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翁宏霖 Weng, hung-lin |
|---|---|
| 論文名稱: |
晚明復社領袖張溥(1602-1641)及其經世思想 Zhang Pu (1602-1641), the leader of Fu She in the late of Ming Dynasty and his thought of the governance |
| 指導教授: |
陳玉女
Chen, yu-n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7 |
| 中文關鍵詞: | 蘇州 、經世 、黨爭 、張溥 、復社 、東林黨 |
| 外文關鍵詞: | the thought of the governance, Factional strife, Fu She, Dong Lin Tang, Zhang Pu, Suzhou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 下載:2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明代晚期雖是政局內外交迫的時代,卻也是明代文人最積極結社來論文、議政的局面。在當時眾多文社當中,又以社員人數最多的「復社」,所發揮的影響力最大,但是目前學界仍視「復社」為東林黨的範疇,多是以東林黨立場來論述「復社」,造成「復社」的延究始終難以跳脫東林黨的研究領域。有鑑於此,本文決定以復社主盟張溥作為研究焦點,藉由探討張溥的生平事蹟、社會影響力和經世理念,釐清張溥對復社與社會的影響力、復社的組織結構,以及復社特殊的社會價值等問題。
明代中業以降,工商業與文教事業的蓬勃發展,造成科舉考試的競爭情況日益嚴重。士人為了增加考取科舉的機會,紛紛聯合其他士人成立文社,藉以相互砥礪學習和模擬制義文章。職此,張溥更將「重經」、「復古」等蘇州文風理念,貫徹於復社的經營,並將復社的聲勢推向最高峰。日後,考取進士的張溥雖曾獲得徐光啟的指導啟發,但卻因為捲入溫體仁的權位爭奪糾紛,而飽受溫體仁黨人的攻擊與皇帝質疑其結黨營私,直至張溥過世後才得以解除。
至於張溥如何建立其崇高的個人權勢,這與復社內部特殊的組織結構有關。因為復社成立並非「合併」眾多文社,成為一個中央直轄的新文社。而是「聯合」眾多文社來擴大科舉事務參與,各文社對外雖共用「復社」之名,但是在各地仍保有原本的文社社名與組織運作,各文社事務彼此互不干涉,僅由張溥擔任統率、協調事務。因為「復社」擁有明確的成立宗旨、參與社員名單和特殊的組織結構,不僅與「東林黨」不清楚成立宗旨和人員名單的情況不同,同時造成擔任復社主盟的張溥能因此獲得巨大的影響力。因為復社轄下各文社互不相干涉,張溥乃擁有嚴密的情報網和絕對權力來指揮調度各文社,藉以達成擴大文社組織和增加考取科舉人數的目的,這也是張溥能以鄉居仕紳身份來影響國家事務的原因。
在張溥的經世思想方面,淵博的各朝代史事與經書義理,都是張溥用以改革社會弊端中獲得鑑古知今、鑑戒是非的基礎。再加上徐光啟以「救時急務」來啟發張溥「言期可用」的理念,逐步展現在民生經濟、軍備部署、文風改革和人才舉用等各方面改革事務。因為張溥的經世改革多以順應時勢發展、避免激發反彈為主,致使其改革理念能夠逐漸落實,不同於同時期經世文人黃宗羲所強調大破大立改革理念,卻又無法有效落實改革理念的情形。但是,因為張溥的遽逝而造成復社瓦解和聲望重挫,加上其師友周延儒和周鐘不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學界仍多視復社為東林黨範疇等影響,致使張溥終難跳脫東林黨爭的陰霾,其經世理念也被逐漸輕忽遺忘。
關鍵字:張溥、復社、東林黨、黨爭、經世、蘇州
Summary
Although the late of Ming Dynasty is a time tha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s pressed from all sides, it is also the writers positively to form associations and discuss politics. In all of literary associations, the members of “ Fu She“ are the most, and make the influence deeply, but recentl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 Fu She“ can still regard for the Dong Lin Tang's category. And they discuss it with subjective opinions by themselves so that creates“ Fu She“ can’t be separated from Dong Lin Tang. Because that, this article decided to study Jhang Pu’s the affiliation by discusses Jhang Pu's life story, the society influence and the thought of the governance, Then we can understand his contribu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 Fu She“ and the socie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is club, and special value of the society.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are blooming, so it cause the compet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the worse and worse t day by day. For making a name for oneself, the literators unite other people to organize into the literary associations so they can learn each other, imitate and compose article. Duty this, Zhang Pu put the literary style idea in Suzhou like "value classics " and " restores the old” etc, follow out the management of the club and make the momentum to the top. However, Zhang Pu, a school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was ever got instruction from Xu Kuangchi, but he fully suffered the attack by Wun Tiren and the emperor doubted him to form cliques until he died.
As to Zhang Pu how to establish exalted position, this is a business with interio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u She becomes new literary associa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directly because it is not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associations. But is uniting many literary associations expand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business. Every literary association use “Fu She” together, but still held the originally the name and operation in each place. Then, every association was non-interference and Zhang Pu can just coordinated business all associations. Because “Fu She” has the explicit objective, the members’ list and special organization; it was different from not only with " Dong Lin Tang's " but also caused he can own the huge influence. Because every association is non- non-interference, Zhang Pu has the strict intelligence and the right to direct all literary associat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ans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admitting popul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is is also why Zhang Pu can affect the reason of the state affair by his status.
In the aspect of Zhang Pu’s thought of the governance, various history events of the dynasties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re the foundation to reform the social malpractice and to obtain the ancient knowledge. In addition Xu Kuangchi inspired Zhang Pu - "the word time may use" the idea", that gradually appear in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econom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armamen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literary styl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talented so on. As the thought of Zhang Pu’s governance focu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and avoiding resilience so it caused his idea not to be able gradually to carry out. Even though it is far from Huang Tsunghsi’s ideal and actually is unable effectively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idea the situation. But, because of Zhang Pu’s death, and his teacher and friend, Zhou Yan-Xu and Zhou Zhong’s illegal behavior, even recentl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 Fu She“ can still regard for the Dong Lin Tang's category, so that Zhang Pu can bolt out of the strife of Dong Lin Tang and his ideal is lost by the time.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
1、王家楨(清),《研堂見聞雜錄》,台北:廣文書局,1964。
2、王應奎(清),《柳南隨筆》,北京:中華書局,1983。
3、王錡(明),《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4、王鏊(明)著,《震澤集》,收入《四庫全書薈要》集部67,臺北:世界出版社,1988。
5、文秉(清),《烈皇小識》,台北:大通書局,1987。
6、不詳,《通鑑輯覽明季編年》,台北:大通書局,1987。
7、王昶(清)等纂修,《太倉州志》(嘉慶七年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697‧地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朱彝尊(清),《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9、李東陽(明)等奉敕撰,《大明會典》,台北:東南出版社,1963。
10、李銘皖(清)等修、馮桂芬(清)等纂,《江蘇省蘇州府志》,台北:成文書局,1970。
11、李清(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杜登春(清),《社事始末》,北京:中華書局,1991。
13、吳應箕(明),《啟禎兩朝剝復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1。
14、吳應箕(明),《東林本末》,台北:明文書局,1964)。
15、吳偉業(清),《梅村家藏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
16、吳偉業(清),《復社紀事》,台北:大通書局,1987。
17、吳山嘉(清),《復社姓氏傳略》,北京:中國書局,1990。
18、吳應箕(明),《樓山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88-138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夏允彝(明),《幸存錄》,台北:大通書局,1987。
20、查繼佐(清),《國壽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
21、計六奇(清),《明季北略》,台北:大通書局,1987。
22、計東(清)著,《幾亭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
23、計東(清),《改亭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高廷珍等輯,《東林書院志》,台北:廣文書局,1965。
25、徐光啟(明),《農政全書》,台北:明文書局,1981。
26、徐光啟(明),《徐光啟集》,台北:明文書局,1986。
27、孫承澤(明),《春明夢餘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1992。
28、張廷玉(清),《明史》,台北:國防研究院,1963。
29、張溥(明),《七錄齋論略》,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30、張溥(明),《七錄齋詩文合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31、陳子龍(明),《安雅堂稿》,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32、張溥(明),《重校精印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
33、陸世儀(清),《思辨錄輯要》,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3。
34、陸世儀(清),《復社紀略》,台北:大通書局,1987。
35、陳貞慧(清),《山陽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
36、陳鼎(清),《東林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
37、陳貞慧(清),《書事七則》,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37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38、陳子龍(明)著,《陳子龍自撰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第63冊。
39、鄒漪(明),《啟禎野乘》,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0、張采(明),《知畏堂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41、黃宗羲(清),《思舊錄》,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35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42、黃宗羲(清),《明儒學案》,台北:明文書局,1964。
43、黃宗羲(清),《明文海》,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7。
44、黃道周(明),《明黃道周書張溥墓志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5、溫睿臨(清),《南疆繹史》,台北:大通書局,1987。
46、馮其庸、葉君遠,《吳梅村年譜》,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47、黃佐(明),《翰林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48、趙翼(清),《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49、趙爾巽、柯劭忞總纂,《清史稿》,台北:博愛出版社,1983。
50、錢謙益(清),《牧齋集》,台北:文海書局,1986。
51、熊開元(清),《魚山剩稿》,台北:新興書局,1986。
52、蔣逸雪,《張溥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53、談遷(明),《國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54、錢肅樂(明),《錢忠介公集‧附錢忠介公年譜》,收入張壽鏞輯《四明叢書》第二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55、顧炎武(清),《顧亭林文集》,台北:新興書局,1956。
56、顧炎武(清)《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
57、顧公夔(清),《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二、專書
(一)中文
1、王道成,《科舉史話》,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編輯部,1990。
2、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書局,1997。
3、王建生,《吳梅村研究》,台北:文津書局,2000。
4、王凱旋、李洪權編著,《明清生活略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
5、朱倓,〈明季南應社考〉,收入《國學季刊》第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23。
6、朱文杰,《東林書院與東林黨》,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1996。
7、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考選部印行,《明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1984。
9、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學生書局,1991。
10、吳震著,《1522-1602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系年》,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11、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書局,1992。
12、余同元,《崇禎十七年》,台北:老古文化出版社,2002。
13、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14、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北京:三聯書局,2003。
15、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
16、林為楷,《明代的江防體制-長江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
17、胡秋原,《復社及其人物》,台北:學術出版社,1968。
18、郭沫若紀念館等編,《甲申三百年祭-風雨六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晁中辰,《崇禎傳》,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99。
20、姚蓉著,《明末雲間三子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1、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2、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書局,1992。
23、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4、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96。
25、陳祖武、朱彤窗著,《曠世大儒-顧炎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6、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7、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8、馮其庸著,《吳梅村年譜》,蘇州:江蘇古籍出版,1990。
29、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30、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1、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2、張憲博,〈東林黨、復社與晚明政治〉,收入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3、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3。
34、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88。
35、葉慶炳、邵紅同編輯,《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書局,1978。
36、錢杭、承載所,《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7、趙秀玲,《中國鄉里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8、趙園著,《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9、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40、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書局,1994。
41、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42、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出版地不詳:仲信書局,1980。
43、謝承仁,《李自成新傳》,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44、劉昭民著,《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化》,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82。
45、魏斐德意(Frederic Wakeman) ,《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6、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7、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8、樊樹志,《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4。
49、鄭永常著,《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2004。
50、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51、賴惠敏撰,《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3。
52、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53、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局,1999。
54、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發行,1996。
55、蘇同炳,《明史偶筆》,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95。
(二)日文
1、大久保英子,《明清時代書院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6。
2、小野和子著,〈東林黨考〉,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3、小野和子,《復社姓氏索引》,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5。
4、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京都:同朋舍,1996。
5、夫馬進著,《中國善會善堂研究》,京都:同朋社,1997。
6、宮崎市定,〈張溥とその時代〉收入《東京史學叢刊》之四之五,京都:同朋舍,1978。
7、宮崎市定,<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與民眾>,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8、酒井忠夫著,《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
三、期刊論文
1、丘為君,〈愛氏「復社」評介〉,收入《書評書目》,1980年第88期,頁73-84。
2、方良,〈試評張溥的史學研究〉,收入《常熟高專學報》,2001年第5期,頁122-124。
3、方良,〈評晚明社會活動家張溥〉,收入《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卷第1期,頁59-62。
4、王培華著,〈歸有光與明中期吳中經世之學〉,收入《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1月第1期,頁93-96。
5、何宗美,〈復社的文學思想初探-以錢、張、吳、陳等為對象〉,收入《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頁3-8。
6、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收入《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頁65-75。
7、林麗月著,〈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92年第20期,頁60。
8、范金民,〈明代江南進士甲天下及其原因〉,收入《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年,頁1-10。
9、胡金望,〈在明末黨爭中宦海浮沉-阮大鋮曲折複雜的人生四部曲〉,收入《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17卷第2期,頁9-14。
10、胡長春,〈譚綸與明代薊遼邊防〉,收入《江西社會科學》,1999年第7期,頁76。
11、徐茂明,〈明清以來鄉紳、紳士與士紳諸概念辨析〉,收入《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98-101。
12、郝秉鍵,〈試論紳權〉,收入《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22-35。
13、郝秉鍵,〈日本史學界的明清“紳士論”〉,收入《明清史》,2005年第1期,頁67-87。
14、姚蓉,〈男兒捐生苦不早-論陳子龍之死兼談明末士人對待死亡的心態〉,收入《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頁20-24。
15、張德信,〈略論崇禎帝性格的形成〉,收入《史學集刊》,1994年第2 期,24-28。
16、黃長義,〈略論晚明經世思潮的興起〉,收入《江漢論壇》,1997年第6期,頁39-43。
17、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與山人化〉,收入《史學叢刊》,2000年第2期,頁34-39。
18、馮賢亮,〈陳龍正:晚明士紳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收入《浙江學刊》2001年第6期,頁133-139。
19、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收入《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2期,頁24-28。
20、鄭長青,〈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收入《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4卷第2期,頁68-74。
21、劉守安、張玉璞,〈論錢謙益對明代文學的評價和總結〉,收入《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3期,頁105-112。
22、趙克生,〈錢謙益反復古思想與《明史‧文苑傳》〉,收入《六安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頁45-47。
23、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收入《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頁17-22。
24、蔡明倫,〈論明代言官作用與嬗變〉,收入《學術論壇》,2004年第5期,頁68-70。
25、藍東興,〈明中後期朋黨特點及形成原因〉,收入《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37-40。
四、學位論文
1、李京圭,《明代文人結社運動之研究-以復社為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2、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3、林承洽,《侯方域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4、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5、許淑玲,《幾社及其經世思想》,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6、許淑敏,《南明遺民詩集敘錄》,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7、劉莞莞,《復社與晚明學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8、董立夫,《明代進士之研究-社會背景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9、潘富堅,《明末黨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0、齊婉先,《黃宗羲之經世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11、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