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樺瑩
Shie, Hua-Ying
論文名稱: 臺灣女作家的倖存與創傷書寫:以賴香吟、胡淑雯、陳雪、陳怡如為核心
Survival and trauma writing of Taiwanese female writers: focusing on Lai Xiangyin, Hu Shuwen, Chen Xue, and Chen Yiru
指導教授: 蘇敏逸
Su, Min-Y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倖存與創傷賴香吟胡淑雯陳雪陳怡如
外文關鍵詞: Survived and Trauma, Lai Xiangyin, Hu Shuwen, Chen Xue, Chen Yiru
相關次數: 點閱:8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代臺灣社會不管是媒體或人民,總是關注著生活中的各種「小確幸」,而避之唯恐不及的創傷逐漸被無視了,本論文透過對倖存與創傷的視角,再次將眼光關注於倖存者與創傷的書寫,並聚焦臺灣女作家。透過賴香吟截至目前為止的書寫,梳理出其書寫歷程的轉變,從耽溺於創傷並認為文學無救贖之可能的悲傷中,轉醒至「泛倖存」的書寫,其最新作品《白色畫像》更是將「泛倖存」的眼光加深拉廣,所有人不管是否遭遇重大創傷,都是歷史時代下的倖存者,無一人是局外人。胡淑雯的書寫則是透過文字意義的不斷滑落,不固著與重複,使倖存得以有輕盈的可能。胡淑雯將純真與惡並置,使所有心計無窮疊加,將碎裂的對話與長鏡頭的逼視,以及蒙太奇剪接所造成的視覺爆破,使倖存與創傷得以不斷延異。胡淑雯亦將歷史加害者後代亦成為倖存者的觀點加入小說的敘事中,增添歷史所包覆的是所有人,而不單只受害者。加害者不戴加害者之帽,受害者無受害之位可坐,亦讓名稱的定義不斷鬆解與滑落。陳雪早期的短篇小說,透過感官書寫創傷,精彩且明確地將創傷與倖存恆久遺留於身體,且無法抹消的傷痛,細緻的以文字展演。陳雪透過不斷複寫被遺落(棄)的孩子與死媽媽的習癖,形塑其面對創傷與倖存的視角,透過性氾濫與逃避作為書寫倖存的符號展演,對愛永恆匱乏的倖存者,從出道作品《惡女書》起始,便成為其小說的固定符碼。陳怡如將記憶作為書寫的重要元素,透過記憶所含括的特質:可揀選、隨時間形變、自我保護機制的遺忘、身體記憶最為誠實……等等,將小說中的人物面對創傷所展現的倖存姿態,以人心幽微的灰色地帶暴露陷落的善與惡。記憶的多變樣貌,使小說的詮釋也有多重可能,亦展現人面對創傷與倖存樣態的多重面向。
    在四位女作家的書寫中,面對各自所關注的創傷議題,呈顯不同的倖存面貌。倖存與創傷的異質性得以被各自表述,寫作的方式與其背後所欲展露的關懷與目的性也可以同時被窺見。書寫倖存與創傷的深層意涵,除了正視創傷外,也讓書寫所蘊含的溫暖與關懷得以被理解與閱讀。

    This paper selects the works of four female writers as of 2022, and uses novels as the main genre of discussion. This thesis uses trauma and survival as the perspective of discussion. What is the life state of surviving after suffering a trauma? By exploring the state of survival, we understand the perpetuation of injury. How do people survive in a state of survival? And writing about trauma in order to be healed or redeemed? 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ssibility of mourning? Ultimately, it explores how female writers use words to construct their survival, and when facing society and readers through writing, how do they use their own hands to protect that little light of hope and get closer to the possibility of ordinary life? Lai Xiangyin's transformation from being addicted to trauma to becoming sober, as well as her writing about survival, demonstrates h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rauma and survival. Through the pictures constructed by words, Hu Shuwen unravels the words and invisible malice, giving trauma and survival a different look. By constantly rewriting the same trauma and survival, Chen Xue gains the possibility of recovery. Chen Yiru uses memory as a perspective to write about different forms of trauma and survival. Death will pass on survival again and again, and the difficulty of trauma recovery remains a huge eternal question mark.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5 第二章 賴香吟:轉生與清醒後的「泛倖存」書寫 18 第一節 在霧中散步,拼湊倖存者的主體性 20 第二節 《其後それから》的轉生與清醒 32 第三節 開啟「泛倖存」的《文青之死》 45 第四節 以「白」描傷——《白色畫像》 49 第五節 小結 69 第三章 胡淑雯:意義不斷鬆解的倖存主體 71 第一節 歷史創傷下的「變異」 73 第二節 倖存者的姿態 76 第三節 倖存者的記憶與敘事手法 87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四章 陳雪:重複的習癖書寫與倖存的狀態 105 第一節 以感官說創傷與陳雪的陰性書寫 107 第二節 倖存的習癖:被遺落(棄)的孩子與死媽媽 118 第三節 倖存的符號展演:性氾濫與逃避 128 第四節 小結 138 第五章 陳怡如:記憶所繫的倖存場域 141 第一節 記憶模態與倖存 143 第二節 創傷記憶與倖存身體的見證 150 第三節 歪斜天秤兩端:安可蕊與周敏珠的倖存狀態 154 第四節 小結 164 第六章 結論 167 參考書目 175

    一、 作家作品
    賴香吟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賴香吟:《霧中風景》臺北:印刻文學出版公司,1998年。
    賴香吟:《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賴香吟:《史前生活》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07年。
    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2年。
    賴香吟:《文青之死》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6年。
    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臺灣小說風景》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9年。
    賴香吟:《白色畫像》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22年。
    胡淑雯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6年。
    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11年。
    胡淑雯:《字母LETTER:胡淑雯專輯》,衛城出版社,2018年。
    胡淑雯:《字母會》(A—F),新北市:衛城出版社,2017年。
    胡淑雯:《字母會》(G—M),新北市:衛城出版社,2018年。
    胡淑雯:《字母會》(N—S),新北市:衛城出版社,2018年。
    胡淑雯:《字母會》(T—Z),臺北市:春山出版社,2020年。
    陳雪
    陳雪:《惡女書》,新北市:INK印刻出版,2005年7月,初版一刷。
    陳雪:《惡魔的女兒》,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初版。
    陳雪:《鬼手》,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2月,初版一刷。
    陳雪:《橋上的孩子》,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5年9月,二版二刷。
    陳雪:《陳春天》,臺北縣:INK印刻出版,2005年3月,初版。
    陳雪:《附魔者》,臺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09年4月,初版。
    陳雪:《摩天大樓》,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8月,初版一刷。
    陳雪:《無父之城》,臺北市: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初版一刷。
    陳雪:《親愛的共犯》,臺北市: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月,初版一刷。
    陳雪:《你不能再死一次》,臺北市: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6月。
    陳雪:《維納斯》,臺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2024年1月。
    陳雪:〈E事件〉,收錄於《字母會E事件》,頁28-30。楊凱麟、陳雪、童偉格、駱以軍、顏忠賢、胡淑雯、黃崇凱、黃錦樹著:《字母會E事件》,臺北:衛城出版,2017 年9 月。
    陳雪:〈J賭局〉,收錄於《字母會J賭局》,頁27-42。楊凱麟、陳雪、童偉格、駱以軍、顏忠賢、胡淑雯、黃崇凱、潘怡帆著:《字母會J賭局》,臺北:衛城出版社,2018年1月。
    陳雪:〈K卡夫卡〉收於《字母會K卡夫卡》,頁53-70。駱以軍、顏忠賢、陳雪、黃崇凱、童偉格、胡淑雯、楊凱麟、潘怡帆著:《字母會K卡夫卡》,臺北:衛城出版,2017年9月。
    陳雪:〈M死亡〉,收錄於《字母會M死亡》,頁31-47。楊凱麟、陳雪、童偉格、駱以軍、顏忠賢、胡淑雯、黃崇凱、潘怡帆著:《字母會M死亡》,臺北:衛城出版社,2018年1月。
    陳雪:〈R重複〉,收錄於《字母會R重複》,頁47-63。楊凱麟、陳雪、童偉格、駱以軍、顏忠賢、胡淑雯、黃崇凱、潘怡帆著:《字母會R重複》,臺北:衛城出版社,2018年6月。
    陳雪:〈W沃林格〉,收於《字母會W沃林格》,頁11-50。楊凱麟、胡淑雯、陳雪、童偉格、黃崇凱、駱以軍、顏忠賢、潘怡帆著:《字母會W沃林格》,臺北:春山出版,2020年2月。
    陳雪:〈X未知〉,收錄於《字母會X未知》。楊凱麟、胡淑雯、陳雪、童偉格、黃崇凱、駱以軍、顏忠賢、潘怡帆著:《字母會X未知》,臺北:春山出版,2020年2月。
    陳怡如
    陳怡如:《失去的記憶國度》,臺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12月。
    二、 專書
    David J. Morris(大衛‧J‧莫里斯)著,吳張彰譯:《凝視創傷》,臺北:三采文化,2018年。
    Michele L. Crossley著,朱儀羚、康翠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敘事心理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2004年。
    Veronica O’keane(薇洛妮卡‧歐金)著,潘昱均譯:《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新北:遠足出版,2021年。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臺北:麥田出版,2023年。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2001年。
    巴塞爾‧范德考克,李智譯:《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癒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
    克里斯蒂娃,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出版,2003年。
    克里斯蒂娃,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
    貝塞爾‧范德寇著,劉思潔譯:《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新北市:大家出版社,2017年。
    阿萊達‧阿斯曼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
    李有成、張錦忠主編:《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出版社,2010年。
    李有成:《記憶》,臺北:允晨出版,2016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柏格森著、肖聿譯:《材料與記憶》,江蘇:譯林出版社,2011年。
    茱蒂絲‧赫曼,施宏達、陳文琪、向淑容譯:《從創傷到復原:性侵與家暴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新北:左岸文化,2018年。
    佛洛姆(Erich Fromm),劉宗為譯:《逃避自由》,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15年。
    班雅明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 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班雅明著,李茂增、蘇仲樂譯:《寫作與救贖 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2017年。
    烏蘇拉‧沃爾茲著,席敏娜譯:《靈魂謀殺——亂倫與權勢性侵的創傷治療之路》,臺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23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路易斯‧布紐爾著,劉森堯譯:《布紐爾自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4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出版,1993。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1995年。
    三、 單篇論文
    Eugénia Vilela,張瑜君翻譯:〈生命政治的幽靈:流離失所的創傷移動〉《文化研究》第十一期(2010年秋季),頁92-103。
    丁乃非:〈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 (1995)〉,《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97年8月),頁48-67。
    史艾米:〈創傷歷史與集體記憶──作為交流型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15年6月),頁283-310。
    李癸雲:〈外化失落‧心理位移―西西《哀悼乳房》疾病書寫的自療性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頁147-164。
    李蘋芬:〈零雨詩的身體書寫與封閉空間〉《輔大中研所學刊 第三十九期》,頁231-258。
    李淑君:〈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 治批判〉《臺灣文學學報》第三十六期,2020 年6 月,頁53-92。
    辛佩青:〈卑賤作祟/邃─論胡淑雯小說〈浮血貓〉中階級、記憶與身體之議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0 期(2008 年10 月),頁185-201。
    林宛瑄:《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綿延之群: 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頁59-89。
    胡培菱:〈童年的倖存與殘存:過(不)去的艱難〉,《字母LETTER:胡淑雯專輯》(新北:衛城,2018年),頁10-15。
    胡正光:〈從柏格森到阿布瓦西: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1期,2007年6月,頁147-201。
    〈陳雪x 胡淑雯x 黃麗群x 黃崇凱看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青壯作家座談會側記〉《中外文學》第49卷第2期(2020年6月),頁125-140。
    施舜翔〈家庭主婦的偵探冒險:從文學作品中的主婦偵探形象談女性主義之流變〉《女學學誌》,2012年,頁225-249。
    范幸玲:〈性成癮症〉《彰化師大輔導學報》(民國89年第21期),頁135-164。
    郭家珍:〈《菩薩凝視的島嶼》中的文學見證與哀悼〉《中外文學》第四十五卷 第四期(2016年12月),頁17-45。
    孫瑞穗:專文推薦〈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悅讀楊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社),頁xvii。
    彭仁郁:〈進入公共空間的私密創傷:臺灣「慰安婦」的見證敘事作為療癒場景〉《文化研究》,頁139-196。
    黃文倩:〈唯情與不潔:臺灣解嚴後女性知識份子的社運敘事與主體困境以邱妙津〈寂寞的群眾〉、賴香吟〈翻譯者〉與《其後》為例〉《第十三屆文學與美學國際研討會》(淡江中文系出版),20013年,頁398-431。
    楊凱麟:〈薩德,200年後-惡的實踐理性批判〉《中外文學》第四十三卷第二 期(2014 年6 月),頁153-179。
    開一心:〈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第三十三卷 第十二期(2005年5月),頁155-187。
    鄧秋蓉:〈生死交界《慰安婦》中的鬼魅他者與哀悼倫理〉《中外文學》第四十三卷 第四期(2014年12月),頁133-167。
    鄭慧如:〈一九九○年代臺灣身體詩學的空間層次〉,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490。
    劉亮雅:〈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翻譯者〉為例〉《中外文學》第三十四卷第十一期(2006年4月),頁133-155。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賴香吟解嚴小說中的知識菁英和底層人民〉《中外文學》第三十九卷第四期(2010年12月),頁7-43。
    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心不在焉的母親與家庭親密關係想像:動漫與文學作品中的「死媽媽」〉《中外文學》第四十三卷第三期(2014年9月),頁139-174。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的〈島〉與〈熱蘭遮〉以及李昂的《看得見的鬼》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2009年10月,頁7-36。
    劉淑貞:〈風景的罪愆—論賴香吟小說中的抒情主體及其演化〉《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十三期,2021年10月,頁139-179。
    劉紀蕙:〈死亡驅力,或是解離之力:克莉絲蒂娃文化理論的政治與倫理〉《文化研究》第三期(2006年9月),頁85-127。
    蔣興儀、魏建國:〈瑪拉布論創傷:創傷的一般理論與受創主體的再定位〉《思與言》第55卷第1期,2017年,頁165-210。
    蕭義玲:〈死亡、其後與倖存—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中的書寫行旅〉,《世紀末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頁3-32。
    蘇榕:〈死亡∣轉生 古雷希的生命書寫〉《英美文學評論》,2009年,頁1-38。
    四、 學位論文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江碧芬:《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扶停雲:《《摩天大樓》的真實謊言——從文學作品看法意識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沈沛緗:〈從屈從到協商: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暴力敘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周慧珊:《以「愛」之名:陳雪創作歷程探析(1995-201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靜容:《陳雪小說中的精神疾病書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邱郁棻:《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和《迷宮中的戀人》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胡媛雅:《邱妙津、陳雪、張亦絢女同志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胡瑋菱:《陳雪亂倫主題小說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黃懿慧:《學運世代知識份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張淑華:《九〇年代崛起臺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靜:《括弧中的回聲:論 1990 年付臺灣小說中的獨白書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秀玲:《後二二八世代療傷進行式:臺灣小說的「創傷記憶」與「代際傳遞」》,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 。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慧蓉:《賴香吟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楷瑾:《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楊紫淇:《臺灣當代『私小說』的受容與展演——以陳雪與駱以軍為觀察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劉思坊:《解嚴後臺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賴芸騫:《新世紀臺灣女作家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胡淑雯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宜穎:《陳雪小說中的邊緣人物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蔡明萱:《愛慾、創傷與死亡——論邱妙津與陳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鍾秩維:《媒介與自白:賴香吟文學中的個人和國族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藍舸方:《死亡與迴響──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中的倖存者書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簡乃韶:《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臺灣自傳體小說潮流研究(2000-200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五、 雜誌與網路資料
    陳雪、林秀梅、莊瑞琳:〈現在是活活潑潑的陳雪〉,收錄於《字母LETTER:陳雪專輯》,臺北:衛城出版,2017年。
    陳子萱:〈病榻前凝望父親 「殘忍的是我沒問過他的一生!」〉臺北書展小說首獎賴香吟 記白色恐怖下被取消的人生-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4/post/202302010032/
    (上網時間:2023年10月16日)
    李姿穎:〈下女的越位,專訪胡淑雯:寫作是將你的舌頭贖還〉(2018年12月10日)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9768(上網時間:2023年10月16日)
    黃崇凱專訪賴香吟【自由副刊】【書與人】時間的歌-賴香吟談《文青之死》2016/06/15。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000653(上網時間:2023年10月16日)
    臺灣文學金典獎與青鳥search共同舉辦的新書訪談,時間為2022年11月11日,影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bleubook/videos/801910334256034上網時間:2022年12月16日)
    文字整理:胡淑雯、採訪:傅紀鋼,〈人物專訪 胡淑雯〉《前進》文學誌第六期(六千字完整版)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8757072/(上網時間:2022/8/1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