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雅芬 Cheng, Ya-Fen |
|---|---|
| 論文名稱: |
賴高山與賴作明漆藝研究 Kou-Shan Lai and Tjouh-Ming Lai: Art and Craft of Lacquer |
| 指導教授: |
吳奕芳
WU, Yi-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2 |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漆 、賴高山 、賴作明 、光山行 、千層堆漆 |
| 外文關鍵詞: | the history of Taiwan lacquerther, Kou-Shan Lai, Tjouh-Ming Lai, Kou-Shan store, several-layer-lacquer-paint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53 下載:1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臺灣漆器的發展與變革,以臺灣漆歷史為切入點,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後,嘗試將臺灣漆歷史從漆業、漆器二方面做有系統的歸納。在培養漆工人才部份從日人山中公創立的山中傳習所講起,提到校史演變與上課內容,引出兩位對臺灣漆器有直接關聯的人物賴高山與賴作明。賴高山創立光山行發展出千層堆漆,為漆器技法增添一種新的可能性。賴高山的樹漆畫是賴高山藝術作品的代表,從樹漆技法起談賴高山樹漆畫的主題性與獨特性。賴作明將漆陶做法簡化,讓創作漆陶更為容易,並用變塗技法為其特徵。最後將賴高山所研發的千層堆漆製法重新實驗,並進行實驗結果討論,發現從成本、硬度、乾燥時間、漆膜厚度來看,石碳酸樹脂漆是最適合做千層堆漆的原料。
This essay aim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revolution of lacquer in Taiwan.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divided into lacquer business and lacquer work, this essay hopes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the lacquer history of Taiwan. The time span starts from Japanese Occupation till the post-Taiwan Restoration. Firstly, to discuss the education of lacquer workers, this essay begins with Yamanaka’s private school built by a Japanese, Kou Yamanaka and includ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 history and its lecture content. Secondly, because of Yamanaka’s contribution, Kou-Shan Lai, a student of Mr. Yamanaka, and his son, Tjouh-Ming Lai, become representatives of Taiwan lacquer work. Kou-Shan Lai, the founder of Gaun Shan Store, transcends the barriers of tradition carved lacquerware and invents several-layer-lacquer-painting. Furthermore, Kou-Shan Lai’s lacquer painting becomes a representation of his artistic work. Seeing from the tree lacquer techniques, this essay argues the thematic types and uniqueness of Kou-Shan Lai’s lacquer painting. Later, Tjouh-Ming Lai simplifies the producing processes of Taiwan ware in order to make the creativity of Taiwan ware easier. Then, Tjouh-Ming Lai also re-examines the techniques of several-layer-lacquer-painting invented by his father, Kou-Shan Lai, and discusses his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the prosperity to the decline, the history of Taiwan lacquer has developed for almost a hundred years. Accordingly,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al preservation, to study art and craft of lacquer in Taiwan becomes necessary.
專書
中文
(明)高濂,〈燕閒清賞箋〉,《遵生八箋》,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出版社,288冊,2005。
(明)黃成,《修飾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王元山,《芳華褪盡,又一春》,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8。
王世襄,《中國古代漆器》,北京:文物,1987。
王世襄,《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編8 漆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
王世襄,《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編8 漆器》,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89。
王世襄,《錦灰堆.中國古代漆工藝》,臺北:未來書城出版社,2003。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何榮亮,《賴高山漆藝創作研究專輯》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2005。
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周功鑫,《清康熙前期款彩<漢宮春曉>漆屏風與中國漆工藝之西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周錦宏,《謝良進漆器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
林永福,《2004 中日漆藝交流展在豐原》,臺中:豐原市公所,2004。
林美臣,《王清霜漆藝創作 80 回顧》,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2001。
林美臣,《王清霜漆藝創作八十回顧展》,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1,。
林曼麗,《龢光剔彩》,臺北;故宮,2008。
林登讚,《漆彩新視界 :漆藝大師王清霜85回顧暨薪傳展》,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2006。
林輝堂,《臺灣.日本.韓國國際聯展專輯─東南美術會50界紀念展》,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2000。
洪惠冠,《98 中日漆藝交流展畫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唐永哲,《唐永哲工藝創作回顧展 論文集》,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1996年。
唐永哲,《唐永哲工藝創作回顧展 論文集》,臺灣省手工藝研究所,1996,。
索予明,《中國漆工藝研究論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索予明,《漆園外摭 :故宮文物雜談》,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索予明,《雕漆器的故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索予明,《髹飾錄解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74。
翁紀軍,《漆藝 :千文萬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翁徐得、黃麗淑合著,《尋根與展望─臺灣的漆器》,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張雲標,《漆工入門》,臺南:大孚書局出版社,1977。
張瓊慧,《黃麗淑與臺灣漆藝》,臺北:生活美學館出版社,2003。
陳文標,《中日現代漆藝交流展》,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1996。
陳火慶,《陳火慶漆器展專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陳漢中,《2008臺灣豐原八國聯展》,臺中:臺中漆藝協會,2008。
陳慧霞,《清宮蒔繪 :院藏日本漆器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陳篤正,《臺灣漆陶漆畫》,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2002。
粘銘波編,《中日韓三國美術交流展覽》,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
喬十光,《漆藝》,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喬十光,《漆畫技法與藝術表現》,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嵇若昕,《中縣現代漆器藝術》,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8。
嵇若昕,《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目錄 :漆器類》,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1995。
嵇若昕,《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目錄 :漆器類》,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1995。
黃國榮編,《賴高山樹漆藝術暨油畫紀念專輯》,臺中:臺中市文化局,1991。
黃麗淑,《陳火慶生命史暨作品集》,臺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黃麗淑,《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計劃》,南投:手工藝研究所,1996,。
黃麗淑,《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臺北:文建會,1996。
黃麗淑,《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成果專輯》,臺北:文建會,1996。
黃麗淑、翁徐得,《漆器文物保存修護調查研究報告: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時期總督府日用漆器為例》,臺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6。
黃榮茂,《化學化工百科辭典》,臺北:曉園出版社,1987。
賴作明,《2005國際漆藝大展暨漆琴樂展音樂會專輯》,臺中:臺灣漆藝協會,2005。
賴作明,《2008臺灣漆藝豐原八國聯展》,臺中:臺灣漆藝協會,2008。
賴作明,《臺灣漆陶漆畫》,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2002。
賴作明,《極致之美術─樹漆畫》,臺中:臺灣漆藝協會,2007。
賴作明,《萬世絕學裡的臺灣漆藝》,臺中:興台出版社,2005。
賴作明,《萬世絕學裡的臺灣漆藝》,臺中:賴作明,2005。
賴作明,《賴高山漆工藝脫胎立體作品集》,臺中:臺灣工藝美術家協會,2003。
賴作明,《賴高山漆工藝脫胎立體作品集》,臺中市:臺灣漆藝協會,1999。
賴高山,《2000賴高山漆畫畫集》,臺中:興台出版社,2000。
賴高山,《2000賴高山漆畫畫集》,臺中市:賴高山,2000。
日文
《新高郡營內概況》,臺中:新高郡役所,1936。
《臺中市管內概況》,臺中:臺中市役所,1934。
《臺中市管內概況》,臺中:臺中市役所,1935。
《臺中市管內概況》,臺中:臺中市役所,1936。
《臺中市管內概況》,臺中:臺中市役所,1937。
《臺中市管內概況》,臺中:臺中市役所,1938。
《臺中市管內概況》,臺中:臺中市役所,1939。
《臺中市管內概況》,臺中:臺中市役所,1940。
小松大秀,《漆工古代篇》,東京:至文堂出版社,1985。
氏平要,《臺中市史》,臺中:成文出版社,1934。
吉井隆盛,《安南漆》,臺北:臺灣山林出版社,1934。
灰野昭郎,《漆工(近世邊)》,東京:至文堂,1985。
岡山秀吉,《木材著色.ワニス.ペンキ.漆.蒔繪塗物術》,東京都:大倉書房出版社,1926。
松浦作治郎,《安南漆栽培實驗 第二回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1931。
松浦作治郎,《佛領印度支那に於ける安南漆》,臺北: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1937。
荒川浩和,《輪島塗》,京都:京都書院出版社,1983。
鈴木規夫,《漆工,中世紀》,東京:志文堂出版社,1985。
齋藤真司,《能高郡管內概況》,臺中:能高郡役所,1932。
期刊
林如鈴,〈漆文化在臺中〉,《大墩文化》,第46期,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8,頁5-8。
林美臣,〈天然漆之乾燥性〉,《臺灣手工藝》,第54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5,頁 12-14。
林美臣,〈漆高溫硬化塗裝〉,《臺灣工藝》,第2期,南投縣,臺灣工藝研究所,2000,頁11-12。
頁24-25。
唐永哲,〈一尊漆布胎造像的故事〉,《臺灣手工藝》,第22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6,頁15-16。
唐永哲,〈中國刻漆工藝〉,《臺灣手工藝》,第4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78,頁32-33。
唐永哲,〈中國脫胎漆器工藝〉,《臺灣手工藝》,第2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77,頁35-36。
唐永哲,〈近代日本的漆器〉,《臺灣手工藝》,第15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3,頁58-61。
唐永哲,〈漆器工藝展感言─並談傳統漆器製作〉,《臺灣手工藝》,第30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9,頁52-54。
唐永哲,〈福州脫胎漆器工藝之我見〉,《臺灣手工藝》,第33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9,頁23-24。
徐玉富,〈埔里天然漆與漆器發展史和現況〉,《臺灣手工藝》,第54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5,頁22-24。
翁徐得、林美臣,〈省產與日產漆膜構造與性能之研究〉,《臺灣手工藝》,第47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3,頁11-16。
翁群儀,〈蓬萊塗─臺灣漆器的文化創意〉,《故宮文物月刊》,303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六月,頁76-81。
康冠鋒,〈中國漆畫的傳承與發展〉,《文海藝苑》,南昌:江西科技師範學院,2009,七月,頁9-10。
陳慧媛,〈永遠的傳承─陳火慶的漆器〉,《臺灣手工藝》,第34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所,1990,頁32-34。
陳鏡,〈桼與匋的對話〉,《臺灣工藝》,第16期,南投縣,臺灣工藝研究所,2003,頁24-26。
傅舉有,〈漢代漆工藝〉,《臺灣工藝》,第12期,南投縣,臺灣工藝研究所,2002,頁 22-23。
黃麗淑,〈竹木漆新產品開發〉,《臺灣手工藝》,第32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9,頁51-58。
黃麗淑,〈陳火慶技藝傳習85.9~86.8〉,《臺灣手工藝》,第61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7,頁22-24。
盧崑宗,〈木製傢俱厚膜塗裝技術〉,《臺灣手工藝》,第44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2,頁32-34。
盧崑宗,〈生漆的特性及塗裝技術〉,《臺灣手工藝》,第20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6,頁53-58。
盧崑宗,〈仿生漆調塗裝於手工業之應用〉,《臺灣手工藝》,第35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0,頁4-17。
賴作明,〈傳統工藝的重要性〉,《臺灣手工藝》,第26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8頁51-52。
賴作明,〈漆文化在臺中〉,《大墩文化》,第46期,臺中市:臺中市文化局,2008,頁35。
賴作明,〈漆器與漆陶〉,《臺灣手工藝》,第28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8,頁33。
賴作明,〈雕漆製作〉,《臺灣手工藝》,第3期,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78,頁39。
報紙
〈工藝專修學校卒業式〉,《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3月24日,5版。
〈工藝傳習所 舉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10日,4版。
〈元臺中市營の工藝傳習所燒く 軍隊出動し消火に努力損害は一萬二千餘圓〉,《日日新報》1933年11月9日,3版。
〈生徒募集 臺中市の工藝傳習所て〉,《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3月27日,2版。
〈英人評陶漆器〉,《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27日,2版。
〈理研の臺灣進出 新竹に漆器工場を新設》,《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9月26日,7版。
〈新竹州 漆樹栽培獎勵〉,《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3月5日,2版。
〈資源開發活用新竹州漆樹栽培獎勵〉,《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3月5日,2版。
〈榕垣近信 添招新生〉,《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 4月22日,4版。
〈漆器工場の地鎭祭〉,《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2月2日,3版。
〈漆器界的發明〉,《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6月18日,2版。
〈臺中工藝傳習所製作品即賣〉,《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2月23日,5版。
〈臺灣に輸出漆器會社 理研が設立に乘出し〉,《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6月26日,7版。
〈臺灣の工業化に理研が乘出す 手始に漆器工業を計畫〉,《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3月12日,3版。
〈臺灣殖漆會社的申請登記〉,《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1月9日,2版。
論文
張輝雄,《臺灣傳統漆器工藝永續經營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3。
謝怡音,《賴高山天然漆藝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2002。
王佩雯《臺灣日治時期漆器的保存與修護─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漆器六組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2005。
何榮亮《傳統工藝價值在產品設計應用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