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詩意
Lee, Shih-Yi
論文名稱: 未來在中國巨靈之外- 臺灣高中國文教科書研究(1999-2023)
A Study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Chinese Textbooks in Taiwan (1999-2023)
指導教授: 蔣為文
Chiung, We-Vi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0
中文關鍵詞: 解殖臺灣高中國文教科書臺灣本土意識一綱多本東亞漢詩
外文關鍵詞: Decolonization, Taiwan high schools’ Chinese textbooks, Taiwanese indigenizations, Sinosphere, East-Asian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自1999年以來,臺灣高中國文教科書內容的變化,主要是以「臺灣本土意識」為主。1999年是高中教科書甫開放為一綱多本的一年,自此,臺灣教科書從國家統編本的國定制度一綱一本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審定制度的一綱多本。然而,這將近25年的時光,原以為是更加多元開放的教科書內容卻變得越來越相像,是哪些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此外,經過本論文的資料收集與考察後發現,25年來高中國文教科書的變化雖不甚大,但在「臺灣本土意識」的主軸上仍然有些許的進步。從統編本的教科書中只有一篇連橫的〈臺灣通史序〉到2018年新課綱實施後,中國作家比例約為63%,臺灣地景的選文比例約為33%,顯現出雖然中國與臺灣的作家與地景選文仍有所失衡,但臺灣的作者與地景選文均較過去而有所突破,皆超過30%。最重要的,本論文的最後一章係以「東亞漢字文化圈」為軸線,若以「去中國化」的思維看教科書中的古典文言文選編,其實東亞不少國家都有古典漢文的作品,教科書的古典漢文作品應可打破以中國為主的研讀。史書美認為,「我們都在海底的世界裡合而為一」,是以揭示了台灣海島地位的能動性。因此,在古典詩歌方面,筆者建議選編越南文學的古典漢文詩歌;翻譯文學的部分,則建議選編越南近現代作家武重奉短篇小說的《紅運》。從海洋觀點出發,只有不再只侷限「中國古典文言文」的選文研讀,納入其他國家的古典漢文作品並增加翻譯文學的作品,才能更加豐富臺灣高中國文教材的內容,以更為開創的國際視野,培養更具多元文化觀點的現代公民素養與語文學習。

    SUMMA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Chinese textbooks in Taiwan since 1999, mainly focusing on indigenization. 1999, the year that high school textbooks were free to be edited by the publics, is different from only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past. However, in the past 25 years,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which was supposed to be more diversified and varied,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imilar. In the textbooks,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writers is about 63%, and the proportion of Taiwanese landscape essays is about 33%, showing that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an imbalance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writers and landscape selections, Taiwan's authors and landscape selections have made breakthroughs compared with the past, both exceeding 30% in 2019.
    Key words:Decolonization, Taiwan high schools’ Chinese textbooks, Taiwanese indigenizations, Sinosphere, East-Asian litera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 v 目錄 vi 圖目次 vii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寫作目的 1 第二節 現象與問題意識 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8 第四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41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大綱 42 第貳章、巨靈仍在:高中教科書的審訂制度 44 第一節 教科書的編輯制度 44 第二節 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改變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刪減 63 第三節 高中國文教科書的內容 76 第參章、中國巨靈消逝了嗎?從1999年開放迄今的一綱多本的內容 109 第一節 108新課綱以前的教材內容:1999年至2018年一綱多本教材的展現 111 第二節 108新課綱之後(2019年迄今)的高中國文選文特色 159 第三節 108新課綱之後的白話文選文演變與翻譯文學選讀的缺乏 180 第四節 比較臺灣與馬來西亞大馬獨中的高中《華文》教科書 185 第肆章、在中國之外,以臺灣為主 188 第一節 不再以中國為主的實踐:東亞古典漢文的選編 190 第二節 世界的公民:翻譯文學的增加 206 第三節 教科書編輯制度的公商協力:國家教育研究院編輯委員與出版商的角色 21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219 參考文獻 225

    參考文獻
    (1)史料
    (越南)吳士連編(1479)。大越史記全書。
    (越南)黎崱(越南語:Lê Tắc)。安南志略:海外紀事(越南语:An Nam chí lược)。
    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司馬遷(西元前91年)。史記。
    (中國)范曄(445)。後漢書。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委員會編(2014)。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中
    國上海: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委員會編(2014)。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中
    國上海:上海古籍。
    立法院公報(1943年)。第124期。立法院秘書處編印。參考自「立法院議事暨
    公報資訊網」,網址:https://ppg.ly.gov.tw/ppg/。
    立法院公報(1942年)。第127期。立法院秘書處編印。參考自「立法院議事暨
    公報資訊網」,網址:https://ppg.ly.gov.tw/ppg/。
    立法院公報(1944年)。第129期。立法院秘書處編印。參考自「立法院議事暨
    公報資訊網」,網址:https://ppg.ly.gov.tw/ppg/。
    立法院公報(2013年)。立法院第八屆第3會期第3次院會國是論壇。立法院公
    報處編印。參考自「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網址:https://ppg.ly.gov.tw/ppg/。
    教育部(2023)、(2011)、(201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電子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輯(1934)。第一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中國上海:
    上海商務。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輯(1948)。第二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中國上海:
    上海商務。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輯(1957)。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
    書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輯(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輯(1987)。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
    書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輯(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1993)。選文研究:中小學國語文
    選文之評價與定位問題。臺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發行,甄曉蘭主編(2019)。108新課綱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科課程地
    圖發展與應用成果彙編。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發行,甄曉蘭主編(2021)。高級中等學校素養導向教學理念與實踐:語
    文暨社會科學領域。臺北:五南。
    教育部國教署主編(2020)。教育部國教署108年教育年報。臺中:教育部國教
    署。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等編著(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
    北:教育部。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等編著(2014)。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與社會領域課
    程綱要。教育部未出版。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等編著(2015)。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與社會領域課
    程綱要微調參考資料。教育部未出版。

    ( 2 ) 課本教材
    楊翠主編(2020)。高中國文01。臺北:奇異果出版。
    楊翠主編(2020)。高中國文02。臺北:奇異果出版。
    楊翠主編(2020)。高中國文03。臺北:奇異果出版。
    楊翠主編(2020)。高中國文04。臺北:奇異果出版。
    謝佩芬主編(2019)。高中國文第一冊。臺北:龍騰出版。
    謝佩芬主編(2019)。高中國文第二冊。臺北:龍騰出版。
    謝佩芬主編(2020)。高中國文第三冊。臺北:龍騰出版。
    謝佩芬主編(2021)。高中國文第四冊。臺北:龍騰出版。
    謝佩芬主編(2021)。高中國文第五冊。臺北:龍騰出版。
    顏瑞芳主編(2022)。高中國文第一冊。臺北:三民出版。
    顏瑞芳主編(2023)。高中國文第二冊。臺北:三民出版。
    顏瑞芳主編(2020)。高中國文第三冊。臺北:三民出版。
    顏瑞芳主編(2021)。高中國文第四冊。臺北:三民出版。
    顏瑞芳主編(2021)。高中國文第五冊。臺北:三民出版。
    宋隆發召集人(2021)。高中國文第一冊。臺南:翰林出版。
    宋隆發召集人(2021)。高中國文第二冊。臺南:翰林出版。
    宋隆發召集人(2020)。高中國文第三冊。臺南:翰林出版。
    宋隆發召集人(2020)。高中國文第四冊。臺南:翰林出版。
    宋隆發召集人(2023)。高中國文第五冊。臺南:翰林出版。
    宋隆發召集人(2023)。高中國文教師手冊(五),頁1-12。臺南:翰林出版。
    須文蔚等人編輯(2021)。高中國文。臺北:翰林出版。
    何淑貞、李癸雲等人(2020)。理想的讀本:國文3、4。臺北:時報文化。

    (3)專書
    台灣教授協會編(2010)。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臺北:
    前衛出版。
    史明(2017)。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前衛出版。
    方耀乾(2017)。臺灣母語文學:少數文學史書寫理論。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
    局。
    王飛凌(2018)。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臺北:八旗
    文化。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7)。教科書制度與影響。臺北:五南。
    朱雁冰翻譯,Carl Schmitt原著(2008)。霍布斯國家學說中的利維坦。中國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
    史書美等人著(2016)。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臺北:麥田。
    石源華、胡禮忠主編(2005)。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中國: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李筱峰(2006)。與馬英九論臺灣史。臺北:玉山社,頁140-141。
    李永熾、李衣雲合著(2019)。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臺北:游
    擊文化。
    李時人(2009)。東亞漢字文化圈:各國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中國香港:香港
    大學。
    吳介民(2015)。第三種中國想像。新北:左岸出版,初版五刷。
    吳介民等人著(2017)。吊燈上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臺北:左
    岸文化。
    吳介民翻譯,Albert. O. Hirschman著(2021新版)。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 Perversity, Futility, Jeopardy。臺北:左岸文化。
    吳叡人(2016)。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新北:衛城出版。
    金文京(2022)。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新北:衛
    城。
    林玉体(2002)。臺灣教育的主體性。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林玉体(2003)。臺灣教育史。臺北:文景。
    林央敏主編(1998)。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臺北:前衛。
    林桶法(2018)。臺灣在民國,頁7。臺北:前衛出版。
    林豐民主編(2022)。東方文學研究集刊第十集。頁118-128,中國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
    若林正丈Masahiro wakabayashi(2016)。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
    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夏露翻譯(2021)。紅運。中國:四川文藝出版社。
    張德明(1995)。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出版社。
    陳鴻圖主編(2020)。課綱中的臺灣史。新北:臺灣商務。
    陳惠齡(2020)。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臺北:萬卷樓。
    祈立峰(2019)。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新北:聯
    經。
    謝世宗(2019)。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新
    北:群學。
    劉道捷翻譯,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son著(2020)。自由的窄廊The Narrow Corridor。臺北:衛城。
    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所主編(2011)。第一屆東亞漢文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出版。
    國立編譯館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主編(2010)。東亞地區課程改革脈絡下: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楊芳枝、黃淑玲、游美惠等人著(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高雄:巨流。
    楊芳枝(2023)。臺流•華影:中國霸權下的臺灣電視劇文化、性別與國族。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蔣為文(2005)。語言、認同、去殖民。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語研究室。
    蔣為文( 2017)。越南魂:語言、文字與反霸權。臺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蔣為文主編譯(2020)。越南現代文學(原著為越南阮登疊)。臺南:亞細亞國
    際傳播社。
    蔣為文(2021)。越南心適代(臺、華雙語版)。臺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康培德(2016)。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
    湯志傑等人著(2019)。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臺灣出發的反省。臺北:
    臺大出版。
    許寶強等人選編(2004)。解殖與民族主義。中國:中央編譯出版。
    楊孟軒(2023)。逃離中國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董金裕著(2014)。統編本國中、高中國文教科書叢談。臺北:萬卷樓出版。
    齊邦媛(2017)。霧起霧散之際。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齊邦媛(2018)。巨流河。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臺灣女學會等人著(2012)。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高雄:巨流出
    版。
    臺灣文學研究會主編(1989)。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
    集。臺北:前衛。
    戴寶村(2006)。臺灣政治史。頁297-386。臺北:國立編譯館。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2002)。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臺北:中研院。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2004)。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臺北:中研
    院。
    Alif Derlik(阿里夫德里克)著、馮奕達翻譯(2018)。殖民之後?臺灣困境、
    「中國」霸權與全球化After Colonialism?Taiwan’s Predicament, “China’s
    Hegemony and Globalization。第二章,頁85-93。新北:衛城出版。
    Allen Chun(2017),Forget Chinesenes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等人譯
    (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新北:群學出版。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翻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
    散布 (新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臺北:時報出版。
    Benedict Anderson(1990、2006 reprint). Language and Power. USA:Equinox
    Publishing. 12-13.
    Christopher Goscha著,譚天翻譯(2021)。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臺北:聯經。
    David Harvey著,王志弘翻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臺北:群學出版。
    Edited by Kaisa Hahl, Pia-Maria Niemi, Rita Jhonson Longfor and Fred Dervin
    (2015). Diversities and Interculturality in textbooks. Cambridg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Iris Marion Young著(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臺北:商周出版。
    James Joyce著,莊坤良翻譯(2020)。都柏林人Dubliners。臺北:聯經。
    Jacques Rancière(2004).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with an afterword by Slavoj
    Žižek). New York:Continuum. 12-13.
    Jacques Rancière著,楊成瀚、關秀惠翻譯(2021)。感性配享:美學與政治La
    Partage du Sensible。臺北:城邦。
    Melissa J. Brown(2004). Is Taiwan Chinese: The Impact of Culture, Power, and
    Migration on Changing Ident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ke Crang著,王志弘翻譯(2008)。文化地理學Cu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出版。
    Ngozi Adichie著,徐立妍翻譯(2020)。繞頸之物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新北:木馬文化。
    Ngozi Adichie著,施清真翻譯(2020)。美國佬Americanah。新北:木馬文
    化。
    Ngugi Wa Thiong’o(2005). Decolonizing the Mi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African Literature (English). Oxford:James Curry.
    R.W. Connell著、柳莉等人翻譯(2003)。陽剛氣質Masculinity。中國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翻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群學出版。

    (4)期刊論文
    王甫昌(Fu-Chang Wang)(1996)。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1,129-209。
    王甫昌(Fu-Chang Wang)(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National Imagination,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History: Content and Context Analyses of the "Getting to Know Taiwan" Textbook Disputes。臺灣史研究,8(2),145-208。
    王甫昌(Fu-Chang Wang)(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臺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
    王仲孚(2011)。論「高中歷史新課綱」的根本問題。海峽評論(247),54-56。
    王靜惠(2014)。愈來愈像的教科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94)。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5&edm_no=94&content_no=2302。
    史書美(2016)。何為華語語系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9(2),105-
    123。
    白亦方、盧曉萍(2005)。性別課程的回顧與前瞻,課程與教學,8(4),117-
    130。
    田啟文(1995)。靜宜語文論叢,1(2),139-160。
    朱鳳玉(2012)。從越南漢文小說看爭奇文學在漢字文化圈的發展,成大中文學
    報,38,67-92。
    吳俊憲(2021)。本土教育系統化推展及問題分析,師友雙月刊,628,14-19。
    周愚文(2006)。論我國教育類國家檔案的審選,檔案季刊,5(2),1-20。
    周愚文、王映文(2018)。我國民國38年以前教育類國家檔案分析,檔案半年
    刊,17(2),4-21。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8(4),91-116。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16(3),31-58。
    林吟霞(2010)。課程改革理念、教科書與教學實踐轉化議題:臺灣觀點,2010東亞地區課程改革脈絡下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7-89。
    林安梧(1998)。「黨國儒學」的一個側面思考-以《科學的學庸》為核心的展開。鵝湖月刊,275,1-9。
    甄曉蘭(2012)。從中小學教科書發展評析我國百年課程政策之演變,課程與教
    學,15(4)。
    胡民祥(1985)。臺灣新文學運動時期「臺灣話」文學化發展的探討,原刊登
    於《臺灣文化》,(2),7-14,1985年9月。後收錄於臺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頁215-232。
    張學謙(2013)。臺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臺東大學人文學
    報,3(1),45-82。
    黃政傑、吳俊憲(2011)。從本土化論教科書政策的演進與改進。教科書百年演
    進國際學術研討會,35-53。
    陳長房(1989)。《血之花瓣》:恩古基的濁世桃源理想。中外文學,18(4),4-
    28。
    陳芳明(1989)。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臺灣春秋,7;收
    錄於陳鴻圖主編之《課綱中的臺灣史》,頁12-30。
    陳欣欣(Angelina CHIN,2018)。冷戰對於港臺的身分政治影響,文化研究,
    26,280-285。
    陳怡樺(2011)。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編纂沿革。國文天地,27(7),38-42。
    陳怡靖(2004)。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臺灣民眾的成功歸因。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223-250。
    陳惠珠(2000)。淺論臺灣意識的變遷:以高中本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化發展為例。歷史教育,7,27-39。
    陳惠珠(2015)。教科書供應制與教科書品質的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60-61。
    陳聰賓(2019)。高中英文教科書性別呈現之內容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33(2),25-44。
    陳清雲(2020)。越南李陳時代禪詩的意境,佛光人文學報,3,33-71(亦可參
    考網路電子資源「佛學數位圖書館」)。
    楊國揚、黃政傑(2020)。教科書制度的變革與挑戰。教科書研究,13(3),
    103-135。
    彭煥勝、張耀宗(2021)。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檔案審選概述,檔案半年刊,20
    (2),123-129。
    劉世鼎(Shih-Diing Liu,2018)「忘記中國性」,然後呢?在分斷體制內的思
    考,文化研究,26,286-297。
    劉蔚之(2020)。教科書研究手冊書評。教科書研究,13(2),151-158。
    蔣為文(2017)。越南民族獨立運動對台灣的啟發。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3
    (4),75-92 。
    蔣為文(2014)。改寫臺灣新文學史:臺語白話字文學選集出版頭尾研究。喙講
    臺語˙手寫臺文,237-262,臺南市:亞細亞國際傳播。
    顏崑陽(2009)。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
    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9,1-47。
    戴寶村(2004)。臺灣史基本書籍簡介。新使者,80,19-22。
    葉碧苓(2011)。臺灣書法教育先鋒:吳福枝書法之研究。臺灣美術期刊,86。
    葉石濤(1977)。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14)。
    許甄倚(2012)。平凡中的非凡:吳爾芙的日常生活書寫與瑣碎政治。英美文學
    評論,20, 97-129。
    許靜宜、潘莉瑩(2021)。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
    色,選材電子報,320。
    莊坤良(2003)。〈遊岩〉:喬伊斯的愛爾蘭後殖民眾生相。中外文學,31
    (11),186- 214。
    歐宗智(2003)。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漢詩初探。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
    館館刊,9(3)。
    邱子修(2010)。臺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7,
    251-273。
    董金裕(1992)。國中國文課本是怎麼編出來的-兼對若干問題做澄清。國文天
    地,7(11)。
    李麗卿(1990)。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教育研究期刊,32,
    449-466。
    謝澤穎(2021)。法國東亞學院藏越南漢籍略述,漢學研究通訊(40)4,43-50。
    韓一宇(2002)。陳匪石譯《最後一課》與胡適譯《最後一課》考略,Academic
    Journal,158-167。
    Adele N. Norris(2007). An Intersectional Perspective in Introductory Sociology
    Textbooks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A Case Study, Race, Gender & Class (pp.333-344). Vol.14, No.1/2.
    Eve Tuck and K. Wayne Yang(2012). Decolonization is not a metaphor, Decolonization: Indigeneity, Education & Society ( pp. 1-40).Vol. 1, No. 1.
    Edward Freidman(2009). Chinesenes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pp. 57-67. Vol. 16, SPECIAL ISSUE(2009). Published b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Susanne V. Knudsen(2006). Intersectionality - A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Minority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Textbooks. Caught in the Web or Lost in the Textbook?(pp. 61-76). Caen:IARTEM.

    (5)學位論文
    博士論文
    楊翠(2003)。鄉土與記憶:70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臺灣的發展。國立臺灣師大臺文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顏慶祥(1997)。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明賢(2017)。戰後臺灣的再中國化(1945-1991)。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博士
    論文,未出版,臺中。
    金智(2008)。蔣經國與臺灣黨國體制的建構(1949-1952)。國立成功大學歷史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佩蓉(2020)。從民間關懷到歷史書寫──跨時代文人的臺灣文學史建構。國
    立政治大學臺文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清雲(2023)。越南《李陳詩文》佛教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佩芊(2021)。越南廣東人之語言能力、態度、使用及保存:以越南胡志明市
    第五郡為研究範圍。國立成功大學臺文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文景(2016)。清末中南半島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

    碩士論文
    王日吟(2011)。臺灣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變遷(1945-2011)。國立中興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宜琳(2019)。高中國文教材小說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文教學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王子夫(2019)。高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分析研究。淡江大學課程教學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王琦(2020)。新南向文化政策之反思-「赤道二三五:東南亞文學論壇個
    案」。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呂雨珊(2019)。從教育的角度看教育:普通高中「文化基本教材」定位之辯
    證。國立臺灣師大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青霞(2006)。臺灣三大民變書寫研究:以古典詩文為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何保倫(2013)。馬來西亞獨中華文課本馬華文學教材編選研究。國立臺灣師大
    應用華語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佳龍(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臺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
    1983-1986。國立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秀娟(2010)。張李德和的生活美學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
    蔡明賢(2009)。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國文教學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俞文婕(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教科書編寫與審定運作之影響:以社會領
    域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靜文(2014)。政黨輪替與文化價值的爭奪:以「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與高中
    國文教育爭議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柏宇(2019)。戰後臺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1952-2019)。
    國立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煒林(2016)。課綱與國族認同:探討1997年國中教科書改革的影響。國立
    臺灣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銘凱(2004)。文學教育的臺灣本土化: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材中臺文作品的
    編選及臺灣文學師資之培育。國立臺灣師大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蔡丕暹(2005)。Hō-ló臺語文讀寫課程 ê 設計:以臺東高中「鄉土文學」選修
    課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蘇雅莉(2004)。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
    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黎玉山(2006)。越南陳朝竹林禪派之研究。佛光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宜蘭。
    胡薇倫(2008)。臺灣高中國文選文典範之遞嬗現象探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6)報紙雜誌與網路
    日本名古屋大學電子資源網站,網頁
    https://toyoshi.lit.nagoyau.ac.jp/maruha/siryo/shiji113.html。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頁
    https://www.ceec.edu.tw/unithome?psid=0J129606443348127072。
    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請見網址
    https://www.naer.edu.tw/upload/.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圖書館」網址:https://catalog.naer.edu.tw/webpac/。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電子資源,〈大觀義學與板橋林家〉,網址: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78/1079。
    教育部國教署(2021)。高中學科資源平台,網址https://ghresource.mt.ntnu.edu.tw/nss/p/About03。
    教育部國教署學科資源平臺(2020)。108年度成果報告與109學年度工作計畫,請見「工作圈-108成果報告(行政協作組)」,網址https://ghresource.mt.ntnu.edu.tw/nss/p/About03。
    臺灣文學學會(2017/3/11)。「2017臺文青年論壇:臺灣文學體制化20年」臺北首場快報,http://www.atl.org.tw/2017-forum-m-taipei-2/。
    僑務委員會的僑務電子報(2021/8/1)。《臺灣文學的搖籃:馬來西亞推動臺灣文
    學》 的第二階段講座課程,請參考網路:
    https://ocacnews.net/theme/4/article/286543。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4/4)。〈高中課文收錄中國作品,臺灣社抗議〉,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3654。
    自由時報電子報(2021/1/11)。「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於高級中等學校一年
    級開始實施後3年(即111學年度)施行。」請見,網址
    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2101/202101112027486.html。
    自由時報電子報(2021)。〈本土語言將納國高中必修師資準備好了?〉,網址請見:https://tw.news.yahoo.com。
    中時新聞網新聞(2017/9/5)。「臺灣國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finance.html。
    中國時報網路新聞(2017/10/16)。學者:尊重歷史 不能矇上眼睛,網址如下:
    https://tw.news.yahoo.com/-215003986.html。
    今周刊(2023/5/3)。臺中一中「烯環鈉」文宣被罵翻,涉歧視原住民校長、全
    班道歉了,請見以下的新聞連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5/post/202305030066/。
    羊正鈺(2017/10/29)。高中文言選文15篇出爐:除了〈臺灣通史序〉出局,還
    多了哪幾篇?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2152,關鍵評論網。
    衣若芬(2021/12/27)。新漢文化圈的預言,網址:https://www.lofen.net/。
    呂正理(2022/2/14)。我對108課綱的看法及建議,兼論兩岸教科書的異同
    (一)國文部份,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
    馬來西亞「董總E起學線上學習平台Dong Zong E-Learning」,網址:
    https://moodle.dongzong.my/course/。
    李敏勇(2019)。《戰後臺灣現代詩風景》:從鄭愁予的〈錯誤〉談教科書選讀
    詩,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0119,2019/06/08。
    李佳燕(2017)。關於高中國文課本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352770338154107/posts/1376347695796361/?locale=hi_IN。
    林皇德(2017)。教科書改革繞了一大圈,卻因「大考取向」的選文又回到原
    點,關鍵評論網,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196。
    蔣為文(2011)。改寫臺灣新文學史:臺語白話字文學選集出版頭尾研究,文章
    請見網址http://ebook.de-han.org/ktg/online/bunchiunn/C07.pdf。
    蔣為文(2014)。「還我母語教育權」本土語文爭列國中必修,文章請見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02914。
    蔣為文(2015)。臺灣羅馬字協會 ê 時代意義 kap 任務,文章請見網址:http://www.tlh.org.tw/2015/chuliau/tlh_siaukai.pdf。
    蔣為文(2017)。從漢字文化圈看語言文字與國家認同之關係,文章請見網址:
    http://2017s.pbworks.com/w/file/fetch/120804900/s15-%E5%BE%9E%E6%BC%A2%E5%AD%97%E6%96%87%E5%8C%96%E7%9C%8B%E8%AA%9E%E8%A8%80%E6%96%87%E5%AD%97.pdf。
    向陽(2011)。朗讀臺語詩〈阿爹的飯包〉,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nr952_BqQ。
    何則文(2017/8/17)。誰說文言文一定是中國文學?讀古文,也可以國際化,天下文化獨立評論網,網址如下: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9/article/6000。
    釋淨如。越南陳太宗禪風特色之初探,華嚴專宗學院,可參考網路資源: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df。
    董峰政(2003)。臺灣文學概論:以民間、古典、創作文學為例,參考網
    頁資料http://www.dang.idv.tw/2003summer/20031118.htm。
    劉承賢(2010)。向陽〈阿爹的飯包〉作品導讀,參考網頁資料
    https://toolkit.culture.tw/literatureinfo_155_133.html。
    薛家明(2021/5/9)。觀點投書:教科書是最經濟的教育投資,參考新新聞電子網路:https://www.storm.mg/article/3660001?mode=whole。
    雲林縣 106 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團語文學習領域本土語言輔導小組(2016)。
    「優良教學實踐案例甄選」教學設計,參考網頁資料
    http://163.27.155.30/~school/uploads/tad_web/tmp/14389/%E6%9C%AC%E5%9C%9F%E6%95%99%E6%A1%88%E8%A8%AD%E8%A8%88%E7%AC%AC%E4%BA%8C%E5%90%8D.pdf。
    蘋果日報(2017)。普通高中國文的文言文選這15篇,網址如下: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71029/J56CBBCEMALBZ2A3WPEVWOHZCU/
    三民出版社教材網站。https://elearning.sanmin.com.tw/Learn/TeachTextBook/Chinese。
    龍騰出版社教材網站。https://po.ltedu.com.tw/index.php/files?id=839。
    網路大學問整理之表格(2015)。https://www.unews.com.tw/News/Info/881。
    屏東縣屏榮高中95年新課綱40篇文言文篇目表、國編版、翰林版網站(2006)。http://gs.prhs.ptc.edu.tw/new_folder/learning-date.htm。
    臺灣書源網(2011)。http://taiwanbooksource.blogspot.com/2011/08/1619881.html。
    Yahoo論壇的讀者投書(2019/2/18)。極簡越南史:越南戰神李常傑,網址請參
    考以下:https://tw.news.yahoo.com/。
    越南人民報(2012/10/24)。武重奉作家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網址如下:
    https://cn.nhandan.vn/%E6%AD%A6%E9%87%8D%E5%A5%89%E4%BD%9C%E5%AE%B6%E8%AF%9E%E8%BE%B0100%E5%91%A8%E5%B9%B4%E7%BA%AA%E5%BF%B5%E6%B4%BB%E5%8A%A8-post3270.html。
    澳洲國立大學New Mandala電子報(2018/11/20)。請見以下網頁資料:
    https://www.newmandala.org/vietnamese-colonial-republican-the-political-vision-of-vu-trong-phung/。
    美國LA Times「洛杉磯周報」(2003/1/12)。Wh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knock heads,請見以下網頁資料:
    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2003-jan-12-bk-prasso12-story.html。
    李詩意(2022)。〈越南作家武重奉小說《紅運》中的男人與女人The Men and Women in Vũ Trọng Phụng’s Novel ‘Dumb Luck’〉,「第五屆臺越人文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辦。詳細研討會資料請見以下官方網站:https://cvs.twl.ncku.edu.tw/index.php?option=module&lang=cht&task=pageinfo&id=278&index=1。
    Kristin I. Helland(2013). Wring in Giguyu: Ngugi wa Thiong’o’s search for African authenticity. 參考文章來源網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6796287_Writing_in_Gikuyu_Ngugi_wa_Thiong'o's_search_for_African_authenticity。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6-12-01公開
    校外:2026-12-0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