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瑞誠 Shui-Chen, Shu |
|---|---|
| 論文名稱: |
聞一多《詩經》詮釋研究 The Explorations of Wen Yi-Duo’s Research on Shijung |
| 指導教授: |
林耀潾
Lin, Yao-L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40 |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人類學 、訓詁 、詮釋 、聞一多 、詩經 |
| 外文關鍵詞: | Wen Yi-Duo, Shijung, hermeneutik, scholium, cultural anthropology |
| 相關次數: | 點閱:77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聞一多有關《詩經》的研究論文,至今仍引起學界不少的爭論,許多學者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解讀聞氏的《詩經》觀點,認為聞氏將《詩經》研究帶入新的學術視角,而推崇其貢獻,也有不少學者批評他忽略傳統經學訓詁,而任意改字改讀、濫用假借等。
筆者撰寫本文目的在探討聞氏研究《詩經》的動機以及討論聞氏詮釋《詩經》時所犯的缺失,此文特色則是從文法、字詞等方面指出聞氏在各方面所犯下的缺失,其缺失雖然偶有相同,但較能清楚聞氏在哪一方面犯下了哪些缺失,因而才能擁有更清楚的架構,這樣才不會給讀者見林不見樹的模糊概念。
首章是文獻回顧的介紹,次章討論聞氏的生平與時代背景,說明影響聞氏研究《詩經》的間接因素。第三章探討聞氏研究《詩經》的直接因素,從書信、聞氏發表的文章等,耙梳出聞氏重新詮釋《詩經》的理由,進一步知道聞氏提出「性」色彩的觀點的緣由。
第四章專門討論聞氏在文化研究和訓詁研究方面相關議題,在文化方面涉及《詩經》「虹」的概念、神女說、性欲觀的、先民耕種文化和姬姓之由等;在訓詁方面涉及詞義訓詁和文法討論聞氏犯了引用古字論證之失、忽略文意貫穿之失、論述語法不當之失、好以改字改讀、訓釋詞義不當之失、好以通義釋字之失等。有關文法方面討論聞氏的重言觀與詞類觀。聞氏對重言的正例訓解有(1)誤以單字訓重言義(2)濫用音轉、假借訓釋重言(3)誤合不同重言之義等缺失;對重言之變例的訓釋有(1)誤以單字訓釋重言(2)釋義雖無誤,但以單字訓釋重言等缺失。聞氏對《詩經》字詞的認識,有承襲古人的語法觀,亦對這些詞類進行詞性和詞義的分類,在《詩經》語法學史上,由先秦乃至民國初年,更是一大突破。但往往應兩、三詩句並看者,聞氏卻截章斷句,論其句式,不免犯了「誤論詞性」、「誤析句子構詞」、「誤釋詞義」、「任意改字改讀」等缺失。第五章提出聞氏在《詩經》研究史上的意義與價值,雖然聞氏在《詩經》訓詁研究上有許多不妥的解釋,但是也未能全盤否定他在文化研究上創新以及翻新舊說的成就。第六章結論。
歷來對《詩經》的文學研究頗夥,但聞氏《詩經》的文學詮釋提供解讀《詩經》另一種的方向,往往需要透過讀者想像以補足那完整的畫面,雖然頗具審美意涵,但有時太過,有時太美。從站在傳統的詩經學家的立場上來看,這一點的確是值得深思的觀點。不可否認的是聞氏不僅在研究方法上開啟新的領域,也開啟了《詩經》文學性研究的新方向。
Until today, Wen Yi-Duo’s study about “Shijung” cause many arguments. Many scholars understand Wen Yi-Duo’s angle about “Shijung” from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point it out that Wen brings the method of studying “Shijung” into the new area, and enthrones his contribution. But in another aspect, there are many scholars criticizing Wen that ignores the traditional scholium to change words and pronunciations at random.
This essay i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motives of Wen’s studying of “Shijung” and the drawbacks of Wen’s scholium. The feature of this essay is important that it points out Wen’s drawbacks in every theme. Although these drawbacks are sometimes the same in one or another Wen’s theme, it can appear Wen’s fault in which one aspect and also make reader a fine conception, not giving readers a vague one. In other words, it is that “note only the overall picture but not the details.”
First, all the papers are introduced. Second,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life and background of Wen, and explains the circumstantial reason why Wen study “Shijung.” The third chapter, it discusses that direct reason why Wen study “Shijung.” His letters and paper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he uses the sex idea to explain “Shijung”.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about culture and scholium. The problems about culture includes the concept about rainbow in “Shijung”, goddess, the sexual desire, ancient tillage culture, the origin of “Ji.”And then,Wen’s scholium,and grammar (reiterative locution and the word class) are disscussed. In the scholium, Wen have the abusing ancient words, ignoring the meaning of poetry, asyntactic analysis, change words and pronunciation, misinterpretation,and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same words in “Shijung.”Wen follows traditional Syntax to decipher Shijung and classes these words. From Qin dynasty until the Republic Era, Wen’ study transcends the ancients’ viewpoints, but unavoidably Wen still mistakes. Sometimes we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one word according to two or three sentences together. But Wen separates from them so that he misunderstand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Therefore, Wen has the “misunderstanding the part of speech,” “mis-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 “mis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nd “changing words and pronunciations at random.” At reiterative locution, it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reiterative locution and explores the knowledge of Wen Yi-Duo’s reiterative locution with normal and extraordinary locution, second, it points out the fault of Wen’s explanation. In normal locution, Wen’s faults are using one vocabulary to explain reiterative locution, abusing sound to explain reiterative locu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that different reiterative locution are the same. In extraordinary locution, Wen’s faults are using one vocabulary to explain reiterative locution, and although the meaning is correct, he still considers reiterative locution as two vocabularies. Wen has no paper to explore reiterative locution, but we can understand his knowledge of reiterative locution from all his discussions.
The fifth chapter points out the worth and significance of Wen’s studying in the study History of Shijung.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Otherwise, there are so many the literary studies of Shijung from the ancient periods until nowadays. Wen’s literary study of Shijung provides another way to read Shijung. Through reader’s image, it can be filling with overall picture in the Shijung. Although it is full of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sometimes it is too over or beautiful to conform the text. This point is indeed concerned on the stand of traditional scholium.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Wen not only leads scholars to an uncharted field, and also open the new aspect of literary study.
一、傳統文獻
秦.孔鮒:《孔叢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10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1年。
梁.鍾嶸:《詩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孔穎達等疏:《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嚴粲:《詩緝》,《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出版社,2006年3月。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辯證》,《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元.梁益:《詩傳旁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戴震:《毛鄭詩考證》,《皇清經解》,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王筠:《毛詩重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吳闓生:《詩義會通》,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方以智:《通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清.孫嘉淦:《御纂詩義折中》,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12月。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清.王引之撰,孫經世補:《經傳釋詞/補/再補》,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清.袁仁林:《虛字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清.王先謙,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清.馬建忠:《文通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廣文書局,1999年。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論著
書籍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出版,1999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二~十輯》,北京:學苑出出版社。
方仁念編:《聞一多在美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王力:《中國古文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文寶:《中國民俗發展史》,瀋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
王娟編著:《民俗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王康:《聞一多傳》,出版項不詳,1979年。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年10月。
古文字編輯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十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發行,1999年。
弗洛依德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2月。
白川靜:《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2002年4月。
向熹:《詩經語文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朱廣祁:《詩經雙音詞論稿》,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江乾益:《詩經之經義與文學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何光岳:《炎黃源流史》,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余冠英注譯:《詩經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吳宏一:《白話詩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吳晶瑩:《經詞衍釋》,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呂珍玉:《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3月。
呂淑湘:《文言虛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李辰冬:《詩經通釋》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4月。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
李雲光:《毛詩重言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汪祚民:《詩經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6月。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篇》,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上)》,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周延良:《詩經學案與儒家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出版社,2005年2月。
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季鎮淮編著:《聞朱年譜》,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6年。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3月。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林義光《詩經通解》,臺北:臺灣中華,1986年。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2月。
林耀潾:《西漢三家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金尚浩:《中國早期三大新詩人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2000年7月。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俞兆平:《聞一多美學思想論稿》,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發行,1997年。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出版,1989年。
洪文婷:《毛詩傳箋通釋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9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香港:三聯出版社,1983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7 月。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新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學》,北京:學苑出出版社,2005年7月。
祝勇主編:《重讀大師》,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大通出版社,1982年。
高國藩:《新月的詩神 聞一多與徐志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
商金林:《聞一多硏究述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基辛(R. Keesing)著,陳其南校訂,張恭起,于嘉雲合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張巨才、劉殿祥:《聞一多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1月。
張啟成:《詩經研究史論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梁實秋:《談聞一多》,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梁實秋:《永恆的劇場——莎士比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12月。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梁錫鐸:《鄭玄以禮箋詩研究》,北京:學苑出出版社,2005年1月。
曹謨:《中華天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
莊錫昌,孫志民編著:《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構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獨秀:《獨秀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1934年。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5月。
陳桐生:《史記與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2月。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6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7年。
郭晉稀:《詩辨新探》,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4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
張家國:《中華占候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傅杰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黃六平:《漢語文言文語法綱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4月25日。
黃忠慎:《南宋三家詩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黃忠慎:《朱熹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3月。
黃振民:《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馮浩菲:《歷代詩經論說述評》,北京 :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新事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12月。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
楊合鳴:《詩經疑難詞語辨析》,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5月。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鄒其昌:《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2002年12月15日。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聞一多:《聞一多詩經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聞黎明,侯菊坤編:《聞一多年譜長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3月。
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4月。
裴普賢:《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1月。
裴普賢:《詩詞曲疊字欣賞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2005年1月。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褚斌杰:《詩經與楚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褚斌杰,黃筠:《詩經與楚辭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趙璧光:《毛詩興義述》,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1979年。
趙國華:《生殖崇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趙沛霖:《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臺北:明鏡出版社,1989年。
劉志權:《聞一多》,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0月。
葛蘭言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11 月。
劉笑敢,金春峯,方仁念,胡平:《五四後人物.思想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劉操南:《詩經探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發行,1998年。
鄭臨川紀錄;徐希平整理:《笳吹弦誦傳新錄——聞一多、羅庸論中國古典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潛明茲:《神話學歷程》,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年4月。
魯非、凡尼選評編輯:《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聞一多》,臺北:海風出版社,1993年11月。
魯迅:《魯迅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年。
蕭兵:《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檀作文:《朱熹詩經學研究》北京 :學苑出出版社,2004年9月北京。
蘇雪林:《詩經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
蘇志宏:《聞一多新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61年。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明倫,1970年。
中文期刊
丁聲樹:〈詩卷耳芣苡「采采」說〉,北大《國學季刊》6卷3期(1940年)。
丁聲樹〈論詩經中的何、曷、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頁349~370。
文之:〈生殖崇拜的揭示:論聞一多《詩經》研究的獨特文化視角〉,《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1995年),頁24~35。
毛妍君、王博:〈20世紀《詩經》研究述略〉,《陝西師範大學寄敘教育學報(西安)》,第22卷第3期(2005年9月),頁65~68。
王以憲:〈聞一多《詩經》研究的兩大貢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3期(1999年8月)頁10~15。
王曉鸝:〈從《詩經》研究看聞一多對傳統治學方法的繼承與揚棄〉,《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44~49。
方漢文:〈中國傳統考據學與西方闡釋學〉,《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3年),頁380~388。
白憲娟:〈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古典文學研究論——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詩經》研究為例〉,第28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41~144。
代云紅:〈從聞一多到葉舒憲〉,《中文自學指導》第4期,(2002年),頁24。
刑慶蘭:〈讀聞一多先生〈說魚〉書後〉,《邊疆人文》第2卷第3、4期合刊(1945年3月)共2頁。
朱孟庭:〈聞一多論《詩經》的原型闡釋〉,《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10月),頁84~85。
艾初玲:〈一樣相思 異樣情懷——《神女賦》與《洛神賦》對讀〉,《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5~86。
余培林:〈三百篇中疊字不作動詞說〉,《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頁1~8。
何善周,李思樂:〈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與《詩經.邶風.凱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4年) ,頁19~21。
吳萬鍾:〈試談聞一多先生〈詩經的性欲觀〉的思想背景〉,《經學研究論叢》第6輯(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3月),頁99~112。
吳廣平:〈宋玉《神女賦》夢主考辨〉,《雲夢學刊》第26卷第2期,(2005年3月),頁42~46。
李立:〈後《九歌》時代的《神女賦》——在繼承和背叛中基於理性與道德的文學感知〉,《湖北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06年7月),頁434。
李怡:〈傳統心理結構的自我拆解:論聞一多與中國傳統詩歌文化〉,《貴州社會科學》第2期(1995年),頁76~80。
李思樂:〈聞一多先生《詩》「薄言」說考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1985年),頁9~13,1985年12月
李思樂:〈聞一多《風詩類抄》補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86年),頁86~94,1986年9月
李思樂:〈新臺〉之「鴻」不是蟾蜍——聞一多晚年為什麼自己否定了〈新臺〉「鴻」字說,《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1990年),頁19~23。
李思樂:〈聞一多《易.泰卦》「匏瓜」說新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1993年9月),頁20~22。
李思樂:〈聞一多先生對《詩經》校勘訓詁的傑出貢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1995年),頁20~39。
李萍:〈「稷」字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山西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92~94。
李樂平:〈聞一多前期文藝思想的複雜性及其原因分析〉,《北方論叢》第4期(2005年),頁20~24。
沈紅,華鄂:〈聞一多新詩觀淵源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期(1997年),頁66~71。
汪維輝:〈也說《詩.新臺》之「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92年5月),頁35~36。
周作人:〈人的文學〉,《新青年》5卷6號(1918年12月),頁575~584。
季旭昇:〈詩經周南「兔罝」篇探究〉,《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6月),頁9~32。
季旭昇:〈評聞一多《詩經》論著中的古文字運用〉,《經學研究叢刊》(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10月) ,第2輯,頁211~252。
林祥徵:〈回顧與展望——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詩經》研究〉,《泰安師專學報》第4期(1996年),頁386~389。
林耀潾:〈葛蘭言、白川靜的《詩經》民俗學研究述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7年7月),頁48。
侯美珍:〈古典的新義-談聞一多解《詩》對佛洛依德學說的運用〉,《經學研究論叢》,臺北:盛環圖書公司1995年4月,第3輯,頁103~132。。
胡紹華:〈論聞一多學術研究的時代性〉,《湖北三峽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2年2月),頁46~52。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4卷6號(1918年6月),頁489~507。
范三畏:〈伏羲之謎〉,《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1994年)頁28~33。
夏宗禹:〈聞一多先生與《詩經》〉,《新建設》第10期(1958年10月),頁62~65。
夏傳才:〈聞一多對《詩經》研究的貢獻〉,《齊魯學刊》第3期(1983年5月),頁70~74。
孫心一:〈聞一多先生與《詩經》寫意圖〉,《文物天地》,第4期(1986年),頁12~13,1986年
翁金坤:〈聞一多與《詩經》研究〉,《南平師專學報》,第26卷第1期(2007年1月),頁48~50。
馬承玉:〈詩.新臺「鴻」字說〉辨〉,《中國語文》第2期(1991年3月),頁143。
張連舉:〈《詩經》生殖崇拜〉,《寶鷄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頁41~48。
張仁明:〈犀利賅博,新穎翔實——聞一多《詩經通義》釋例舉要〉,《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1996年),頁45~47。
張啟成:〈聞一多「〈小弁〉為棄婦詩補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5年),頁109~111。
張啟成:〈論聞一多《詩經》性文化研究〉,《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8年),頁14~18。
梁占先:〈聞一多注譯《詩經》方法探索〉,《畢節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頁38~44。
梅瓊林:〈20世紀:文化訓詁學的理論省察〉,《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年),頁79~85。
梅瓊林:〈聞一多:文學人類學的探索向度——以他的《詩經》《楚辭》研究為中心〉,《民族藝術》第1期(1999年),頁77。
梅瓊林:〈論聞一多詩騷學研究方法及其對傳統訓詁學的創造性超越〉,《雲南學術探索》第6期(1997年),頁63~67。
莊惠茹:〈《詩經‧國風》「以」字析論〉,《第二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6年),頁36。
許東海:〈求女.神女.神仙——論宋玉情賦承先啟後的另一面向〉,《中華學苑》第54期,(2000年2月),頁1-37。
許瑞誠:〈從《詩經》探究先民對日、月、星的認識〉,《第三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昶景文化,2008年3月),頁91~110。
許瑞誠:〈聞一多《詩經》重言詞訓釋商榷〉,《東方人文學報》第7卷第2期(2008年6月),頁227~245。
許瑞誠:〈聞一多的「詩經詞類」商榷〉,《東吳中文線上論文》第3期(2008年5月),頁1~24。
陳士溉:〈試論聞一多先生關於《詩經》中一些新義的發掘〉,《湖南教育學院分院論文選刊》(文科版)第1期(1982年1月),頁19~27。
陳光權:〈聞一多「詩言志」說新解〉,《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0年),頁52~53。
陳獨秀:〈一九一六年〉,《新青年》,1卷5號(1916年1月),頁3。
揚揚:〈現代學術背景下的文化熔鑄——論作為文學史家的聞一多〉,《文史天地》(2001年11月),頁92~100。
費振剛:〈聞一多先生的《詩經》研究-為紀念聞一多八十誕辰作〉,《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79年),頁58~66轉頁96。
楊天保:〈論聞一多先生關於古籍整理「三項課題」的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20~123。
楊琳:〈論聞一多的《詩經》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卷第2期(1998年),頁653~673。
溫毓詩:〈宋玉賦中「神女」書寫的宗教與文化的意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1期,(2005年12月),頁205~215。
聞彩兵:〈論聞一多的《詩經》新訓詁方法〉,《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34~35。
董芬芳:〈巫山神女傳說的真相及屈原對懷王的批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2~15。
廖元華:〈聞一多與《詩經》研究〉,《詩經研究論集(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7月,頁449~472。
廖芳瑩:〈宋玉「神女賦」、曹植「洛神賦」、及濟慈「無情的美女」中之中西男性理想自我追求模式設計下的女性形象與自我個體意識的比較〉《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 Papers》第15卷,(2000年),頁39~51。
廖鋼青:〈聞一多「三美」理論的起源探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7年6月),頁35~37。
趙沛霖:〈20世紀《詩經》傳注的現代特徵〉,《中州學刊》,第5期(2006年9月),頁224~228。
趙沛霖:〈文化意識與20世紀晚期的《詩經》研究〉,《天津社會科學》,第1期(2005年),頁113~117。
趙制陽:〈聞家驊《詩經》論文評介〉,《孔孟學報》第42期(1981年9月),頁231~253。
褚斌杰:〈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的主旨及藝術探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頁93~99。
劉不朽:〈宋玉《神女賦》解讀——巫山神女傳說之原型與演變〉,《中國三峽建設》,(2003年11月),頁47~50。
劉剛:〈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之主旨新論〉,《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6卷,(2004年6月),頁32~36。
歐陽文風、周秋良:〈人格透視與人文關懷——論聞一多古典文學批評的現代性視野之二〉,《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80~83。
歐陽文風、周秋良:〈文化闡釋與史家意識——論聞一多古典文學批評的現代性視野之一〉,《船山學刊》第4期(2003年2月),頁136~139。
歐陽文風、周秋良:〈用「詩」的眼光讀《詩》:論聞一多古典文學批評的現代性視野之三〉,《船山學刊》第1期(2005年),頁116~119。
鄭柏彰:〈試詮以「神女」意符為象徵之書寫意識——從宋玉〈神女賦〉當曹植〈洛神賦〉看其「神女」書寫之演變軌跡〉,《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8期(2006年6月),頁137~154。
閻偉:〈站在歷史的源頭——論聞一多的《詩經》研究〉,《鄂州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2000年7月),頁30~33。
戴建業:〈用「詩」的眼光讀《詩》:論聞一多對古代詩歌的詮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巻第5期(1998年9月),頁115~121。
外文期刊
中島みどり:〈聞一多と詩経--研究におけるその方法論的試み〉,《女子大文学:国文篇》第40卷(1989年3月),頁123~138。
牧角悦子:〈聞一多の詩経研究--創作と古典研究をむすぶもの〉,《二松学舎大学人文論叢》第67期(2001年10月),頁238~266。
牧角悦子:〈想像の齒車--聞一多の詩經研究〉,《詩経研究》第26期(2001年12月),頁1~15。
鈴木義昭:〈聞一多論文「《詩經》的性欲觀」について--その淵源を尋ねて〉,《早稲田大学日本語研究教育センター紀要》第15期(2002年4月),頁63~76。
柴田知津子:〈聞一多の《詩経》王風.采葛篇に関する論考について--「葛」語を中心に〉,《応用言語学研究》第9卷(2007年3月),頁201~219。
Hsü, Kai-yü. 1958 Dec. “The Life and Poetry of Wen I-to.”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HJAS),21 (3-4): 158.
Allen, Joseph Roe .1982. “The Myth Studies of Wen I-to: A Question of Methodology.” Tamkang Review: A Quarterly of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TkR), 13 (2): 157-158.
T.M.McClellan.1999 Dec. “Wen Yiduo’s Sishui Metre: Themes, Variations and a Classic Variatio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21: 151-67.
Him Mark Lai. 2004. “ The Chinese-Marxist Left,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America, and the New China Mid-1940s to Mid-1950s”,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 Perspectives, p 19.
學位論文
侯美珍:《聞一多詩經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天保:《聞一多與古典文獻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朱金發:《聞一多的詩經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潘皓:《聞一多:在中西文化的衝突中》,濟南 :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劉剛:《詩毛傳語法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20日。
郭萬金:《西學東漸下的現代詩學發軔——清季民初詩經研究初探》,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林淑娟:《聞一多的原始主義》,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白憲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詩經》研究——以胡適、顧頡剛、聞一多《詩經》研究為例》,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健章《《毛詩》重言詞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