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家展 Huang, Chia-Chan |
|---|---|
| 論文名稱: |
孫維民詩主題研究 Research on the themes in Sun Wei-min’s poetry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ng, Ma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孫維民 、現代詩 、動植物書寫 、生活書寫 、人性之惡 |
| 外文關鍵詞: | Sun Wei-min, modern poetry, writing on fauna and flora, writing on living,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9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孫維民之詩作善於調和知性與感性,呈現冷冽凝絕之詩風。其詩作多立基於生活經驗,寫其對塵俗凡世的凝視。孫維民詩文乍看淺近平易,但在簡潔明暢的詩句背後,有詩人深重的憂慮與焦灼。其詩作主題繁多,無論是對生活瞬間的捕捉,對動、植物的觀照,或是對都市生活的速寫等,都可見其細密的觀察與斐然的成就。孫維民為虔誠基督教徒,故其作品受基督教神學影響甚深,其詩作常呈現對人的存在價值與生命的侷限性之反覆思索;尤其在對於人受困於惡的書寫,更是其詩主題中最精湛之處。本論文欲透過現象學、文本分析、保羅‧里爾克惡的初級象徵等文學批評方法,對孫維民詩整理、耙梳,以期統攝出孫維民詩作中主題,更貼近其詩美學之核心。
Sun Wei-min's poetry are good at reconciling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showing a cold and condensate poetic style. His poems are based on life experience, showing his views of the mortal world. Sun Wei-min poetry seems simple and clear at first glance, but behind the concise verse, there are deep anxiety of the poet. The themes of his poetry, whether it is the moment of life to capture, observation on fauna and flora, or sketches of urban life, readers can easily sense the poet’s ambivalence towards the world whether one exists as an individual or represents the mankind.
Sun Wei-min is a devout Christian, so his poetr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ristian theology, which often presents his thoughts in the poem fo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valu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life; especially for people suffering from evil. In this thesis, we want to sort out the theme of Sun Wei-min's poetry, and be closer to the core of his poetic aesthetics.
一、 孫維民著作
(一) 專書
孫維民:《異形》,台北:書林,1997年。
孫維民:《所羅門與百合花》。(台北:九歌,1998年),
孫維民:《麒麟》,台北:九歌,2002年
孫維民:《日子》,台南:孫維民,2010年
孫維民:《拜波之塔》,台南:有河文化,2015年(再版)。
(二) 單篇
孫維民:〈〈觀念詩〉:現代詩的一條歧途〉,《藍星詩刊》第24期,1990年1月,頁5-7。
孫維民:〈意義和藝術:詩的縱橫座標〉,《藍星詩刊》第24期,1990年7月,頁34-36。
孫維民:〈詩的難與易〉,《藍星詩刊》第29期,1991年10月,頁52-53。
孫維民:〈聖誕夜〉,《八十五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年),頁149。
孫維民:〈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臺灣詩學季刊》,第27期, 1999年6月,頁124-127。
孫維民:〈冗長瑣碎之必要〉,《藍星詩學》,2000年中秋號,第七期。頁148-149。
孫維民:〈詩和地理位置〉,《幼獅文藝》,第602期,2004年2月,頁128-129。
孫維民:〈關於生活和詩──致楊牧〉,《新地文學》,第10期,2009年12月,頁311-312。
二、 其他相關專書
白靈主編:《九十一年詩選》。台北: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3年。
白靈:《新詩三十家》,台北:九歌,2008年。
向明、張默主編:《八十一年度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辛鬱、白靈主編:《八十四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年。
余光中、蕭蕭主編:《八十五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年。
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年。
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2004年。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保羅‧里克爾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台北:桂冠,1992年。
柯志明:《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簡釋》,台北:臺灣書店,1997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陳千武:《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
陳政彥:《台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2011年。
程抱一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台北:典雅藝術家庭,2011年。
張灝:《幽暗意識和民主傳統》,台北:聯經,1989年。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1997年。
張默:《台灣現代詩筆記》,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出版,1989年。
海德格爾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1990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趙衛民:《新詩啟蒙》,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7年。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出版,1991年。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出版,1999年。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
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三、 學位論文
郭淑玲:《現代詩死亡書寫研究──以孫維民、陳克華、許悔之三家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
四、 期刊論文
余光中:〈形而上的微妙之境〉,《藍星詩刊》第31期,1992年4月,頁23。
唐捐:〈附魔與驅魔──讀孫維民的《異形》〉,《現代詩季刊》,復刊第30、31期合刊1997年12月,頁86-88。
徐曜均:〈知性與感性的婚慶──試析孫維民詩集《拜波之塔》〉,《臺灣詩學季刊》,第22期,1998年3月,頁23-29。
陳政彥:〈冷冽的都市形上學──孫維明民小論〉,《創世紀詩雜誌》第162期,2010年3月,頁14-17。
陳政彥:〈惡的象徵:孫維民詩研究〉,《臺灣詩學學刊》,第18期,2011年12月,頁31-52。
落蒂:〈突破公式化的人性書寫──讀孫維民作品〈異形〉〉,《創世紀詩雜誌》,第151期, 2007年6月,頁58-62。
簡政珍:〈詩在似有似無之間--評孫維民的詩集《麒麟》〉,《文訊》,第237期,2005年7月,頁30-32。
五、 網路資料
(一)網路文章
黃梁:〈孫維民的詩歌歷程〉,《野鶴原》,2014年12月。資料網址:http://huangliangpoem.blogspot.tw/2014/12/blog-post_31.html,檢索日期:2016年5月6日。
鄭聿:〈為厭世者代擬──孫維民談《地表上》〉,《自由時報‧副刊》,2016年10月4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38345。檢索日期:2016年12月3日)
遲鈍:〈解麟──再讀孫維民〉,《PChome個人新聞台》,2002年12月,http://mypaper.pchome.com.tw/vincentlkm/post/1870968,檢索日期2016年12月8日。
(二)網路辭條
《維基百科‧底片》,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95%E7%89%87,擷取時間:106年5月2日。
《維基百科‧擬態》,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B%9F%E6%80%81,擷取日期:2016年5月4日。
《維基百科‧變態》,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98%E6%80%81_(%E7%94%9F%E7%89%A9),擷取日期:2016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