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常妙 Chang, Chang-Miao |
|---|---|
| 論文名稱: |
從法安定性與妥當性,論退稅請求之時效制度 A Research On the Statue Limitation for Tax Return Requ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bility and Adequacy of Law |
| 指導教授: |
蔡志方
Tsai, Chih-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9 |
| 中文關鍵詞: | 法安定性 、妥當性 、退稅請求權 、消滅時效 、時效制度 、程序重開 、再審 、協力義務 、形式存續力 、實質存續力 、既判力 、法明確性 、法律溯及既往 |
| 外文關鍵詞: | the stability of law, propriety, tax refund request rights, elimination time, statue limitation system, reactivate of procedures, re-examinations, obligations for coordination, sustainability of forms, actual sustainability, adjudged force, legal certain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捐稽徵法第28條修法後,於稽徵實務上,多認為不論已確定、未確定之稅捐案件,均可依該條項第2項向稽徵機請求重啟行政程序請求退稅,對於現行已踐行救濟程序案件、未經行政救濟程序而確定之案件、經行政救濟確定之案件、程序重開、再審機制、稽徵程序之申報協力義務等法制產生莫大衝擊,動搖與紊亂整個行政救濟體系之安定性。就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28條第2項內涵,分從退稅請求消滅時效沒有確定起算點、無時效限制、稽徵退稅程序之安定性、稅捐之課徵目的及使用之安定性、立法明確性原則及法律溯及既往等面向作探討,獲知該條項本身除不具備安定性要求外,更難允予期待該條文存有維繫法秩序之積極功能。
由該條項文義與立法意旨以觀,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28條第2項,係參照行政程序法第117條及第121條規定所增訂,故其本質上屬「非爭訟性」與「依職權」所發動之行政重開程序,應非納稅義務人可得據以為退還請求之法律基礎,因其相較於行政程序法第117條係屬特別法規定,故宜定位為「特殊行政程序再開」制度。
縮短時效期間乃為現行法制之發展趨勢,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28條第2項完全排除一般法律原則,作成無消滅時效制度適用之立法創舉,觀其手段方式之選擇,除未能助於實質合理妥當性目的之達成外,復失卻「法安定性」之法益衡量,基於「妥當性」與「安定性」之衡平,實宜重行檢視後作適度修正與調整。另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28條第2項規定,其法律見解之一致性與最終解釋權限應回歸司法機關,以符國家權力分立制度精神。
After the modification of Article 28 of Tax Collection Act has been made, in the practice of tax collection, most would think that regardless of certain or uncertain tax cases, requests to the tax administrations to recommence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 for tax refunds base on the second paragraph are all applicable; for cases that are currently proceeding administrative remedy procedures, that have not proceeded the administrative remedy procedures and are final, that have proceeded administrative remedy procedures and have acquired determinations, and the presently in operation methods such as the procedure reactivation, re-examinations, the cooperating obligations throughout the tax collection filing processes, the article has caused considerable impacts and confusions to the sta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remedy system. This essay researched the essence of Paragraph 2 in Article 28 of Tax Collection Act and observed from the uncertain commencement date for tax refund requests’ elimination, lack of statue limitation, stability from tax collect refund procedures, purpose of tax collection, stability from the use of tax collection, legal certainty principle and retroactivity of law; it is found that not only the article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tability, but it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o expect for it to elaborate positive effect in terms of legal function.
To observe the contents of Article 28 of Tax Collection Act and the legislative intention, the article is added according to Article 117 and 121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therefore it is in nature a “non-contentious” and “authorized” recommencement i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nd hence should not be the legal ground for tax payers to request for refunds; as it is under the special law, in compare to Article 117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the process for the particular article should be seen as “special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reactivation”.
As presently the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is to shorten time limitation, the modified content of Paragraph 2 of Article 28 of Tax Collection Act does not follow regular legal principles, and establishes itself as an example for the legal articles to be “non-time-limited” for statue limitation; other than this method has not reached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reasonable propriety in a substantial matter, nor does it provide “stability of law” in terms of legal benefits. To take ‘propriety’ and ‘stability of law’ into account, re-mod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to the particular article should be made and also the consistent legal explanations and the right of final explanation of the article are to be returned to judicial authorities so to conform the spirit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of the country.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1.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0年9月增訂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6年8月版。
3. 史尚寬,民法總論,1980年3版。
4.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三民,2008年9月,增訂10版3刷。
5. 吳庚,行政爭訟法論,1999年5月,修訂版。
6.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2008年9月,四版第1刷。
7.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第3版。
8. 金子宏,租稅法,2007年,第12版。
9. 施啟揚,民法總則,2004年6月6版。
10.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編印「土地稅法法令彙編」96年12月版。
11.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編印「稅捐稽徵法法令彙編」96年12月版。
12. 康炎村,租稅法原理,1987年版,
13. 陳計男,行政訴訟法釋論,三民,2000年1月。
14. 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2004年11月,第4版。
15. 陳清秀,行政訴訟法,2002年9月,第2版。
16. 陳清秀,稅法上不當得利,收錄「稅法之基本原理」。
17. 陳清秀,稅法總論,植根法學叢書,2004年9月,第3版。
18. 黃立,民法總則,2001年1月。
19. 黃建榮,法安定性考量在司法實務上之適用,司法研究年報第19輯第19篇,司法院秘書處,1999年6月版。
20. 黃茂榮,民法總則,1982年增定版。
21. 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1993年7月3版。
22. 黃茂榮,稅法總論(第一冊),植根法學叢書 稅捐法系列(一),2002年5月版。
23. 黃茂榮,稅捐債務之繳納義務人(上),植根雜誌,第23卷第3期,2007年3月。
24. 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財政憲法篇,元照,2005年增訂版。
25. 劉宗德、彭鳳至,行政訴訟制度,行政法第3版下冊。
26. 蔡志方,行政法三十六講(普及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法學叢書(一)。
27. 蔡志方,行政救濟法新論,元照,2007年10月,三版。
28. 蔡志方,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四),正典,2004年9月,一版。
29. 蔡志方,論行政處分存續力之相對性與絕對性,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四),2004年9月。
30. 蔡志方,論爭訟性與非爭訟性之行政程序重開,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五),2004年6月。
31. 蔡茂寅、李建良、林明鏘、周志宏,行政程序法實用,學林,2001年1月,1版。
二、 書籍論文
1. 林三欽,行政程序法上「消滅時效制度」之研究,二十一世紀公法學的新課題-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2008年10月。
2. 林錫堯,公法上不當得利法理試探,當代公法新論(下),2002年7月。
3. 林錫堯,公法上請求權之消滅時效,跨世紀法學新思維:法學叢刊創刊五十週年,元照,2006年1月。
4. 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二):邵曼璠:論公法上之安定性原則。
5. 曾昭愷,由法安定性論公法上情事變更原則,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城仲模主編,三民,1999年版。
6. 葛克昌,論納稅人權利保障法的憲法基礎,收錄於論權利保護之理論與實踐-曾華松大法官古稀祝壽論文集,2006年6月,初版。
三、 期刊論文
1. 王建今,刑事時效制度之研究,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法學論集。
2. 朱岩,消滅時效制度中的基本問題,比較法上的分析-兼評大陸時效立法,中外法學,第17卷,第2期,2005年。
3. 李惠宗,沒有起算點的消滅時效?,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2期,2007年3月,
4. 林三欽,行政程序法上「消滅時效制度」之研究,二十一世紀公法學的新課題-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2008年10月。
5. 林誠二,消滅時效期間起算點之合理性判斷-簡評最高法院95年台上字第1607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第94期,2007年5月。
6. 張本德,稅徵法第28條疑義之研究,稅務旬刊,第2032期,頁13-15。
7. 張哲榮,工程受益費之時效與執行期間,律師雜誌,第329期。
8. 盛子龍,納稅義務人自行溢繳稅款之退稅請求權與行政救濟,中原財經法學,2007年6月。
9. 許育典,法治國,月旦法學教室,第7卷期,2003年5月。
10. 陳敏,租稅返還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59期,1998年6月。
11. 陳清秀,淺談稅捐稽徵法第28條之適用範圍,法令月刊,2007年10月。第58卷,第10期。
12. 陳清秀,稅法上消滅時效,植根雜誌第11卷第12期。
13. 陳榮傳,消滅時效的期間問題,臺灣本土法學,62期,2004年9月。
14. 陳聰明,刑法之追訴權時效,法令月刊,第45卷,第3期。
15. 辜仲明,租稅裁決與稅捐稽徵法之退稅請求權,稅務旬刊,2004年5月,第1896期。
16. 辜仲明,論確定之租稅裁決與稅法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之行使,財稅研究,第36卷第4期,2004年7月。
17. 黃立,德國民法消滅時效制度的改革,政大法學評論第76期,2003年12月。
18. 黃立等,我國消滅時效制度的檢討-民法研究會第42次學術研討會紀錄,法學叢刊,第202期。
19. 黃俊杰,行政法實務講座:第四講-程序重新,月旦法學教室,第95卷期,2010年9月。
20. 黃茂榮,溢徵或溢繳利息應附加利息退還,稅捐法論衡,1991年8月。
21. 黃茂榮,溢繳稅款及其退還(下),植根雜誌,第26卷,第2期。
22. 黃茂榮,溢繳稅款及其退還(上),植根雜誌,第26卷,第1期。
23. 葛克昌,溢收稅款與納稅人權利-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七年簡字第三四七號判決簡評,臺灣法學,第114期。
24. 葛克昌、蔡孟彥,2008年臺灣稅法修正之軌跡與未來動向-從520之後談起,月旦財經法雜誌,2009年3月,第16期。
25. 葛克昌、蔡孟彥,公法返還請求權-95年2月台灣最高行政法院決議評釋,月旦財經法學雜誌,第8期,2007年3月。
26. 蔡志方,試論公法上之原因遮斷,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2005年9月。
27. 蔡志方,論大量行政處分與大眾程序,成大法學,第7期。
28. 賴淑櫻,談稅捐及工程受益費之請求權時效,稅務旬刊,第1916期。
29. 簡資修,消滅時效的證據衰竭不等說-並論其在物上與公法請求的適用,中研院法學期刊,第6期,2010年3月。
30. 蘇惠卿,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月旦民商法,第18期。
四、 學位論文
1. 林懋佑,行政法上請求權時效問題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 許宏緯,租稅核課處分之存續力--我國法制與德國租稅通則之比較與檢討,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月。
五、 其他
1. 司法院公報,第38卷,第2期。
2. 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3期,院會記錄。
3.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lglaw?@28:1804289383:f:NO%3DE01512*%20OR%20NO%3DB01512$$10$$$NO-PD,最後瀏覽日99 年9 月25 日。
4.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reason2/0453694010700.htm,最後瀏覽日99 年11月14 日。
5.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4536/0453694010700.htm,最後瀏覽日99 年11月14 日。
6. 許育典/盧浩平,成大法律系許育典教授教育部法學教育創新計畫,法治國家與法治教育單元三-法的安定性原則,網址:http://blog.yam.com/hsuyd/article/2734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