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展毅 Chen, Jan-Yi |
|---|---|
| 論文名稱: |
1997年後香港電影中香港人身份認同-陳果電影為例 Identities of Hong Kong People in the Presentations of Hong Kong Films After 1997: Examples from A Series of Films from Director Fruit Chan |
| 指導教授: |
洪敬富
Hung, Chin-F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graduate program in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7 |
| 中文關鍵詞: | 陳果 、香港電影 、身份認同 、政治經濟學 |
| 外文關鍵詞: | Fruit Chan, Hong Kong films, Identity, Political Econom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7年回歸中國後的香港,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或社會上,都承受相當大的衝擊。在這劇變的環境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亦受到嚴重的挑戰,對於自己是「香港人」或是「中國人」,一直都是難以抉擇的課題。因此究竟香港人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面臨何種的困境,以及在身份認同的選擇上如何體現,可謂是具有意義的研究命題。本研究選取「電影」來做為研究香港人身份認同的題材,對象為陳果導演1997年到2019年間所執導的電影。目的是探討導演在鏡頭語言的呈現上,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體現與變化間,所具有的關聯性。
本篇論文經由「政治經濟學導向的結構符號學」研究途徑,與「個案研究法」與「文本分析」的運用,分別從「微觀」及「宏觀」的角度出發,先分析導演創作想法,再分析當時香港政治經濟環境,遂得以建構出1997年後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呈現與變遷。
本篇論文有三個研究發現:
一、透過陳果電影中可以辨認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1997 年後有新的體現。
二、香港年輕人在1997年後,對於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逐年增高,而對中國
人的身份認同上,則逐年遞減。
三、透過陳果鏡頭語言下的呈現,可以觀察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後,在文
化上極為不適應。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identities of Hong Kong people appeared and changed from 1997 to 2019 by studying Hong Kong cinema.As a result, author takes the film directed by Fruit Chan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ocal cultural imagery" and "Chinese (other) symb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ilms, Hong Kong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have the most rapid and clearest identity evolution, In other words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in 1997, Hong Kong society has been extremely uncomfortable with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一、專書
(一)、中文
鄭樹森編,《文化批判與華語電影》(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5年)
黃新生,《電影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10年)
閻小駿著,《當代政治學十講》,(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1997年香港電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譚以諾、張鐵樑編,《在地而立》(香港,手民出版社,2017年)
朗天,《香港有我-主體性與香港電影》(香港九龍,文化工房出版社,2013年)
羅卡、吳昊、卓伯棠合著,《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劉蜀永編,《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9年)
徐承恩,《香港,鬱燥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2017)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市,楊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鍾寶賢,《香港影視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
張美君編,《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0年)
吳君玉編,《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七:風起雲湧-七十年代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8)
封德屏編,《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臺北市,行政院文件社委員會,2010)
陳儒修,《電影帝國》(臺北市,萬象出版社,1994)
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張燕,《映畫:香港製造-與香港著名導演對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瑞威,《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
梁啟智,《香港第一課》(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0)
封小雲,《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
蕭國建,《簡明香港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
馮邦彥,《香港金融史1841-2017》(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
封小雲,《大灣區產業合作:香港的新功能》(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
Pizza,《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红van(上冊)》,(有種文化出版社,2012)
Pizza,《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红van(下冊)》,(有種文化出版社,2013)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制術》,(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分水嶺》,(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周英雄、馮品佳主編,《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梁秉鈞、黃淑嫻策畫,《創意寫作:電影中的香港故事》,(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出版,2010)
朱耀偉主編,《香港研究作為方法》,(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16)
譚國根、梁慕靈、黃自鴻主編,《數碼時代的中國人文學科研究》,(秀威資訊出版社,2018)
趙永佳、葉仲茵、李鏗主編,《躁動青春:香港新世代處境觀察》,(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16)
香港地方志中心主編,《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20)
羅永生,《殖民家國外》,(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二)、英文
Sonny Shiu-Hing Lo,Steven Chung-Fun Hung,Jeff Hai-Chi Loo.(2019).“China’s NewUnited Front Work in Hong Kong- Penetrative Politicsand Its Implications.Singapore”.Springer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二、期刊
周星、趙靜,〈論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共榮共生〉,《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1期(2008年)。
陳犀禾、劉宇清,〈華語電影新格局中的香港電影-兼對後殖民理論的重新思考〉,《藝文研究》,第11期(2007年)。頁14-23
黃潔雯,〈後雨傘時期的香港電影業〉,(2017),《文化研究@嶺南》,頁3。
伊鴻、何美著,〈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 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2009),《傳播與社會學刊》。
張頤武,〈後原初性:認同的再造和想像的重組-反思1997-2007香港電影的中國脈絡〉,《藝文研究》,第11期(2007年)。頁39-44
馮建三,〈香港電影工業的中國背景:以台灣為對照〉,《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
司若,〈當東方好萊塢遭遇好萊塢-檢析香港電影工業的經濟文化脈絡及生存發展策略〉,《當代電影》,第6期(2006年)
許樂,〈轉型之路-2008年香港電影綜述〉,《北京電影學報》2009年,頁36-40。
趙琳琳,〈香港電影枯竭的一點表徵與大陸電影的啟示〉,《影視評論》,2010年,頁8-9
趙衛防、類成云,〈現代化與本土化:好萊塢與香港電影的雙向互動-兼論香港電影的復興之路〉,《上海大學報》,第14卷第2期(2007年3月),頁43-47
黃式騫,〈華語電影:世紀性文化整合及當下的現代性快擇-兼論21世紀初全球化與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歷史走勢〉,《上海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8年11月)。
陳曉榮,〈壇變中的香港電影〉,《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年3月。
張劍國,〈論《志明與春嬌》三部曲對香港電影及本土文化的機與危〉,《文化研究@嶺南》,第61期(2017年)
陳林俠,〈華語電影中的地域轉換與空間述事-大陸、香港、台灣電影改編中的地域比較研究〉,《社會科學》,第7期(2007年),頁185-192
石川、頤涵忱,〈族群認同與香港電影中的“北佬”形象〉,《藝文研究》,第11期(2007年),頁24-31
孫紹誼,〈“無地域空間”與懷舊政治:“後1997年”香港電影的上海想像〉,《藝文研究》,第11期(2007年),頁32-38
朱耀偉,〈 (不)真實香港:後殖民香港電影的「全球/本土」文化身份〉,《中外文學》,第10期(2001年),頁6-18
陳奕麟,〈香港再還不再,問題並非如此:大中國的認同過程與其批判挑戰〉,《文化研究》,第23期(2016年),頁120
陳明珠,〈媒體再現與認同政治〉,《中華傳播學刊》,(2002年)。
孚列,〈90年代香港電影概述〉,《當代電影》,2002年第2期。
郭建慧,〈後設解讀:公共建築之神話隱喻〉,《環境與藝術學刊》2008年第6期。
簡澤源,〈中國大陸與香港相互投資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1999年第8期。
王道和、林淳宏〈香港1997年回歸後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之模式:身份的理論與法源、變遷與現況、我國可參照之處〉,《通識教育學報》2018年第6期。
吳漢,〈香港回歸20周年的政經發展〉,《展望與探索》第15卷,第7期(2016)。
沉旭輝,〈1997年主權主轉移以來北京對香港管制策略的演變〉,《中國大陸研究》第2021年64卷第8期。
陳德昇,〈跨界治理策略、機遇與挑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案例〉,《中國大陸研究》2020年第63卷第3期。
張五岳、賴建宇,〈基本法釋法對香港「一國兩制」之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0卷第1期(2019年)
張仕賢、陳筑君,〈從「一國兩制」看中共的港澳政策〉,《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第1卷第2期(2008年)
朱英嘉,〈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意義:中國特色的區域整合觀點的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8期(2018年8月)
黃宗儀,〈想像跨界社群-晚近香港地影中的中國移動女性〉,《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12年6月
黃宗儀,〈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份論與再現〉,《地理學報》,第52期(2008)
張仕賢、蕭督圜,〈從居港權到雙非嬰兒爭議─ 淺析香港社會變遷的矛盾與衝突〉, 《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4期(2012)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中外文學》,第4期(2003)
葉蔭聰,〈一個衛生城市的誕生:香港早期公共房屋的殖民建構〉,《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十三/十四期(2003)
汪子錫,〈從 SARS 看中共傳播管制與國家發展失衡〉,《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 期(2014)
陳慧燕,〈SARS.不堪回首:從陳馮富珍當選世衛總幹事說起〉,《文化研究@嶺南》,第10期(2008)
任海,〈看的辯證:展覽櫥中的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1期(1997)
張佩恩,〈香港本土論述、文化解殖、後殖民創傷之弔詭關係:以保衛皇后碼頭運 動為例〉,《文化研究》,第23期(2016)
三、碩博士論文
劉佳玲,〈「香港/人」的顯影拼貼-析論「家」與「身份認同」的香港電影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美鈴,〈棄卻物紀事:香港導演陳果電影中的排泄情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柏羲,〈與中國市場結合下的香港電影:產業、文本與文化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余富敏,〈二十一世紀臺灣電影中的族群認同再現〉,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四、翻譯文獻
劉輝譯,Poshek Fu著,《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第4期(2006)。
劉森堯譯,Christian Metz著,《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蘇濤譯,張健德著,《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8)。
游惠貞、李顯立譯,David Bordwell著,《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守法的剖析與反思》,(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陳芸芸譯,Jill Nelmes著,《電影學入門》,(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06)。
吳佩慈譯,Jacques Aumont& Michel Marie著,《當代電影分析分法論》,(台北, 遠流出版社,1996)。
黃芳田,Jan Morris著,《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蔡維先、杜默譯,彭定康著,《東方與西方-彭定康治港經驗》,(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鄺建銘譯,李淑敏著,《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台北市,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2019)。
李燕、李浦群譯,Sarah Trenholm & Arthur Jensen著,《人際溝通》,(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五、網路資料
(一)、中文
自由時報,2019,〈遊行人數200萬+1創奇蹟!民陣:+1是為…〉,2019年,《自由時 報》,網址: https://reurl.cc/Wd7G0k。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劉耀玲,2019,〈香港反送中口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意味甚麼?〉,《美國之音》,網址 https://reurl.cc/GVOAnd。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2019,〈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市民考慮移民意欲大增近一成有移民準備〉,網址:https://reurl.cc/Nj90Yq,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中央通訊社,2019年,〈陸委會:1到10月港人來台居留4352人 年增21%〉,網址:https://reurl.cc/GVOAnp,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2019,〈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市民考慮移民意欲大增近一成有移民準備〉,網址:https://reurl.cc/Nj90Yq,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2018,〈港大民研發放香港市民身認同和2018年回顧及2019年前瞻調查結果〉,網址 https://reurl.cc/kdgEpq,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邱亦睿,2016,〈香港電影的生與死-從十年獲獎看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復甦〉,《想想論壇》,網址: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337,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2020台北金馬影展,2018,〈金馬影展-十年文字紀錄〉,網址:https://reurl.cc/O1nvYR。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香港01,2016,〈《十年》獲獎,爾冬陞恐懼什麼〉,網址:https://pse.is/SSG9Q,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香港01,2019,〈【三夫.專訪】性愛場面背後的意義 導演陳果:香港人折磨香港人〉,網址:https://pse.is/QX3AF。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質性研究〉,網站:https://reurl.cc/9EapQa,檢索日期:2020年6月7日。
環球時報,2016,〈社評:《十年》嚇唬香港社會,內地管不了〉,網址﹕https://reurl.cc/MvV83W。檢索日期:2020年4月14日。
〈粵港澳大灣區〉,網址https://www.bayarea.gov.hk/tc/youth/index.html,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2020,〈香港1997年之後爭議事件: 1997.7-2020.6共計 249項爭議事件〉,網址:https://reurl.cc/0pKjxx。檢索日期:2020年4月22日。
黃洪、葉保強,2017,〈香港精神: 詮譯與反思〉,《映畫手民》, 網址:https://reurl.cc/5onmxR。檢索日期﹕2021年5月2日。
何以、譚以諾,2019,〈「做做做做做」是別無選擇的生存本能——專訪《三夫》導演陳果〉,網址:https://reurl.cc/55Ro9V。檢索日期:2021年5月2日。
〈陳果談電影創作〉,網址:https://reurl.cc/yrE2bq,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新京報書評週刊,2019,〈專訪陳果:香港電影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網址: https://reurl.cc/DyKN8R檢索日期:2021年4月22日。
香港青年協會,1993年,〈參加街頭童黨的推力與拉力〉,網址:https://reurl.cc/M03b9k,檢索日期:2021年4月22日。
〈香港房屋委員會年度年報-可持續發展報告2018/19〉,網址:https://reurl.cc/2mZVqv,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海防博物館,〈勇者無名 ─ 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展〉,網站:https://reurl.cc/3o3x0l,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信報,2017,〈【專訪】《香港製造》二十年 陳果的青春與傷痕〉,網址:
https://reurl.cc/9GDOKj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明報,2016,〈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專訪陳果、曾江、沈西城,他們的皇都戲院〉,
網址:http://ktoyhk.blogspot.com/2016/07/20160724.html。檢索日期:2021年5月2日。
〈【導演訪談】陳果談《去年煙花特别多》〉,2022,網址: http://b23.tv/l0E8mXo。檢索日期:2021年5月2日。
香港民意研究所,2022年,〈身份類認同〉,網址:https://reurl.cc/ErVRmg,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香港導演陳果訪談:我拍底層人,只是一種生存的能力〉,2014年,網址:https://reurl.cc/moxEgl。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沈諾基,2021,〈2021香港電影審查紀實:從Hong Kong到Xiang Gang,禁映刪減時刻的生存之道〉,《端傳媒》,網址: https://reurl.cc/YXWV44。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豆子,2021,〈皇都戲院(上)屹立69年世界唯一露天「飛拱」見證香港地影文化〉,
網址: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1510,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鄧正健,2017,〈內地就是香港的「鬼」?香港電影中「公安」形象三十年來大變遷〉《端傳媒》,網址:https://reurl.cc/7DdV9l,檢索日期2022年5 月1日。
民建聯,2007,〈了解市民對港式茶餐廳的熱愛程度〉,址:https://reurl.cc/e6017Q。檢索日期:2022年4月14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07,〈立法會:民政事務局局長就「申報港式茶餐廳文化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動議辯論第一部分致辭全文〉, 網址: https://reurl.cc/44kZOD。檢索日期:2022年4月14日。
香港教育大學,2015,〈香港粵劇〉網址:https://reurl.cc/dXd6bg。檢索日期:2022年4月14日。
陳雪玲,2007,〈金錢VS尊嚴 內地來港性工作者被捕實錄〉,《文匯報》,網址: https://reurl.cc/b2m2yr,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香港統計局,1997,〈1996年中期人口統計〉,網址:https://reurl.cc/41XWXv, 檢索日期:2022年5月 1日
BBC中文網,2000年〈香港調查特首干預民調事件〉,網址:https://reurl.cc/k175LL,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CIA座談會-《香港有個荷里活》〉:2002年,網址:https://reurl.cc/rDYAbr,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陳岩,2021,〈中國加入WTO20年:「入世」如何改變中國與世界〉,《BBC中文網》,網址:https://reurl.cc/RrkmV9,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高添強,〈香港的寮屋歲月 1950s–1980s〉,網址:https://reurl.cc/q5YjWR,檢索日期2022年5月15日。
〈買寮屋風險低?分析與牌照屋之別|寮屋豪宅發展史〉:2022年,網址:https://reurl.cc/7DVvND,檢索日期2022年5月15日。
〈2004上海統計年鑑-表1.2主要年份社會機竟主要指標〉,網址: https://reurl.cc/rDYGQx,檢索日期2022年5月15日。
〈爆谷製造:紅van解密〉網址 : https://youtu.be/SJy4euVNggQ,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YumCha! 編輯部,2014,〈陳果談《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網址:https://reurl.cc/b2N42M,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王昀燕,2014,〈我們永遠不會甘心純粹拍一部商業片─專訪導演陳果〉,《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址: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076,檢索日期:2022年4月 22日。
BBC中文網,2014,〈香港觀察:紅色小巴載著港人的美麗與哀愁〉,網 址 :https://reurl.cc/e3VvEQ ,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美國之音,2012,〈年終回顧﹕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 (上)〉,網址://reurl.cc/M0M9nL,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美國之音,2012,〈年終回顧﹕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 (下)〉,網址: https://reurl.cc/LmQV94,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香港巴士大典,2022,〈公共小型巴士〉,網址:https://reurl.cc/8p8WLM ,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呂嘉麗,2017,〈【紅Van末路?】紅Van不能入新市鎮?紅Van綠Van有何分別?〉:《香港01》,網址: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134143,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香港文化】小巴〉:2017年,網址:https://reurl.cc/8ob4My,檢索日期2022 年5月1日。
鄭漢良,〈大亞灣核電如有意外香港人零保障〉:2011年,《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網址:https://reurl.cc/60MlZV, 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何阿嵐,〈陳果專訪:不用刻意解讀,就當《三夫》是有社會意識的 AV〉,2018年,《端傳媒》,網址:https://reurl.cc/6ZbqLy,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潘曉彤,2018,〈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陳果:不知怎做不知去向,《三夫》更慘〉,
網址:http://ktoyhk.blogspot.com/2018/12/20181202_94.html?m=1,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何兆彬,2019,〈【電影訪問】陳果自虐情結〉,《信報》,網址; https://reurl.cc/zZWyLp,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何慶基,2021,〈同場加映:盧亭/香港文化搵水散水:港人與海〉,《明報》,網址:
https://reurl.cc/rDKQ8y,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李翰文,2018,〈香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今天引發的爭議,《BBC中文網》,
網址https://reurl.cc/XVQ8da; 檢索日期:2022年4月22日。
譚家浚,2021,〈賽馬作為統治殖民手段:由被統治者的接受與反抗所演變成的香港賽馬文化〉,網址:https://reurl.cc/XjaGVD,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林祖偉,〈「政治凌駕專業」?逾千億港珠澳大橋在香港引發的五大爭議〉:2018年,《BBC中文網》,網址:https://reurl.cc/41qbl2,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洪健倫,2014,〈陳果導演談改編網路小說《那夜凌晨,我搭上旺角開往大浦的紅 VAN》〉,《放映週報》,網址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9628,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湯惠芸,2021,〈民調60%港人不願到大灣區工作或生活,學者指制度文化差異是主因〉,《美國之音》,網址:https://reurl.cc/55VbV6,檢索日期 2022年5月1日。
(二)、英文
〈Louis Kraar Reporter associateJoe Mcgowan,《Thedeathof Hong Kong》〉,Software tools for indexing. Retrieved from:https://pse.is/TKR8V(April14,2020)。
〈Interview: Fruit Chan, 20 yaers on Formadein Hong Kong〉,Software tools for indexing. Retrieved from:https://reurl.cc/55Kg9v(April 14,2020)。
六、視聽媒體資料
劉德華(監製)、陳果(導演)(1997)。《香港製造》[DVD影片]。香港:雷射企業有限公司。
劉德華(監製)、陳果(導演)(1998)。《去年煙花特別多》[DVD影片]。台灣:永峰唱片有限公司。
楊紫明(監製)、陳果(導演)(1999)。《細路祥》[DVD影片]。台灣:永峰唱片有限公司。
楊紫明(監製)、陳果(導演)(2000)。《榴槤飄飄》[DVD影片]。台灣:群體工作室。
楊紫明、陳果、春明慶、Sylvain Bursztejn (監製)、陳果(導演)(2002)。《香港有個荷里活》[DVD影片]。台灣:群體工作室。
錢小惠、曾麗芬(監製)、陳果(導演)(2014)。《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浦的紅VAN》[DVD影片]。台灣:勝琦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楊紫明、陳果(監製)、陳果(導演)(2019)。《三夫》[DVD影片]。台灣:飛行國際視聽股份有限公司。
校內:2027-09-22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