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駿祺
Yu, Chun-Chi
論文名稱: 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台17線公路客運業為例
指導教授: 魏健宏
Wei, Chen-H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交通管理科學系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公路客運顧客忠誠度結構關係模式服務品質
相關次數: 點閱:6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運輸業具有服務業之特性,除提高獲利外,業者亦應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營運目標之一,但由於公路客運業長期以來多以管理者本身經驗為準則,無明確標準判定顧客滿意度,在經營管理難度上較其他產業高。因此本研究參考PZB提出之服務品質缺口與SERVQUAL理論,評估旅客對服務項目之滿意度,並建構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影響模式。
    本研究首先回顧相關文獻,以市區公車服務水準評估指標為基準並適度修改以使其符合研究對象,將運輸業服務項目分為「與乘客互動」、「有形服務設備」、「服務提供便利性」及「營運管理支援」四項構面設計問卷並進行調查,獲得旅客對業者服務感知資料。根據資料分析,旅客對服務項目之重要性認知與業者提供服務滿意度有顯著落差存在。旅客注重之服務方向分別為「班次準確率」、「便利性」及「行車安全」三大項,皆歸屬於「有形服務設備」以外之構面,而對業者服務滿意度較高之項目多集中於「服務設備」一項,顯示業者並非完全針對消費者主要需求方向提供服務,必須修改目前營運方針以避免造成投資方向錯誤之資源浪費。
    在顧客忠誠度評估方面,本研究採用結構關係模式(SEM)建構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聯性模式,模式分為「期望服務」、「知覺服務」、「整體滿意度」以及「顧客忠誠度」四項構面,研究結果顯示此四項構面呈現單線性關係,整體滿意度及知覺服務品質為影響忠誠度最主要之因素。
    最後,本研究整合研究結果,對業者提出營運建議,認為業者應以提高服務品質為增加顧客忠誠度之主要方式,並透過旅客重要性與滿意度認知差距結果,將班次準確度列為最優先改進項目。

    non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3 1.4 研究假設與限制 8 1.5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2.1 大眾運輸特性 12 2.2 服務之定義及特性 13 2.3 服務品質量度方式 14 2.4 服務滿意度 19 2.4.1 服務滿意定義 19 2.4.2 滿意度衡量方式 20 2.5 顧客忠誠度 21 2.6 結構關係模式 22 2.7 國內客運業服務品質文獻回顧 24 2.7.1 服務品質文獻回顧 24 2.7.2 結構關係模式文獻回顧 26 2.8 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3.1 模式建構 29 3.1.1 模式架構建立 29 3.1.2 研究假設 31 3.2 問卷設計 33 3.2.1 問卷問題項目設計 33 3.2.2 問卷數量 36 3.3 抽樣調查方式 36 3.4 分析方法 39 3.4.1 信度與效度分析 39 3.4.2 結構關係模式理論 42 第四章 問卷回收資料分析 47 4.1 樣本特性分析 47 4.2 人口特性差異性檢定 52 4.2.1 人口特性檢定 54 4.2.2 人口特性對各變數之事後檢定 57 4.3 服務品質認知差距分析 64 4.3.1 服務項目重要度分析 64 4.3.2 服務項目滿意度分析 68 4.3.3 顧客整體滿意度與忠誠度分析 71 4.4小結 73 4.4.1 樣本特性 73 4.4.2 人口特性與變數差異性檢定 73 4.4.3 服務重要性與滿意度認知差距分析 74 第五章 模式實證分析 77 5.1 模式運作原理 77 5.1.1 測量模式 78 5.1.2 結構方程式 79 5.1.3 參數估計方法 79 5.2 服務構面因素信度分析 80 5.3 模式校估過程 82 5.3.1 模式1 82 5.3.2 模式2 83 5.3.5 模式3 85 5.4 小結 87 5.4.1 模式假設結果分析 87 5.4.2 路徑係數強度與營運方針關係 89 5.4.3 業者營運建議 9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2 6.1 結論 92 6.2 未來研究建議 94 參考文獻 95 圖目錄 圖1-1 濱海客運「台南市—台17線—高雄市」區間及路線圖 4 圖1-2 各時段全票及半票售出張數 6 圖1-3 台17線沿線各級產業人口數 6 圖1-4 各年齡分佈比例 7 圖1-5 各縣市每人每月收入等級所佔比例 8 圖1-6 研究流程 9 圖2-1 服務品質模式之架構 15 圖2-2 PZB知覺服務品質衡量模式 17 圖2-3 顧客忠誠度三角架構 22 圖2-3 ACSI模式架構 23 圖3-1 本研究模式架構 30 圖3-2 各時段車上售票收入 37 圖3-3 北上南下比例-以時段及票種分 38 圖4-1 樣本年齡分佈 47 圖4-2 樣本性別比例 48 圖4-3 教育程度分佈情形 49 圖4-4 樣本收入分佈比例 49 圖4-5 車內旅行時間 50 圖4-6 旅次目的 51 圖4-7 搭乘頻率 51 圖4-8 重要性與知覺服務水準關係圖 76 圖5-1 SEM模式關聯圖 77 圖5-2 模式1路徑圖 82 圖5-3 模式2路徑圖 84 圖5-4 模式3路徑圖 85 表目錄 表1.1 台17線沿線地區人口數 5 表2.1 SERVQUAL量表 18 表2.2 大眾運輸服務品質構面及衡量項目 25 表3.1 本研究問卷項目與內容 35 表3.2 回數票折數及身份限制 37 表3.3 α值可信度關係 41 表4.1 受訪者職業類型分佈 48 表4.2 本研究變數內容與定義 53 表4.3 人口特性差異性檢定—服務項目重要性 54 表4.4 人口特性差異性檢定—服務項目滿意度 56 表4.5 人口特性差異性檢定—整體滿意度及顧客忠誠度 57 表4.6 不同年齡層對變數之事後檢定 57 表4.7 男女性對變數之差異性 58 表4.8 不同職業對L2變數之事後檢定 58 表4.9 不同教育程度之事後檢定 60 表4.10 不同收入等級之事後檢定 61 表4.11 不同旅次目的之事後檢定 61 表4.12 不同車內旅行時間之事後檢定 62 表4.13 不同搭乘頻率之事後檢定 63 表4.14 變數信度檢定結果 64 表4.15 各服務項目重要性結果 67 表4.16 各服務項目滿意度結果 68 表4.17 整體滿意度與忠誠度結果 71 表4.18 服務項目編號及內容 75 表5.1 南下取169筆信度分析 81 表5.2 模式1配適度指標 83 表5.3 模式2配適度指標 83 表5.4 模式3配適度指標 85 表5.5 最佳模式路徑估計值 86 表5.6 模式假設驗證結果 88

    參考文獻
    1. 任維廉及胡凱傑,「大眾運輸服務品質量表之發展與評估—以台北市公車系統為例」,運輸計畫季刊,第30卷,第2期,371-408頁,民國90年。
    2. 呂堂榮,國道客運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移轉障礙對消費者行為意向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
    3. 林軒正,改善國道客運業服務品質缺口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
    4. 吳佳綺,國道客運業策略群組、營運績效與移動障礙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5. 周駿呈,台北市聯營公車服務品質與乘客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6. 張有恆,運輸學,華泰書局出版,民國82年。
    7. 梁志隆,台北大眾捷運系統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8. 陳正男譯,Philip Kotler, Gary Armstrong著,行銷學原理,第五版,東華書局出版,民國81年。
    9.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華泰書局出版,民國87年。
    10. 陳順宇及鄭碧娥,統計學,華泰書局出版,民國87年。
    11. 曾鵬庭,以旅運者行為探討中長程國道客運市場之行銷契機,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2. 黃芳銘,結構方程式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民國91年。
    13. 葉書芳,服務品質、關係品質以及服務補救與顧客行為意向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國內航空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4. 鄭淼生,旅客滿意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以台鐵、台汽旅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15. 薛富隆,國內線航空業服務品質旅客滿意度調查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6.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03, No. 3, pp. 411-423, 1998.
    17. Bagozzi, R. P. & Yi, Y., “On the Evalu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16, No. 1, pp. 74-94, 1988.
    18. Berry, L. L., 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60, No. 2, pp. 31-46, April 1996.
    19. Berry, L. L., 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Five Imperatives for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pp. 19-20, 1990.
    20. Berry, L. L., 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SERVQUAL: 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pp. 12-40, 1988.
    21. Berry, L. L., 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9, No. 3, pp. 41-50, Fall 1985.
    22. Bhote, K. R., “Beyo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o Customer Loyalty- The Key to Greater Profitabilit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New York, 1996, pp. 31.
    23. Bolton, R. N. & Drew, J. H.,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rvice Changes on Customer Attitude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5, pp. 1-9, January 1991.
    24. Brown, T. J. et al., “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69, pp. 127-139, 1993.
    25. Cardozo, R. 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2, August 1965, pp. 244-249.
    26. Cronin, J. J., Jr. & Taylor, S. A.,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6, No. 3, pp. 55-68, July 1992.
    27. Engel, J. F. et al., Consumer Behavior, 6thed, 1984.
    28. Fornell, C.,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6, No. 1, pp. 6-21, October 1992.
    29. Fornell, C. et al.,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 Purpose, and Finding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60, No. 4, pp. 7-18, January 1992.
    30. Gronholdt, L.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Cross-Industry Difference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Vol. 11, pp. 509-516, July 2000.
    31. Hart, C. W. L., Heskett, J. L., Sasser, W. E., Jr.,” The Profitable Art of Service Recover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 148-156, 1990.
    32. Jones, T. O. & Sasser, W. E., Jr., “Why Satisfied Customer Defe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3, pp.88-99, Nov/Dec 1995.
    33. 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99.
    34. Kolter, P., “What Consumerism Means for Marketer,” Ha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30, pp. 48-57, 1972.
    35. Marsh, H.W. & Hocevar, D., “Application of Com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Self-Concept: First and Higher Order Factor Models and Their Invariance Across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97, No. 3, pp. 562-582, 1985
    36. Ostorm, A. & Iacobuci, D., “Consumer Trade-Offs and the Evaluation of Service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9, No. 14, pp. 17-28, Jan 1995.
    37. Oliver, R. L. et al., “Customer Delight: Foundations, Findings, and Managerial Insight,”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73, pp. 311-336, 1997.
    38. Oliver, R. L., “What is Customer Satisfaction,” Wharton Magazine, Vol. 5, pp. 36-41, 1981.
    39. Regan, W. J., “The Service Revol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27, pp. 57-63, July 1963.
    40. Shoemaker, S. & Lewis, R. C., “Customer Loyalty: the Future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pp. 345-370, 199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1-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