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威傑 Chang, Wei-Chieh |
|---|---|
| 論文名稱: |
以都市防災觀點探討車站特定區都市設計規範之研究
-以嘉義市火車站特定區為例- Exploring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for Station Specific District with a Viewpoint of Urban Disaster Precaution -The Case of Chia-Yi Station Specific District - |
| 指導教授: |
張益三
Chang, Yih - Sam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9 |
| 中文關鍵詞: | 都市設計 、都市防救災 、鐵路地下化 |
| 外文關鍵詞: | Urban Design, Urban Disaster Rescue and Prevention, Railway Underground |
| 相關次數: | 點閱:90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經相關文獻的研究與分析,彙整出都市設計5項評估項目及21項評估因子。經由問卷調查與分析階層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分析,進行關係權重的研究,提出11項需積極納入都市防災概念的評估因子,並彙整出都市防災與都市設計關連性對照表。
利用問卷分析後之架構,於都市設計中提出(一)土地及建築物使用管制原則、(二)交通運輸系統規劃原則、(三)開放空間及植栽綠化設計原則、(四)建築管制原則以及(五)建築附加物及街道家具管制原則等5項車站特定區之原則性的規範內容。
本文的實證研究地區,係以嘉義市鐵路地下化後形成的車站特定區為前提。透過實地調查、都市更新區劃設分析、地表重力加速度、土壤液化與淹水潛勢等災害潛勢分析,檢討並發現嘉義車站周邊地區防災的重要課題。依據上述分析提出車站特定區之都市設計構想,作為後續擬定都市設計規範之引導。在管制架構方面,則分成「重點管制地區」與「一般管制地區」兩部分。規範內容依據前述之設計原則、實質環境特色與空間結構進行研擬。
After related references study and analyses, this research brings 5 items of evaluation events and 21 items of evaluation factors at urban desig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re applied for relation weight research, which proposes 11 items of evaluation factors to fit into urban disaster precaution concept. Furthermore, it obtains a list of equivalent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design and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re taken to establish a frame which includes 5 items of control principles of station special district urban design: (1) controllable principles of land and building use, (2) planning principl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3) design principles of open space and greenness by plants, (4) controllable principles of building, and (5) controllable principles of buildings ancillary matter and street furniture.
Chia-Yi station specific district after undergroundization is the empirical example. To find disaster precaution problems at this district, local survey and disaster potential analysis such as urban renew area planning, ground surface gravity acceleration, soil liquefaction and inundation potential etc. The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drafted based on station specific district urban design concept. The control frame includes “major control area” and “general control area”. This guidelines drafted in accordance with design principles, phys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 and space structure.
中文文獻
[1] MapInfo公司,1998,MapInfo Professional用戶指南中文版,紐約。
[2] 丁致成,1997,城市多贏策略,創興出版社。
[3] 九二一集集地震災後重建與都市防災研討會論文集,2000。
[4] 王价巨,1998,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經驗之研究,台大碩論。
[5] 內政部營建署,2001,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
[6]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1999,都市計畫審議有關計畫內容及都市設計審議準則架構之研訂---課題分析及對策研擬。
[7]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5,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利用規劃與都市設計之研究,森海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8] 台北市都市計畫說明書,擬(修)訂萬華車站附近地區細部計畫案,1997,台北市政府。
[9] 台北市萬華車站附近土地使用分區與都市設計管制要點,台北市政府。
[10] 台北縣新板橋車站特定區都市設計審議要點,1997,台北縣政府。
[11] 台北縣新板橋車站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書,1994,台北縣政府。
[12] 交通部台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2000,高雄都會區鐵路地下化綜合規劃報告第六十冊「整體景觀工程規劃」,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13]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11,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規劃―鐵路篇。
[14] 何明錦、李威儀,1998,從都市防災系統中實質空間防災功能檢討(一):防救災交通動線系統及防救據點,內政部建研所。
[15] 何明錦、黃定國,1997,都市計畫防災規劃作業之研究,內政部建研所。
[16] 余慧慧,1998,都市防災,都市規劃手冊第捌冊,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市鄉規劃局東區隊。
[17] 吳宗錤,1995,新竹市都市設計制度與景觀管理之研究,中華工學院碩論。
[18] 吳綱立,2001,都市設計講義,成大都市計劃研究所。
[19] 吳綱立,2003,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演變及其與台灣都市設計專業的關係,成功大學第七屆國土規劃論壇。
[20] 李佑平,1999,都市防災避難場所功能比較評估,中華大學碩論。
[21] 李威儀,1997,台北市都市計劃防災系統之規劃,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22] 李威儀、何明錦,2000,都市計畫防災規劃手冊,內政部建研所。
[23] 李威儀、錢學陶,1999,從都市防災系統中實質空間防災功能檢討(二):學校、公園及大型公共設施等防救據點,內政部建研所。
[24] 李哖,1997,綠化樹種篩選之研究-綠籬及花木類植物對O3及NOx淨化能力之評估。
[25] 沈祖海,1995,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利用規劃與都市設計之研究,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26] 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台灣,創興出版社。
[27] 肯尼/(Kenney, Daniel R.),美國佐佐木規劃顧問公司,1990,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都市設計及規劃計畫,臺北市政府。
[28] 財團法人中央營建技術顧問研究社,2002,高速鐵路嘉義車站特定區都市設計,嘉義縣政府。
[29] 高雄市政府,2002,高雄市左營車站及鄰近地區整體發展研究規劃案。
[30] 涂子平,1992,都市設計準則與運作-國外案例介紹,空間雜誌,第35期。
[31] 涂平子,1993/10,都市設計與城市發展-美國都市設計實務工作的演進與回顧,建築師雜誌。
[32] 崔征國譯,Dieter著,1991,圖解都市景觀,詹氏書局。
[33] 張益三,1999,都市防災規劃之研究,省政府住都處市鄉規劃局。
[34] 第二十三屆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建築研究組論文集―地下車站及地下街建築物性能式避難設計及防災計畫實務,2003,內政部建研所。
[35] 許育瑞,2002,新市區建設地區公共開放空間系統都市設計規範之研究,成大碩論。
[36] 許茂雄、葉永田,2003,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九十一年度成果報告---嘉義市防救災示範計畫成果報告(Ⅱ),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37] 陳大引,1997,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都市在開發獎勵措施之研究--以花蓮舊市中心區為例,淡大碩論。
[38] 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創興出版社。
[39] 陳亮全,1993/10,從戰後到未來---談日本都市設計的歷程,建築師雜誌。
[40] 陳建忠、黃定國、黃志弘,1999,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有關防災規劃作業程序及設計準則之研究,內政部建研所。
[41] 馮正民、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2] 黃千方,1998,淡海新市鎮海濱商業區都市設計準則研擬之研究,淡大碩論。
[43] 黃定國,2001,安全都市防救災計畫,教育部顧問室。
[44] 黃定國、林利國,2000,車站周邊地區都市防災計畫之研究---以南港車站周邊地區為例,內政部建研所。
[45] 黃崑山,1999,作伙來起造咱的新高雄-1999都市設計系列研討會實錄,高雄市優良夜間景觀規劃案。
[46] 黃聖吉,1996,高雄市都市設計地區建築管理之研究,成大碩論。
[47] 經濟部,1999,街道家具設計,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48] 葉光毅,1991,都市公共空間之防災—日本防災理念與對策之省察,空間雜誌第24、25期。
[49] 董圓圓,1999,都市設計管制對開放空間之開放性的形塑作用研究—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淡大碩論。
[50] 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公司,2000,高雄車站特定區研究規劃案,行政院「高雄車站特定區開發推動小組」。
[51] 劉依婷譯、Peter Calthorpe著,1999,跨世紀都會藍圖-生態、社區、願景。
[52] 歐秀玲,2000,臺中市都市災害敏感地之研究 : 以火災及地震為例,逢甲大學碩論。
[53] 潘素美,1997,綠化樹種篩選之研究-簡易監測法評估植物淨化污染之能力。
[54] 蕭江碧,張益三, 2002,地方層級都市防災規劃與改善管理計劃之研擬---嘉義市都市防災規劃示範計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5] 蕭江碧,張益三,2000,都市計畫防災規劃標準及管理體系之建構---以嘉義市為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6] 蕭江碧,黃定國、1996,都市計畫有關都市防災系統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建研所。
[57] 蕭江碧、黃定國,1995,都市與建築防災整體研究架構之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58] 謝慶達、莊建德譯,Jonathan Barnett著,1993,都市設計概論,創興出版社。
[59] 謝慶達譯,Hamid Shirvani著,1995,都市設計程序,創興出版社。
[60] 鍾英瑞,1999,都市設計規範形成之研究¾從預期成效到設計規範,成大碩論。
日文文獻
[61] GA DOCUMENT 52,1997,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
[62] The Japan Architect(JA),1998,第28號1997Year Book建築年鑑,新建築社。
[63] 三村浩史,1997,地域共生的都市計畫,學芸出版社。
[64] 三船康道,1995,地域、地區防災手法,株式會社。
[65] 日本火災學會,1997,火災便覽第三版,共立出版株式會社。
[66] 日本建設省,1982,建設省總和技術開發專案-都市防火對策手法開發報告書。
[67] 日本都市計畫學會防災、復興問題研究特別委員會,1999,安全與再生之都市營造,學藝出版社。
[68] 依田和夫編著,1986,站前廣場、駐車場,社團法人交通工學研究會編,技報堂出版株式會社。
[69] 社團法人日本交通計畫協會,1998,駅前廣場計畫指針,技報堂出版株式會社。
[70] 室崎益輝,1993,建築防災、安全,東京,鹿島出版會。
[71] 建設省,1982,建設省總和技術開發專案-都市防火對策手法開發報告書,大藏省印刷局。
[72] 神戸らしい都市景觀をめざして~都市景觀条例及び地域地区指定のあらまし~Urban Design of Kobe,平成2年(1990),神戶市都市計畫局。
[73] 國土防災局,1995,防災基本計畫,大藏省印刷局,東京。
[74] 鳴海邦頓,1999,都市的再設計,學芸出版社。
西文文獻
[75] Clara Greed Marion Roberts, 1998, Introduction Urban Design, LONGMAN.
[76]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1994, Planning and Transport, London.
[77] Hildebrand Frey, 1999, Designing the city-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urban form, E&FN SPON, London.
[78] Jon long, 1994, Urban Design-The American Experience, V.N.R, New York.
[79] Peter Hall, 1996,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80] Peter Katz, 1994, The New Urbanism,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網路資料
[81] BBC新聞網http://news.bbc.co.uk。
[82] 中時電子報 http://ec.chinatimes.com.tw/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
[83] 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http://www.nsc.gov.tw/pub/yearbook/yearbook84/P3c2g2.htm。
[84]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http://www.urbandesign.taipei.gov.tw/。
[85] 台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www.tpc.gov.tw。
[86] 西雅圖市政府http://www.cityofseattle.net/td/plan_sap_home.asp。
[87] 京都駅http://www.kyoto-station-building.co.jp/eventspace/index.html。
[88] 東森新聞網http://www.ettoday.com。
[89] 美國駐日大使館http://usembassy.state.gov/tokyo/wwwhjp0228.html。
[90] 國土交通省都市地域整備局http://www.mlit.go.jp。
[91] 舊金山城鄉規劃局 http://www.ci.sf.ca.us/planning/egp/urbd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