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佳莉
Chen, Jia-Li
論文名稱: 明代詠花詞研究
A Study on the Flower-chanting Ci in th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王偉勇
Wang, Wei-Y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明詞詠花虞美人蓮荷
外文關鍵詞: Ming Ci, Flower-chanting, Papaver rhoeas, Lotus, Chrysanthemum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對文人實施高壓政策,禁錮其思想,明詞中衰是詞史正常之發展情況。雖然文人對明詞有所批評,但自有其特色存在,不容忽視。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現況。多種複雜原因,使明詞走上衰敗,卻是詞史不可或缺的一環。《全明詞》、《全明詞補編》八冊所錄,以詞題及內容選詞,並選擇國內無人或較少探討的花種進行研究,分別為虞美人花、蓮花及菊花。
    第二章〈明代詠虞美人詞綜論〉,第一節從虞美人花之文史背景進行探討,虞美人的特色呈現較為剛烈,此花並不是本土栽培,而是外來種。於唐朝傳入,有「舞草」之稱。此花從明代吟詠花種竄升,與明代詞人的愛戴有關。第二節探析明人吟詠虞美人花之特點及典故,運用典故,表達虞美人的忠心,以及愛國情操。在物象方面,分為悲劇人物、動物植物、淒美景象與其它四方面分別探討。第三節為探析詠虞美人花之主題意涵,了解虞美人花在明代的地位。明人因佩服虞美人對於感情的執著,對其貞烈感情深深懾服。
    第三章〈明代詠蓮花詞綜論〉,第一節從蓮花之文史背景進行探討,了解各時期蓮花所呈現不同的意涵,至明清時期賞荷風氣大盛,此時荷花趨向集大成的層面。其性格引起明代文人的青睞,加上實用性高,地位崇高。第二節探析明人吟詠蓮花之特徵及典故,運用典故表達蓮花之美及蓮花外在面貌、環境。在物象方面,分為女子形象、隱士形象、人舟形象、器物形象,呈現閒適之情。第三節為探析詠蓮花之主題意涵,體會蓮花在明代的地位意義。明人善於經營環境氛圍,單純將蓮花作為主角加以描述。當明朝滅亡或是遭逢貶謫,文人退隱,回歸田園,遠離世俗。
    第四章〈明代詠菊花詞綜論〉,第一節從菊花之文史背景進行探討,了解各朝代菊花不同的內涵,宋代湧現多部菊花專著,至明代時期,種菊、賞菊活動迅速發展,以觀、品、悟三原則欣賞。第二節探析明人吟詠菊花之特點及典故,憑藉佐證以達信度。此外還運用物象,將情感注入增加渲染度,分別為人物形象、隱士形象、器物形象、秋瑟景象、堅忍形象。第三節為探析詠菊花之主題意涵,了解菊花在明代的地位意義。明代最終走向滅亡,明遺民不想效忠清廷,回歸田園。菊花不與百卉爭寵,具備耐寒傲霜之孤芳性格,為明人所推崇。
    第五章〈結論〉:對明代此三種詠花詞作綜合敘述及統整,確立及奠定明代詠花詞於詞壇的地位。虞美人花從明代才開始受到重視,其忠貞節烈情感更為強烈,符合明人的審美觀念,為明代文人關注。而蓮花、菊花在明代有集大成之面向,所傳達的是文人懷才不遇,呈現歸隱心境及人格意涵的崇拜。明詞雖然被以鄙俗眼光看待,卻還是有其特色存在,且明代對於詞學批評有其創新之處。詠花是明詞其中一面貌,自有其特殊之處,值得品味與研究。

    Ruler implemented a high-pressure policy on literati to imprison their thought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decline of Ming Ci is a normal development of Ci history. Although the literati criticized the Ming Ci, but Ming Ci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cannot be ignored.
    First, explain about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ituation. Second, every first section of chapter discusses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apaver rhoeas, Lotus and chrysanthemums. 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characteristics and allusions of Papaver rhoeas, Lotus and chrysanthemums. There is analyzation about Papaver rhoeas, Lotus and chrysanthemums’ meaning of the theme at third section, and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Papaver rhoeas, Lotus and chrysanthemums in the Ming Dynasty. Third, make a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and unification of the three flower specie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stablish and lay the status of the chanting Ci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field of Ci.
    Final, there are many inform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s worthy that literature content can b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famous literati in the Ming Dynasty, so Ming Ci has its merits. The chanting of flowers is one of the aspects of Ming Ci, which has its special features. Although it has passed the golden period,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i. So, Ming Ci is worthy of taste and research.

    明代詠花詞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明詞自有其詞壇角色………………………………………………………1 二、詠花是明詞主題之一………………………………………………………3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一、選詞方法……………………………………………………………………4 (一)就詞題選詞………………………………………………………………4 (二)就內容選詞………………………………………………………………5 二、論述方法……………………………………………………………………6 (一)歸納法……………………………………………………………………6 (二)比較法……………………………………………………………………7 第三節 研究現況……………………………………………………………………..7 一、專書…………………………………………………………………………7 二、論文…………………………………………………………………………8 第二章 明代詠虞美人詞綜論……………………………………………………..15 第一節 文史背景…………………………………………………………………..15 一、虞美人之生成演變………………………………………………………..15 二、明人之唱和活動…………………………………………………………..18 第二節 吟詠特點…………………………………………………………………..21 一、善用典故…………………………………………………………………..21 二、善用物象…………………………………………………………………..27 (一)悲劇人物………………………………………………………………..27 (二)動物植物………………………………………………………………..29 (三)淒美景象………………………………………………………………..31 (四)其他……………………………………………………………………..32 第三節 吟詠之意涵探析…………………………………………………………..34 一、貞烈愛情…………………………………………………………………..34 二、國家興亡…………………………………………………………………..36 三、懷才不遇…………………………………………………………………..37 四、感時傷春…………………………………………………………………..38 五、人格意涵…………………………………………………………………..39 第三章 明代詠蓮花詞綜論………………………………………………………..42 第一節 文史背景…………………………………………………………..………42 一、蓮花之生成演變………………………………………………………..…42 二、明人之賞荷活動……………………………………………………..……47 第二節 吟詠特點………………………………………………………………..…51 一、善用典故………………………………………………………………..…51 二、善用物象………………………………………………………………..…60 (一)女子形象……………………………………………………………..…60 (二)隱士形象……………………………………………………………..…64 (三)人舟形象…………………………………………………………..……66 (四)器物形象……………………………………………………………..…67 第三節 吟詠之意涵探析…………………………………………………..………71 一、詠物惜花………………………………………………………………..…71 二、記寫生活………………………………………………………………..…74 三、抒寫遭遇……………………………………………………………..……76 四、家國之思…………………………………………………………………..78 五、人格意涵…………………………………………………………………..80 第四章 明代詠菊花詞綜論……………………………………………………..…83 第一節 文史背景…………………………………………………………………..83 一、菊花之生成演變………………………………………………………..…83 二、明人之賞菊活動………………………………………………………..…88 第二節 吟詠特點…………………………………………………………………..93 一、善用典故…………………………………………………………………..93 二、善用物象…………………………………………………………………..97 (一)人物形象………………………………………………………………..97 (二)隱士形象………………………………………………………………..99 (三)器物形象………………………………………………………………100 (四)秋瑟景象………………………………………………………………101 (五)堅忍形象………………………………………………………………103 第三節 吟詠之意涵探析…………………………………………………………104 一、詠物惜花…………………………………………………………………104 二、懷才不遇…………………………………………………………………106 三、歸隱田園…………………………………………………………………108 四、國家興亡…………………………………………………………………109 五、人格意涵…………………………………………………………………110 第五章 結論………………………………………………………………....……114 參考文獻……………………………………………………………………………118 附錄一 明代詠花之詞家及作品統計表…………………………………………131 附錄二 明代詠虞美人花之詞家及作品統計表…………………………………161 附錄三 明代詠蓮花之詞家及作品統計表………………………………………163 附錄四 明代詠菊花之詞家及作品統計表………………………....……………167 附錄五 箋注………………………………………………………………………169

    一、詞學專書(按姓名筆劃排列)
    尤振中,尤以丁:《明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1995年12月。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8月。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3月。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甘松:《明代詞學演進研究——以唐宋詞選的接受為視角》,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余意:《明代詞學之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汪超:《明詞傳播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1月。
    沈雄:《柳塘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周明初,葉嘩:《全明詞補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周煥卿:《清初遺民詞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岳淑珍:《明代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9月。
    唐圭璋:《全宋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張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7月。
    張仲謀,王靖懿:《明代詞學編年史》,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
    張仲謀:《明代詞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陳弘治:《詞學今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陳霆:《渚山堂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2月。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趙桂芬:《元代詠物詞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3月。
    趙尊嶽:《明詞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鄧子勉:《明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12月。
    鄭海濤:《明代詞風嬗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
    賴慶芳:《南宋詠梅詞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謝桃坊:《唐宋詞譜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饒宗頤:《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二、詩學專書(按朝代姓名筆劃排列)
    梁.鍾榮,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宋.許顗:《彥周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78。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1。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79。
    明.安磐:《頤山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2。
    清.俞琰:《詠物詩選》,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12月。
    清.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4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
    張秉戍,章國臣:《花鳥詩歌鑑賞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0年5月。
    趙紅菊:《南朝詠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鄭國光、曲奉仙:《中國花卉詩詞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三、其他專書(按朝代姓名筆劃排列)
    (英)柯律格:《蘊秀之域:中國明代園林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
    梁.蕭統,張啟成,徐達等譯注:《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
    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1月。
    清.郭慶藩,王孝魚:《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4月。
    王建男:《中國人的雅致生活》,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4年4月。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年9月。
    何小顏:《花的檔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何敬群:《楚辭精注》,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4月。
    李文祿,劉維治:《古代詠花詩詞鑒賞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李華:《陶淵明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11月。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9月。
    李樹華:《中國盆景文化史》,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年9月。
    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高興:《古人詠百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上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4月。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下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4月。
    張嘉晰:《明人的旅遊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4年1月。
    張榮東:《中國菊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5月。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陳怡良:《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陳夢雷,楊家駱:《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4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3月。
    程俊英:《詩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
    董立章:《國語譯注辨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劉中文:《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
    簡錦玲:《詩情花意:中國花卉事典》,臺北:大樹出版社,2003年9月。
    蘇本一:《中國盆景藝術》,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5月。
    四、古籍(依朝代序列)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
    西漢.劉安:《淮南鴻烈解》卷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8。
    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2。
    西漢.劉向:《列仙傳》,《百菊集譜》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5。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5。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卷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63。
    曹魏.曹植:《曹子建集》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3。
    東晉.陶潛:《陶淵明集》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3。
    東晉.王嘉:《拾遺記》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2。
    晉.王嘉:《拾遺記》卷3,《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2。
    晉.葛洪:《神仙傳》,《全芳備祖集》前集卷1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935。
    晉.郭璞:《山海經》卷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2。
    南朝宋.劉義慶,劉孝標註:《世說新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5。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78。
    南朝梁.蕭統:《文選註》卷4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29。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7。
    南朝梁.沈約:《宋書》卷9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58。
    唐.李延壽:《南史》卷4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65。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1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7。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卷8,《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80。
    唐.陸龜蒙:《甫里集》卷11,《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83。
    唐.李德裕:《李衛公別集》卷4,《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79。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4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9。
    唐.釋法藏:《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卷1,《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276。
    唐.皮日休:《松陵集》卷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32。
    唐.韓愈:《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74。
    唐.李善等:《六臣註文選》卷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30。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87。
    五代.王人裕:《開元天寶遺事》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5。
    宋.張洎:《賈氏譚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6。
    宋.王灼:《碧鷄漫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94。
    宋.范鎮:《東齋記事》卷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6。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2。
    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9。
    宋.陳師道:《後山集》卷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冊1114。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後集》卷1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935。
    宋.辛棄疾:《稼軒詞》卷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8。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1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08。
    宋.鄭樵:《爾雅註》卷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2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2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47。
    宋.周敦頤:《周元公集》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01。
    宋.袁甫:《蒙齋集》卷1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75。
    宋.歐陽脩等:《新唐書》卷10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74。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93。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2。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2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47。
    宋.史鑄:《百菊集譜》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5。
    宋.蘇軾:《東坡全集》卷3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07。
    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2。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9。
    宋.劉蒙:《劉氏菊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5。
    宋.史正志:《史氏菊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5。
    宋.范成大:《范村菊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5。
    宋.史鑄:《百菊集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5。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20,《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3。
    宋.蘇軾:《蘇學士集》卷6,《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92。
    宋.王炎:《雙溪類搞》卷2,《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5。
    宋.衛宗武:《秋聲集》卷3,《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87。
    宋.陶穀:《清異錄》卷上,《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7。
    宋.李龏:《唐僧弘秀集》卷9,《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56。
    宋.李新:《跨鼇集》卷9,《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24。
    宋.陸游:《劍南詩稿》卷36,《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62。
    宋.毛滂:《東堂詞》,《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7。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486,《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6。
    明.錢棻:《蕭林初集》卷7,《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冊28。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1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73。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14,《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71。
    明.徐士俊:〈祭卓珂月文〉,《雁樓集》卷24,清順治間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
    明.彭大翼,張幼學:《山堂肆考》卷3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974。
    明.袁宏道:《瓶史》,《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世懋:《花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冊846。
    清.陳淏子:《花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6。
    清.愛新覺羅玄燁:《御定全唐詩》卷8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31。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
    清.陳增新等:《柳洲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清.汪灝,張逸少:《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5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45。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01。
    五、學位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列)
    卜慶安:《屈大均研究》,揚州: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尹蕙智:《明代洪武至嘉靖年年間女詞人詞作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王文榮:《王慎中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冰潔:《中國蓮文化研究》,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王厚節:《陸游詩中花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秋文:《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王姬:《彭孫貽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王娟:《王元壽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王雯怡:《明代祝壽曲詞之研究——以《全明散曲》為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王磊:《陳霆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付梅:《北宋牡丹審美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古紅琼:《宋代海棠詩研究》,南充:西華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任廣永:《清初遺民萬壽祺詩歌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成偉:《周履靖生平交游及著述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余惠婷:《元代詠花詞》,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四梅:《明代文人的瓶花藝術:以袁宏道《瓶史》為核心》,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吳慶晏:《孟稱舜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之君:《花神的饗宴——李商隱詠花詩探析》,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李友輝:《王夫之詠物詞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玉玲:《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欣玉:《明代戲曲作家高濂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李澄琦:《萬壽祺及其詩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衛麗:《唐宋〈虞美人〉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汪麗君:《張廷玉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周偉娟:《來集之及其戲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永珠:《明代詞論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0年。
    林和君:《明代詞曲互涉現象論述》,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林承坏:《辛稼軒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林青蓓:《陳維崧永物詞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琳:《龔用卿及其《使朝鮮錄》探析》,延吉:延邊大學歷史碩士論文,2010年。
    邵舒惠:《周履靖詩詞曲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金永哲:《宋末三家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俞玄穆:《宋代詠花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凃美婷:《唐代牡丹文化與牡丹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姚良:《金堡及其《遍行堂》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姜楠南:《中國海棠花文化研究》,南京: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柳品貝:《范成大詠花詩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洪芯嵐:《明代《六十種曲》雨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胡紹平:《明詞振興期五位特出詞家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倉紀紅:《明代詠物散曲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徐秀眉:《中國文學中荷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嘉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荷花意象及其教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徐德智:《明代吳門詞派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年。
    烏吉斯古楞:《宋詞梅花意象淺論》,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馬紅豔:《荷韻:畫說荷花》,青島:青島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張冬梅:《劉基詩詞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5年。
    張琛:《曹亮武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琪蒼:《唐代詠花詩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張曉琳:《明代作家張邦奇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
    張麗琴:《李商隱牡丹詩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郭前:《論唐宋梅花詞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點》,汕頭:汕頭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貞俐:《蘇軾詠花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彩玲:《南宋遺民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聖萌:《唐人詠花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陳麗娜:《李白詠物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普義南:《吳文英詠物詞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1年。
    曾芳:《高濂研究》,漳州:漳州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馮女珍:《唐人詠牡丹詩之審美意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淑娟:《李清照詠花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楊小鈴:《唐宋牡丹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楊玥:《瞿佑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楊倩:《明代朝鮮朝使臣詠物詩歌研究》,濟南: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楊麗玲:《蘇東坡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8年。
    葉禎菲:《明清插花藝術研究》,南京:南京大學美術碩士論文,2018年。
    葛明靜:《古典文學中芙蓉的審美意象探析》,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董靜怡:《明代詠物詞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廖雅婷:《宋代梅花詞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趙立秋:《夏言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趙帝:《宋詞中的梅文化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趙桂芬:《元代詠物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趙雲雙:《唐宋時期海棠題材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齊心苑:《明代詠物民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劉欣:《吳子孝詩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寶明:《宋代詠梅詞論說》,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歐純純:《陸游與楊萬里詠梅詩比較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年。
    蔡依玲:《明代伎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蔡孟嫻:《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蔡幸吟:《唐詩中牡丹、菊花、蓮花之意象探討》,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蔡雅慧:《宋代海棠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鄭琇文:《金元詠梅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盧先志:《唐詠物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戴圓圓:《王廷相及其詩歌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謝依樺:《唐宋桃花詞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謝旻琪:《明代評點詞集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簡恩定:《杜甫詠物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關漢琪:《中國「桃」文化研究——以古典戲曲為例》,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龔喜平:《文徵明詩文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六、期刊(按姓名筆劃排列)
    王子凡,張明姝,戴思蘭:〈中國古代菊花譜錄存世現狀及主要內容的考證〉,《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8卷,2009年第1期,頁77-90。
    王瑩:〈論唐宋牡丹詩詞的政治文化意蘊及其表現藝術〉,《文學遺產》第4期,2011年7月,頁54-63。
    余惠婷:〈元代詠花詞意涵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9期,2010年12月,頁131-156。
    李雄、李富軒:〈國色天香話牡丹〉,《歷史月刊》206期,2005年3月,頁16-19。
    沈松勤:〈柳州詞派與詞壇中興〉,《中華文史論叢》120期,2015年4月,頁1-39。
    周武忠:〈中國盆景藝術鑑賞〉,《中國園林》13卷,1997年第5期,頁46-49。
    孟修祥:〈論中國文學中的蓮荷意象〉,《荊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頁36-39。
    岳薇、戴思蘭:〈中國古代菊花詩詞研究〉,《中國菊花研究論文集,(2002-2006)》,2002年6月,頁79-84。
    林妙玲:〈稼軒詞中梅花與牡丹意象之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77-94。
    南瑛:〈論宋代詠蓮詞與士人人生意趣〉,《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34-37。
    南瑛:〈論蓮在宋詞中的象徵意蘊〉,《牡丹江大學學報》19卷第12期,2010年12月,頁72-74。
    姜楠南、湯庚國、沈永寶:〈《紅樓夢》海棠花文化考〉,《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8年3月,頁79-84。
    姜楠南、湯庚國:〈中國海棠花文化初探〉,《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7年3月,頁56-60。
    郎凈:〈再論卓人月之悲劇人生及其戲曲悲劇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頁55-61。
    孫克強:〈明代詞學思想論略〉,《河南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1月,頁59。
    耿湘沅:〈眉公《巖棲幽事》所反映之處事態度〉,《中華學苑》第48期,1996年7月,頁1-18。
    張君如:〈冬賞梅花春海棠——談南宋四大家的詠花詩〉,《育達學報》12期,1998年12月,頁10-16。
    張彤彤:〈著姓望族與明末詞壇——以嘉興錢氏為例〉,《中國古代文學》第276期,2017年3月,頁186。
    張榮東:〈中國古代菊花的命名與菊事活動考〉,《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0年7月,頁63-66。
    張榮東:〈論屈原、陶淵明對菊花人格象徵含義生成的貢獻〉,《閱江學刊》第1期,2010年2月,頁138-142。
    張鵬飛:〈論中國菊花文化傳統情結的審美趣味〉,《北方園藝》,2009年第1期
    陳子崡:〈論顧太清《東海漁歌》中詠花詞之情感寄託〉,《有鳳初鳴年刊》第10期,2015年11月,頁545-570。
    陳珈琪:〈論李清照之詠花詞〉,《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4期,2007年1月,頁38-49。
    陳秋芳:〈〈虞美人〉詞牌的源流考〉,《文化學研究》,2007年第5期,頁187-189。
    傅佩琍:〈明代花藝理論研究,以張謙德《瓶花譜》為核心〉,《明道學報》33期,2007年7月,頁71-88。
    程杰:〈「美人」與「高士」——兩個詠梅擬象的遞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9年11月,頁102-108。
    程杰:〈宋代梅花審美認識的發展及其成就〉,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8月,頁58-72。
    程杰:〈宋代梅品種考〉,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5年9月,頁338-352。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的盛況及其原因與意義(上)〉,《陰山學刊》15卷第1期,2002年2月,頁29-33。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的盛況及其原因與意義(下)〉,《陰山學刊》15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4-18。
    程杰:〈林逋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史上的意義〉,《學術研究》第7期,2001年7月,頁105-109。
    程杰:〈梅花的習性、色香、枝幹、品格與德性: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梅文學對梅花美的掘發與演繹〉,《成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1年9月,頁193-206。
    程杰:〈梅與水、月——一個詠梅模式的發展〉,《江蘇社會科學》第191期,2000年4月,頁112-118。
    程杰:〈梅與雪——詠梅范式之一〉,《陰山學刊》13卷第1期,2000年3月,頁29-33。
    程杰:〈論中國梅文化〉,《杭州學刊》第2期,2017年6月,頁167-188。
    黃文吉:〈唱和與詞體的興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糸集刊》第一期,1996 年 6月,頁 49-50。
    黃崇鐵:〈牡丹的吉祥圖意與其象徵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53期,2006年4月,頁22-25。
    趙紅娟:〈虞美人雜考〉,《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1期,2012年4期,頁26-31。
    趙桂芬:〈晏殊詠花詞審美特徵試析〉,《臺南科大學報》第26期,2007年9月,頁23-42。
    劉開明,王穎:〈佛性、人性、靈性——中國藝術中的蓮花意象〉,《中國文化月刊》第199期,1996年5月,頁110-121。
    閻豔:〈菊的文化意義初探〉,《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3期,2003年9月,頁130-132。
    七、網路電子資料庫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FiSo.4/webmge?mode=basic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index.htm
    詩詞曲典故
    http://cls.lib.ntu.edu.tw/ORIG/home.ht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3-12-3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