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佳燕
Lin, Jia-yen
論文名稱: 世變、迂迴、荒唐之言——六朝諧隱研究
Historical transitions, Circuitous, Absurdity:Studies of Xie-Yin in Six-Dynasty
指導教授: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9
中文關鍵詞: 荒唐之言諧隱世變迂迴六朝
外文關鍵詞: Absurdity, Circuitous, Historical transitions, Six-Dynasty, Xie-Yin
相關次數: 點閱:85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六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世變年代,最令人好奇也著迷的,無疑是在此紛亂的世局中,如何創造出充滿機智、諷刺、遊戲、怪誕、幽默……等等豐富的詼諧文化遺產?此時,混亂的世局與諧趣的追求相互輝映,身為一千多年後的研究者,應當如何看待六朝這段世變時期諧隱文化的興起,並解釋其發生原由與表現型態?甚而進一步理解「諧隱」一詞所指涉的概念內涵?上述這些問題,皆是這本論文所欲追蹤的重要課題。
    底下全文嘗試對六朝諧隱文本做一綜合性的探討,並以三軸作為本論文的研究支架:「世變」,歷史環境特徵;「迂迴」表達手段特徵;「荒唐」風格類型特徵,「荒唐之言」語出於《莊子‧天下篇》,本論文的中心思想是以六朝諧隱文本,說明此時遭逢世變情境所開發出的新敘事話語。由於世變中看似不著邊際的「荒唐之言」暗處指向核心,世變→迂迴→荒唐之言,「荒唐之言」實則並不「荒唐」,分別以世變之「思」、世變之「憤」、世變之「應」、世變之「樂」、世變之「曲」、世變之「和」,思→憤→→應→樂→曲→和,多方觀照六朝諧隱文本。變世所導致人心的改變,透過迂迴發展出不一樣的話語,以世變為軸線將清楚看見順隨世變的演變歷程:此一歷程以憂疑為始,其次是諷刺以批判、洩其怨憤,而後是機智以解決問題為積極回應,至遊戲時人心轉向樂趣的追求,到了怪誕改變跨越界線慢慢收回,最後產生超越性的諧隱表現,此一升降浮沈的表現,適足以為世變人心的一幅寫實縮影。諧隱文本在虛與實之間留下空隙,不以正規、傳統的語言,而改以明/暗、顯/隱的雙重層次,靈活、生動、繞彎等變化方式,或批判、保護、敵意、掩飾,展現多樣多元且千姿百態的音調,在臆測之中使用迂迴策略,此無一不是異於常世的處事術、心態與表達策略,本文通過對六朝諧隱文本分析,觀此時期士大夫如何以「諧隱」揮灑其生命光彩,繼而成為滋養生命的藝術,底下探討作品時,將牽涉到更多此世變年代的相關問題。

    【abstract】

    Six-Dynasty is full of historical transitions. We are curious and fascinated about how people make those works of witty, irony, sarcasm, recreation, absurd in that span. And be a researcher, all I concern about is how to treat the rise of Xie-Yin culture, explain its causes and performance patterns, and furthermor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Xie-Yin culture amply.
    Researchers suppose that materials of Xie-Yin culture is not enough in the past, but the amount of them is much more than we think.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Xie-Yin culture could be a novel and potential subject. Every form of Xie-Yin culture texts can be taken a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scholar's mind.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per is to interpret the new narrative expression while scholars experience the state of historical transitions. Under the stern situation of political chaos, though scholar's absurdity look like far off the substance, it always point to inner core of human's mind. Historical transitions → circuitous → absurdity, absurdity is un-absurdity indeed. In trouble times, people's mind often worry and doubt about something, then they make works to criticize, and solve problems positively in use of wisdom. Otherwise they play for fun, change their style into freaky way gradually, when across the insane boundary, they move back and beyond it. All the process that Xie-Yin culture presents is a human mind's realistic portrait. These texts also describe the traces of people's struggle under the historical chaos.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論題之定義 2 第二節、問題意識的形成 3 一、幽默主題下的六朝諧隱 6 二、六朝諧隱文本與世變之關係 10 三、「荒唐言」與「真實心」:非常世的語言策略 11 第三節、學界研究成果述評 15 第四節、章節安排說明 20 第二章 世變之思:六朝諧隱文本中的憂疑情結 23 第一節 困境下的究問 24 一、究問以抉擇──屈原〈卜居〉到嵇康〈卜疑〉 24 二、敘愁以遣憂──三國 曹植〈釋愁文〉到阮籍〈詠懷詩〉 28 三、出走以遠遊──陸雲〈九湣(並序)〉、〈悲郢〉 31 第二節、漢魏間對問體諧隱文的新發展 31 一、漢代對問體之傳統 34 二、虛設客體下的辨證自解 42 1、西晉‧夏侯湛〈抵疑〉 43 2、西晉‧左思〈白髮賦〉 44 3、西晉‧張敏〈頭責子羽文〉 45 4、西晉‧王沈〈釋時論〉 50 5、西晉‧陸雲〈牛責季友〉 53 6、東晉‧曹毗〈對儒〉 53 7、東晉‧郭璞〈客傲〉 54 8、隋‧盧思道〈勞生論〉 55 第三章 世變之憤:六朝諧隱文本中的諷刺面向 58 第一節 諷刺君主 60 一、漢末‧孔融:詆諆 61 二、漢末‧禰衡:狂悖 63 三、三國魏‧嵇康:絕交 65 第二節 諷刺政治 70 一、西晉‧阮籍〈大人先生傳〉 70 二、西晉‧陸機〈豪士賦〉 74 三、西晉‧陸雲〈嘲褚常侍〉 75 四、南朝宋‧鮑照〈瓜步山揭文〉 75 五、南朝梁‧江從簡〈採荷調〉 76 第三節 諷刺世俗 77 一、西晉‧魯褒〈錢神論〉 78 二、西晉‧孫楚〈反金人銘〉 85 三、西晉‧仲長敖〈覈性賦〉 86 第四節 諷刺勢利交 86 第五節 諷刺偽隱 88 第六節 諷刺無學 95 第七節 諷刺妒婦 96 第八節 傷懷畏譏的諷刺傳統 101 一、以鳥自喻的諷刺傳統 102 1、漢末‧趙壹〈窮鳥賦〉 102 2、漢末‧禰衡〈鸚鵡賦〉 103 3、三國魏‧曹植、〈繇雀賦〉、〈令禽惡鳥〉 106 4、西晉‧陸雲〈寒蟬賦〉 107 5、東晉‧湛方生〈弔鶴文〉 108 二、託喻以諷人的諷刺傳統 108 1、後漢‧王延壽〈夢賦〉 108 2、三國魏.曹植〈蝙蝠賦〉 109 3、西晉.阮籍〈獼猴賦〉 110 4、西晉‧傅咸〈叩頭蟲賦並序〉 115 5、西晉‧成公綏〈螳蜋賦〉、〈蜘蛛賦〉 116 6、南朝宋‧范曄〈和香方序〉 116 7、南朝宋‧袁淑:諷刺〈雞、驢、豬九錫文〉 117 8、南朝宋‧鮑照〈尺蠖賦〉、〈飛蛾賦〉 121 9、南朝宋‧卞彬〈禽獸決錄目〉 121 10、南朝宋‧沈約〈修竹彈甘蕉文〉 123 11、南朝後梁‧王琳〈 表〉 124 12、北朝魏‧元順〈蠅賦〉 125 13、北朝魏‧盧元明〈劇鼠賦〉 126 第四章 世變之應:六朝諧隱文本中的機智之風 130 第一節 三國時期機智之風的盛行 130 一、時代背景 132 二、君主倡智略、尚詼諧 134 1、曹操 134 2、曹丕 140 3.曹植 144 第二節 三國外交中的機智表現 145 一、國與國之間 145 二、君與臣之間 149 三、臣與臣之間 152 第五章 世變之樂:六朝諧隱文本中的遊戲精神 154 第一節 遊戲文化 155 第二節 時人談謔 161 第三節 書信中的友輩戲謔 170 第四節、笑話的製作與閱讀 178 第五節 遊戲性嘲弄 189 一、嘲貌 191 1、嘲肥 195 2、嘲皮膚黑 196 3、嘲虧齒 197 4、嘲胡人之貌 197 5、嘲醜女 199 二、嘲地望 201 三、嘲族姓 206 第六節 文學遊戲 210 一、大言與小言 210 二、奴僕類 211 石崇〈奴券〉 213 三、飲食類 214 束皙〈餅賦〉 214 四、神明類 217 1、 西晉‧嵇含〈誥風伯〉 217 2、 晉‧劉謐之〈與天公箋〉喬道元〈與天公箋〉 218 第七節 遊藝文學 219 一、圍棋 219 二、彈棋 222 三、投壺 223 四、藏鉤 224 五、鬥雞 225 第八節 文字遊戲 227 一、謎語 227 二、離合 232 三、迴文詩 236 四、建除詩 240 五、口字詠 245 六、卦名詩 245 第六章 世變之曲:六朝諧隱文本中的怪誕表現 247 第一節 髑髏現象:晉‧呂安〈髑髏賦〉 248 第二節 縱酒 251 第三節 裸袒 256 第四節 穢言誕行 259 第七章 世變之和:六朝諧隱文本中的超越精神 26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69 第二節 研究貢獻 271 第三節 研究展望 272 參考書目 275 【附錄一】先秦兩漢暨六朝諧隱文學作品列表 283 【附錄二】六朝諧隱作品文體分類表 290 【附錄三】六朝優語錄 299

    參考書目

    (依標題分類,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同一作者按出版時間先後次序排列)

    一、古籍原典
    ◎【晉】陳壽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晉】陸機著 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南朝齊】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朝齊】劉勰著 范文瀾註:《文心雕龍》,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南朝梁】蕭統編 【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北魏】楊衒之撰 周振甫釋譯:《洛陽伽藍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1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宋】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郭慶藩 王孝魚:《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77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清】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吳雲主編:《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俞紹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費振剛等校注:《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社,1984年。
    ◎楊明照撰,《抱樸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姜逸波編注 郭預衡主編:《中華名賦集成》,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9年。
    ◎王利器等輯:《中國笑話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二、當代研究論著
    (一)研究專著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王利器:《中國古代笑話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王利器:《王利器論學雜著》,台北:貫雅出版,1992年。
    ◎王根林 黃益元 曹光甫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王學泰:《中國人的幽默》,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任二北:《優語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任二北:《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朱承平:《細說字謎》,湖南:嶽麓書社,2005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2月。
    ◎吳直雄:《中國謎語概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呂叔湘:《笑話裡的語言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5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林玉明:《中國謎語基礎知識》,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淑貞:《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林淑貞:《中國寓言詩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林語堂:《幽默與東西方文學》,台中:光啟出版社,1974年。
    ◎邵濱軍 趙首成:《百年謎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侯印 林春增:《中國文字遊戲大百科》,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簡史》,瀋陽:遼寧出版社,1992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店,1988年。
    ◎柳宜忻:《笑話選——民間笑話專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2004年3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之轉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年。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台北:國文天地,1992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莊輝明 章義和:《顏氏家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郭預衡、冀勤主編:《幽默精品》,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陳孝英:《喜劇美學初探》,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來生、陳斯暘:《外國幽默故事集》,上海:上海知識出版社,1993年。
    ◎陳怡良:《田園詩派宗師:陶淵明探析》,台北:里仁,2006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程哲民:《謎海》,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
    ◎程章燦著:《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黃鳴奮:《說服君主--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楊明新:《笑的奧秘》,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笑話書》,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北市:麥田,1995年。
    ◎隗芾:《中國喜劇史》,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趙海彥:《中國現代趣味主義文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劉仲林:《中國創造學概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劉季高:《東漢三國時期的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劉法民:《怪誕藝術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台北:幼獅,1977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蔡豐明:《遊戲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鄭凱:《先秦幽默文學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閻廣林:《歷史與形式——西方學術語境中的喜劇、幽默和玩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韓閣平主編:《魏晉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譚帆:《優伶史》,台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譚達人:《幽默與言語幽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7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謎語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蘇暉:《西方喜劇美學的現代發展與變異》,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日】井波律子:《中國人的機智——以《世說新語》為中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二)西方理論
    ◎菲立浦‧湯姆森:《怪誕》,河北: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年。
    ◎沃爾夫岡‧凱澤爾:《美人和野獸──文學藝術中的怪誕》,西安:華岳文藝社,1987年。
    ◎【美】伍德‧維弗安著 曹玲娟 王煜人譯:《幽默與衰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丹麥】索倫‧奧碧‧克爾凱郭爾:《論反諷概念--以蘇格拉底為主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加】諾思羅普‧弗萊:《喜劇:春天的神話》,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法】弗朗索瓦‧余蓮:《本質或裸體》,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法】弗朗索瓦‧余蓮:《迂迴與進入》,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法】弗朗索瓦‧余蓮:《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法】弗朗索瓦‧余蓮等著:《(經由中國)從外部反思歐洲--遠西對話》,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年。
    ◎【法】於麗亞‧克裏斯特娃:《反抗的未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法】柏格森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法】羅伯特‧埃斯卡爾皮特:《幽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美】吉爾伯特‧哈特著;萬書元、江寧康:《諷刺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佛洛依德:《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美】保羅‧麥吉:《幽默的起源與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美】段義孚:《逃避主義》,河北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英格(J.Milton Yinger):《反文化: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美】埃爾德‧奧森:《喜劇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美】愛蓮心:《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譯林出版社,2007年1月。
    ◎【美】瑪哈特L‧阿伯特:《幽默與笑-一種人類學的探討》,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蘇珊‧郎格:《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英】西蒙‧克裏奇利著:《你好,幽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荷】J.胡伊青加:《人:遊戲者》,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S.I.Hayakawa:《語言與人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皮丁頓:《笑的心理學》,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
    ◎沃爾夫岡著:《美人與野獸--文學藝術中的怪誕》,台北:九大,1991年。
    ◎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1996年3月。
    ◎亞瑟‧波拉德:《論諷刺》,台北:昆侖出版社,1992年。
    ◎阿伯特:《幽默與笑:一種人類學探討》,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柏格森:《笑:論滑稽的意義》,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胡範疇:《幽默語言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
    ◎莫恰:《喜劇》,北京:昆崙出版社,1993年。
    ◎麥吉著 閻廣林等譯:《幽默的起源與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三)辭典工具書
    ◎張永言編:《世說新語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萬起編:《世說新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霍松林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當代研究論著
    (一)單篇論文
    ◎朱迎平:〈漢魏六朝的遊戲文〉《古典文學知識》,南京:古典文學知識編輯部,1993年。
    ◎于天池:〈兩漢俳優解〉,《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05年。
    ◎方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 。
    ◎尤雅姿:〈世說新語所表現之幽默現象及其意義之探究-從美學的觀點出發〉,《興大文史學 報》第26期,1996年6月,頁49-70。
    ◎尤雅姿:〈中國笑話文學特徵之研究〉,政大中文主辦「中國文學史暨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 1996年10月,頁105-132。
    ◎尤雅姿:〈從劉勰《文心雕龍‧諧讔》探討傳統滑稽文學的生態結構及理論特點〉,《慶祝王 更生教授嵩壽紀念文集》,台北:文史哲,1997年。
    ◎王永平:〈略論孫權父子之「輕脫」-從一個側面看孫吳政權之性質〉,《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4年6月。
    ◎王利瑣:〈王褒《僮約》散論〉,《河南大學學報》第3期,1998年。
    ◎伍曉明:〈「予欲無言」──《論語》中的論辨對孔子對「言」的態度〉,《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
    ◎王運熙:〈漢魏六朝四言通俗韻文〉《古典文學論叢》四輯,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伏俊璉:〈漢魏六朝的詼諧詠物賦〉,《西北師大(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2003年9 月。
    ◎伏俊璉:〈漢魏六朝調笑戲謔類俗賦〉,《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
    ◎伏俊璉、朱金發:〈南朝文人以應用文形式寫成的詼諧俗賦〉,《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3月。
    ◎向陽松:〈我國古代幽默微型小說發展述略〉,《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1年。
    ◎朱迎平:〈漢魏六朝的游戲文〉,《古典文學》第6期,1993年。
    ◎衣若芬:〈骷髏幻戲──中國文學與圖象中的生命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73~125。
    ◎李江峰:〈東方朔罵鬼文淺探〉,《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第4期 , 2003年。
    ◎李炳海:〈嚴肅的面孔和調侃的笑容-漢代頌箴及戲謔文雜議〉,《遼寧大學學報》第5期,1999年。
    ◎李豐楙:〈遊戲與嚴肅:六朝詩的兩種面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研討會」,1999年1月7-8日。
    ◎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台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6年11 月。
    ◎周光凡:〈論劉勰的幽默文學批評觀〉,《重慶師專學報》第4期,2000年。
    ◎周鳳五:〈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中國古典文學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店,1988年),頁391-406。
    ◎林順夫:〈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1~35。
    ◎徐可超:〈三國時期的嘲戲之風、詼諧文章與其政治原因〉,《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5年5月。
    ◎徐可超:〈論南朝擬公文體諧隱文〉,《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
    ◎秦伏男:〈論漢魏六朝俳諧雜文〉,《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
    ◎張愛林:〈先唐俳優的發展及其對文學的影響〉,《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7年3月。
    ◎張影潔:〈唐前詼諧謠諺概述〉,《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1期 ,2007年5月。
    ◎陳昌明:〈莊子的語言哲學與文學的思考〉,《古典文學》第10集,1988年12月。
    ◎陳洪、孟稚:〈論漢魏六朝俳優小說〉,《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
    ◎陳玲:〈漢魏六朝小說觀照下的笑話〉,《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3月。
    ◎陳學志等著:〈笑話中幽默因數的訊息整合歷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001年12月, 頁137-153。
    ◎焦培民:〈三國排調例說〉,《河南社會科學》第4期,2006年7月。
    ◎黃克武 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黃克武:〈近代中國笑話研究之基本構想與書目〉《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1989年,。
    ◎黃東陽:〈邯鄲淳「笑林」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9年5月。
    ◎黃東陽:〈《文心雕龍‧諧讔》初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1999年12月。
    ◎黃源:《幽默文學與諷刺文學》,《文學季刊》創刊號,1934年1月1日。
    ◎黃慶聲:〈馮夢龍「笑府」研究〉,《中華學苑》(晚明小品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年7 月, 頁79-149。
    ◎黃麗娟:〈魏晉名士的幽默--「世說新語‧排調」探義〉,《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民》,2004年6月, 頁59-83。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
    ◎廖國棟:〈論鄴下文學集團同題競采的遊戲賦作〉,文化大學文學院主辦「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會議」,1998年12月。
    ◎劉法民,譚思健:〈怪誕價值論綱〉,《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 2003年6月。
    ◎劉法民:〈怪誕的形態特徵〉,《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0卷第4期,1999年 8月。
    ◎劉法民:〈怪誕理論在中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卷第5期,2000年。
    ◎劉法民:〈雨果的 “grotesque”理論名曰 “怪誕”而非 “滑稽醜怪”〉,《外國文學》第1期, 2005年1月。
    ◎劉法民:〈怪誕的美學研究與興起〉,《哲學動態》第11期,2006年。
    ◎劉法民:〈當代惡藝術的辨析與批判〉,《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卷第4期, 2007年8月。
    ◎劉法民:〈醜惡與滑稽融合 可怕與好笑共生-西方的主流怪誕理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第23卷第2期,2002年4月。
    ◎劉洪仁:〈論漢魏六朝的諧隱體雜文〉,《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7期,2006年7 月。
    ◎劉苑如:〈《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研究——以陳郡謝氏家族的相關記載為主要線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4期,1999年3月,頁51-92。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1~45。
    ◎劉苑如:〈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29~74。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
    ◎劉湘蘭、謝皓燁:〈魏晉滑稽、盛相驅扇—從滑稽美學看魏晉風度〉,《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
    ◎歐天發:〈由《文心雕龍‧諧讔篇》論俗賦的義涵〉,《嘉南學報》第25期,1999年11月,頁239~253。
    ◎鄭凱:〈魏晉幽默文學〉,《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
    ◎鄭凱:〈論幽默群體竹林七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1年。
    ◎鄭凱:〈論幽默群體中朝名士〉,《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6月。
    ◎鄭凱:〈論南北朝幽默文學〉,《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3年10月。
    ◎鄭雅如:〈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陶淵明的贈答詩〉,《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
    ◎蕭池:〈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啟〉,《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
    ◎蕭裕民:〈《莊子》論「樂」──兼論與「逍遙」之關係〉,《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謝偉傑:〈孫吳「彈性外交」述論〉《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
    ◎簡宗梧:〈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頁33-54。
    ◎簡翠貞:〈從《文心雕龍》論〈諧讔〉的淵源與變遷〉《新竹師院學報》第16期,2003年,頁175-210。
    ◎魏宏燦:〈遠實用而近娛樂—建安「諧隱」文論〉,《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
    ◎譚家健:〈六朝詼諧文述略〉,《中國文學研究》第62期,2001年。
    ◎蘇瑞隆:〈論漢魏六朝諧隱滑稽之賦及賦體文的內容與型式〉,《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龔斌:〈建安諧隱文學初探〉,《許昌師專學報》第3期,1989年。
    (二)碩博士論文
    ◎徐可超:《漢魏六朝詼諧文學研究》,復旦大學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張影潔:《唐前詼諧文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12-07-23公開
    校外:2014-07-2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