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呂宜桓 Lu, Yi-Huan |
|---|---|
| 論文名稱: |
國際人權法上胎兒保護與婦女生育自主權之研究-以墮胎問題為中心 A Study on Fetal Protection and Women's Reproductive Self-Determ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Abortion |
| 指導教授: |
陳怡凱
Chen, Yi-Ka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9 |
| 中文關鍵詞: | 墮胎 、胎兒生命權 、生育自主權 、優生保健法 、生育保健法 、人工流產 |
| 外文關鍵詞: | Abortion, Life's Right of the Fetus, Reproductive Right, Genetic Health Act, Reproductive Health Act |
| 相關次數: | 點閱:61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國際人權法的發展過程中,婦女之生育自主權逐漸受到重視,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皆具體闡釋婦女對生育健康決定權之保護,包括提供避孕、墮胎及相關醫療服務,並呼籲締約國廢除相關刑事懲罰,避免歧視與不平等之擴大。然而,針對胎兒是否為生命權之主體,國際公約未明確界定,各國見解分歧,特別是在胎兒生命始點之認定仍無共識。
本文梳理歐洲人權法院、德國、美國等重要判決。其中,歐洲人權法院在Vo案中指出生命權何時開始之議題,認為係屬於各締約國享有判斷餘地之範圍。同時,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兩次墮胎判決則明確要求國家對胎兒生命負有保護義務,但承認婦女在特定情況下得選擇墮胎。美國方面,Roe v. Wade案曾確認墮胎權受憲法隱私權保護,但在2022年的Dobbs案中,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了既有的憲法保障,將墮胎問題交由各州立法處理。相對地,法國已在2024年將婦女自願墮胎之自由明文納入其憲法保障基本權,顯示婦女生育自主權之保障逐步擴張。
本文進一步探討我國現行墮胎法律,包括刑法墮胎罪章、優生保健法及其施行細則,並檢視其是否符合國際公約規範。現行規範對胎兒生命保護與婦女生育自主權之調和仍有不足之處,例如以刑罰手段限制婦女只要懷孕若無法定事由,便不得墮胎,幾乎等同係對於婦女生育自主權之完全剝奪,對未成年人及已婚婦女墮胎需第三人同意之限制,亦係侵害婦女自由選擇是否生育之自主權,而有違憲之虞。
在國際公約、歐洲人權法院中,雖皆朝向擴張婦女生育自主權之趨勢,然在涉及胎兒生命權與生育主權之爭議中,無論國際人權或基本權皆未完全強調胎兒生命權而無期限與無條件禁止婦女墮胎,亦未完全不保障胎兒生命權,放任婦女無期限與無條件可以墮胎。本文認為在胎兒生命保護與婦女生育自主權發生衝突的情況下,應依胎兒生命成長階段之期限三分法,調整限制生育自主權之手段與範圍,以調和兩者權利之平衡。亦即婦女懷孕14週前,經過諮詢程序後,享有自由選擇墮胎之權利;懷孕14週至24週前,若婦女符合法定事由,即享有自由選擇墮胎之權利;懷孕24週後,原則禁止墮胎,例外於孕婦的健康或生命構成嚴重威脅,或胎兒患有重大難治疾病時,得基於醫療理由進行墮胎。本文將依上開調和方式,就刑法墮胎罪章以及優生保健法之規定,作一全盤之檢討與修正,以符合普世人權的發展趨勢。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women’s reproductive autonomy has increasingly gained recognition. Treaties such as 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CESCR) emphasize women’s rights to make autonomous decisions about reproductive health, including access to contraception, abortion, and related medical services. These treaties urge signatories to abolish criminal penalties that restrict these rights to prevent discrimination and inequality. However, the issue of whether a fetus has the right to life remains undefined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divergence among nations regarding when life begins. This paper examines key legal practices from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Germany,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ing their approaches to reconciling fetal protection and women’s reproductive autonomy. It also analyzes Taiwan’s current abortion-related laws, including the Criminal Code and the Genetic Health Act, identifying gaps between these laws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andards. A trimester-based adjustment framework is proposed to balance the rights of fetal protection and women’s reproductive autonomy.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2010),大清新法令 1901―1911 點校本,1卷,商務印書館。
甘添貴(2019),刑法各論(上),修訂5版,臺北:三民。
王皇玉(2011),論墮胎罪,刑法上的生命、死亡與醫療,臺北:承法。
王志嘉(2017),性別、醫療與法律─案例導向討論,臺北:元照。
吳庚(2004),憲法解釋與應用,3版,臺北:自版。
吳庚、陳淳文(2014),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增訂版,臺北:三民。
吳信華(2018),憲法釋論,臺北:三民。
李建良(2006),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臺北:新學林。
李建良(2010),論憲法上保護義務與保護請求權之關係-以「不足禁止原則」的論證構造為中心,收錄於李建良,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憲法理論與實踐(四),臺北:新學林。
李建良譯(1999),「第二次墮胎案」判決:BVerfGE 88, 203-366 - Schwangerschaftsabbruch II(附不同意見書),收錄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八)》,司法院。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6版,臺北:元照。
李震山(2020),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增訂5版,臺北:元照。
李震山(2005),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臺北:元照。
林山田(2006),刑法各論上,修訂5版,臺北:元照。
林東茂(2022),刑法分則,3版,臺北:一品。
林東茂(2012),刑法綜覽,臺北:一品。
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張文貞(2010),台灣法學新課題(八)-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臺北:元照。
孫迺翊、廖福特等(2017),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臺北:新學林。
張文貞(2009),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兼論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實踐,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臺北:新學林。
張麗卿(2020),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修訂8版,臺北:五南。
梁恆昌(1993),刑法各論,13版,臺北:三民。
許育典(2022),憲法,12版,臺北:元照。
許宗力(1999),基本權的功能與審查,收錄於憲法與法治國行政,臺北:元照。
許澤天(2020),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臺北:新學林。
許耀明(2008),Vo v. France,未出生生命之刑法保護爭議案,收於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譯(一),司法院。
陳新民(2015),憲法學釋論,修正 8 版,臺北:自版。
陳隆志、黃昭元、李明峻、廖福特(2006),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臺北:前衛。
廖福特(2013),聯合國與人權保障-監督機制、條約內涵、台灣實踐,臺北:新學林。
廖福特(2010),不受酷刑作為權利-以國際標準建構我國憲法規範,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7輯下冊,臺北:新學林。
蔡墩銘(2001),刑法各論,4版,臺北:三民。
(二)專書論文
李震山(1997),從憲法觀點論生命權之保障,收於: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46,臺北:元照。
李震山(2023),人性尊嚴的憲法意義-回顧與反思,收於:法學思索與社會實踐-華岡法律人的志業:林信和教授七秩榮慶暨榮退論文集(上冊),頁108-110,臺北:新學林。
蔡宗珍(2005),憲法、國家權力與人性圖像-以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術之合憲性問題為中心,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433-460,臺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王志嘉(2011),生育自主權-兼論未成年人醫療決策,台灣法學雜誌,173期,頁45-49。
王澤鑑(2006),財產上損害賠償(二)─為新生命而負責:人之尊嚴與損害概念 Wamgfulbirth 及Wrongfullife,月旦法學雜誌,131 期,頁 136-150,。
王服清(2008),憲法「人性尊嚴」原則對於「人類胚胎」之保護與作用,科技法學論叢第1卷,2期,頁 67-129。
王皇玉(2008),墮胎行為胎兒未死亡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156期,頁203-214。
王皇玉(2008),墮胎罪同意問題之研究-兼評「生育保健法」草案關於人工流產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162 期,頁42-62。
吳志正(2007),論人工流產自主決定權之侵害與損害,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2期,頁1-26。
吳秀玲(2023),國家干預「生育自主權」之正當性與倫理議題,月旦醫事法報告,83期,頁7-30。
吳佳樺(2021),重返釋字第701號解釋─論不孕症夫妻「生育權」之基礎性權利,月旦裁判時報,103期,頁67-83。
吳信華(2022),「憲法訴訟法」立法之移植德國,公法研究創刊號,頁43-70。
吳家慶(2013),孩子的出生是損害?-以奧地利最高法院意外生育、意外懷孕判決為核心,法學新論,43期,頁41-78。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1期,頁39-83。
李柏翰、張竹芩(2023),被偷走的人工流產自由:「多布斯訴傑克森女性健康組織案」之國際人權法律評析,醫藥、科技與法律28卷,1期,頁93-146。
李茂生(2010),墮胎罪的法益與罪數-以早產說與殺胎說的爭議為議題,月旦法學教室,96期,頁 83-91。
李素楨(2004),臺灣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之問題與權利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期,頁15-22。
李惠宗(1999),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49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期,頁39-60。
李震山(2003),生命權,法學講座,22期,頁1-17。
李震山(1995),從憲法保障生命權及人性尊嚴之觀點論人工生殖,月旦法學雜誌,2期,頁18-25。
官曉薇(2010),溝通行動與立法言談-台灣人工流產法制之立法及修法歷程分析,中研院法學期刊,6期,頁61-128。
林忠義(2015),從胚胎法律地位談胚胎植入數目,軍法專刊第61卷,3期,頁153-172。
侯英泠(2003),「計畫外生育」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評最高法院九○年度台上字第四六八號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7期,頁63-76。
侯英泠(2002),「計畫外生命」與「計畫外生育」之民事上賠償責任之爭議,成大法學,4期,頁181-220。
翁燕菁(2014),弱者的屈辱與醫者的良知-歐洲人權法院 P. and S. v. Poland裁判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29期,頁98-110。
張淑美、陳慧姿(2007),「死後取精生子」生命權的思辨,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期,頁65-77。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四講-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7期,頁87-94。
許宗力(1996),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第6卷,1期,頁24-34。
許耀明(2010),生命的起點?從歐洲人權法院 2004 年 Vo v. France 案談起,台灣法學雜誌,144期,頁55-68。
陳仲妮(2018),從人性尊嚴面向思考之胚胎保護-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幾件涉及人性尊嚴之裁判談起,興大法學,23期,頁1-59。
陳怡凱(2012),國際法於我國內國法院之實踐,司法新聲,104期,頁28-43。
陳怡凱(2023),國際條約於德國法院之實踐-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立場為中心,台灣國際法學刊,19卷,頁7-44。
陳英淙(2002),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判決探討墮胎合法化問題,憲政時代第28卷,1期,頁66-88。
陳英鈐(2004),生物學與生殖醫學的憲法界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3期,頁281-302。
陳愛娥(2004),疾病控制的憲法問題-以我國政府在SARS事件中的應變措施作為反省基礎,月旦法學雜誌,105期,頁31-47。
陳愛娥(1997),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58 期,頁65-82。
曾榮梅(2014),台灣心智障礙社群之媒介圖像的社會形象探究,設計學報第19卷,3期,頁23-40。
程明修(2002),胎兒與生命權保障主體間之憲法論證難題,東吳法律學報第13卷,2期,頁1-29。
黃昭元(2009),平等權與自由權競合案件之審查─從釋字第649號解釋談起,法學新論,7期,頁17-43。
黃舒芃(2016),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13卷,1期,頁85-129。
葉俊榮(2024),基本權利的憲法論辯-憲法解釋的限制與突破,中研院法學期刊34期,頁1-39。
雷文玫(2007),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為何人類胚胎不應該是權利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1期,頁51-91。
廖元豪(2022),墮胎是人權還是殺人?誰說了算? ──美國最高法院墮胎系列判例之演進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331期,頁110-133。
廖福特(2011),國家積極義務與私人生活保障-歐洲人權法院 2010 年相關判決之檢視,台灣法學雜誌, 180 期,頁45-67。
廖福特(2007),國際人權法:第一講 國際人權法典-建構普世人權範疇,月旦法學教室,54期,頁88-100。
樊林(2000),生育權探析,民商法學,9期,頁95-101。
謝庭晃(2009),論刑法對胎兒生命法益之保護,華岡法粹,34期,頁45-78。
(四) 碩博士論文
丁柔方(2024),從胎兒之生命權及婦女之生育自主權論墮胎罪之存廢,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許家華(2007),由生育自主權重新檢視自願墮胎行為之相關法規範,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妮(2017),胚胎保護與基本權衝突-兼論國家對胚胎之保護義務及其司法審查,東吳大學博士論文。
陳怡凱(1995),基本權之衝突-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岳玲(2021),生育自主權與墮胎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五)研討會論文
張文貞(2011),兩公約與一般性評議,國際人權公約研討會。
陳仲嶙(2017),我國憲法上未列舉權利之發展,載:司法院大法官106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憲法上未列舉之權利(上)。
黃昭元(2015),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104年度學術研討會。
(六)網路資料
許仁碩,子宮是國家的:富國強兵,日本強制絕育的悲歌,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907178(最後瀏覽日:2024年9月16日)
陳凱俊,還女性身體自主權,紐西蘭正式通過墮胎除罪化,2020年3月19日,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319edi024(最後瀏覽日:2024年10月18日)
新華僑網,加拿大為何沒有保障墮胎權的法律,2022年6月29日,https://cfcnews.com/332947/(最後瀏覽日:2024年10月18日)
楊虔豪,南韓「墮胎罪」違憲(上):遲到66年的除罪釋憲,2019年4月12日,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752431(最後瀏覽日:2024年10月18日)。
黃筱秦,一公升的眼淚,淺談流產,彰化基督教醫院生殖醫學中心,2023年5月5日,https://www.cch.org.tw/CCHIVF/information_detail.aspx?Id=56 (最後瀏覽日:2024年12月19日)。
(七)其他
法務部(2009),人權大步走計畫—落實『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種子培訓營總論講義,講義紙本序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Chao-Ju Chen(2006), Mothering under the Shadow of Patriarchy: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Motherhood and Its Discontents in Taiwan,1 Nat'l Taiwan U. L. Rev. 45,92.
Diya Uberoi and Maria de Bruyn(2013), Human rights versus legal control over women’s reproductive self-deter- mination, Health Hum Rights 161, 174.
Ronald Dworkin(1993), Life's Dominion: An Argument about Abortion, Euthanasia, and Individual Freedom, Vintage Publishing.
Rosamund Scott, Risks, Reasons And Rights(2015):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And English Abortion Law, Medical Law Review, Vol. 24, No. 1, 1,33.
Strong, Carson(1997), Ethics in Reproductive and Perinatal Medicine, Pennsylvania:Yale Univers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