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筠安 Wang, Yun-An |
|---|---|
| 論文名稱: |
社區資源與活躍老化關係初探-以溫陵社區為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ommunity Resources with Active Aging: A Case Study of Wen-Ling Community |
| 指導教授: |
孔憲法
Kung, Shiann-Far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5 |
| 中文關鍵詞: | 活躍老化 、生活型態 、社區資源 、高齡友善城市 、健康城市 |
| 外文關鍵詞: | Active-Ageing, Lifestyle, Community Resources, Age-Friendly City, Healthy Cit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醫療及社會經濟的進步,人民壽命延長與出生率降低,高齡人口數量及其佔人口結構中的比率顯著增加,使得高齡化已成為本世紀世界各國主要規劃議題。WHO預估到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12億,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將從2006年的1%成長至2050年的22%,屆時高齡人口便會多於孩童人口(0-14 歲)。到2050年60歲以上的人口甚至到達20億。人口老化幾乎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現象,台灣同樣也面對相同的挑戰。我國自1993年起,高齡者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已達7%,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推估結果,2018年時高齡人口比例將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2025年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
在人口老化和平均餘命的增加,面對這樣人口老化的社會趨勢中,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ageing)的概念,並於2007年起倡導高齡友善環境。活躍老化是為了健康、參與和安全而保持一種樂觀態度的過程,藉以提升生活的品質,並讓人們的生理、社會和心理健康在整個生命過程透過社會參與實踐個人的潛力,其中活躍指的是持續地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宗教以及公民活動,並非只是限縮於身體的活動或是勞動力。在「活躍老化」的概念中,如何倡導高齡者「社會參與」及「自主活動」乃是關鍵性的議題。另外在歸納國內外研究文獻亦發現,高齡者若能依其自由意願參與休閒活動,將能從這些休閒活動獲得成就感,參與頻率越高的高齡者對生活滿意度會越高。
然而在高齡者的生活環境當中,除了家庭環境外,由家庭延伸出去的生活環境是與高齡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高齡者在鄰里生活中,良好的鄰里環境規劃是可以提供高齡者多樣的環境生活,不再局限於家庭生活。對高齡者而言,社區中所提供的資源設施是會直接涉及影響高齡者所從事的活動行為,也影響高齡者們對自身生活的滿意度。因此,從日常生活所需的的日常購物場所,與醫療相關的醫院、診所及藥局等,或是休閒綠地公園,以及提供多重資源,組織團體的社區據點等,都是對高齡者在鄰里環境中相當重要的社區資源。除了可維持高齡者生活的活動,也是社區鄰里間重要的社交活動。
因此本研究在探討活躍老化之前,若欲知高齡者從事何種活動,需先了解高齡者日常是屬於何種型態的生活,不同的生活型態可能產生不同的日常活動或休閒活動,也會影響高齡者使用何種社區資源。透過文獻回顧與問卷調查,針對高齡者使用鄰里環境之資源情況,探討旅次行為、活動頻率與資源需求等等對其晚年生活之影響,並針對其可能使用之需求進行相關探討。接著再透過各項活動與資源與活躍老化進行相關分析,進而提出往後社區規劃上之建議,以提升整體高齡友善環境。
Along with the medical and socio-economic growth, the human life span is increas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birthrate is on the de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in demographic ratio is significant increasing and it cause Aging Society become the major issue of country planning for every countr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used by the elderly, observe the usage of the resources provided by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explore their behavior, usage frequency, resources needed and impact for their old age life. And investigate the elderly needs, and then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uture of the community plann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期刊論文:
白秀雄(1976)。對當前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檢討改進。社區發展月刊,5 (8), 8-12。
朱坤連(1995)。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公教退休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芬郁(2006)。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朱芬郁(2007)。建構活躍老化為願景的高齡者學習社區,社區高齡教育的跨科技整合,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頁89-106。
何潁芬(2008)。高齡者生活型態、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麗琴(2001)。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一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世代(2003)。老年醫學(一) (老年照護與老化之一般原則。台北:台灣老年醫學會;台灣老年醫學叢書,頁28, 54, 79。
李世代(2010)。活躍老化的理念與本質,社區發展季刊132 期,頁59-72
李宗勳(2007)。從「新公共服務」及「組際學習」新視野檢視台北市社區、學區安全聯防行動方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李建興(199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120。
林可欣(2006)。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與成功老化相關之研究-以嘉義市長青學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宗毅(1994)。台中市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新龍(2000)。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49,109-115。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33,133-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
馬立文(1995)。社區環境權之研究-從社區意識、環境意識之角度。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張鍊生(1995)。老人生活型態與圖書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梁智傑(2000)。從老年人生活型態探討電動代步車設計。私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郭昱均(2004)。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臺北市。
陳月娥(1986)。鄉村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玉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教育改革工程」良藥。台灣教育,558,47-50。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42,14-16。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10 (2),109-116。
陳其南(1999)。浴火重生話農村系列之三。聯合報10月14日第六版。
曾兆興(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 (60),63-69
程健教(199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方式探討。台中師院學報,5,頁7-46
黃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内政部建 築研究所專題研究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都市計晝學會。
黃維憲(1978)。宗教組織和活動的變遷研究。民族社會學報,16,283-306。
黃璉華(1992)。老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徑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 37-47。
葉肅科(2000)。社區的形成。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網站。
鄒秀惠(1997)。嘉義地區婦女生活型態與參與繼續教育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幸真(1989)。台中市民生活型態與文化活動參與取向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慧儀(2000)。都市原住民社區類型與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29-33。
謝維杰(2007)。彰化縣國小退休教師休閒需求、休閒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Baltes, P.B., Baltes, M.M. (199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 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In: Baltes PB & Baltes MM, eds.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NY: 1-34.
Berkman, L. F., & Glass, T. (2000). 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network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In L. F. Berkman & I. Kawachi (Eds.), Social epidemiology (pp. 137– 17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e A. and Warren L. (2007). Hopes, fears and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uture: what do older people's stories tell us about active ageing? Ageing & Society, 27, 4, 465–88.
Engel, J. E., Blackwell, R.D., & Kollat, D.T. (1978)(3rd ed). Consumerbehavior. Hinsdale: Dryden Press.
Iso-Ahola, S.E. (1980).The Sos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Williamm C. Brown. Publishers.
Katz S, Ford AB, Moskowitz RW, et al. (1963). Study of illness in the aged. The Index of ADL: a standardized measure of b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 JAMA. 185,941-919
Kelly,G.A. (1978). Confusion and the clock. In F. Fransella (Ed).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1977. London: Academic Press.
Mahoney FI, Barthel D. (1965) Functional evaluation: The Barthel Index. Maryland State Medical Journal . 14, 56-61.
Plummer,J.T. (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 33-37.
Radloff, L.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3), 385-401.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oos, N.P., Havens, B. (1991). 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aging-A 20 years study of Manitobaelderly. Am J Public Health, 81, 63-8.
Rowe, J.W., Kahn, R.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143-149.
Sobel,M.E. (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s, efinition,Analy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eber, Max. (1958). Economy and Society, Vol.1. New York: Bedminster Press.
專書:
文崇一、葉啟政(1985)。人口遷移。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容等(1981)。重編國語辭典。臺北市:教育部
李增祿(2002)。社會工作概論(增訂三版)。臺北市:巨流。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臺北市:陽昇教育基金會發行:師大書苑總經銷。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1)。E.Terry Phares著。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
徐震(1981)。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黃耀榮(1989)。設計應由居民參與。臺北市:台北建築。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鄭熙彥(1982)。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市:復文。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 UNECE ] ,2012 Active Ageing Index, AAI.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 ,2002,Active Aging : A Policy Framework. Geneva :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 ,2007;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 .2010 Active Ageing: From Evidence to Action is being prepar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IAGG).
專章:
內政部統計處(2005)。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9)。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華民國九十八年。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13)。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專業者都市改良組織(1993)。台灣地區住宅社區環境問題與改善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許士軍(1988)。用行銷眼光掃瞄生活型態。臺北市:卓越雜誌。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達,「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會議論文:
楊中芳、趙志裕(1997)。中庸實踐思維初探。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臺北,5月29-31日。
鍾思嘉、黃國彥(1987)。老人生活型態對其生活滿意之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76-0301-H004-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