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家維 Chiang, Chia-Wei |
|---|---|
| 論文名稱: |
異質文化與族群互動:以屏東萬巒加匏朗聚落的平埔族為例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nd ethnic-groups interactions:The case of Ping-pu in Ga-bu-long village, Wan-luan, Ping-tung |
| 指導教授: |
陳文松
Chen, Wen-S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7 |
| 中文關鍵詞: | 族群 、異質文化 、通婚 、收養 、仙姑祖信仰 |
| 外文關鍵詞: | Ethnic groups, Heterogeneous cultures, Marriage, Adoption, Sian-ko-cho faith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4 下載:3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屏東萬巒地區鄰近泰武佳平排灣族部落,西半部為客家庄,東南方是閩南庄,客家與閩南村落之間則是平埔族人的聚居地,加上外來天主教文化的影響,是異質文化彼此激盪的區域。地處先鋒堆的加匏朗平埔聚落是臺灣社會的縮影,漢番族群互動的影子,如何投射在加匏朗人的生活周遭,是本文撰寫的問題意識。筆者試圖從加匏朗聚落的生活景況看平埔人與漢人之往來,農作種植與仙姑祖信仰是加匏朗人生活中的重要日常,而遷居及通婚收養更是加匏朗聚落漢番互動的根源。是故,本文將以農作經濟、搬遷移居、通婚收養及生活信仰四大面向為探討主軸,呈現加匏朗具在地化特色的統合形貌。
在論文架構上,第一章緒論,接續的第二章簡述雍正中葉以來力力社平埔人遷徙之概況,重新思考番屯番隘制度對馬卡道平埔人東遷之影響,也由清領至日治時代農耕型態的區別看加匏朗人生活之演變,清領與日治漢番關係之差異於農耕生活中的體現是筆者關注的焦點。第三章將在族群遷移態勢下剖析日治時代加匏朗聚落漢番族群遷移、通婚及收養概況,對照戶籍史料中通婚、收養之相關記述,歸納整理出加匏朗聚落平埔人與漢人彼此間通婚及收養情況。第四章則透過親身田調經驗考察加匏朗聚落的仙姑祖與神農信仰,漢化衝擊下,加匏朗人生活中神農信仰之在地化情況是筆者闡述的要點,並由此看異質文化交流。最後,第五章結論綜上所述歸納研究心得及提出日後值得深究的課題。
Multi-ethnic groups and heterogeneous culture shap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 The south-east and west area in Wan-luan rural township of Ping-tung are classified into Minnan villages and Hakka villages, at the junctions among villages cluster Ping-pu tribe. With the impact of Minnan, Hakka and foreign Catholic culture, the clusters form the distinct culture of Ga-bu-long village. Ga-bu-long village, located in Xian-feng Dui, is the microcosm of Taiwan society.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ng-pu people and Han people and how it affects people’s life in Ga-bu-long village. Through observing four major aspects of living pattern in this village, including Sian-ko-cho faith, agricultural economy, relocation, marriage and adop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conclude how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 in Ga-bu-long village forms.
一、史料、檔案、文書圖集
(一) 史料
屏東縣萬巒鄉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新厝庄戶口調查簿》,共二冊,2008。
陳清音先生口述逐字稿,加匏朗仙姑祖廟前榕樹旁,2016年7月4日。
陳清音先生口述逐字稿,加匏朗仙姑祖廟前榕樹旁,2017年8月23日。
謝慶銘先生口述逐字稿,謝慶銘先生住家,2016年8月16日。
(二) 檔案
〈李廷光官有地貸下許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957冊第4號,1902。
〈阿猴、萬丹、港東上里第一派出所佃收獲調查農產物指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4406冊第14號,1903。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853號,1905年10月25日。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854號,1905年10月26日。
(三) 文書圖集
「力力社與茄藤社遷移圖」,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
〈同治10年力力社潘仙寧立賣田契字〉,曾振名、童元昭,《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
〈乾隆25年番界圖〉,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會所,2001。
〈乾隆49年紫線番界圖〉,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5。
〈雍正11年茄藤社番礁老、葛匏等人及墾戶陳毓芝同立合約字〉,曾振名、童元昭,《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
〈萬巒鄉行政區域圖〉,屏東縣萬巒鄉公所出版,2008。
二、專書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尹章義等編纂,《萬巒鄉志》,屏東:萬巒鄉公所,2008。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矢內原忠雄著,陳茂源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39。
伊能嘉矩,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
伊能嘉矩,《伊能嘉矩の臺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
林淑鈴等撰述,《臺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3-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與萬巒鄉為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2015。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
洪汝茂總編輯,《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臺中:臺中縣政府,2005。
宮本延人口述,宋文薰等譯,《我的臺灣紀行》,臺北:南天,1998。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1996。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緯一、劉澤民編,《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
陳秋坤等著,《重修屏東縣志:人群分類與聚落村莊的發展》,屏東:屏東縣政府,2014。
曾振名、童元昭,《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
鈴木質,《臺灣番人風俗誌》,臺北:武陵,1991。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臺北:臺原,1994。
劉還月,《馬卡道民族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
臺南新報社,《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7。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4年國勢調查》,1915。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14年國勢調查》,1925。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昭和10年國勢調查》,19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職貢圖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臺灣總督府,《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成文,1999。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鳳山縣采訪冊》,臺北:文建會,2007。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文建會,2007。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1996。
臨時臺灣糖務局,《糖業記事第2、3次》,臺北:臨時臺灣糖務局,1904。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稻鄉,2006。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文化模式》,臺北:巨流,1976。
Melissa J.Brown, Is Taiwan Chinese?The Impact of Culture, Power, and Migration on Changing Identit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三、論文
(一) 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譯,〈荷蘭時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44卷第1期,頁197-234,1994。
古偉瀛,〈十九世紀臺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及發展〉,收錄於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編,《臺大歷史學報》,22期,頁91-123,1998。
吳東南,〈高、屏先民信仰之口述記錄〉,《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期,頁143-177,1995。
吳中杰,〈堆外粵人—六堆周圍地區清代廣東移民屬性初探〉,《六堆歷史文化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2-124,2007。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卷第3期,頁47-94,2012。
林淑鈴,〈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日治時期前、中、後、先鋒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高雄師大學報》,33期,頁161-190,2012。
施添福,〈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期,頁67-92,1990。
黃紹恆,〈從對糖業之投資看日俄戰爭前後臺灣人資本的動向〉,《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83-146,1996。
陳秋坤,〈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學刊》,2卷第2期,頁1-26,2004。
童元昭,〈戶籍資料所見萬金、赤山、加匏朗與荖藤林的收養型態〉,《臺灣文獻》,65卷第2期,頁199-250,2014。
詹素娟,〈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卷第1期,頁43-78,2004。
(二) 專書論文
李國銘,〈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山腳下的Ma-olau祭典-Ma-olau祭典記錄一百週年〉,《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頁209-248,2004。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頁33-112,2001。
洪麗完,〈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壠派社裔為例〉,《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二)》,臺南:臺南市政府,頁77-115,2010。
莊天賜,〈當舊地主面對新式蔗糖工廠-近代屏東地域菁英階層的挑戰1880-1930〉,《重修屏東縣志-人群分類與聚落村莊的發展》,屏東:屏東縣政府,頁191-216,2014。
潘謙銘,〈赤山萬金庄的代誌〉,《再見刺桐花開》,臺北:原民文化,頁99-105,1999。
潘謙銘,〈從赤山萬金庄的一支矸仔講起〉,未出版,2000。
潘謙銘,〈仙蛋傳奇-相逢加匏朗〉,未出版,2001。
戴炎輝,〈赤山地方的平埔族〉,《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頁731-764,1979。
簡炯仁,〈「鳳山八社」與屏東平原稻作農耕之發展〉,《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稻鄉,頁153-186,2006。
簡炯仁,〈「鳳山八社」平埔族大舉遷移潮州斷層〉,《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稻鄉,頁323-352,2006。
簡炯仁,〈由一個「仙蛋」論力力社在加匏朗地區的因應之道〉,《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稻鄉,頁379-427,2006。
(三) 學位論文
邱坤玉,〈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開墾之研究:以陳超家族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徐大智,〈戰後臺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怡君,〈「菜瓜藤、肉豆親」:屏東萬金人親屬概念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怡君,〈宗教經驗的召喚與祖先記憶的重塑:屏東萬金天主教徒的記憶、儀式與認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懿萱,〈傳統的再現與再造-以屏東加匏朗聚落的仙姑祖祭儀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四、網路資料
內政部地政司,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加匏朗一二五番地相對應之門牌號圖」,http://easymap.land.moi.gov.tw/R02/Index,下載日期2016年12月5日。
內政部地政司,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阿猴廳港東上里新厝庄加匏朗一二五番地所在位置圖」,http://easymap.land.moi.gov.tw/R02/Index,下載日期2016年12月5日。
內政部地政司,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日治時代加匏朗聚落一一八至三六四番地大致坐落位置圖」,http://easymap.land.moi.gov.tw/R02/Index,下載日期2016年12月25日。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百年偕老(二)-小娶中的臺灣女性」,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Story04.html,查詢日期2017年3月24日。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臺灣地圖資料,「明治38年(1905)設立之屏東平原改良糖廍位置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下載日期2017年11月30日。
「萬巒鄉」維基百科,「戰後萬巒鄉各村與加匏朗聚落圖」,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0%AC%E5%B7%92%E9%84%89,下載日期2017年6月28日。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力力社平埔人原居地崁頂力社庄及附近村庄圖」,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下載日期2017年6月28日。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日治時代萬巒六大字及附近村庄圖」,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下載日期2017年6月28日。
Google map,「加匏朗聚落今日大致所在位置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22.6221016,120.3493046,15z?hl=zh-TW,下載日期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