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瓊徽 Kuo, Chiung-hui |
|---|---|
| 論文名稱: |
檢肅流氓條例之理論與實踐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Gangster Prevention Act |
| 指導教授: |
林東茂
Lin, Dong-ma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2 |
| 中文關鍵詞: | 感訓處分 、保安處分 、治安 、人權 |
| 外文關鍵詞: | rehabilitative measure, human rights,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public secur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檢肅流氓條例之立法目的在於防止流氓破壞社會秩序,及防止流氓危害人民權益,以鞏固地方治安,其規定之內容包含實體法與程序法,兼具行政法與刑事法性質,但因該條例所規定之檢肅流氓程序過於便宜簡易、要件抽象,如有關流氓行為構成要件用語不明確、治安法庭審理流氓案件之程序過於簡略、欠缺檢察官舉證蒞庭之角色、準用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範圍不明、治安法庭以「裁定」之形式為交付感訓處分諭知是否妥適等問題,致檢肅流氓條例本身無論在學理上或實務操作上存在許多問題引人爭議,「治安」與「人權」應如何兼顧,在不違反檢肅流氓條例立法目的下,應給予被移送人何種程度之程序保障,即為本文最主要探討之研究重點。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先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架構;第二章『檢肅流氓條例的立法構想與沿革』,就本條例之立法背景、發展經過、修法過程作簡要說明;第三章『檢肅流氓條例的屬性』,先就該條例之性質予以定性,說明該條例究竟係屬刑事法?抑或具行政法性質;第四章『流氓行為的認定與處理』,則概論何謂流氓,及關於流氓案件從「警察移送」到「法院受理」之流程,並探討流氓與一般刑案移送過程之差異,亦即流氓案件是由警察直接移送至法院,過程中欠缺檢察官角色的介入,對於正實施流氓行為者之處理現況探討;第五章『檢肅流氓條例之法律效果—感訓處分』,即論述該條例之法律效果—感訓處分,亦先從感訓處分之性質談起,並統計法院受理流氓案件之現狀數據,而本條例規定治安法庭所為交付感訓處分之裁定確定後,亦由治安法庭將流氓交移送機關轉送感訓處所執行,即法官需開立感訓處分執行指揮書(集審判與執行工作於一身),並探究感訓處分與刑罰、保安處分相互折抵之問題;第六章『檢肅流氓條例規範內容的法理分析』,從實體面、程序面、執行面去檢討檢肅流氓條例,並探究實務運作上檢肅流氓條例所碰觸之困難點及問題,及治安法庭審理流氓案件所準用刑事訴訟法之範圍,「治安」與「人權」如何兼顧;第七章『結論與建議』,針對檢肅流氓條例在實體面、程序面、執行面上之缺失,提出本文的建議。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Gangster Prevention Act
Abstract
The Gangster Prevention Act is enacted to prevent gangsters from destroying the social order and endangering society’s interests and right to solidify the local public security. It contains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and also contains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riminal Code. The procedure for prevention of gangster provided in the Act is too simplified and the requirements provided therein are vague, e.g. the terms describing what constitutes an act of gangster, are vague; the procedure in the Public Security Court for taking gangsters to trial, is too simplified; prosecutor’s absence before the court to testify, vague descriptions abou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in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and the adequacy of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nd “decisions” by the Public Security Court; also, there ar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sputable issues in the Act. Accordingly,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how to take care of the “public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simultaneously, and how procedural protection can be given to the accused without violating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the Act.
This study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e, scope and framework of the study. Chapter II “Legislative design and history of the Gangster Prevention Act” summarizes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amendments of the Act. Chapter III “Attributes of the Gangster Prevention Act” defines the nature of the Act and explains whether the Act should be deemed as Criminal Law or Administrative Law in nature. Chapter IV “Determination and disposition of gangsters’ act”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gangsters”, and the procedures applied during the time when “the police transfer gangster cases” until “the court accept the cases”: it also prob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dures for bringing gangsters to justice and transferring the general criminal cases (in other words, because gangster cases will be transferred by the police directly to the court, prosecutors will not have a chance to intervene in the procedure when the cases are transferred). The action taken against the person performing an act of gangster is also discussed. Chapter V. “Legal effect of the Gangster Prevention Act –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states the legal effect of the Act, namely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It first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the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figures about gangster cases accepted by the courts. The Act provides that after the Public Security Court’s decision for imposition of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becomes irrevocable and final, the gangsters will be transferred by the Public Security Court via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to the place where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re enforced. That is, it is necessary for judges to issue the command instructions for execution for the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in charge of the trial and enforcement altogether) and to review the commutation of correc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nd criminal punishment/ rehabilitative measure. Chapter VI. “Analysis of the legal principles of the Gangster Prevention Act” reviews the Act in terms of substance, procedure and enforcement, and probes the difficulty and problems to be encountered by the Act in practice, and the scope of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applicable in the trial of gangsters by Public Security Courts and how to take care of “public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simultaneously. Chapter VII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provides the sugges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defects in the Act in terms of substance, procedure and enforcement.
一、專書(依姓氏筆畫順序)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二),元照出版社,2003年6月。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王兆鵬,辯護權與詰問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月。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台北,1999年4月初版。
王振興,特種刑法實用第三冊,三民書局,1986年2月出版。
王梅英,證據能力與嚴格證明之研究,士林地方法院88年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
林立,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2版。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三民書局總經銷,1987年。
林山田,刑罰學,台灣商務,1992年。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冊),台大法學院圖書部,1998年10月增訂第六版。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增訂四版。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
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洪家殷,行政制裁,翁岳生編《行政法(下冊)》,2000年。
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下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95年3月初版第2刷。
翁玉榮,檢肅流氓條例,五南出版社,2001年5月。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2月。
梁添盛,違警罰法論,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1986年出版。
許福生,刑事政策學,三民書局,台北,2005年3月初版。
陳樸生,實用刑法,作者自版,1978年。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作者自版,1999年再訂版。
陳僕生,刑事證據法,作者自版,1883年第4版。
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法律案專輯第84輯內政(二十四),立法院秘書處編印,1986年2月。
黃守高,現代行政法之社會任務,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委員會印行,1979年。
黃守高,現代行政罰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委員會印行,1979年。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1999年增訂初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三民書局,1881年。
黃建輝,法律闡釋論,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1版再刷。
黃朝義,無罪推定,五南書局,2001年。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制度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作者自版,1970年5月10日初版。
褚劍鴻,刑事法學論著,三民總經銷,1991年。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上冊),台灣商務,台北市,頁668-669,1992年11月出版。
蔡培火,台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台北,2000年。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出版社,1999年。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五南出版社,1993年3月。
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書局,台北,1990年。
鄭善印,刑事犯與行政犯之區別,作者自版,1990年4月。
鄭善印,組織犯罪集團之現狀與抗制對策,《刑事法律專題研究(二十)-有關檢肅流氓條例及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專業研習會專輯》,司法院刑事廳編輯,2003年10月。
撰寫人張春福、審查人張信雄,檢肅流氓條例如何修正之研究,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86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
撰寫人:吳燁山、審查人:林大洋,保安處分之探討,台灣花蓮地方法院85年研究報告。
「檢肅流氓條例法規函令、法律問題、文書例稿彙編」,司法院刑事廳編,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5年6月版。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
朱朝亮,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評析一一從日本法制之比較法觀點論述談起,月
旦法學雜誌,115期,2004年12月。
李純櫻,治平專案之法源—檢肅流氓條例,現勤警察新聞第27期(p.5)。
李震山,檢肅流氓條例與留置處分—「不具刑事被告身分者」之人身自由保障,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2期,2003年11月。
呂潮澤,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效力及其可能影響,法令月刊,2004年9月。
林山田,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評議,刑事法論叢一,1997年3月(p.6、7)。
林山田,論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刑事法雜誌第20卷第2期(p.22)。
林山田,使用刑罰或秩序罰的立法考量,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1期(p.24)。
林山田:中國刑法總則評析,刑事法論叢(二),1997年。
吳巡龍,對質詰問榷的保障與限制-釋宇第五八二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15期,2004年12月。
洪文玲,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之研究,警學叢刊第18卷第4期(p.7)。
胡耀仁,檢肅流氓條例立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查良鑑,法律與社區發展—論社區發展法誕生的重要性與展望,社會建設季刊,第43期(p.3)。
高政昇,修正檢肅流氓條例之芻議,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p.5、8)。
章光明、許福生,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幾個現象面之觀察,警學叢刊第31卷第5期,2001年3月。
許福生,臺灣地區組織犯罪防制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期。
許福生,刑罰理論多元化發展化個別化之思考,法學叢刊第45卷第4期,2000年10月。
黃朝義,從釋宇第五八二號解釋論共同被告不利他人之陳述,月旦法學教室,25期,2004年11月。
劉幸義: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與實務批判,刑事法雜誌,38卷5期;38卷6期,1994年。
蔡墩銘,如何界定流氓之範圍—檢肅流氓條例立法之課題,時報雜誌第289期。
韓忠謨,行政犯之法律性質及其理論基礎,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0卷第1期。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
李崇僖,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李健源,檢肅流氓條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李健鴻,邊陲統制與倫理教化—台灣社會救濟體制形成之研究(1683—1945),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林彥宇,由司法裁判觀察檢肅流氓條例之實務運作,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俊偉,入罪化與除罪化─刑事立法政策之基本思維,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張浴美,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錫煌,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碩士論文,2000年。
管高岳,經濟犯的違法意識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p.24)。
鄭淑屏,台灣在日據時期警察法令與犯罪控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賴珍寧,日治時期台灣思想控制法令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5年12月。
四、其他參考資料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m-poe-nga/sek-su/ch-04.htm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folk/taiwandiary/d-0313.htm
莊永明,台灣古早味—歷史上的今天http://www.readingtimes.com.tw/folk/taiwandiary/d-0313.htm
台灣司法統計月報,台灣高等法院編印,2006年12月。
「司法院公報」,第37卷第9期,1995年9月出版。
司法統計年報,司法院統計處編印,2005年。
林山田,制訂法律必須力求規定明確—評檢肅流氓條例草案,中國時報第2版,1985年6月14日。
林山田,制訂法律必須力求規定明確—評檢肅流氓條例草案,中國時報,第2版,1985年6月14日。
立法院公報,第74卷第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