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又孋 Chang, Yu-Zi |
|---|---|
| 論文名稱: |
兒虐防制體系運作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Research on Child Abuse Organization System:A Case Study in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楊永年
Yang, Yung-Nan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graduate program in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1 |
| 中文關鍵詞: | 兒虐防制體系 、高風險家庭 、脆弱家庭 |
| 外文關鍵詞: | research on child abuse organization system, high-risk families, vulnerable famil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4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我國兒虐問題嚴重,本論文針對2019年發生在臺南市的虐童個案進行研究,探索兒虐防制體系存在的問題。並從資訊傳遞與掌握、資源支持與配置、組織間合作等自變項,進行兒虐防制體系成效(依變項)良莠的評量;而依變項從照護者風險度與被照護者安全度兩層面評量。主要採用深度訪談與二手資料進行相關資訊的蒐集,訪談對象主要以個案利害關係人為主,二手資料包括相關媒體報導,以及起訴書與判決書等。研究結果有六點發現。第一,通報廣度不足;第二,家庭居住形態變遷兒虐資訊不易釋出;第三,高風險評估指標未周全;第四,專業社工人力及經驗斷層;第五,雙軌保護系統易出現漏洞;第六,中央與地方垂直合作存在困境。針對六點研究發現,提出六點研究建議,第一,強化通報廣度;第二,建立科技化社區網絡模式;第三,強化家庭脆弱風險評估;第四,完善社工人力制度;第五,整合保護性服務與高風險家庭服務;第六,建立兒虐防制專責組織。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ld abuse organization system in Tainan City by focusing a specific case happened in 2019.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resource support and allocation,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hild abuse prevention system (dependent variable) was evaluated.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isk of caregivers and those being cared for. In-depth interview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interviewees are mainly stakeholders in the case. Second-hand data were collected to explai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second-hand data includes relevant media reports, as well as indictments and judgments. There are six findings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Firstly, the breadth of notification was insufficient. Secondly, it is not easy to release information about child abuse on changes in family housing. Thirdly, the high-risk assessment indicators were not comprehensive. Fourthly,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s and human resources could not be kept. Fifthly, the so called dual-track protection system was vulnerable. Sixthly, there were difficulties of vert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response to six research findings, six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irstly, breadth of notifi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Second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when developing network model. Thirdly, family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vulnerabi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urthly, human resource system of social workers should be improved. Fifthly, protection services and high-risk family servi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Sixthly, a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 of child abuse prevention was suggested.
參考資料
一、 中文部分
王美恩,2018,〈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長庚資訊》,(39):17-18。
王顥中,2018,〈社工節前 社工勞權調查出爐〉,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0498,檢索日期:2020年10月30日。
丘昌泰,2002,〈危機管理-幾乎所有的危機都蘊含著成功的種子與失敗的根源〉,《研習論壇》,(23):15-25。
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公會,2018,〈黯淡社工日全台社工工會揪出高風險縣市〉,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0502,檢索日期:2020年10月30日。
台南市政府,2020,〈市長黃偉哲要強化台南社會安全網,台南市政府積極整合各局處且列為績效考核〉,市府新聞: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ms=9748&s=7696536。
申廼晃,2013,〈請聽我說:探討接受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之當事人經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之瑜,2015,《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佘耕任,2017,〈管探誰的風險?臺灣兒童保護案件的實務成案標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土論文。
吳書昀、王翊涵,2017,〈兒童保護與兒童高風險家庭通報與篩派案之整合:輔助指引的發展〉研討會簡報。
李佳蓁,2017,〈高風險家庭計劃執行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奇學等編,2010,《醫務管理》,臺中:華格那出版有限公司。
李欣芳、林惠琴,2019,〈補強兒虐漏網 全面通報「小媽媽」/衛福部也將透過預防針施打紀錄 及早追蹤6歲以下兒童〉,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64978,檢索日期:2020年10月16日。
李長晏,2009,〈協力治理觀的都會治理能力建構:一個分析架構的提出〉《府際關係研究通訊》,(6):7-12。
沈瓊桃,2006,〈婚暴併兒虐發生率之初探—以南投縣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 331-363。
周怡宏,2006,〈兒童虐待與疏忽的兒科醫師觀點〉,《護理導航》,7(2):11-27。
林建友,2018,〈臺南市政府-兒童保護通報處理流程與機制〉宣導簡報。
林悅,2019,〈一屋都米蟲虐死女童媽 堂姐夫妻租高級住宅全靠接濟〉,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116/1357821.htm#ixzz6bOYrRwRM,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0日。
林泰君,2008,〈政府災害防救體系之資源充足性、組織凝聚力與組織效能之關連-以高雄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城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娥,2000,〈誰的最佳利益—母親或兒童?初探台北市婚姻暴力合併兒童虐待家庭的社工處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2019,〈強化社會安全網:跨機構合作保護脆弱者〉政策專案簡報。
柯怡伶,2019,〈南檢偵辦虐殺女嬰案3名被告均提起公訴求處無期徒刑〉,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http://www.tnc.moj.gov.tw/lp.asp?CtNode=32375&CtUnit=11941&BaseDSD=7&mp=020,檢索日期:2019年3月14日。
紀琍琍、紀櫻珍、吳振龍,2007,〈兒童虐待及防制〉,《北市醫學雜誌》,4(7):531-540。
翁惠瑛,2006,兒童虐待及疏忽─醫事人員工作手冊。苗栗: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馬宗潔、鍾宜利,2003,〈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的衝突:以婦女保護工作和兒童保護工作為例〉。《社會工作實踐及評估學刊》,(2):30-49。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人口重要指標大世紀〉,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https://pop-proj.ndc.gov.tw/download.aspx?uid=70&pid=70,檢索日期:2020年8月11日。
張正良,2009,〈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中的府際合作研究-以桃園縣災害性缺水危機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10):38-76。
張秀鴛、辜煜偉,2016,〈兒童虐待防治工作發展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56):8-15。
張德永,〈非營利組織的特性、功能與發展趨勢〉: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4728fb35744a0acf24acb290e42f1cc6.pdf,檢索日期: 2019年5月17日。
許福生,2019,〈兒虐事件-預防重於殘補〉,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附件下載): https://www.tpi.moj.gov.tw/ct.asp?xItem=544257&ctNode=36275&mp=302,檢索日期:2019年4月19日。
郭彩榕,2018,〈我國兒童保護政策現況-聚焦於「兒童安全」及「家庭參與」〉,107年度「與家庭工作,守護兒童安全」國際論壇研討會,10月22日,新北市: 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國際會議廳。
陳怡靜,2019,〈台南4人聯手虐死女嬰 牛奶媽幼時家暴讓她「言聽計從」〉,三立新聞網: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70243,檢索日期:2020年10月16日。
陳信吉,2018,〈高風險家庭兒童個案處遇之探究-以一位ADHD兒童個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論文。
陳建仁,2009,〈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之建構〉,《東吳政治學報》,26(4):99。
陳建洲,2009,〈臺南市鐵路地下化政策溝通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土論文。
陳鈞凱,2015,〈台灣首開先例!不帶孩子打疫苗 將依「虐兒」通報〉,NOWnews: https://news.cnyes.com/news/id/328039,檢索日期:2020年11月3日。
游婉怡,2020,〈我國受虐兒童安全保護之研究:協力治理網絡的觀點〉,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慎思,1998,〈台北市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問題知識、態度與行為傾向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陽國樞等編,199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馮緯翰,2019,〈台南虐死女童 送醫畫面曝光 狠母胡扯女兒卡到陰〉,鏡周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116soc007/,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2日。
黃姿飴等著,2012,〈舉報兒童虐待之臨床倫理困境〉,《護理雜誌》,4(59):105-110。
黃政傑,2016,〈親職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53-57。
黃惠玲等著,1992,〈低收入家庭與兒童虐待研究〉,《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高雄醫學科學雜誌》,(8):35-44。
黃榮護,1998,《公共管理》,臺北:商鼎文化。
黃翠紋,2004,《警察與婚姻暴力防治-現象與對策之實證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楊永年,2005,《組織行為》,臺北:三民出版公司。
楊永年,2009,〈八八水災救災體系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2):143-169。
楊永年,2015,〈防救災的跨領域合作〉,《科學發展》,(512):60-64。
楊永年,2019,〈發錯災防簡訊?三大招強化手機預警機制〉,ET today新聞雲: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488284,檢索日期:2020年8月13日。
楊永年,2020,《救災體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葉肅科,2011,〈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39):31-41。
葉菀容,2012,〈兒童家內受虐辯識指標暨防治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1995,《策略管理學》。臺北:華泰書局。
監察院108年度內正0004號糾正案報告書。
監察院108年度內調0009號調查報告書。
臺南市政府,2019,〈兒童虐待專案報告〉。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1165號刑事判決書。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8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書。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8年簡字第3318號刑事判決書。
臺灣臺灣地方檢察署108年度撤緩毒偵字第28號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劉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原著,2017,《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筱雯,2008,〈藥癮者子代主觀陳述之困境與其韌性特質探討藥癮者子代主觀陳述之困境與其韌性特質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審計部,2019,〈人權保障〉,審計部官方網站:https://www.audit.gov.tw/p/405-1000-5665,c192.php?Lang=zh-tw
歐文,1989,《預防兒童虐待與疏忽》,苗栗,桂冠圖書公司。
歐信宏等編,2006,《府際關係:政府互動學》,臺北:空中大學。
衛生福利部,2016,〈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指南〉。
衛生福利部,2016,〈修正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
衛生福利部,2018,〈衛生福利部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核定版〉。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9,〈我國現行兒童預防接種時程〉。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兒童及少年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兒童及少年保護受虐概況〉。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兒童少年保護-通報處理情形〉。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兒童少年保護-受虐人數〉。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落實社會安全網整合機制,防止兒虐事件發生〉。
論壇「兒童虐待之現今困境與解決之道」委員會,2017,《兒童虐待之現今困境與解決之道》,臺北:衛生福利部
鄧桂芬,2019,〈2019全球出生率排名 台灣再吊車尾〉,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903250010/2019%E5%85%A8%E7%90%83%E5%87%BA%E7%94%9F%E7%8E%87%E6%8E%92%E5%90%8D%20%E5%8F%B0%E7%81%A3%E5%86%8D%E5%90%8A%E8%BB%8A%E5%B0%BE,檢索日期:2019年4月22日。
鄭青玫,2018,〈親代藥物成癮、兒童虐待對子代個體化的影響—以一位成年初期女性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2(40) 25-56。
鄭瑞隆,2006,《兒童虐待與少年偏差》,新北:心理出版社。
鄭麗珍,2016,〈兒童高風險家庭處遇服務督導及成效評估方案〉成果報告。
簡淑華,1996,〈組織之本位主義-由策略形成之角色探討〉,《人力發展月刊》,(33):35-40。
饒紋慈,2009,〈家庭暴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防治〉,《2009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二、 英文部分
Barnard, M., & McHeganey, N. (2004). The impact of parental problem drug use on children: what is the problem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Ad-diction, 99, 552-559.
Cummings, T.G., and Worley, C.G. (2001).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 Change.7th ed.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Deutsch, K.W. (1961).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5. 3. 493-514.
Robertson, P. J. (1996).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Key issues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Working Paper. Los Angles, CA.: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ein, E.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Vanderford, M.L., Nastoff, T., Telfer, J.L., and Bonzo, S.E. (2007).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in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 Lessons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 1.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