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文濤 Guo, Wen-Tao |
|---|---|
| 論文名稱: |
政治憲政主義視野下的違憲審查制度比較研究——兼論中國建構有效違憲審查制度的可行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From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
| 指導教授: |
蔡志方
Tsai, Chih-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5 |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憲政主義 、司法憲政主義 、弱式司法審查 、強式司法審查 、憲政轉型 |
| 外文關鍵詞: | judicial co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strong-form constitutional review, weak-form constitutional review,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違憲審查制度大致有司法憲政主義之強司法審查模式和政治憲政主義之弱司法審查模式兩種理論進路和制度模式,前者有分散型的美國普通法院審查模式和集中型的歐陸專門機關審查模式兩種類型,可以將其簡稱為美國模式;後者大多是大英國協國家,如英國的「解釋一致性與不一致宣告」模式、加拿大的「但書條款」模式、紐西蘭的「解釋一致性」模式等類型,可以將其簡稱為英國模式。美國模式與英國模式之爭,歸結起來就是法院和議會誰擁有最終的違憲審查權,以及司法方式和政治方式誰更能正當有效地保障人權。國際憲法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英國模式更加有利於實現議會和法院之間的「憲政對話」,對於解決憲法爭議和保障人民權利更具有民主正當性和效率性。
筆者對解嚴前後台灣大法官制度功效的變化進行了分析,發現民主是推動司法審查有效運轉的核心動力:在沒有完成民主轉型之前,司法審查只能淪為維護威權統治者地位的工具;只有完成民主轉型,司法審查才能有效保障人權。通過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分析,筆者發現人大憲法上的至高地位在實際政治中是低於執政黨和政府的,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人大至上與黨的領導之間存在著衝突,衡陽人大賄選案表明人大代表選舉存在弊端、需要改革,質詢權的虛置表明在人大制度中存在民主不足的問題。
1982年的中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違憲審查機關,學者們積極推動建立中國違憲審查制度,並提出了保障基本人權、反抗多數暴政、維護法律統一等理由,但是筆者發現這些理由無一成立。中國的政體結構和政治現實,決定了美國模式和英國模式在中國都遇到了困境。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國尚未實現憲政民主轉型,中國目前處於轉型時期,轉型時期的憲法是政治憲法而不是法律憲法,所以不能夠憲法司法化。只有實現憲政轉型,才能建構起有效的違憲審查制度。2008年興起的中國政治憲法學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也存在著價值錯誤和事實錯誤。筆者認為中國憲政轉型有政治方式和司法方式雙核動力,目的是實現人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From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GUO, WENTAO
Prof. Dr. Chih-Fang Tsai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aw
SUMMARY
In this thesis, I studied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and aimed to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I used five methods: compar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value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In the end, I got the result that it’s impossible to construct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in China when it is a dictatorship country. So I concluded that only when th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transition will have been achieved can China construct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Key words: judicial co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strong-form constitutional review, weak-form constitutional review,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TROD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most countries have become a constitutional state, but China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the Constitution haven’t woken up to be effective just as the same as the Sleeping Beauty. The power of government is not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human rights are not effectively protected. In this article, I studied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in advanced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 Germany, France and Britain, reviewed recent literature of international constitutional scholars, notably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scholars, for example, Richard Bellamy and Mark Tushnet. I hoped to find the root cause why China did not construct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I mainly use five methods: compar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valu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Finally, I found the root cause is that China is a dictatorship country. Only when democratic transition will have been achieved can China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thesis, I used five methods: compar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value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I compared the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legal cultur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ummed up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hoped it’s helpful to build China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Historical analysis: I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each country’s constitutional review mode and the form where reasonable.
Value Analysis: I used democracy, freedom, human rights and other universal values to criticize the error in China’s political Constitution.
Literature review: I mainly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onstitution scholar, for example, Richard Bellamy and Mark Tushnet.
Case Analysis: I focused on “Sun Zhigang ca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Justice System and the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the fifth chapter, I used Obergefell v. Hodges to confirm the disadvantages of American model and the advantages of British model.
RESULTS AND DISCUSSION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s generally have two theories approaches and system modes: strong-form constitutional review of judicial constitutionalism and weak-form constitutional review of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The former has two types: US decentralized general courts and European continent centralized specialized agencies, 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American model. The latter mostly are British Commonwealth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s “interpretation mandates and declaration of incompatibility” mode, Canada’s “notwithstanding clause” mode and New Zealand’s “interpretation mandates”, 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British mode. The dispute of American model and British model is that which one has the final word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parliament or the court and which one can protect human rights legitimately and effectively, politics or judiciary. The latest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constitutional scholars showed that British model more conductively realized the constitutional dialogue between parliament and the court and more democratic legitimately and effectively resolved constitutional disputes and safeguards human rights.
I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wan’s Justice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the lifting of Military law and found that democracy is the core power to promote judicial review function effectively.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democratic transition, judicial review can only become a tool to maintain the status of authoritarian rulers. Only when democratic transition had been completed could judicial review safeguard human rights effectively. After analyzed the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 found that although Congress has the supreme status in the constitution, but its actual political status is lower tha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which the root cause is that NPC supremacy conflicts with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lacks of democracy and needs to be reformed.
1982 Chinese Constitution should haven the supreme legal authority and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should haven been constitutional review agency. Scholars actively promote to establish Chines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give many excuse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basic human rights, against the tyranny of majority, the maintenance of law unification. But I found none of these reasons was established. Chinese government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realities determine American mode and British model have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n China. The deep-seated reason is that China has yet to implement the constitutional democratic transition.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so the Constitution is politic constitution rather than legal constitution. That’s why it’s impossible to build constitutional judicature.
CONCLUSION
Only when th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transition will have been achieved can China construct effectiv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China politic constitution schools which rose in 2008 recognized this, but has value errors and fact errors. I believe that the power sources of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re political and judicial, the goal is to achieve people’s freedom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書籍
1、[奥]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丹麥]索倫森著,李西潭、陳志瑋譯,《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版。
3、[德]卡尔·施米特著,李君韬、苏慧婕译,《宪法的守护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德]克劳斯·施莱希、斯特凡·科里奥特著,刘飞译,《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地位、程序与裁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法]贡斯当著,阎克文等译,《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第二版。
10、[法]托克维尔著,黄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法]孟德斯鳩著,彭盛譯,《論法的精神》,台北:華立文化,2003年11月,初版。
12、[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10月,第一版。
13、[古罗马]西塞罗著,沈叔平、苏力译,《国家篇 法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5、[美]爱德华・考文著,强世功译,《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7、[美]汉密尔顿等著,程冯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8、[美]亨利・J・亚伯拉罕著,刘泰星译,姚诗夏、朱启明校,《法官与总统——一部最高法院法官的政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9、[美]李帕特著,高德源譯,《民主類型——三十六個現代民主國家的政府類型與表現》,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20、[美]馬克.圖什內特著,楊智傑譯,《把憲法踹出法院》,台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8月,一版。
21、[美]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22、[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3、[英]哈特著,支振锋译,《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4、[英]密尔著,《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第2次印刷。
25、包刚升,《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第1版。
26、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陈端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宪法的根本原则及其格式化修辞》,载陈端洪《宪治与主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8、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自版,2010年8月,第四版。
29、顾銮斋主编,《西方宪政史(第一卷 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30、顾銮斋主编,《西方宪政史(第四卷 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31、顾銮斋主编,《西方宪政史(第五卷 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32、高全喜,《政治宪政主义与司法宪政主义——基于中国政治社会的一种立宪主义思考》,载高全喜《从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论现时代的政法及其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3、韩大元,《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34、黄炎培,《延安归来》第二篇「延安五日记」,东北书店印行,1946年5月出版。
35、黄基泉,《西方宪政思想史略》,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36、黄嘉树、程瑞,《台湾选举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37、姜峰,《立宪主义与政治民主:宪法前沿十二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
38、姜南揚,《台灣大轉型——40年政改之謎》,台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39、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元照初版第1刷。
40、林永吉,《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一刷。
41、林子傑,《認識大法官解釋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初版一刷。
42、刘少奇,《关于与斯大林会谈情况给毛泽东和中央的电报》,见《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4、司法院,《守護憲法60年》,台北:冠順印刷事業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初版二刷。
45、蘇永欽,《違憲審查》,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一版。
46、田飞龙,《宪制发生学的思想史进路——高全喜教授政治宪法学思想的一个诠释》,《原道》第24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47、王业立,《选举、民主化与政党竞争》,载朱云汉主编《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2013年3月第3次印刷。
48、徐炳,《违宪审查》,载李步云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9、许章润,《汉语法学论纲》,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0、杨光斌,《复兴比较政治学的根本之道: 比较历史分析》,载杨光斌主编《比较政治学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第1辑。
51、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2月,初版第1刷。
52、翟小波,《人民的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3、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35年—71年)》。
54、張俊雄總策劃,《世紀之辯》,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55、張淑中、姚中原,《台灣憲政改革——修憲理論、政治過程與制度影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初版一刷。
56、张友渔,载《张友渔文选》(上册),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期刊論文
1、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蔡定剑,<民主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关键>,《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3、常士訚,<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探讨》,2008年第4期。
4、陈端洪,<论宪法做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中外法学》,2008年第4期。
5、陈弘毅,<齐案批复的废止与宪法司法化和法院援引宪法问题>,《法学》,2009年第3期。
6、陈啸,<刍议衡阳贿选事件>,《上海人大月刊》,2014年第2期。
7、程竹汝,<授權与监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
8、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18期。
9、程欢,<衡阳贿选事件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法制博览》,2005年第8期。
10、程雪阳,<司法审查的第三条道路——弱司法审查的兴起、发展及其中国意义>,《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1、崔厚元,<现行候选人介绍机制存在的司题及对策——由衡阳贿选案引发的思考>,《人大研究》,2014年第3期。
12、董保城,<中國大陸的社經變遷與法制發展-子計畫一: 走向規範憲法: 中國違憲審查制度開展之研究 (II)>. 《基礎研究》, 2012年。
13、傅达林,<民主离不开法治——剖析衡阳“贿选门”>,《民主与法治》,2014年第1期。
14、高全喜、田飞龙,<政治宪法学的问题、定位与方法>,《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5、高全喜,<政治宪法学的兴起与嬗变>,《交大法学》,2012年第1期。
16、郭道晖,<权威、权力还是权利——对党与人大关系的法理思考>,《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17、何海波,<没有宪法的违宪审查>,《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8、何涛,<佩迪特 “无支配” 自由观的演变及其共和主义国家观的挑战>,《研究生法学》,2009年第4期。
19、何家弘,<中国腐败犯罪的原因分析>,《法学评论》,2015年第1期。
20、洪开开、浦兴祖、周昕,<衡阳贿选案的反思>,《浙江人大》,2014年第4期。
21、焦洪昌,<论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空间>,《政法论坛》,21卷2期,2003年4月。
22、金太军,<建设政治文明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探讨》,2004年第4期。
23、李蕊佚,<议会主权下的英国弱型违宪审查>,《法学家》,2013年第2期。
24、李月军,<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的“衡阳贿选省人大代表案”>,《人大研究》,2014年第6期。
25、李忠夏,<从制宪权角度透视新中国宪法的发展>,《中外法学》,2014年第3期。
26、林祥庚,<人民政协法律地位问题的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27、劉定基,<議會至上與人大至上—從英國違憲審查的發展看中國違憲審查的未來>,《政大法学评论》,2011年第135期。
28、莫纪宏,<直面“三个挑战”:衡阳贿选事件的法理透析>,《法学评论(双月刊)》,2014年第2期。
29、莫纪宏,<程序制度建设视角下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的完善——基于湖南“衡阳贿选事件”的制度风险分析>,《法学论坛》,2014年第3期。
30、苗泳、邢玲,<认真对待质询权——兼论人大制度的完善>,《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31、强世功,<宪法司法化的悖论——兼论法学家在推动宪政中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2、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33、田飞龙,<探寻中国宪法的 “民主化” 实施之路>,《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6期。
34、田飞龙,<异数与自我:八二宪法的定位>,《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6期。
35、田飞龙,<大国宪政的异数:比较视野中的“八二宪法”及中国宪政转型>,《清华法治论衡》,2013年第1期。
36、田飞龙,<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学海》, 2013年第2期。
37、田飞龙,<政治正当程序——阿克曼的政治宪法理论及其启示>,《学海》,2014年第1期。
38、田飞龙,<共存而优先——一种常态政治下的政治宪法理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9、童建华,<以英国为个案看不成文宪法国家的违宪审查>,《法学》, 2008年第2期。
40、童建华,1998年《人权法案》与英国违宪审查,《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2期(下)。
41、童之伟,<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党政秩序调整>,《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42、王建瑞,<党领导人大与人大监督党的机构>,《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43、王连花,<从衡阳贿选案看地方人大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人大制度研究》,2014年第6期》
44、王忠祥、韦宝平,<试论人大对党的法律监督>,《前沿》,2012年第3期。
45、魏晓娜,<法理与论争:美国刑事正当程序的范围——兼论美国的正当程序方法论>,《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46、魏健馨,<美国宪法解释制度解析——兼论对中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启示>,《天津法学》,2011年第3期。
47、徐丽姗,<国外议员制对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人大论坛旬刊》,2013年第8期。
48、徐昕,<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推进策略>,《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49、尹汉华,<理顺我国执政党、人大与政府地关系>,《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50、曾宪刚,<沈阳中院报告被否决的法律思考>,《人大研究》,2001年第12期。
51、翟小波,<代议机关至上的人民宪政>,《清华法学》,2007年第2期。
52、张海涛,<从“衡阳贿选案”论现阶段“代表构成”和代表的“代表性”问题>,《人大制度研究》,2014年第3期。
53、张吕好,<衡阳贿选事件的警示>,《民主与法制》,2014年第2期。
54、张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岭南学刊》,1999年第4期。
55、张千帆,<宪法实施靠谁?——论公民行宪的主体地位>,《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4期。
56、张千帆,<刑法适用应遵循宪法的基本精神——以“寻衅滋事”的司法解释为例>,《法学》,2015年第4期。
57、张媛媛,<论民主与宪政的关系>,《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8卷第2期。
58、张镇强,<衡阳市人大否决中级法院报告的标志性意义>,《法治与社会》,2007年第4期。
59、张芝梅,<法律中的逻辑与经验——对霍姆斯的一个命题的解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60、张卓明,<民主机制完善之道:湖南衡阳人大贿选案的启示>,《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
61、郑磊,<危机中的自新契机——从衡阳贿选事件的三层处理方案谈起>,《法学》,2014年第7期。
62、周为青,<论党与人大的功能关系>,《上海法学》,1989年「纪念1982年宪法颁布五周年论文专辑」。
63、朱国斌,<法国的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制度——法国宪法第七章解析>,《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3期。
學位論文
1、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6月。
2、楚红梅,《论凯尔森法律规范理论》,山东大学法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4月。
3、冯东俊,《台湾地区司法审查机制与民主化进程》,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4、纪文娟,《我国人大质询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9日。
5、洪淑華,《台灣戒嚴時期大法官釋憲與人權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6、茹洋,《论法律违宪审查与中国实践》,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4月。
7、王瑞燕,《人大质询制度探析》,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3月。
8、许梦飞,《中国台湾地区大法官解释制度初探》,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3月。
9、杨佳瑛,《民主的中国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13年4月。
10、姚东芳,《人大代表质询权的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28日。
11、张西勇,《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与实际过程不一致探因》,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4年7月。
12、張智聖,《解嚴以來我國釋憲制度與人權保障之系統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7月。
二、英文文獻
書籍
1、Alison.L.Young,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 and the Human Right Act,Oxford/Portland:HartPublishing,2009.
2、Austin Ranney,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2.
3、A.V.Dice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London: Macmilan,1959,10th.
4、Bellamy R.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a republican defence of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democrac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Bodin, Jean. On Sovereignty: Four Chapters from 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 ed. and tr.Julian H. Franklin ,New York, 1992.
6、Breyer S. Making Our Democracy Work: A Judge's View[M]. Vintage books, 2011.
7、Comella V F. Constitutional courts and democratic values: a European perspective[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8、Francesa Klug,Values for a Godless Age:The 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s New Bill of Rights,Penguin Books Ltd,2000.
9、Harris, Joseph P. Congressio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on. 1965.
10、H.Fenwick,Civil Liberties and Human Rights,Oxford:Rout ledge-Cavendish,2007.
11、Israel J H, LaFave W R. Criminal procedure in a nutshell: Constitutional limitations,West Publishing,5th,1993.
12、J. Mitchell Pickerill. Constitutional Deliberation in Congress: The Impact of Judicial Review in a Separated System[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3、J. M. Sosin,the Aristocracy of the Long Robe:The Origins of Judicial Review in America,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9.
14、Maine H S. Ancient Law: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Early History of Society and Its Relation to Modern Ideas[M]. J. Murray, 1883.
15、Mark Tushnet. Weak courts, strong rights—Judicial review and social welfare rights in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6、Mill J S S.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M]. Cosimo, Inc., 2009.
17、P. Pettit, Republicanism: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p. 189.
18、P.W. Hogg,From Privy Council to Supreme Court,In:Jeffery Goldseorthy,Interpreting Constitutions:a Comparative stud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9、R. A. Dahl,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0、Robert L. Lineberg,Government in America:People,Politics and Policy,New York:Harper Collins,Inc.,1991.
21、S. Hampshire, Justice is Conflict, London: Duckworth, 1999.
22、Vanberg G. The politics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in German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3、Zurn C 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institutions of judicial review[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期刊論文
1、Ackerman B. Constitutional politics/constitutional law[J]. Yale Law Journal, 1989.
2、David Bonner,Helen Frenwick,Sonia Harris-Short, Judicial Approaches to Human Rights Act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July 2003.
3、Fukuyama, F. & Bloom, A. (1989). The end of history ? (Vol. 16, pp. 3-18). National Affairs, Incorporated.
4、Griffith J A G. The Political Constitution*[J]. The Modern Law Review, 1979, 42(1) .
5、Guobin Zhu, Constitutional Review in China: An Unaccomplished Project or a Mirage?, 43 SUFFOLK U. L. REV. 625, 626-27 (2010).
6、Lewis A. Coser, Two Methods in Search of Substance, Amercian Sociology Review, Vol. 40, No. 6,1975.
7、Loewenstein K. Constitutions and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West and in the East[J]. The In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69.
8、Lijphart A.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71, 65(03).
9、Mark Tushnet.New forms of Judicial Review and the persistence of rights-and democracy-based worries,38 Wake ForestLaw Review.813,summer 2003。
10、Mark Tushnet. Alternative forms of judicial review[J]. Michigan Law Review, 2003.
11、Mark Tushnet. Marbury v. Madison Around the World[J]. Tenn. L. Rev., 2003, 71.
12、Mark Tushnet,Weak form Judicial Review and “core”Civil liberties , 41Harvard Civil Right-Civil liberties Law Review I,2006.
13、Mark Tushnet.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and Weak-Form Judicial Review[J]. German LJ, 2013, 14.
14、Melvin I. Urofsky and Paul Finkelman,A March of Liberty:A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 I.
15、Michael J. Perry,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 a democracy:what role for the courts? 38 Wake Forest Law Review 635, 2003 summer, Stehen Gardbaum, The New Commonwealth Model of Constitutionalism, 49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4, fall 2001.
16、Paul Boateng and Jack Straw, Bringing Rights home:Labour’s Plan to Incorporate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into The UK Law,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1997。
校內:2025-12-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