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家如 Lin, Chia-Ju |
|---|---|
| 論文名稱: |
從博鰲亞洲論壇看中國與東協之政經發展:機會與挑戰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ASEAN Relations: The Case of Boao Forum for Asia |
| 指導教授: |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0 |
| 中文關鍵詞: | 東南亞國家協會 、新制度主義 、層次分析 、中國 、博鰲亞洲論壇 |
| 外文關鍵詞: | level of analysis, new institutionalism, ASEAN, China, Boao Forum for Asia |
| 相關次數: | 點閱:59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和東協在博鰲亞洲論壇中的互動模式,並對雙方未來合作關係的發展提出建議。
研究發現,無論是從投入的資源、參與論壇的人數、企業的偏好及議題的設計相比較,中國對博鰲亞洲論壇的掌控程度皆較東協高,若此一趨勢不變,未來博鰲亞洲論壇將成為一個中國主導的論壇,議題會更偏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忽略關注所有亞洲國家的發展,使得博鰲亞洲論壇的正當性遭到質疑,中國與東協的政經關係面臨危機。
為使中國和東協的合作越趨緊密,本論文認為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應降低會費的門檻,並調節議程分配和演講者國籍分配的不均,以提升亞洲國家的參與率。中國應以增進中國與東協關係的永續發展為目的,堅守博鰲亞洲論壇為一個非官方組織與開放性論壇的特色,來證明中國威脅論不會成真。東協方面則需強化自身力量,提升企業及政府官員在博鰲亞洲論壇的參與率,提倡讓博鰲亞洲論壇回歸到亞洲價值,以左右論壇的制度性措施,如此將使雙方的政經發展在互賴的基礎上更加頻繁與穩定。
The study testif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 Boao Forum for Asi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Compared with resources, members, enterprises and issues, the thesis explores that China gains more power than ASEAN in all aspects. We also find that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s prosperity of China. If BFA continues inclining to China and ignoring the demand of all Asian nations, the condition of unbalanced power will damage China-ASEAN’s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fellowship of China-ASEA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BFA board should reduce the fee of membership, and adjust speakers and topics for discussion. On the other hand, to promote long-term relationship with Asia nations, China must hold out BFA as an unofficial organization. Furthermore, ASEAN must strengthen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rs, and advocate Asian values.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will be more closely.
書籍
Genest, Marc A.,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nd Thomson Learning, 2003).
Huntington , Samuel P.原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初版三刷,1998年4月)。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1989).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1989).
Lane, Jan-Erik and Ersson, Svante, 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 Performance and Outcom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ease, Kelly-Kate 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J: Prentice Hall, 2nded, 2003).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Continuum, 199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Lane, Jan-Erik and Ersson, Svante 原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臺北:韋伯文化,2002年)。
Malcolm Rutherford原著,陳建波、郁仲莉譯,《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1999年)。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North, Douglass C. 原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4年)。
Russett, Bruce and Starr, Harvey 原著,張明澍譯,《國際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5年)。
Reynolds, P. A. 原著,張敏秋、劉金質譯,《國際關係學》,(台北:風雲論壇,初版,1997年)。
Waltz, Kenneth N. 原著,倪世雄譯,《人、國家與戰爭》,(上海:譯文出版社,初版,1991年)。
Waltz, Kenneth N. 原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7年)。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初版,2002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9年)。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1997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初版,1997年5月)。
田志立:《二十一世紀中華經濟區》(台北:立緒文化,初版,1998年9月),頁58-92。
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二版,2005年)。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聯邦出版社,初版,2000年)。
李英明:《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文化,初版,2005年)。
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秩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初版,2004年)。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2003年)。
陳治世:《國際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90年9月)。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台北:翰蘆圖書,初版,2001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暨大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康照祥:《中國權力遊戯》,(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初版,2002年12月)。
張祖樺:《政治改革與制度創新—中國大陸的憲政民主道路》,(台北:大屯出版社,初版,2001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二版,2003年)。
閻學通、王在邦、李忠誠、侯若石:《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1998年4月)。
韓文甫:《鄧小平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初版,1993年9月)。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0年)。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2003年)。
期刊
Amitav Acharya, “Ideas,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from the ASEAN Way to the Asia Pacific Way? ” The Pacific Review (Oxford), Vol.10, No.3 (Sep/ 1997), pp. 319-320
Crawford, Sue. E. S. and Ostrom, Elinor, “A Grammar of Institution,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Washington), Vol. 89, No. 2 (Sep./ 1995), pp. 582-600..
Dunning, John,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Columbia), Vol. 19, No. 1 (Jan./ 1988), pp. 1-31.
Hall, A. Peter and Taylor, Rosemary C. 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Guildford), Vol. 44, No. 4 (Dec./ 1996), pp. 936-957.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Lonely Superpower, ”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8, No.2(Mar./Apr. 1999), pp.35-49.
Koeble, Thomas A.,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 Comparative Politics (New York), Vol. 27, No. 2, (Jan./1995), pp. 231-243.
Moul, William B., “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Revisited, ”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Canada), Vol. 6, No. 3, (Sep./1973), pp. 494-513.
Pollack, Mark. A.,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EC Governance: The Promise and Limits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Governance (Oxford), Vol.9, No.4 (Oct. / 1996), pp.429-458.
Sheplse, Kenneth A., “Studying Institutions: Some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London), Vol.1, No. 2 (Apr./ 1989), pp.131-147.
丘啟楓:〈專訪亞洲論壇秘書長阿吉星〉,《亞洲週刊》(台北),(2001年3月),頁33-34。
包淳亮:〈江核心的建立-職務分配模式的觀點〉,《中國事務季刊》(台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第1期(2000年7月),頁92-108。
吳征宇:〈關於層次分析的若干問題〉,《歐洲》(北京),第19卷第6期(2001年12月),頁1-6。
李國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經背景分析〉,《立法院院聞》(台北),第31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70-84。
李國雄:〈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台北),第9期(2004年3月),頁14-19。
李國雄:〈瞭解東南亞:兼論中國與東協關係的意涵〉,《立法院院聞》(台北),第3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29-42。
宋鎮照:〈200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之政治與經濟評析〉,《展望與探索》(台北),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7-12。
宋鎮照:〈從博鰲亞洲論壇發展看台灣區域化因應策略〉,《立法院院聞》(台北),第32卷第7期(2004年7月),頁27-42。
宋鎮照:〈東亞政經發展加速邁向區域整合〉,《海峽評論》(台北),第155期(2003年11月),頁13-17。
宋鎮照:〈東南亞區域研究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之連結〉,《政治學報》(台北),第35期(2003年6月),頁35-99。
金秀琴:〈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及對我國之影響〉,《經濟研究》(台北),第4期(2003年12月),頁1-20。
林奎燮:〈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94-111。
林欽明:〈東協區域經濟整合〉,《臺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25卷第7期(2002年7月),頁61-68。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21期(2004年9月),頁19-48。
梁正邦:〈南北韓衝突起源研究—Kenneth Waltz分析層次的運用〉,《國防雜誌》(台北),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77-87。
胡至沛:〈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台北),第11卷第1期(2001年12月),頁145-162。
胡興榮:〈從博鰲呼喚新亞洲意識〉,《亞洲週刊》(台北),(2001年3月5日),頁28-31。
秦亞青:〈層次分析法與國際關係研究〉,《歐洲》(北京),第16卷第3期(1998年6月),頁4-10。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台北),第32期(2001年12月),頁95-170。
陳之華:〈近十年台海兩岸對東協貿易之比較研究〉,《經濟研究》(台北),第4期(2003年12月),頁81-104。
陳伯賢:〈中國主導亞洲事務跨出一大步-評「博鰲亞洲論壇」正式成立〉,《中國研究》(台北),第35卷第3期(2001年3月),頁23-25。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11期(1996年11月),頁15-34。
陳敦源:〈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期(2001年8月),頁129-184。
陳鴻瑜:〈評析東協與中國籌組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1-7。
莊禮偉:〈“亞洲價值觀”與世紀之交的東南亞社會〉,《亞洲評論》(香港),第8期(1998年12月),頁152-153。
莊文忠:〈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6卷第4期(2003年1月),頁15-44。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報》(台北),第31期(2000年12月),頁171-201。
張蜀誠:〈中國推動博鰲亞洲論壇的政治經濟意涵〉,《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2期(2005年2月),頁36-51。
黃登興:〈金融風暴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未來〉,《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區域經濟發展專集》(台北),第4卷第1期(87年5月),頁38-49。
楊淩:〈中國對東協經貿概況及未來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27卷第9期(2004年9月),頁64-69。
葉衛平:〈亞洲論壇與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當代亞太》(北京),第77期(2001年10月),頁42-45。
葉懿倫:〈擺脫不了中國磁吸效應—東亞國家與中國之經貿互動現況〉,《臺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27卷第8期(2004年8月),頁48-54。
劉瑞華:〈新制度主義:返回大理論或經濟學帝國主義政治學〉,《政治學報》(台北),第32期(2001年12月),頁209-225。
蔡增家:〈冷戰後中國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71-82。
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台北),第68期(2000年8月),頁1-26。
學位論文
田國興:《我國政風機構組織設計之研究—新制度主義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呂冠頤:《現狀霸權與崛起強權互動模式之研究:一個理論與歷史的分析途徑》,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周代尉:《由新制度論探討日本預算政策之變遷:1971-2000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清照:《中國與東協國家政經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揮民:《後冷戰時期中國大陸與東協關係發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葉定國:《論台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歐賢超:《「亞洲價值」的詮釋與實踐—新加坡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研討會論文
林若雩:〈亞洲價值的再檢視:金融風暴的政治經濟分析〉,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海,1999年10月2日。
林若雩:〈評析中國於東亞高峰會之角色〉,了解崛起中的中國學術研討會,台北,2005年11月20日。
陳麗劦:〈東亞經濟安全秩序之形成與未來〉,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2005年4月28-29日。
蔡東杰:〈東協國家對亞歐會議態度之立場與策略〉,亞歐會議對台灣經濟與安全之影響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2005年5月10日。
戴萬平:〈印尼燃油補貼政策改革之政治經濟分析〉,2006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2006年4月27日。
網站
ASEAN:〈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網址:http://www.aseansec.org/18175.h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15日)。
BBC國際新聞:〈美國戰爭開支可能超過8,000億美元〉,2006年4月29日。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low/newsid_4950000/newsid_4957200/4957202.s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BBC金融財經:〈美國提交美國2007年預算案〉,2006年2月6日。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low/newsid_4680000/newsid_4687400/4687422.s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人民網:〈美國「小鷹」落腳新加坡〉,2001年3月28日。網址: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192/4803/20010328/427144.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10日)。
人民網:〈再拋「中國威脅論」,美國槍口瞄準中國〉,2001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192/3514/20010525/474299.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10日)。
人民網:〈朱鎔基出席第六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2002年11月4日。網址: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21104/858222.html(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9日)。
人民網:〈尋求共贏的平台-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述評〉,2004年4月26日。網址: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2467533.html(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5日)。
大陸情勢雙週報:〈李顯龍訪台對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之考驗〉,2004年8月5日,網址: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Periodical/MainLand/20040805_20_7285.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3日)。
中央通訊社:〈中國五千個藥廠收入抵不過一個美商輝瑞藥廠〉,2006年4月27日。網址: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Technology/cna_2006_04_27_08_01_35_716.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中新社:〈從博鰲年會熱門話題透視當前中國經濟焦點〉,網址:http://www.boao.com/xinwen/mtbd/t20040427_749822.btk(瀏覽日期:2005年1月15日)。
中國網:〈博鰲亞洲論壇第二屆年會成果回眸〉,網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boao/547967.htm(瀏覽日期:2005年1月14日)。
中國廣播網:〈龍永圖:未來博鰲亞洲論壇將以企業為主體〉,2006年4月24日,網址:http://211.89.225.4:82/gate/big5/www.cnradio.com/2004news/myjj/zj/t20060424_504198282.html(瀏覽日期:2006年6月8日)。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深化能源合作〉,網址:http://www.cafta.org.cn/shshshow1.asp?zs_id=33488(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9日)。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海外華人在臺灣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前瞻〉,網址:http://www.ocac.gov.tw/public/dep3topicpublic.asp?selno=2882&no=2882(瀏覽日期:2006年5月9日)。
中華歐亞基金會:〈中國和東協對自由貿易區各有盤算〉,網址: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305&webitem_no=561(瀏覽日期:2006年5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畫〉,網址: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dqzzywt/t175786.htm(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在中國─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時的講話〉,網址: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zgcydyhz/dycdmzrh/t25636.h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國家首腦會晤聯合聲明──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東盟合作〉,網址: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zgcydyhz/dycdmzrh/t25638.h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2005年中國外商投資報告專論〉,網址:http://www.fdi.gov.cn/common/info.jsp?id=ABC00000000000026633(瀏覽日期:2006年5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資料庫:〈按國別/地區分實際外商投資額〉,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5/html/R1815C.xls(瀏覽日期:2006年5月15日)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中共「新軍事革命」的意涵與形成背景〉,網址: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72(瀏覽日期:2006年4月30日)。
內審網:〈德勤全球CEO:中企不能套用西方模式〉,2005年5月27日。網址:http://www.iaudit.com.cn/hyzq/ShowNews.asp?id=35019(瀏覽日期:2006年5月8日)。
台灣省商業會:〈2004年中國吸引外資情形與未來走向分析〉,網址:http://www.taiwanchambers.net/newslist/008800/8817.htm(瀏覽日期:2005年1月14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情勢200507〉,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cnrpt/9407/02.pdf(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4日)。
多維新聞網:〈中共高層「發展」說法逐漸取代「崛起」〉,2005年12月23日。網址: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inoNews/Mainland/2005_12_22_14_36_11_340.html(瀏覽日期:2006年4月29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情勢200507〉,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cnrpt/9407/02.pdf(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4日)。
宋燕輝:〈南沙島嶼主權爭議與南海國際航行問題〉,《國策雙週刊》,第116期(1995年7月11日)。網址: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10-9/m116_5.htm(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9日)。
南方快報:〈有限理性,無限進步〉,2004年5月8日。網址: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specil_coul/Goau/Goau_001/0032.htm(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6日)。
海南省政府:〈2005年海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網址: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6/03/8018/(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高長:〈當前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未來走勢〉,《全球台商e焦點》,第29期(2005年6月28日)。網址: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06/29-101.htm(瀏覽日期:2005年12月24日)。
華夏經緯網:〈龍永圖的終極跳躍:從政府高官到民間代表〉,2003年11月4日。網址:http://big5.huaxia.com/20031104/00140889.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新京報:〈龍永圖:未來博鰲論壇將以企業為主體〉,2006年4月24日。網址: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13/78/94/13789471.html?/linkchina/20060424.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新浪網:〈博鰲亞洲論壇2005年年會將於4月22日-24日舉行〉,2005年1月9日。網址: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50119/15271305660.shtml(瀏覽日期:2005年12月31日)。
新華網:〈博鰲論壇催化海南旅遊升級〉,2004年4月23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xpo/2004-04/23/content_1435983.h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新華網:〈外交部7日例行記者會〉,2005年7月7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07/content_3189707.htm(瀏覽日期:2006年4月30日)。
新華網:〈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大看點〉,2006年4月20日。網址:http://financenews.sina.com/phoenixtv/000-000-107-105/402/2006-04-20/134157989.s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新華網:〈2006年博鰲論壇年會:中國議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2006年4月21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1/content_4458128.h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8日)。
新華網:〈龍永圖: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取得八項成果〉,2006年4月23日。網址: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8606/2006/04/23/106@1014407.h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新華網:〈博鰲論壇催化海南旅遊升級〉,2006年5月7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xpo/2004-04/23/content_1435983.htm(瀏覽日期:2006年5月7日)。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全球台商服務網:〈各國總體經濟指標-GDP〉,網址:http://twbusiness.nat.gov.tw/xls/sec8.xls(瀏覽日期:2006年5月14日)。
顧瑩華:〈東協加一的發展及對台灣的衝擊〉,《全球台商e焦點》,第24期(2005年4月),網址: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04/y050424.htm(瀏覽日期:2005年12月1日)。
連文榮:〈東協內部之競爭與合作—由貿易面與國外直接投資談起〉,《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25期(2004年9月)。網址:http://sear.cier.edu.tw/jour/all25/pub_column25.doc(瀏覽日期:2006年5月14日)。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http://www.cafta.org.cn/index.asp
中國海關綜合統計司: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400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index.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default.htm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貿局:http://www.moea.gov.tw/index.htm
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DI)資料庫:http://devdata.worldbank.org/data-query/
北京週報: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http://www.crossstrait.org/version1/
南方快報:http://www.southnews.com.tw/
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http://enadm.url.com.tw/ind/
國策研究院:http://www.inpr.org.tw/
博鰲亞洲論壇:http://www.boaoforum.org/html/home.asp
達沃斯論壇:http://www.wefor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