀難懂、難以分類、奇異與令人震驚的感覺。與這些作品共時的當代鮮少其他同類,於是他們是讀者、評論者眼中新奇的品種。兩個人的特異成形正是本論文分析的重點,而這些共通點指向的一個美學形式的問題。本論文研究目的:(一)解開台灣文學史與紀實影片史上,七等生寓言小說與張照堂早期影片之謎。(二)德勒茲哲學於台灣當代藝術評論中的操練、對話與應用。(三)提出台灣1960’s到1970’s之間影響藝術思維與創作的關鍵詞。
Chi Teng Sheng and Chang Chao-Tang, one who was known as a modernist writer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one who was regarded as a master of modern photography; however, both of them denied that their creation was not modernist and refused to be included in any literary faction. Chi Teng Sheng’s novels are often attacked and criticized by their contemporaries in terms of ethics and ethics. The style of writing cannot be understood and approved by the same generation of reviewers. Chang Chao-Tang’s early experimental and original television recording works are The history of Taiwan’s documentary development is also a different kind.Chi Teng Sheng’s Fables Novels and Chang Chao-Tang’s Early Films are two different art media. but, their works are general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difficult to classify, strange and shocking. Few of the same kinds of contemporary works that are commensurate with these works, so they are the new breed to readers and critics. The specific formation of two people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s analysis, and these common points index to an aesthetic form of the problem.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details of the work through visual studies, film studies, and the philosophy of Gilles Deleuz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1) Unravel the mystery of Taiwan's literary history and documentary history, Chi Teng Sheng’s Fables Novels and Chang Chao-Tang’s Early Films. (b) The practice, dialogue and application of Deleuze's philosophy in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3) Pick up key words affecting artistic thinking and creation between 1960’s and 1970’s in Taiwan.
一、中文專書
張恆豪 編,《火獄的自焚:七等生小說評論》。台北:遠行,1977。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剛》。台北:李長俊,1979。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施淑、吳達芸、康來新、賴芳伶、林明德、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 編撰,《現代小說講義》,1992。
張恆豪 編,《認識七等生》。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
徐立功、井迎瑞、黃建業、王介安 編,《電影辭典》,台北:電影資料館,1996。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1998。
李道明 編,《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下)》。台北:文建會,200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5:沙河悲歌》。台北:遠景,200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6:城之謎》。台北市:遠景,2000。
吳忠維,《看.不見.張照堂 揮手的姿勢》。台北:時報出版社,2000。
胡永芬 編,《藝術大師世紀畫廊:古典與虛無之間──基里柯》。台北:閣林國,2001。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1:初見曙光》。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2: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3:僵局》。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4:離城記》。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7:銀波翅膀》。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8:重回沙河》。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9:譚郎的書信》。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10:一紙相思》。台北:遠景,2003。
王雅倫、李文吉,《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台北:文建會、藝術家,2004。
何恭上、龐靜平 編撰,《新約聖經畫典》。台北:藝術圖書,2005。
王理平,《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2008。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9。
呂健忠,《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於文學選集》。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10。
汪民安,《現代性》,南京:南京大學,2012。
張恆豪 編,《為何堅持:七等生精選集》。台北:遠景,2012。
李威儀 編,〈張照堂專號──靈魂出竅〉,《攝影之聲ISSUE10》。台北:影言社,2013。
蕭義玲 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7:七等生》。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
張照堂、余思穎 編,《歲月.照堂》。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
張照堂 編,《歲月.定格──張照堂》。台北:北市美術館,2017。
林木材、謝以萱 編,《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台北:國家電影中心,2018。
二、中文譯書
馬斯賽禮(Joseph V. Mascelli)著,羅學濂 譯,《電影的語言》(The Five “C”s of Cinematography)。台北:志文,1980初版、2000再版。
Alfred H. Barr, JR. 著,李渝譯,《現代畫是什麼?》。 台北:雄獅圖書,1981。
柏拉圖(Ploton)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書局,1986年。
David Mament著,曾偉禎編 譯,《導演功課》(On Directind Film…)。台北:遠流,1993。
巴贊(Andre Bazin)著,崔君衍 譯:《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1995。
樫村政則 著,蘇琳貞 譯,《完全失蹤手冊》。台北:茉莉,1995。
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 譯,《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1997。
克莉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大衛‧包威爾(David Bordwell)著,廖金鳳 譯,《電影百年發展史(下)──後半世紀》。台北:麥格羅希爾,1999。
籐原資明 著,徐金風 譯,《德魯茲:遊牧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Steven D. Katz著,井迎兆 譯,《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台北:五南,2002。
德勒茲著,黃建宏譯。《電影2:時間─影像》。台北:遠流,2003。
德勒茲(Deleuze)、瓜達里(Guattari)著,林長杰 譯,《何謂哲學》。台北:台灣商務,2004。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謝強、蔡若明、馬月 譯,《電影2:時間-影像》。長沙:湖南美術,2004。
克里斯多佛‧武德爾德(Christopher Woodward)著,張驤 驛,《人在廢墟》(In Ruins)。台北:城邦文化,2006。
石炯,《構圖:一個西方觀念史的個案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姜宇輝 譯,《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譯文,2008。
彼得・拉森,聶新蘭、王文斌 譯,《電影音樂》。濟南:山東畫報,2009。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陳蕉 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Francis Bacon : logique de la sensation),苗栗:桂冠,2009。
海姆‧芬克爾斯坦(Haim Finkelstin)著,張愛東、王升才 譯,《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想中的電影螢幕》。南京:江蘇美術,2009。
德勒茲(Gilles Deleuze)、加塔利(Felix Guattari)著,姜宇輝 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二 。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II: Mille Plateaux)。上海:上海書店,2010。
John Hart 著,許書毓、黃書倩 譯,《分鏡表的藝術:電影工作者入門手冊》。台北:六合,2010。
于貝爾‧達彌施(Hubert Damisch)著,林志明 譯,《窗戶、色彩與抽象:Hubert Damisch台北演講集》。台北:南天,2011。
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著,胡珺、辛尘譯註,《論繪畫》。南京:江蘇教育,2012。
周冬瑩,《影像與時間》,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宮下規久朗 著,楊明綺 譯,《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台北:新經典,2015。
井出洋一郎 著,李璦祺 譯,《藏在名畫裡的祕密》。台北:三采,2016。
三、期刊
〈《現代文學》發刊詞〉,《現代文學》第一期。台北:現代文學,1960。
克里斯托弗・科克斯,〈如何把音樂變成無器官身體?吉爾・德勒茲和實驗電子音樂〉,《生產》第八輯,江蘇:江蘇人民。2013-03。
李金輝,〈聲音現象學:一種理解現象學的可能範式〉,《哲學動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2011-12。
陳瑞文,〈德勒茲的音樂橫跨性〉,《藝術觀點》夏季號NO.51。台南:台南藝術大學,2012。
孫松榮,〈超記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現代美術學報》27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5。
莫羅・卡波內(Mauro Carbone)著,曲小蕊 編,〈螢幕,畫布與窗口──以及其他四方垂直表面〉(L’écran, la toile, la fenêtre-et d’autres surfaces quadrangulaires normalement verticales),《法蘭西思想評論》2014秋季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張照堂,〈從實驗到紀實──張照堂的七o年代自述〉,《藝術觀點》夏季號NO.51。台南:台南藝術大學,2012。
張英進、林少雄,〈城市的影像與影像的城市:美籍華裔學者張英進教授訪談〉,《影像思考:電影與電影史》。上海:學林,2006。
四、學位論文
林佳雯,〈王船祭典的反常行為及其社會意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萬胥亭,〈現象學之聲:論德希達的《聲音與現象》(Speech and Phenomenology)〉。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五、訪談與回應記錄
康宸甄,〈張照堂《王船祭典》身體感覺的邏輯〉,評論人孫松榮回應紀錄。「當代影像思考」校際論壇,台北輔仁大學,2015/5/16。
康宸甄,〈訪問張照堂關於《王船祭典》相關問題〉。2015年5月21日16時至18時。台北市柯芬園咖啡館。
六、影音資料
布列松(Robert Bresson),《驢子巴達薩》。台北:搖滾萬歲映畫社。
黃春明,《大家媽祖回娘家》。台北:中視電視公司。1974。
張照堂,《剎那間容顏》。台北:張照堂。1976。
張照堂,《王船祭典》。台北:中視電視公司。1979。
七、網路資料
〈第42課: 一隻驢說起話來〉,《我的聖經故事書》。https://www.jw.org/cmn-hant/出版物/書籍/聖經故事/第三部分-從埃及獲釋到以色列第一位君王/第42課-一隻驢說起話來/
反照率(Albedo),「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7%85%A7%E7%8E%87
中子星(neutron star),「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D%90%E6%98%9F
白先勇,〈《現文》憶往〉,聯副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12669/web/
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d4hjeO/search#result
連易宗的寶島舊情(臺北篇)。http://reader.roodo.com/su2018/archives/62591354.html
黑貓夜總會(Le Chat Noir),維基百科網頁。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_Chat_Noir
脈衝星(Pulsar),「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4%89%E5%86%B2%E6%98%9F
麥克・歐非爾德論壇,“What are the lyrics for Ommadawn? ”。http://tubular.net/faq/#2.9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框」。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ccd=W1rhTP&o=e0&sec=sec1&op=v&view=0-1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框框」。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ccd=IIrzp5&o=e0&sec=sec1&op=v&view=0-4
張照堂的歲月影像,瑞象館。www.rayartcenter.org。
張照堂,〈痙攣歲月Francis Bacon〉,新哆拉老師的又一天。http://changchaotang.blogspot.tw/2005/10/francis-bacon.html
廖淑芳,〈在一個沒人注意或有意疏忽的角落,固執地種植我的花朵──七等生〉。國家文藝獎得主藝術家介紹,國家藝術基金會。http://www.ncafroc.org.tw/award-artist.aspx?id=1269。
八、機構文件
「歲月/照堂:1959-2013影像展」展覽文件,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
校內:2099-12-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